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53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53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侯渊死后不久,曹操下了一道《军策令》:
  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卒出”即突然冲出;“未至”,指夏侯渊战死;“白地将军”,指没有谋略的将军。通过对夏侯渊战败情况的略述,既表达了对夏侯渊的哀悼,也总结了夏侯渊所以战败的教训,对提高将领的指挥水平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夏侯渊死后,其长子夏侯衡承袭了他的爵位,夏侯衡的几个弟弟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后来也都被封为列侯。三子夏侯称,骁勇有父风,十六岁时,同夏侯渊一起外出打猎,见奔虎,驱马逐之,一箭即将奔虎射倒。曹操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拉着夏侯称的手说:“我可得到你了!”意思是又可派上用场、到疆场效力了。但可惜夏侯称才十六岁就死了。夏侯霸后来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1—249)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为总揽朝政的大将曹爽所亲信。后曹爽被司马懿杀掉,夏侯霸担心自己被株连,逃亡到了蜀汉。据说,建安五年(200)时,夏侯霸在家乡谯郡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堂妹,一个人外出打柴,正碰上张飞,张飞知道她是良家女子,便娶她做了妻子。两人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又做了后主刘禅的皇后。因有这一层关系,夏侯霸逃到蜀国后,颇受优待。刘禅召见他,有意掩饰夏侯渊之死,说:
  “你父亲自己在混战中遇害,不是先父下令杀死的。”
  又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
  “这是夏侯氏的外甥啊!”
  照上述说法,夏侯氏同张飞是亲戚了,同刘禅也有了不同一般的关系。张飞的长女确实是做了刘禅的皇后的,但其母亲是否真的是夏侯霸的堂妹,不敢遽断,姑录于此,备考而已。
  五“鸡肋”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即夏侯渊战败被杀后两个月,曹操为避免汉中守军遭受更大的损失,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斜谷支援汉中。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古称褒斜道,北起斜谷,南至褒谷,全长近五百里,为陕川之间的险道。曹操担心被敌人袭击,先派兵据守沿途险要,逐渐推进至南郑,赶赴阳平前线。
  这时蜀军士气正旺,刘备对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对部属说:
  “曹公虽然亲自赶来,也无能为力了,我肯定可以占有汉中了!”
  下令集中兵力防守险要,不同曹操正面硬拼。曹操以曹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人打败了刘备的部将高详,取得一个小小的胜利,但整个战事没有进展。刘备坚守不出,曹操欲战不能,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第十六章争夺汉中(10)
曹操劳师袭远,运输补给是一个大问题,刘备企图抓住这个薄弱环节,予以突破,置曹操于困境。一次,曹军运粮北山下,黄忠认为可以乘机袭取,率军前往。赵云率领少数骑兵随后接应,中途突然与大股曹军相遇。赵云毫无惧色,冲入敌阵,将曹军击溃,然后且战且退。曹军败而复合,追至赵云营寨。营中守将张翼准备闭门拒守,赵云不让,相反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埋伏,不敢进攻,赶紧退走。这时赵云又擂鼓震天,虚张声势,并用弓箭从后面猛射曹军。曹军惊骇异常,自相践踏,在逃跑中不少人掉进汉水淹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寨,察看头天作战的地方,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曹操同刘备相持了一个多月,未能攻下敌军防地,开小差的士兵却越来越多。进取既不可能,长期坚守也不是办法,撤军放弃汉中又有些舍不得。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一次值班将领来问用什么口令,曹操竟随口答道:
  “鸡肋。”
  规定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口令,部属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主簿杨修却自行整理起行装来。大家惊问杨修怎么知道要走,杨修回答说:
  “鸡肋,吃它没有什么肉,丢掉它似乎又有些可惜,拿它来比汉中,我所以知道曹公决定撤军了。”
  这年五月,曹操果然下令放弃汉中,撤出全军,退到长安。
  刘备占据汉中后,派军进逼汉中西北的下辩,又派刘封、孟达、李平等攻取了汉中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进一步扩展了势力。下辩为武都郡治所,地处偏远,曹操担心今后难以坚守,便派曹真前去通知守将曹洪,将防地收缩至陈仓,并进行大量移民的工作。曹操担心百姓顾恋乡士,不肯迁徙,问雍州刺史张既有什么办法。张既说:
  “可用到北方产粮区居住并躲避敌人侵袭的理由劝说百姓,凡是先迁徙的给予照顾和奖赏,这样先迁徙的得到了好处,落在后面的人就会跟着照办了。”
