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47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47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张辽问孙权降兵:
  “刚才看见一个紫色胡须的将军,骑着快马,箭术很精,是谁?”
  降兵回答:“是孙会稽。”孙会稽即孙权,因曾担任会稽太守,故以官职代称。张辽听了,后悔不已,说如果能够早些知道,是一定能够追上去把孙权捉住的。
  曹操得知张辽大败孙权的消息,非常高兴,下令提升张辽为征东将军,同时奖赏了其他有功将士。
  张辽能够大败孙权,自然得力于他的英勇善战,同时也与曹操的合理安排有关。在敌众我寡、又无外援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固然力所难及,单纯防守也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曹操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而进攻又选择在敌人立足未稳之时,这样就可以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从而收到以少胜多的奇效,挫败敌人锐气,鼓舞己方军心。之后再转入防守,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了。
  这一决策为什么不预先让众人知道呢?看来曹操考虑到了张辽、李典和乐进之间平时不大和睦的问题。如果预先让他们知道这一决策,因意见不统一,关键时刻就很难取得行动的统一。临敌时再把指令拆开,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共同利益陡然间变得比什么时候都更为重要,就有可能消解矛盾,同仇敌忾,团结对敌。这也算是一种“出奇制胜”吧。从分工来说,张辽、李典都是善攻的猛将,故让他们出战;乐进比较持重,故让他守城;而薛悌是地方官,只要完成了监督作战的任务即可,故不让他参加战斗。曹操对张、李、乐三位将领的作战能力、用兵特点及性格修养了如指掌,并能各用其长,使各显其能,这对保证战斗的胜利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建安二十一年(216)二月,曹操在攻占汉中后回到邺城。十月开始训练军队,亲自鸣锣击鼓以指挥进退,准备再次南征孙权。不久率军出发,十一月到达谯县。接着南进,到达合肥时,特地巡视了张辽打败孙权的地方,赞赏叹息了好一阵子。然后,给张辽增加兵员,让他跟随自己一同南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四章坚守淮南(7)
次年正月,曹操进军至居巢。二月,又进驻居巢东面的郝溪,对濡须展开攻击。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以吕蒙为都督,在城上设置了强弩万张,乘曹军前锋扎营未稳之时展开反击,取得小胜。接着,曹操亲率大军逼攻,孙权见曹军来势汹汹,难以抵挡,只得暂时后撤。
  不久,孙权派都督徐详前来求见曹操,表示希望罢战请和。曹操因军中发生疾疫,也无意再战,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休战,并表示要继续同孙氏通婚,巩固双方的和好关系。
  三月,曹操率军北还。行前,留下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曹仁、张辽、臧霸等二十六军驻守居巢。从此,合肥南面有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同时,对有功将士进行了赏赐。因夏侯惇每次总把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属,这次专门赏给他一支歌舞乐队和一些歌女舞女,下令说:
  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因建议晋悼公同北方少数民族连和,不仅使晋国免除了后顾之忧,还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从而得以称霸诸侯。晋悼公为表彰魏绛的功劳,特地赐给他一支歌舞乐队。曹操认为,夏侯惇的功劳比魏绛还大,因而更有资格得到这一赏赐。
  曹操回师后,孙权留下平虏将军周泰驻守濡须,双方在这一带又形成了相持的格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五章平定关陇(1)
一师出有名
