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27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27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营扎寨,营寨东西相连,长达数十里。曹操分兵防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九月,曹操果如沮授所料,主动率军出击,但未能取得胜利,只好退回营垒固守,等待有利时机。
  袁绍见曹军坚壁不出,便命士兵在曹营外面筑起了一座座高高的望敌楼,并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袁军箭如雨下,曹军死伤不少,人们来往行走都得举起盾牌护身,或低下身子匍匐前进,一时精神上感到很大压力。曹操采取对策,一面同样筑起土山与袁营相对,一面下了一道赶造发石车的命令:
  《传》言:“旝动而鼓。”
  据《左传·桓公五年》载,周天子攻打郑国时,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的方阵说:“旝动而鼓。”“旝”音“快”,杜预注认为是大将所用的军旗,手执以为号令。贾逵、许慎则以“旝”为发石,《说文》:“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段玉裁《说文注》:“飞石起于范蠡《兵法》。”可见,旝是一种用机械原理将石头抛发出去的砲车,在春秋时即已运用于实战。曹操对这种器械加以改良、革新,用于当前的战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袁军的望敌楼一个接着一个被摧毁。由于发石车发动时声响很大,象打雷一般,袁军又把这种发石车叫做“霹雳车”。曹军在发石时同时擂鼓进攻,一时山摇地动,袁军精神感受威胁,形势顿时发生逆转。
  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命士兵暗中挖掘地道,直通曹营,以便对曹营发动偷袭。曹操针锋相对,命士兵在营内挖掘长长的壕沟截断袁军地道,袁绍的计划又被挫败。
  袁绍的十万大军进驻官渡后,后方补给线很长,曹操又抓住这个薄弱环节大做文章。一次,荀攸对曹操说:
  “袁绍运送军粮的车队早晚就要到了。护送车队的将领叫韩猛,作战很勇敢,但有轻敌的毛病,可利用这个机会去袭击他,一定能够得手。”
  曹操问:“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合适呢?”
  荀攸说:“可以派徐晃去。”
  于是,曹操趁袁绍的几千辆运粮车快到官渡的时候,派徐晃、史涣前去突袭,将担任护卫的袁军打得大败,并放火把全部军粮烧光。
  这期间,在幽州的乌桓司马阎柔派人到官渡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阎柔为乌桓校尉。建忠将军、负责督辖幽州六郡的鲜于辅则亲自来到官渡,曹操任命他为右度辽将军,封亭侯,仍让他回去镇守幽州。当时幽州为袁绍所辖,但阎柔、鲜于辅却已归心曹操。曹操给他们升官封爵,并让他们回镇本土,其目的是显然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袁绍后方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阎柔、鲜于辅熟悉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有利条件,稳定北部边境局势,可以说是颇具战略眼光的。鲜于辅在官渡停留了一段时间,协助曹军抗击袁绍。
  

第九章官渡之战(10)
后来袁绍被打败,曹操很高兴,看着鲜于辅笑咪咪地说:
  “袁本初打败公孙瓒后,把公孙瓒的头送到了许都,当时我感到很突然。而现在我又把袁本初打败了。这既是天意,也是靠了你们的努力啊!”
