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四人帮"兴亡 >

第24章

"四人帮"兴亡-第24章

小说: "四人帮"兴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直线电话〃,确实是〃绝密〃的,瞒过了江青和张春桥。   

  就连老伙计康生都要在临死前对江青、张春桥来一个〃反戈一击〃,〃四人帮〃在1975年夏、秋已濒临日暮途穷之境。   

  1975年12月16日,康生结束了他云谲波诡的一生。他临终前的这一着棋,既给毛泽东留下了〃忠诚感〃,而又因〃绝密〃未曾得罪了江青和张春桥。于是,中共中央为康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这个老滑头,居然在死后骗得三顶金光璀璨的桂冠:一曰〃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三曰〃光荣的反修战士〃。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他这个〃康老〃还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在中国报刊。有人说,〃康老〃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四人帮〃还在台上时,就向主席报告了江青、张春桥是叛徒。   

  直至1980年7月12日,在为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举行的追悼会上,胡耀邦在悼词中替安子文冤案平反时,点了康生的名,指出那是康生制造的冤案。这是康生在死后第一次遭到公开批判。   

  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宣布康生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开除康生的党籍,撤销了康生追悼会悼词,把康生的骨灰撤出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康生一生演出了一出出精彩的闹剧,至此才在屏幕上推出个〃终〃字。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张天民告〃老娘〃〃刁状〃   

  江青处于守势,处于下风,处于退却。   

  就连她作为〃旗手〃的文艺界,也冒出了〃异军〃,对她放炮了!   

  种种〃微词〃,传入毛泽东耳中。毛泽东又就文艺问题批评江青了。   

  1975年7月初,毛泽东在跟邓小平谈话时说:(引自《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三)》)   

  〃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   

  〃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   

  毛泽东没有点江青的名,但用不着加任何注释,这显然是针对江青的。   

  1975年7月14日,毛泽东又就文艺问题发表书面谈话:(引自《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三)》)   

  〃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   

  〃对于作家,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如果不是暗藏的有严重反革命行为的反革命分子,就要帮助。〃   

  〃鲁迅在的话,不会赞成把周扬这些人长期关起来。〃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谈话,在北京文艺圈里飞快地传了开来,也飞快地传向正在北京的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张天民。由他编剧的故事片《创业》,受到江青的蛮横批评。他在7月18日,冒着盛暑,赶写了两封长信,一封致邓小平,一封致毛泽东。         

◇。◇欢◇迎访◇问◇  

第62节:与邓小平对着干(22)         

  他敢于斗胆给中国的两位大人物去信,是因为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拍着胸脯说:〃你只管写,有人给你送。〃   

  他知道,在那样的年月,如果把信扔进邮筒,说不定会落到江青爪牙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那位仗义的作家,便是白桦。   

  白桦为张天民找到了一位热心的送信人……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   

  贺龙受林彪迫害,于1969年6月9日受摧残致死。〃九·一三〃事件之后,贺龙冤案得以平反。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贺捷生揣着张天民写的两封信,把一封致邓小平的信送至胡乔木处,很快转到邓小平手中。她又去找王海容,把致毛泽东的信托王海容转给毛泽东。   

  7月21日,张天民怀着惴惴不安之情,离开了北京。   

  完全出乎意料,张天民的信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手中之后,反应是那么的迅速,那么的强烈!   

  毛泽东在7月25日作了批示。邓小平迅即在7月27日以中共中央(1975)第一八一号文件形式下达。   

  毛泽东批示全文如下:   

  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   

  毛泽东   

  1975年7月25日   

  毛泽东的批示,引起长春电影制片厂一片欢呼!引起全国文艺界一片欢呼!   

  毛泽东所说〃此片无大错〃,指的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创业》一片。   

  此片上映不久,1975年2月10日中午,姚文元那里便接到江青秘书的电话……当时姚文元正在午睡,他的秘书作了记录,原文如下:   

  遵江青同志嘱,打电话给文元同志:   

  今天,《人民日报》用了极大的篇幅吹捧《创业》,我建议《人民日报》和《红旗》今后不要再登这类东西。   

  另外,我建议,对《创业》电影组织一篇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这种评论权力我们不能放弃。可以评好,也可以批坏……   

  江青的意思很清楚,要对《创业》电影〃批坏〃!姚文元马上照办,他给江青回话的电话记录原文如下:   

  文元同志来电话:   

  我完全同意江青同志的意见。中午我起床后就给人民日报打了电话,要他们以后不要登这类文章,要登要经我同意。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半不到,给我的印象是很乱,不清楚……   

  〃旗手〃下令之后,〃江记文化部〃的部长于会泳闻风而动,给《创业》定下十条罪状,打入冷宫。   

  毛泽东对《创业》作了批示之后,江青召集张春桥、姚文元、于会泳等在钓鱼台十七楼开会。   

  江青说:〃张天民写了两封信,一封呈主席,主席没批。另一封给邓小平转给主席,是邓小平逼着主席批的。主席说无大错,那就是还有中错和小错,并没有说是优秀影片嘛!〃   

  1975年9月,江青到了大寨,在那里遇上张天民,她的火气大极了。   

  江青用道地的〃江青式〃特有语言,恶狠狠地说道:   