  曹操在赤壁战败,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头脑清醒了过来。他认识到,自己暂时还不具备吞并孙权、刘备的条件,在后方尚欠巩固、经济军事实力不占据明显优势、还须进一步争取民心、提高士气的情况下,不仅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不现实,就是孤军突前防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他主动放弃了江陵,退守襄樊,在西起襄樊东至合肥一线对刘备、孙权采取了全面防御的态势,有时虽在局部有所进攻,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防御。在此同时,他致力于整饬内部,增强实力,巩固后方。作为巩固后方战略方针的重要一环,平定关陇,然后寻机夺取汉中、进图巴蜀就自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夺取关中是实施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当时关中还处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中,其中最大的割据势力是马超和韩遂。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马腾之子。韩遂字文约,金城人。灵帝末年,马腾同边章、韩遂在凉州起兵反抗朝廷。初平三年(192),马腾、韩遂表示归附朝廷,带兵到长安勤王,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驻郿,封韩遂为镇西将军,回驻金城。后马腾想发兵偷袭长安,杀李傕等,事泄败走,退回凉州。曹操迎献帝都许后,对马腾、韩遂采取笼络、争取和利用的策略,并尽力在关中安插自己势力,扩大自己影响,控制关中局势。官渡之战前,曹操为了集中精力对付袁绍,派治书侍御史卫觊镇抚关中,又以司隶校尉钟繇督率关中诸军,结果不仅使关中诸军在官渡之战中保持了中立,还通过钟繇从关中得到了二千匹马的支援。袁绍死后,袁尚派高干、郭援与匈奴南单于联合向河东发展势力,曹操又通过议郎张既说动马腾,让他派马超率兵万余人支援钟繇,从而打败了郭援,迫降了南单于。后来马腾与韩遂不和,曹操又派钟繇和凉州刺史韦端前去和解,封马腾为前将军、槐里侯,让他屯驻槐里。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荆州前,为免除后顾之忧,又表举马腾为卫尉,到朝廷做官,并将其家属迁到邺城,而以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留在关中统领马腾的部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代表朝廷,因此马腾、韩遂在表面上表示服从,但内里不服,各怀异心,曹操对此十分清楚。马超骁勇,拥兵关中,更使曹操寝食难安。因此,曹操早就有了除去这个心腹之患的想法。
  要夺取关中,最好能拆散马超同韩遂之间的同盟关系,为此曹操采取了争取韩遂、孤立马超的策略。建安十四年(209)冬,韩遂派其心腹部将阎行到邺城,曹操不仅予以热情接待,还表荐阎行为犍为太守。阎行西返时,曹操又让他给韩遂带去一道手令,说:
  谢文约:卿始起兵时,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当早来,共匡辅国朝。
  “谢”,即“告”的意思。“起兵”,指灵帝末年起兵反抗朝廷之事。曹操表示,他完全了解韩遂当初起兵反叛朝廷是受人逼迫的,希望打消顾虑,早日前来辅佐朝廷。实际是想不费一兵一卒,将韩遂弄到朝中控制起来。阎行受到曹操礼遇,回去后替曹操说话,劝韩遂说:
  “将军起兵三十多年来,军民都被弄得十分疲惫,占领的地盘又很狭窄,我认为还是早些归附朝廷为好。我在邺城时,已表示要将我的老父送到京城去,希望将军也能把一个儿子送去,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韩遂犹豫不决,表示要再等几年再说。但后来还是把他的儿子同阎行的父母一起送到许都去了。曹操的分化瓦解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
  由于马超等人在名义上还是服从朝廷节制、并接受了朝廷封官的,因此如果贸然加以攻击,便会显得师出无名,在舆论上给自己带来不利。但曹操却从钟繇的一个建议中找到了办法。钟繇请曹操给他三千兵,以###汉中张鲁为名进入关中,这样就可以达到从马超、韩遂那里胁迫到更多人质的目的。曹操让荀彧去征求卫觊的意见,卫觊说:
  “西边诸将,都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只图苟安目前而已。现在国家给他们厚加爵号,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大的变故,不用担心他们叛乱。如果把部队开进关中,说是讨张鲁,而张鲁远在汉中,深山阻隔,道路不通,关中诸将必然疑心是来图谋自己,一旦受到惊动,那里地形险要,人多势众,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五章平定关陇(2)
