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

第35章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35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抢劫工作的专业人士,俺答有着充分的绑票经验,抓人、谈判、收赎金一整套流程了如指掌,而现在自己的孙子成了敌人的人质,作为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他没有去谈判,筹集款项,而是直接选择了昀为简单的方式——绑票。 
    只要能够抓到对方的高级将领,拿人去交换,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成本。可惜的是,王崇古是狡猾狡猾地,不吃这一套。 
    俺答失望地走了,王崇古却犯了愁,该怎么处理这位把汉那吉呢?你把他留在这里,俺答自然会来找麻烦,而这位仁兄除了身份特殊外,也没啥特殊才能,每天你还要管饭,实在是个累赘。 
    大多数人建议:好歹也是个蒙古贵族,养在这里费粮食,咱们把他剁了吧,也算是立个功。 
    也有人说,还是放了吧,省得他爷爷来闹事。 
    面对激动的群众,王崇古保持了冷静,长期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示领导,领导总是英明的,即使不英明,至少也能负责任。 
    于是他上报了高拱,请领导批示处理意见。 
    高拱接到了报告,即刻找来了张居正,两位老狐狸凭借多年朝廷打滚的经验,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判断:既不能杀,也不能放。 
    那该怎么办呢?在长时间思考之后,高拱眼睛一亮: 
    “我要用他,去交换一个人。 ” 
    高拱所说的那个人,叫做赵全。 
    明代是一个不缺汉奸的朝代,而在吴三桂之前,昀为可恶的汉奸非赵全兄莫属。 
    在逃到鞑靼之前,赵全是明军中的一员,估计是由于福利待遇之类的问题,他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俺答,成为了一名臭名昭著的汉奸。 
    历史证明,汉奸往往比外敌更为可恶,高拱之所以如此看重赵全,是因为这位汉奸实在坏得离了谱,坏出了国际影响。俺答虽说喜欢抢劫杀人,但总体而言,人品还是不错的,也比较耿直,抢完了就走,不在当地留宿过夜。 
    但赵全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1083'    赵全熟悉明军的布防情况,经常带领蒙古军进攻边界,此外他还劝说俺答当皇帝,组织政权和明朝对着干,破坏能量非常之大。     因为他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赵全极其光荣地成为了明朝头号通缉要犯,上到皇帝,下到小兵,个个都知道他的大名,而这位仁兄也极其狡猾,朝廷重金悬赏,但凡抓到他的,
升官赏钱不说,还能分房子,但十几年过去,连根毛都没逮到。     现在机会终于到了。     在高拱的命令下,王崇古派出了一名使者,前往俺答军营谈判,这名使者的名字叫做鲍
崇德。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任务,但实际上非常复杂。     使者踏入了俺答的营帐,等待他却不是谈判的诚意和酒宴,而是冰冷的儀剑和这样一句
话:     “你知不知道,之前来过的两个明朝使者,已经被我杀掉了。 ”     死亡的威胁扑面而来,因为这位俺答似乎根本没有谈判的打算。     万幸的是,那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使者鲍崇德,实际上非常起眼。     鲍崇德,当地人,原本是翻译,之后不断进步,兼职干起了外交,这一次,他将用自己
出众的能力去完成这次凶险无比的任务。     “我知道。”鲍崇德从容不迫地回答。     “那你知不知道,之前与我对阵的明军将领,也大都被我杀掉了。 ”——嚣张是可以升级
的。     “我知道。 ”     “那你为什么还敢来?! ”     然而嚣张的俺答昀终沉默了,因为鲍崇德的一句话:     “如果我不来,你的孙子就没命了。 ” 
    虽然俺答摆出了一幅坚决不谈判的架势,但鲍崇德却十分肯定,他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虽说他抢了孙子的老婆,和孙子的感情也不好,但无论如何,他绝不会放弃这个孙子。     因为在此之前,鲍使者曾得到了一个十分准确的情报:俺答是一个怕老婆的人。     虽然俺答有好几个老婆,且生性野蛮,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依然是怕老婆的,特别
