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51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51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龇ⅰ
  按照计划,曹操首先率军到了陈仓,准备从武都进入氐人居住的地区。忽然得到报告,氐人阻断前进的道路,曹操于是先派张郃、朱灵进击,扫清了障碍。夏侯渊率领凉州诸将及侯王等前来同曹操会师,一同南进。
  四月,曹操从陈仓出发,来到大散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的大散岭上,山势高峻,形势险要。曹操在这里写下了《秋胡行》诗二首,第一首的第一解写道: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接下来写他在散关山上同仙人相遇,想要追随远去,却又无从摆脱现实,反映了时年已六十一岁的曹操既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宏愿,但又深感时不我待、形势艰难、宏愿难遂的复杂矛盾心情。
  越过大散关,曹操来到河池。五月间,氐王窦茂率众万余人,凭借险要地形拒不降服,曹操派遣张郃、张既等前去征讨,取得了胜利。鉴于大军行进时时受阻,曹操决定派张郃率步兵五千在前面开路。
  曹操平定氐王窦茂后,其余地方受到震动,逃往西平的韩遂被部将麹演、蒋石等人杀死,其首级被送来献给了曹操。原来跟随韩遂的一些人转而投归了曹操。成公英跟随韩遂多年,忠心耿耿,曹操见他也来投奔,十分高兴,当下任命他为军师,封列侯。一次打猎,有三只鹿子跑过马前,曹操命成公英放箭,成公英三发三中,鹿子全都应弦而倒。曹操很高兴,突然拍着巴掌说:
  “你对韩遂那样尽忠,对我就不能那样吗?”
  成公英听了,立即翻下马来跪着说:
  “不敢欺骗明公。假使我本主人还在,我是不会前来投奔的!”
  说着流出泪来。曹操喜欢成公英的忠诚,从此对他更加喜爱和敬重了。
  七月间,曹操来到阳平关。张鲁见曹军来势汹汹,自思汉中一隅之地,难以抵敌,打算投降。其弟张卫不肯,同大将杨昂率领数万人马赶到阳平关,拦山筑起十多里长的石墙,全力阻挡曹军前进。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北,是川、陕之间的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来阳平关之前,曹操曾听凉州从事和武都降人说张鲁容易攻打,阳平城南北山峰相去甚远,难以坚守,当时信以为真。等到这时亲自一看,并不是那么回事,不由得感叹说:
  “别人的议论推测,很少有如人意的!”
  但既然来了,再困难也得展开进攻。由于山势险峻,难以攀登,曹军攻打了不少日子,竟毫无进展,而士兵伤亡的人数却与日俱增。粮食由于运输困难,积存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形势对劳师袭远的曹操来说极为不利,一向乐观自信的曹操,这时也不免有些灰心丧气,说:
  “这是一个信奉妖术的国度,我们到这里来能有多大好处呢?军粮不多了,还是不如赶快撤军!”
