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6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6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欺诈人民,骗取钱财,因而祭祖之风越奢侈,老百姓也就变得越贫穷,而历来的官员却没有人敢于加以禁绝。曹操到任后,一举将祠庙全部摧毁,并严禁官民再搞祭祀活动,一时间没有人敢再提奸邪鬼神之事。
  此外,曹操还比较公平地选用官吏,力图使政治变得较为清明。这些,都表现了曹操决心廊清吏治的精神,同时进一步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干和胆识魄力。
  但是,曹操的行动却得罪了朝中当权的宦官,地方豪强也对他恨之入骨。曹操一方面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迎合权贵,一方面又考虑到已经多次触犯权贵,再这样干下去,担心会使全家受到连累。为了避免发生不测之祸,曹操在当年辞去了济南相的职务,请求回到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实际是要求赋闲。朝廷再次任命他为议郎,曹操表面上虽然接受了,但却常常装病,不去上班。第二年,即中平二年(185),朝廷让曹操去做东郡太守,曹操不仅没有答应,相反连议郎也不肯再做,推托有病,辞官回到家乡谯县去了。
  四以曲求伸的策略
  曹操托病辞官,固然由于他在担任济南相时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当权的宦官,怕遭到打击报复,但这还不是唯一的原因。曹操早在做洛阳北部尉时就敢于棒杀小黄门蹇硕的叔父,这时虽有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但毕竟还没有遭到打击报复,如果就急急忙忙地退却,那是不大说得过去的。何况,这时他的父亲曹嵩还大权在握,中平四年(187)甚至还花一亿钱买了个太尉的官做,算得是一个有钱有势、有头有脑的人物,朝中有这样的人撑腰,曹操自然也不必有太多的顾忌。他之所以托病辞官,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考虑。
  东汉末年,岩穴隐居在名士中是十分盛行的风尚。由于隐居被人们认为是有才能而又清高的人才干的事情,因此隐居可以抬高身价,成为当政者注目和礼聘的对象,不失为一条做官的捷径。曹操常为自己不曾是岩穴隐居之士而感到遗憾,他正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来弥补这一遗憾。他还作了一个横向比较:和他一同被推为孝廉的人中,有的人已经五十岁了还不称做年老,他现在不过才三十岁,即使隐居二十年再出来做官,也才同这些人刚被举为孝廉时的年纪相同,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的地方盖了一座幽雅的书房,打算一年中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文武并进,积蓄力量,以图将来的发展。这个地方比较低洼,曹操打算利用沼泽中的泥水把自己同外界隔绝开来,断绝宾客的来往。
  但曹操并未能在谯县赋闲多久,就因形势的需要而被征召出山了。中平元年(184)黄巾主力被镇压后不久,金城人边章、韩遂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天,率军数万进攻长安附近地区,侵逼刘氏皇陵。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无功而还。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等率步骑十余万进讨,先败后胜,边章、韩遂败回金城。中平三年(186)冬,韩遂杀边章等人,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韩遂联合,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耿鄙司马扶风人马腾也拥兵反叛,汉阳王国则自号“合众将军”,起兵响应韩遂。一时间天下骚动,朝廷震恐,于是赶忙网罗人才,企图加固根基。曹操便在这时被召为都尉,成为带兵的武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仕途初试(5)
曹操手中有了兵权,成为一些人瞩目、拉拢的对象。中平五年(188)五月,术士襄楷对冀州刺史王芬说:“天象的变化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真是到了灭族的时候了。”王芬信以为真,于是勾结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同时联络了一些地方豪强,以黄巾余部黑山义军攻掠郡县需要起兵镇压为借口,给灵帝上书,请求灵帝北巡河间,企图利用灵帝北巡的机会发动政变,废除灵帝,诛杀宦官,另立合肥侯为帝。他们也来约结曹操,曹操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和条件,认为这个计划必然失败而加以拒绝。其辞云: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王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囊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从语意看,曹操似乎并不反对废掉灵帝,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他认为伊尹、霍光行废立帝王之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伊尹怀着对国家最大的忠诚,有辅相的权势和在百官之上的地位;霍光也是凭藉了有声望的大臣的地位,同时利用了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这些,似乎反映了曹操内心的一些朦胧的追求和向往,他后来正是沿着伊尹、霍光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文章从古今形势和欲行废立者的主客观条件两方面条分缕析,言之凿凿,头脑清醒,谋虑深远。不久,王芬等的阴谋果然败露,王芬畏罪,弃官逃走,在途中自杀。
  黄巾起义之后,灵帝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日益留心军事。在###四起、天下扰攘的情况下,决定组织西园新军,来加强拱卫首都的力量。中平五年(188)八月,在西园成立统帅部,即所谓“西园八校尉”。宦官蹇硕最得灵帝宠信,被任命为上军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得听他指挥,成为实际的全国最高统帅。虎贲中郎将袁绍因是“四世三公”之后,他家又曾和宦官袁赦攀过本家,被任命为中军校尉,也就是副统帅。此外,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曹操能够打进新军并任要职,弄得蹇硕也不得不与这位十四年前曾经棒杀其叔父的仇人共事,除了曹操本人的才干和已经建立起的名声外,其父、祖的余荫显然也在这里发挥了一定作用。