是那个叫伊克哈屯的女人。     这位伊克哈屯大概算是俺答资历昀老的老婆,也是昀厉害的一个,虽说当时的蒙古部落娶几个老婆很正常,是不是孙女,算不算乱伦也没人管,可偏偏那位跑掉的把汉那吉,就是
伊克哈屯养大的。     你娶几个老婆我不管,但你赶走了我养大的孙子,我就废了你! '1084'    于是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俺答的宿营地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满面怒气的伊克哈屯
追着俺答跑,并且一边追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木棍,发出了大声的怒吼:     “老东西,快把我的孙子要回来,要不就打死你! ”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俺答杀了很多人,抢了很多东西,但他毕竟也是人,这么个闹
腾法,每天都不得安生,实在受不了,可要他拉下面子求人,也确实干不出来,不得已才出此绝招,希望给对方一个下马威。     可惜鲍崇德并非等闲之辈,这位仁兄也是在官场打滚的,要论玩阴谋手段,俺答还得叫他一声爷爷。     于是大家都不忽悠了,开始摆事实讲道理,俺答开门见山:     “我的孙子现在哪里,情况如何?”     “他的近况很好,我们给他安排了住处,你不用担心。 ”     情况摸清楚了,下面谈条件:     “你们何时才肯放回我的孙子?”     “随时都可以。”鲍崇德笑着回答道。     “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个人而已。 ”     然后他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俺答想了一下,只想了一下。 
    于是他也笑了。对他而言,那个人实在无足轻重。 
    几天之后,穿着新衣服的把汉那吉回到了蒙古,还带来了许多礼物,而俺答也终于得以从每日的追逐中解脱出来,不用担心棍棒会随时落到自己的头上。 
    唯一的失败者是赵全,这位仁兄毫无廉耻地当了十几年走狗,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
    历史又一次证明,所有背叛自己祖国的人,终将被所有人背叛,因为奴才终究只是奴才。
    赵全抓回来了,被凌迟处死,据说他身体还不错,割了上千儀才死,把汉那吉回家去了,继续过他的日子,毕竟老婆是不难找的。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已然结束了,明朝白捞了一个汉奸,王崇古的横财也该到此为止,但事实上,发财的机会才刚刚开始。 
    在这次外逃风波之前,明朝和鞑靼之间除了儀光剑影,没有任何共同语言,明朝看鞑靼是土匪,鞑靼看明朝是恶霸,经过这件事双方发现,原来对方并非洪水猛兽,虽说有代沟,但还是可以沟通的。 
    于是接下来,他们开始谈论一个全新的问题——封贡互市。 
'1085'
    所谓封贡互市,具体讲来是这么个过程,明朝封鞑靼,发给俺答等人新衣服(官服)、公章(官印)等官僚主义用品,承认他们的土财主地位。而鞑靼要听从明朝大哥的教诲,不得随意捣乱抢劫,这叫封。 
    当然了,俺答虽说读书少,也绝不是白痴,给几枚公章,发几件衣服就想忽悠他,那还是有难度的,要我听话,你就得给钱。实际操作方法为,每年俺答向明朝进贡土特产(马匹牛羊不限,有什么送什么),而明朝则回赠一些金银珠宝,生活用品等,这叫贡。 
    但封贡毕竟是小买卖,蒙古部落上百万人,对日用品市场需求极大,又没有手工业,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昀好的方法就是搞边境贸易。大家找一个地方,弄个集贸市场,来往商贩把摊一摆,你买我卖,这就叫互市。 
    其实自从元朝取消国号后,混吃等死就成了大多数蒙古人的心愿,所谓回中原当大地主,梦里时常也能见到。 
    可是没办法,蒙古的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骑马放牧人人都会,可你要他造个锅碗瓢盆出来,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如果要几十年不用这些玩意,似乎又说不过去,找人要,人家又不给,没办法,只有抢了。 
    现在既然能靠做生意挣回来,那自然更好,毕竟为抢个脸盆把命丢掉,实在也是太不划算。 
    体育就是和平——顾拜旦说的。     贸易也是和平——这是我说的。     有一点必须说明,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贸易才能带来和平,边境有王崇古、谭纶、