  后来,曹操也很喜欢阎柔,常常对他说:
  “我看待你就象看待我自己的亲生儿子,希望你也把我当成你的父亲看待。”
  阎柔自然很高兴,于是同曹丕深相交结,两人就象亲兄弟一般。
  这些自然是后话了。曹操当时同袁绍你来我往,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有效地遏制了袁绍的攻势,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并且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一是军需匮乏,特别是军粮供应不足。在这方面曹操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有些办法别人没有想到,他都想到了。比如还在做战前准备时,各种物资装车后,还剩有几十斛竹片。这些竹片都只有几寸长,大家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了,准备烧毁。但曹操还是尽力思索,最后决定把这些竹片做成盾牌,把废物派上了用场。
  二是军力不足,士兵过于疲劳。当时袁绍有兵十万,而曹操的军队据《三国志·魏书·武帝记》的说法还不满一万,其中还有十分之二、三是伤兵,这个说法虽不可信,但曹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这是勿庸置疑的。当时战线拉得很长,袁军营寨长达数十里,曹操要与之对抗,就只能以尽量少的兵力担负起尽量多的任务,这样,士兵必然不堪重负,极易陷于疲劳,而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战斗力。曹操为此想了些办法来鼓舞士气,一次,他见运粮的士兵十分辛苦,就对他们说:
  “再过十五天,我们就可以打败袁绍了。等到那时,就不用再让你们这么劳累了!”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曹操给士兵开出的空头支票罢了。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争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很多人不堪忍受,因而叛离曹操站到了袁绍一边,连一些官吏也跑到袁绍营垒中去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辟等人的叛变。
  刘辟原是汝南黄巾军首领,有众数万,曾先后依附袁术和孙坚,建安元年(196)二月被曹操打败后投降曹操。袁绍大军南下,刘辟见袁绍势盛,又乘机叛离曹操,在许都附近地区抢掠骚扰,与袁绍遥相呼应。袁绍见刘辟可以利用,便派刘备前往汝南与其配合,打算在时机合适时进袭许都。刘备攻下强等县,又有一些地方起兵响应,弄得许都以南地区人心惶惶。后院起火,曹操感到十分忧虑。曹仁建议说:
  “目前大军滞留官渡,许都以南地区有事不可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刘备恰在这时以大军压境,因此,军民暂时叛离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刘备刚刚接手指挥袁绍军队,还不那么得心应手,我们应当乘机率军进击,打败刘备是不成问题的。”
  曹操采纳了曹仁的建议,立即派他带兵南击刘备,果然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刘备打败了。刘备逃走后,刘辟的营寨紧跟着被击破,原来叛离曹操的各县又重新回到曹操麾下。袁绍派部将韩荀去包抄曹仁,又被曹仁打得大败。从此袁绍不敢再轻易分兵外出。
  刘备回到袁绍大营后,自知留在袁绍身边不是长久之计,私下打定了离去的主意。一天,他对袁绍说应派人前往荆州说服刘表出兵,并自告奋勇表示愿承担这一任务。这个建议迎合了袁绍在曹操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于是欣然同意,刘备很容易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刘备率部回到汝南后,与另一支黄巾军龚都部等会合,共有兵数千人,在曹操的后方攻扰。曹操派部将蔡阳进击,没有成功,蔡阳反被刘备杀死。但刘备等人的力量毕竟还较薄弱,不敢轻易对许都发起进攻,因此始终未能造成对曹操南北夹攻的局面,曹操仍得以集中全力在官渡一线对付袁绍。
  曹操在武力平叛的同时,为了安定民心,还适当采取了一些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有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九章官渡之战(11)
刘辟叛离曹操后,有不少郡县起而响应,只有阳安不为所动。袁绍派人来到阳安,对都尉李通进行拉拢,特地任命他为征南将军。刘表暗中也派人前来活动。但李通不仅不为所动,还将袁绍派来的使者杀了,派人把征南将军的印绶上交给了曹操。为了表示对曹操的支持,李通还让百姓赶快交纳人头税(绢帛和丝绵),以支援官渡之战。朗陵长赵俨得知这一消息,特地赶来面见李通,说:
  “现在诸郡反叛,只有阳安还忠于曹公,但人心也不太稳定。你在这个时候急急忙忙地收取人头税,有些不合适吧?”李通回答说:
  “曹公在官渡同袁绍相持,情势十分危急,左右郡县又都相继反叛,如果我不及时把丝绵绢帛收取上缴,别人还会以为我在徘徊观望,等待形势的变化呢!”
  赵俨听了,说:
  “你说得确实有些道理,不过应当比较一下什么更为重要。你先暂缓收缴,我为你来解决这个麻烦。”
  赵俨立即给荀彧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阳安的百姓十分贫困,而邻近各县都已反叛,极易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当对百姓进行抚慰,不应当反过来加紧催缴人头税。不然的话,怎么鼓励百姓朝好的方面发展呢?”