  曹操成为东汉皇室核心武装的将领,使他在仕途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曲求伸策略的胜利。曹操个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当初只打算做一个郡太守,现在却想凭藉手中兵权,为国家“讨贼立功”,以便获得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在墓道前的石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报偿。志向的升级,预示着曹操在政治舞台上将会有更为出色的表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讨伐董卓(1)
一“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以上军校尉蹇硕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同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之间的矛盾陡然尖锐起来。
  灵帝生前,几个皇子先后夭折,留下何皇后所生皇子辩,王贵人所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不能充任人主,有意立刘协。但因何皇后有宠,何皇后兄何进自中平元年(184)起又一直担任大将军之职,手中握有重权,所以久久决定不下来。直到中平六年(189)病重,才将刘协托付给蹇硕。蹇硕既受遗诏,加之一向轻视忌恨何进,因此灵帝一死,便想杀掉何进后再立刘协。不料阴谋泄露,计划失败。何进立其外甥刘辩为帝(少帝),时年十七岁。何太后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参录尚书事,控制朝政。刘协被封为渤海王,不久徙封陈留王。
  何进深恨蹇硕阴谋图己,又知道官僚士大夫无不对宦官心怀不满,因此执掌朝政后,便依靠袁隗的侄子袁绍、袁术等人,共同谋诛宦官。蹇硕疑虑不安,写信给宦官赵忠、宋典,建议赶快动手,将何进等人捕杀。不料宦官郭胜是亲近何太后的,他同赵忠商议后,到何进处告了密。何进先发制人,立即将蹇硕捕杀。
  袁绍劝何进乘机把宦官全都杀掉,何进去向太后请示。太后因当初王美人生下刘协后被她毒死,灵帝大怒,要废掉她,全靠众宦官求情才过了关,因此对宦官抱有感激之情,不肯答应何进的请求。何进的弟弟何苗因受宦官贿赂,也来加以劝阻,此事便搁置了下来。袁绍又劝何进多召四方猛将、特别是召并州牧董卓领兵入京,以威逼太后,何进接受了这一建议。
  何进的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人反对袁绍的建议。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找到何进,微笑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
  “宦官从来都是有的,只不过君王不应当把大权交给他们,过分优宠,以致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要治他们的罪,应当除掉首恶,一个狱卒就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办好,何必纷纷把外地的将领都召来京城呢?想要杀尽宦官,计划必定泄露,我看这件事是要失败的。”
  在这里,曹操表现了与袁绍等人不同的主张和见识。袁绍主张把宦官杀得一个不留,曹操则主张保留多数,打击少数,只将宦官中罪大恶极的魁首除掉就行了。这虽然和曹操的出身以及曹操父子与宦官集团的瓜葛不无关系,但从政策和策略的角度说却是不无可取之处的,特别是对稳定当时局势、避免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只须惩办几个首恶,确乎也不需要大动干戈,何进现有的力量就足可胜任了。如果想要一网打尽,就必然兴师动众,事情也就不容易做得机密。后来的事实证明,曹操的分析是完全有道理的。
  对这件事情的处理,袁绍的态度过激,何进则缺乏谋断,都不合曹操的口味。曹操本来也是反对宦官专政的,这时又身在洛阳,据说还曾私自潜入宦官张让宅院,企图行刺,被张让发觉,曹操一边在庭院中挥舞长戟,使追捕的人无法近身,一边从容后撤,翻墙而出,反对宦官的态度不可谓不坚决。但他始终不曾与何进、袁绍共谋,这决不是偶然的。
  曹操反对召外将进京,也包含着他对董卓其人的认识。
  董卓,宇仲颖,陇西临洮人。其人粗猛有谋,体力过人,能左右驰射。少年时喜欢游侠,曾到羌人居住的地区游历,交结羌族上层“豪帅”,在陇西有些名望,被地方官看中,做了凉州的兵马掾,领兵巡守边塞。桓帝末年,跟随中郎将张奂镇压羌族人民的反抗,屡立战功,做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升任中郎将,接替卢植领兵镇压黄巾起义,被打败。不久,跟随车骑将军张温攻打反叛朝廷的边章、韩遂,取得一些胜利,升为前将军,封乡侯。随着实力的增强和地位声望的提高,董卓的政治野心越来越大。朝廷对此有所察觉,想要解除他的兵权,召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之职,他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拒不从命。灵帝快死时,又召他为并州牧,要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他再次拒绝,驻兵河东,等待局势的变化。当得知何进要他带兵进京时,他认为时机已到,二话没说,立即上路,并上书请求惩治宦官张让等人。
  

第三章讨伐董卓(2)
董卓还未到达洛阳,何进想要尽杀宦官的图谋泄露,宦官惧而思变。八月,宦官张让、段圭等乘何进入宫见何太后的机会,埋伏在宫门外,当何进事毕出来时,突然袭击,将他杀死。何进部将吴匡、张璋及袁术等闻讯,领兵攻打宫门,放火焚烧东西两宫。张让、段圭等连忙劫持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刘协等逃往北宫。袁绍等引兵将北宫门关闭,搜捕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一共杀死宦官二千多人,连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误杀了。张让、段圭等数十人困迫无计,只得劫持少帝及陈留王等逃出洛阳北门。当逃到黄河边的渡口小平津时,被尚书卢植带兵追上,数人被杀,其余被逼投入黄河,自溺身亡。
  这时,董卓已经抵近洛阳,遥见洛阳火起,引兵急进,迎上了被劫持出城的少帝和陈留王,一同回到洛阳。董卓凭藉兵威,自任司空,专断朝政,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献帝,并在永安宫将何太后毒杀。接着,董卓自任太尉、相国,进一步控制了朝政。长期以来外戚与宦官两个集团交替执政、互相火并的局面至此结束,东汉王朝也在这种火并中,名存而实亡。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军阀混战了。
  董卓是个非常残暴的家伙,掌权后,采取高压政策,以严刑服众,稍不遂意就开杀戒,弄得朝中人人自危。他的凉州兵,除了汉人外,还杂有羌人和胡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