  〃张天民你多大?(张说我四十六了)那你还是个娃娃。你告我刁状,老娘今天要教训你,有谁给你出主意?(张答,没有。)你必须给主席写一检讨,你既敢给主席写信,就必须给主席写检讨,因为你说了谎,告了刁状。目前有人攻击文化部,给文化部施加压力,说文化部是大行帮,我替他们顶着,老子不怕。〃   

  至于她为什么说张天民告的是〃刁状〃,1975年9月14日,江青在大寨接待站说道:   

  〃张天民信上说,我看了第二天就停演了。我他妈的什么时候看过,什么时候说过停演,这告的是刁状。〃   

  江青又急、又气、又恼,是因为〃后院起火〃,她的〃基地〃……文艺界举起反叛的旗帜。什么〃老娘〃、〃老子〃、〃刁状〃以至〃他妈的〃之类话,从这位〃旗手〃嘴里冒出,表明她乱了方寸!   

  江青不甘心于她的失败。她要反击!反击!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突然发动〃评《水浒》〃   

  江青伺机反扑。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事情的发生,颇为偶然:   

  那是1975年5月26日,一个四十四岁的女讲师,奉召进入中南海,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她叫芦荻。笔者在1990年6月与芦荻作了长谈。据她说,她本名芦素琴,1931年出生在东北辽阳。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进入解放区,改名芦荻。1954年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革〃中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   

  毛泽东患眼疾以来,虽有张玉凤为他读文件、信件,但他毕竟是个酷爱文史、手不释卷的人,要张玉凤读古籍,就勉为其难了。为此,毛泽东要中共中央办公厅遴选一位熟悉古典文学的大学教师,为他侍读古籍。中共中央办公厅派人前往北京大学,从中文系教师中初选了四位,内中有芦荻。毛泽东听了关于这四位教师的简历介绍,选中了芦荻。其原因是毛泽东曾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一书,芦荻是选注者之一,他熟悉她的名字。         

虹←桥书←吧←。←  

第63节:与邓小平对着干(23)         

  芦荻以极为偶然的机缘,进入中南海。夜里,她为毛泽东侍读。读毕,毛泽东常与她谈论古典文学,有时一谈便是两三小时。在毛泽东晚年,很少有人能够这样经常跟毛泽东长谈。   

  1975年8月14日凌晨二时,芦荻接到毛泽东秘书电话,要她前来为毛泽东侍读,她即骑自行车,从不远的下榻处过来。   

  那天,毛泽东谈起了《红楼梦》,谈起《三国演义》,最后谈到了《水浒》。   

  据芦荻回忆,那天,毛泽东是这样才谈起《水浒》的:   

  〃主席一向关心历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研究工作,重视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当时,他老人家虽在病中,万机之余,仍是手不释卷;尤其爱读鲁迅的文章,读时,常常发出赞许的笑声。偶或,他也让我提些问题,然后,通过解答,亲切慈祥地给我讲点历史、文学史和鲁迅。我曾向他请教过关于一些作家作品的评价问题。(1975年)8月13日,我又请教了关于他提到过的那几部古典小说的评价问题。他先讲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几部书的问题,然后谈到了《水浒》。关于《水浒》,学术界的基本评价,向来是很高的,甚至有的说,这是一部千古不朽的农民运动的史诗。但到1974年,《北京日报》到北大中文系约写一篇批判《水浒》的文章时,却透露说《水浒》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由于不是正式消息,对精神实质理解不一,学术界在讨论时,分歧又很大,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因此,当谈到《水浒》时,我顺便向主席请教了这件事。主席说,那两句话,是他在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的。接着我又请教他:既然如此,那么《水浒》一书的好处在哪里?应当怎样读它?……〃   

  毛泽东为了答复芦荻的问题,才谈起了自己对《水浒》的见解。   

  芦荻记录了毛泽东的见解: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毛泽东说话时,芦荻按她的习惯,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本来,这只是毛泽东跟芦荻的谈话。由于在谈话中,毛泽东说及,今后出版《水浒》,可把鲁迅关于《水浒》的评论印在书前。张玉凤一听,出于机要秘书的本职考虑,她要执行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她要芦荻把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以便通知出版部门执行。由于出版部门归姚文元管,张玉凤把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谈话记录报送姚文元,由他转往出版部门执行……这一切,都是按正常的程序在进行着。   

  8月14日,姚文元见到芦荻整理的毛泽东谈话记录,如获至宝。三小时之后,姚文元的一份〃请示报告〃,就送到毛泽东手中。   

  姚文元在〃请示报告〃中写道:   

  为了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任务,拟办以下几件事:   

  一、将主席批示印发政治局在京同志,增发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