曹操认为卫觊说得有道理,但他并没有采纳卫觊的意见,而是从中找到了出兵关中的最好办法,加紧了出兵关中的准备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史籍对这次军事行动的记载大体上都说的是“讨张鲁”。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钟繇讨之。”同书《高柔传》说:“太祖欲遣钟繇等讨张鲁,柔谏,以为今猥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六年也说:“三月,操遣司隶校尉钟繇讨张鲁。”为什么都没有说是“征汉中”呢?这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这次出征打的旗号本来就是讨张鲁,其真实意图是被掩盖起来了的,外人只知道是讨张鲁,内部除极少数人外,也以为真的是要讨张鲁,后世也就相沿此说。二是曹操心中或也有某种侥幸的考虑,就是大军经过关中时,如果马超、韩遂等人并无意外动作,那就真的去讨张鲁。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卫觊、高柔等人都认为这样做会激起关中诸将的反叛,曹操实际上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他之所以仍坚持要这样做,目的只能是一个:借讨张鲁为名,激起关中诸将反叛,然后再名正言顺地加以###,将关中完全控制到自己手里。也就是说,卫觊、高柔所担心的正是曹操所希望的,如果关中诸将不反叛,他反而达不到目的了。
  建安十六年(211)正月,太原人商曜等占据大陵发动叛乱,曹操派夏侯渊、徐晃前去镇压,攻下据点二十多个,杀死了商曜,平定了叛乱。三月,曹操正式派钟繇率师出征,同时派夏侯渊等人从河东郡出兵,前去同钟繇会合。
  关中诸将得知钟繇统率大军从洛阳向关中推进的消息,果然怀疑是来袭击自己,纷纷举兵反叛。当时韩遂正出兵西讨张猛,大营只有阎行留守。马超积极出面组织、串连,考虑到韩遂年纪大,资格老,便推举韩遂为都督。韩遂回师后,马超对他说:
  “以前司隶校尉钟繇让我谋害将军,我没有照办,可见关东人是信不过的。我父亲在朝中被他们控制着,我现在只好抛弃父亲而以将军为父。希望将军也抛弃亲生儿子,而把我当作你的儿子!”渭南之战示意图
  要求韩遂不要以在朝中作人质的儿子为念,毅然举兵反叛。阎行则千方百计劝阻韩遂,要他不要同马超搅和在一起。韩遂却说:“现在诸将不谋而合,都起来反抗朝廷,这好象是天意。”因此不听阎行劝阻,同马超共同举起了反叛的大旗。他们联络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人,一共十部人马,兵力十万左右,开赴潼关,建营列阵,阻挡曹军开进关中。
  曹操得到报告,即命曹仁为安西将军,派他前往潼关督率诸军。行前对曹仁说:
  “关西兵精锐强悍,你们要坚守壁垒,不要同敌人正面交锋。”
  接着,命五官中郎将曹丕留守邺城,以奋武将军程昱参谋曹丕军事,命门下督徐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命国渊为丞相府长史,留统府事。一切安排就绪,自己于七月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二巧渡河渭
  八月,曹操抵达潼关,调集大军,与韩遂等人隔着潼关对峙。不少人建议曹操说:
  “关西兵战斗力强,习惯于用长矛作战,非精选前锋不可,否则不好对付。”
  曹操听了,胸有成竹地回答说:
  “作战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里,不在关西兵手里。他们虽然善于使用长矛,但我会让他们发挥不出这个长处来。你们就等着瞧吧!”
  曹操一面摆出要在潼关同关西联军决战的架势,一面考虑着如何渡过黄河,迂回到侧翼对敌展开攻击。在这之前,曹操曾派徐晃驻兵汾阴,抚定河东,以保证西征的顺利进行。这时他把徐晃召来,征询渡河的意见。徐晃明白了曹操的意图,回答说:
  “主公将兵力云集此地,敌人也全部到此防守,不分兵去防守蒲阪,可见他们是没有什么谋略的。请主公给我一部分精兵,让我渡过蒲阪津,到河对岸去建立一个据点,从侧面袭击敌人,准可以把敌人打败!”
  

第十五章平定关陇(3)
蒲阪津是位于蒲阪县西的一个黄河渡口,在潼关北面。如果从蒲阪津渡过黄河,再南向渭水,便可对潼关之敌展开侧翼攻击。曹操听了徐晃的建议,觉得同自己考虑的方案不谋而合,不禁非常高兴。于是,曹操派徐晃、朱灵率精兵四千,在夜间从蒲阪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
  曹操走的这一着棋,并没有瞒过关西联军的所有人。马超对此即有所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