  

第十六章争夺汉中(4)
于是下令撤军。张卫见曹军撤走,以为大功告成,防备顿时松懈下来。曹操见状,抓住时机,秘密派遣解慓、高祚等人乘险进行夜袭。恰在这时,发生了两起偶然事件,使形势戏剧性地发生了极有利于曹操的变化。
  一是曹操派夏侯惇、许褚上山去召回兵马,前军在撤回时,因天黑迷路,误入张卫军营,营中守军则误以为是曹军攻入,因而大惊奔散。侍中辛毗、主簿刘晔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报告了夏侯惇和许褚,夏侯惇不相信,亲自跑到前面察看,得到证实后,又赶紧报告了曹操,曹操立即大举发兵,猛攻张卫。
  二是当夜有数千头野麋突然闯进张卫营中,守军大惊,恰好这时高祚率军赶到,乘机拼命击鼓鸣角,张卫军以为曹军大举攻至,顿时乱了阵脚。曹军乘势攻杀,敌军防线全面崩溃,张卫利用夜色掩护逃回了汉中。
  曹操这次成功,带有某些偶然的成分,但他能够把握有利时机,变退为进,克敌制胜,还是可取的。他的撤军,很可能本身就带着麻痹敌人的目的,至少是取得了麻痹敌人的实际效果,乘敌人麻痹之际,再果断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自然就比较容易了。《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把迂远变成近直,把不利变为有利,这是在两军相争时最难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迂远的道路前进,用小利诱惑敌人使之在途中滞留,因而虽比敌人后出发,却可比敌人先到达,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懂得把迂远变为近直的计谋的人。曹操这次变退为进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把迂远变成近直、把不利变成有利的做法,与《孙子兵法》所说的取胜之道是相合的。
  张鲁听说阳平关已被曹操拿下,知汉中已无险可守,又打算投降。功曹阎圃劝阻说:
  “现在我们迫于形势前去投降,显不出有什么功劳。不如投向杜濩和朴胡抵抗一阵子,然后再来归顺,功劳就显得大了。”
  当时在巴中居住着一种少数民族名叫巴族,也叫板楯蛮或賨,有七姓,杜濩为賨邑侯,朴胡为七姓夷王。张鲁采纳阎圃意见,南奔巴中。临行前手下人打算把宝货仓库全部烧掉,张鲁不同意,说:
  “我本来就打算归顺朝廷,但愿望未能实现。我现在逃跑,是想躲避曹军的兵锋,并没有什么恶意。宝货仓库应当属于朝廷所有。”
  于是下令将仓库全部封存,然后撤离。
  曹操率军进入汉中郡的治所南郑,顺利接收了张鲁留下的财物珍宝,对张鲁的做法深表满意。又得知张鲁本有归顺之意,于是派人前去巴中慰问说服,以期早日把张鲁争取过来。
  这次军事行动,在山区行进了将近千里的路程,爬坡越岭,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但最后终于夺取了胜利。曹操非常高兴,大摆宴席慰劳全军将士,大家无不兴高采烈,多日的辛劳,一下子抛到了脑后。
  九月间,巴族首领朴胡、杜濩、任约各自率领其部属前来归附。曹操分巴郡为巴东、巴西和巴三郡,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三人都封为列侯。十一月,张鲁带着全家来到南郑,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亲自出城迎接,立即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以客礼相待。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彭祖娶了张鲁的女儿。
  曹操对于张鲁无疑是表现了异乎寻常的优待。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张鲁虽有归附之心,但毕竟是战败以后才来投降的,而曹操却将他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也全都封了侯,实在是过分了。孤立地看,裴松之是说得不错的。但实际上,曹操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为了优待张鲁一个人,而是为了以张鲁为榜样,影响、动摇和吸附与张鲁类似的方面割据者。在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下,只有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所施恩信等方面都超过对手,才有最后取胜的可能,曹操对此自然不会不明白。此外,汉中僻远艰险,得来不易,以后要坚守更不易,必须施以重赏,以安固人心、利于今后,这大概也是曹操的一种考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争夺汉中(5)
曹操不仅厚待张鲁,对别的降附者也表现了十分宽容的态度。阎圃曾谏阻张鲁称王,后又谏阻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却封他为列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此举大为赞赏,评论说:
  太祖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虽汤武居之,无以加也。
  还有一个刘雄鸣,情形与此类似。刘雄鸣是蓝田人,年轻时以采药打猎为业,常居覆车山下,每天早晚出入云雾之中,从不迷路,人们说他能兴云吐雾。李傕、郭汜为乱时,不少人前去归附他。马超反叛时,不肯随从,被马超打败,后去投曹操。曹操拉着他的手说:
  “我刚进关中时,梦得一神人,这神人就是你吧?”
  于是以厚礼相待,任他为将军,让他回去招揽部属。谁知刘雄鸣回去后,部属不肯投降曹操,逼着他一起反曹,于是聚众数千人,扼守武关道口。曹操派夏侯渊前去###,获胜,刘雄鸣南奔汉中。曹操平定汉中,刘雄鸣无处可逃,又来投降曹操。曹操一见,拉着他的胡须说:
  “老贼,真把你捉住了!”