  荀彧收到来信,立即报告了曹操。曹操认为赵俨说得有理,立即下令停止收缴,已经收上来的,全部退还回去。曹操这一招果然有效,百姓无不高高兴兴,局面很快稳定了下来。
  这期间,在江东的孙策听说曹操正在官渡同袁绍对峙,曾企图袭击许都,把献帝抢走。他暗中训练军队,部署诸将,加紧准备。但不久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死,袭取许都的计划自然也就落了空。
  总之,曹操在官渡同袁绍对峙不久,便感到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并进而产生了撤回许都的想法。为此,他特地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写了一封信,征求荀彧对此事的意见。荀彧很快回了信,信中说:
  “袁绍把主力集中到官渡,要与明公决一胜负。明公如果不能打败袁绍,就必然会给袁绍提供机会,这是一个关系全局成败的关头啊!袁绍不过是一个平庸无能的人,虽然能够团聚人才,但却不能使用人才。凭着明公的神武英明和顺时应势、所向无敌的能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功的。现在军粮虽然短缺,但还不象当年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之间相持时那么严重。那时刘邦、项羽没有一个愿意首先撤退,因为谁先撤退谁就会丧失有利的形势。明公以只有敌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划定地域坚壁固守,卡住敌人咽喉使之无法前进,到现在已经有半年了。敌人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他们的力量已经耗尽,相持的局面很快就会结束。这正是用奇谋战胜敌人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失去啊!”
  荀彧的意见是很有见地的,战争中优劣成败的变化确实往往取决于能否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坚持一下,劣势就有可能逐渐转化为优势,反之,优势也就可能转化为劣势。假如曹操不能坚持下去,主动从官渡撤兵,袁绍必定乘势进攻,士气必然重新振作起来,而曹军的士气必然会大受影响,一些曾经响应袁绍的郡县又有可能重新打起反叛的旗帜,其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曹操接读荀彧来信后,不仅茅塞顿开,而且深受鼓舞。但为慎重起见,他又就同一问题征询了贾诩的意见。贾诩对他说:
  “明公的智慧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果断也胜过袁绍,有这四个方面的优势,但却花了半年时间还不能使局势平定下来,是因为明公想做得万无一失的缘故。必须等待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到时局面一定是可以很快改观的。”
  曹操听了,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于是命令部队继续坚守,一方面积极解决粮食补给问题,稳定军心,平定叛乱,一方面密切注视敌人动静,准备寻找有利战机主动出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五乌巢烧粮
  

第九章官渡之战(12)
到了十月间,曹操终于抓住了一次主动出击、从而使整个战局发生根本变化的机会。
  袁绍部将韩猛督运的数千辆粮车被徐晃、史涣截获烧毁后,袁绍重新从河北装运了万余车粮食,派淳于琼等五个将领率兵万余人护送,然后把这些粮食集中囤聚在袁绍官渡大营北面四十里的故市和乌巢两个地方。沮授建议袁绍说:
  “可派将军蒋奇另带一支部队驻守在淳于琼的外侧,形成犄角之势,以防止曹操前来夺粮。”
  但袁绍未接受上次粮车被截获烧毁的教训,对沮授的建议不予理睬。谋士许攸又向袁绍献计说:
  “曹操把全军集中起来同我军对峙,许都只留有很少的兵力留守,很空虚。如果我们派遣一支轻骑,昼夜兼程前去袭击,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拿下了许都,就可以奉天子以讨曹操,曹操被我们擒获就不成问题了。即使许都拿不下来,也可以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来回疲于奔命的局面,为我们彻底打败曹操创造条件。”
  袁绍的大将张郃赞成许攸的意见,站出来附和说:
  “袁公虽然连着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还是不宜立即同曹公决战。我们可以秘密地派一支轻骑包抄到曹公的南边去,那他必然不战自败。”
  许攸、张郃这一避实就虚、掩袭许都的建议确实是很厉害的一着棋。袁绍当时兵多将广,要做到这一点本来也并不困难。但袁绍自恃军力强盛,根本听不进这些正确意见。他非常自负地说:
  “我一定要在这里把曹操捉住!”
  许攸其人比较贪财,袁绍未能满足他,心里本来就不高兴。提建议又碰了一鼻子灰,更加感到失望。恰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