  曹操采纳了张既的建议,派他到武都去具体办理此事。武都太守杨阜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也让他参与这一工作。经过努力,武都郡先后迁出五万多户百姓(不少是氐人)到京兆、扶风、天水一带落户。
  不久,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人反叛,自称将军,并相互攻打。颜俊把他的母亲和儿子送到曹操处做人质,请求曹操派兵援助。曹操这时正须集中力量对付刘备,于是听从张既建议,采取了任其互斗、以坐收渔翁之利的办法,对颜俊的要求未予置理。
  这年七月,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擢用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刘备随即回到成都。刘备这时除占有荆州西部三郡外,还尽有巴、蜀、汉中之地,实力大大地增强了。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所预计的,刘备如能跨有荆益二州,对外结好孙权,对内修明政治,一有合适机会,便可两路向北进军,一路从荆州北向,一路出秦川东指,这个“出秦川东指”的条件,至此已大体具备。
  这年十月,曹操从长安回到洛阳。离开长安前,须选派官员留守,主管部门推荐的人多不合适。曹操想起了曾留督汉中军事的杜袭,于是下令道:
  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舍弃千里马而不用,还匆匆忙忙地到哪儿去找呢?意思是杜袭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于是任命杜袭为丞相府留守处的长官,驻守关中。
  汉中得而复失,从战略上说对曹操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从当时情况来看,也是势在必然,难以避免的。这次失利,从根本上说来是曹操实力不如对手的结果。从综合实力看,曹操比孙、刘任何一方都强,但如果孙、刘联合起来,则曹操实力稍逊,只能处于守势。汉中之役,表面上只是曹操同刘备对阵,实际上是曹操同孙、刘两方对阵。曹操进攻汉中之初,刘备即同孙权达成谅解,双方平分荆州,刘备得以免除后顾之忧,掉头西上,倾蜀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同曹操对抗。孙权虽没派出一兵一卒直接帮助刘备,但间接的支持其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孙、刘交恶,兵端一开,刘备别说战胜曹操,恐怕结果会刚好相反,他自己得主动放弃汉中,以确保蜀中和荆州万无一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六章争夺汉中(11)
曹操情况则不一样,他不能倾中原、关西的全力来同刘备抗衡,他占的地盘最大,因而防线也就最长,须处处兼顾。这段时间孙权虽未北犯,但他同孙权的关系远不能同刘备与孙权的关系相比,即使兵端未开,也须时时提防,不能大意。荆州方面,则尤其不能大意。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驻守宛城的将领侯音反叛,并派人同关羽连和,曹操派大将曹仁前去镇压,直到次年正月才初步稳定下来。此前,代郡、上谷的乌桓单于无臣氐曾发动叛乱,在许都还曾发生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和司直韦晃等人的反叛。前线形势不容乐观,后方和内部又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曹操不愿也不能让自己的主力长期在汉中拖下去,这样就作出了主动撤离的决策,以避免在全局陷入被动,从战略指导原则来看,这还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汉中地区地形险峻,而曹操的士兵多来自平原地区,不擅长山地作战,不愿以己之所短同敌之所长长期较量,以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也是曹操所考虑的一个问题。曹军因不擅长水战,在赤壁之战中吃了大亏,几乎弄到全军覆没的地步,这给曹操留下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因此,当初入汉中在阳平关受到张卫抵抗,曹军因山峻难登而进攻受挫时,曹操就曾说出这样的话:“我带了三十年军队,如果一朝葬送敌手,那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于是就产生了主动撤军的想法。这次从斜谷进军汉中,曹操也曾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
  “南郑简直就是在天狱之中,斜谷道不过是一个长五百里的石洞罢了。”
  因此,从长计议,曹操不愿在这样一个地形险恶的“天狱”中同敌人长期周旋下去。若干年后,诸葛亮出兵南郑,魏明帝曹睿和朝中不少大臣主张发大兵征讨,散骑常侍孙资不同意,在陈述理由时,谈到曹操这次撤军,说:“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就是指出了这一点的。
  建安二十年(215)十二月,当曹操将军队主力撤离汉中时,一面留下夏侯渊、郭淮和杜袭等人镇守,一面却又从汉中向内地大量移民,说明当时他对汉中的前途就已作了两手准备。这次从汉中撤军,又采取了从武都等地大量移民的措施。汉末以来,由于战乱和瘟疫等原因,人口锐减,拥有人口多少,成了战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拥有众多的人口,就可以开发土地,增加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就可以扩充兵员,增强军事实力。曹操撤军、移民同时并举,可以说是失去了土地,却得到了人口,也算是一种补偿吧。而对于刘备来说,则是得到了土地,却没有得到人口,这对蜀汉的国力和后来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带来了长期不利的影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