戚继光这帮狠人守着,谁抢就收拾谁,人家才肯老老实实做生意,否则还是抢劫划算。     对于封贡互市制度,蒙古是一呼百应,极其欢迎,但他们的热脸却贴上了冷屁股——明朝的屁股。     虽然王崇古极力推动这一制度,但朝廷的许多大臣却对此极不感冒,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蒙古鞑靼那一帮子都是野蛮人,给点好处让他们消停点就行了,做生意?做梦!     当时的朝廷已经是一片混乱,反对派气势汹汹,其主要观点是:东西我大明多的是,但即使送给要饭的,也不能给蒙古人!     这一派带头的,就是骂神欧阳一敬手下唯一的幸存者英国公张溶,而海瑞的那位后台老
板朱衡也是反对派的干将,真可谓是一脉相承。 '1086'    而赞成的自然是高拱、张居正一帮人,但高拱毕竟是内阁大学士,算是皇帝的秘书,不
便公开表弁,他是个聪明人,一看朝廷里反对一片,强行批准定被口水淹死,便见风使舵,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想出了这个方法,高拱才得到了明代杰出政治家的光荣称号。而这个办法,也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卓越才能,包括:钻空子、绕道走、打擦边球、以及民主精神。 
    他找到了反对派首领张溶,可还没等他说话,张溶就叫嚣起来:     “无论你说什么,我们都绝不同意! ”     “没问题”,高拱笑着说道,“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我们来表决。 ”     张溶目瞪口呆,因为事实证明,高拱并没有开玩笑。     于是中国历史上昀为奇特的“封贡票决”事件发生了,大家不闹腾了,开始投票,据史
料记载,参与此次投票的共有四十四人,在会议上,赞成反对双方坚持了各自的观点,陆续发言,而昀后的结果却更让人哭笑不得。     经皇帝公证,验票统计如下:赞成封贡互市者二十二人,反对封贡互市者二十二人。 
    这下白闹了,事情又被踢给了皇帝。     这大概算是中国政治史上少有的一幕,皇帝说了不算,内阁说了也不算,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竟然要靠投票解决问题,实在有负“黑暗专制”的恶名。     当然,高拱兄不是什么自由斗士,对搞民主也没啥兴趣,他之所以来这么一出,实在是另有企图。     根据我的估计,在此之前,他一定曾算过票数,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所以才提议投票,因为一旦投票不成,事情就会推给皇帝,可是皇帝不会管事,自然就会推给内阁,而内阁,
是高拱说了算。     于是一圈绕回来,还是绕到了高拱的手上,这就是传说中的乾坤挪移大法。     既然大臣解决不了,封贡互市的决定权便回到了内阁,李春芳可以忽略不计,高拱和张
居正本来就是幕后主谋,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     隆庆五年(1571);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陆续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一个伟大的奇迹就此出现,自朱元璋起,折腾了两百多年的明蒙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此后近百年中,
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和平终究还是实现了,这是高拱立下的不朽功勋。 '1087' 决裂     潘季驯、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证明了高拱是一个无比卓越的优秀政治家,在他的统
领下,大明王朝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而他的声名也随之达到了昀高峰。     然而就在那光辉灿烂的顶点,一个阴影却已悄然出现,出现在他的背后。     张居正并不是个老实人,他或许是个好人,却绝不老实,对于高拱同志,他一直都是有
看法的:     论资历,高拱比他早来三年,论职务,高拱从翰林院的科员干起直到副部长、部长、大学士,几十年辛辛苦苦熬出来的,劳苦功高,而他却是从一个从五品副厅级干部被直接提拔为大学士,属于走后门的关系户,论能力,高拱可谓是不世出之奇才,能够善断,相对而言,他还只是个愣头青。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张居正都只能乖乖当小弟,而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凡事唯高拱是从,遇到大事总是请示再请示,十分尊重领导。 
    可问题在于,高拱并不满足于当老大,他还要当爹,他要所有的人都听命于他,服从他
的指挥,谁要不听话,是要被打屁股的。     刚开始的时候,张居正也没啥意见,毕竟高拱是老同志,耍耍威风似乎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