  但并未予以追究,而是恢复了刘雄鸣的官职,把他调往渤海了事。
  此外,程银、侯选在建安十六年(211)曾随马超一起起兵反抗曹操,兵败后南逃汉中,这时也来投降曹操,曹操同样既往不咎,也都恢复了他们原有的官爵。这些措施,对抚定人心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还收降了原马超的部将庞德。庞德字令明,一直跟随马腾、马超。马超在凉州战败后,前来投奔张鲁。后南投刘备,庞德因病,未再跟随,留在汉中,这次也来降附了曹操。曹操早就听说庞德骁勇善战,得到庞德后非常高兴,立即任他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后来庞德在保卫襄樊的战斗中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三“既得陇,复望蜀邪?”
  曹操占据汉中后,将汉宁郡重新改称为汉中郡,把汉中的安阳、西城两县划出来另立西城郡,设置郡太守,治所设在西城县;又分别在锡、上庸两县设置了都尉。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见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便要求刘备将原来借去的荆州南郡还给他。刘备不肯,说:“等我夺得凉州后,再把荆州还给你。”孙权十分气愤,就派吕蒙率军夺取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在益州得到消息,深恐荆州有失,亲自率军五万顺江东下,进驻公安,让关羽进驻益阳,摆开阵势,要与孙权决一雌雄。丞相主簿司马懿乘机建议曹操:
  “刘备以诈力降服了刘璋,蜀人还没有真心归附他,他现在又率军东下同孙权争夺荆州,这对我们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拿下汉中后,益州震动,如果乘胜进兵,益州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背时机,但也不能失去时机啊!”
  丞相主簿刘晔也发表了与司马懿类似的意见,并认为如果不趁目前蜀人尚未真心归附刘备、因汉中失守而又惊恐万状的时候拿下益州,稍有迟缓,蜀中以精于治国的诸葛亮为丞相,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为大将,蜀民安定下来后据险防守,那时想要再打益州就不可能了。而益州不拿下来,则必将成为曹魏的后患。
  曹操听了这些意见,并不动心,拒绝说:
  “人苦于不知足。我们既然已经得到了陇,难道还希望得到蜀吗?”
  “既平陇,复望蜀”是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后汉书·岑彭传》载,建武八年(32),岑彭跟随刘秀###陇西的隗嚣。攻下天水后,隗嚣逃往西城,刘秀又进围西城。这时,占据蜀地的公孙述派大将李育前来救援隗嚣,驻兵上邽。不久,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临行给岑彭写了一封信,说:
  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意思是要岑彭在攻克西城、上邽后乘胜前进,进攻盘踞蜀地的公孙述。后来,隗嚣和公孙述都相继被消灭了。曹操借用这句话,意图却完全相反,不是赞成在得到汉中后立即向益州进攻,而是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暂且按兵不动。
  

第十六章争夺汉中(6)
曹操一举攻取汉中,益州受到强烈震动这是必然的。曹操进驻南郑七天后,有从蜀地投降过来的士兵说:
  “蜀中一天要发生几十次惊乱,刘备虽然动刀杀人,也不能使之安定下来。”
  当时曹操似乎对未能及时出兵益州有些后悔,曾问刘晔是否还可以再出兵。刘晔认为,现在益州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不能再进击了。后来颇有人替曹操惋惜,如裴松之就说:
  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意思是曹操坐失了良机,不然益州转瞬之间就是他的了。得到了益州,荆州、江东也就势难坚持,曹操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也就有望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并不符合实际的。曹操在这个问题上,既考虑了眼前的困难,也考虑了长远的困难,审时度势,知难而退,作出的是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
  从眼前困难来说,曹军经过千里转战,进入汉中时已经相当疲劳。蜀中险阻,并不亚于进取汉中所经历的险阻,以疲惫之师去攻取更为险阻的地方,很难收到“席卷”的效果。按刘晔所说,蜀中经过七天骚乱之后就已经初步安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