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海峡之痛 >

第36章

海峡之痛-第36章

小说: 海峡之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岳父比较亲切。罗进并不见怪,他知道杜山的个性很强,生活经历坎坷,感情上波折很多,彼此适应需要时间。当年罗进通过陈石港找杜荣林,把事情全盘挑开后,还曾再奔上海说服,最终促成杜山接受他的安排,跟方中华一起赴美留学。那时杜山既感谢罗进对她的关心,又明确表示不愿涉及认父归宗问题,她对罗进说:“我叫杜山叫了三十多年,今后我还叫杜山,我不准备改姓,也不准备改名。”罗进说:“没关系,你觉得怎么样好就怎么样。”两人相处的基调就这么定了下来。罗进生活在台湾,杜山住在美国,相隔大洋,见面不多,缺少感情上的沟通交流,彼此间似乎总隔着一点什么。有一回罗进带着吴淑玲飞到美国看望罗天成罗天丽兄妹,也看望杜山一家,杜山到机场接罗进夫妇时,忽然喊了罗进一声“爸”,罗进当场掉下眼泪。事后他回想缘故,明白那天杜山抱着女儿芳芳来接外公,小外孙女已经牙牙学语,初领人事,杜山不想让女儿有其他感觉,留下阴影。隔在他们父女间的那个东西并不因此就消失不见。对费尽千辛万苦有如从天外找回来的这个女儿,罗进既有一种抱憾,也有一种告慰前妻的情结,因此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勉强她,还准备为她做任何事情,倾全力相助。杜山却是从一开始就靠自己努力,到美国后从不对罗进提什么要求,因此更让罗进觉得他们之间的相隔。他当然清楚是什么隔在此间。
  罗进到洛杉矶的那天是星期五,隔天周末,杜山却还有事,她略带歉意对罗进说:“让中华领你玩,星期天我再陪你。”
  罗进说:“你尽管忙去。”
  ……
  罗进向方中华要女儿家的照片册,他没说明为什么要,只让方中华找给他看。方中华从柜子里翻出几大本,有他和杜山在纽约的,去看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孩子出世时和每一年庆祝生日的,各种相册都有。
  “有早些年的,在大陆时的吗?”罗进问。
  方中华搬出他跟杜山结婚前后照的相集。罗进还要更早的,说:“她上大学时候的,更早一些的,有吗?”
  方中华挺惊讶,说:“爸,怎么想要那么些老古董?”
  罗进苦笑道:“我这种年纪的人,不摆弄老古董还干什么?”
  方中华翻箱倒柜,找到了杜山早年的一些照片,全是黑白片,有的已经泛黄,有的受了潮,照片上影像模糊,布满斑点。罗进却如获至宝,翻来覆去一张张认真阅读,如新潮女孩欣赏时装摄影一般。末了罗进从像册中挑出一张放在桌上,是早年间杜山跟一个女同学的合影,照片后边注的日期是“1974”。当时杜山下乡在土门村,照片是在某一个乡村照相馆里拍的,照片构图笨拙呆板,照片上的女孩看上去都有些土,却两眼有神,富有生气。罗进感慨不已,就要这张照片。
  “我就在这前后到土门,在那里找到她的。就这个模样,跟她母亲刘小凤年轻时特别像。把这给我吧。”他说。
  方中华笑道:“你喜欢尽管拿去。”
  ……
  杜山点点头:“你说吧。”
  那时他们已经吃过饭,方中华领着孩子到屋里看电视,厅里只剩罗进和杜山父女俩。罗进从他的提包里取出一张对折的白纸,打开来摊在杜山面前的小几上。这是一张设计效果图,画面上有一座仿古式建筑,还有通道和花园。
  “我打算买块地盖房子,让人做了设计。”罗进说,“他们给我画了这张图。”
  杜山挺惊讶:“我可不懂这个。要看这得找建筑师,或者房地产商。”
  罗进说:“这件事跟你有点关系。”
  罗进对杜山说,他打算盖的房子有些特别,其中心是一座追思堂,不盖在台湾,在大陆,在闽南的龙潭山谷,就是四十多年前他们一家失散的那个地方。
  “我把你找到了,可你母亲从那时起就不见了,我总在想她。”罗进说,“我要把那个山谷买下来,在那里替她建几间房子,也算记住她,还个愿吧。”
  罗进说,这件事他已经筹划了好些时间。去年他向大陆官员提出购买山谷的一片土地,因为情况比较特别,大陆方面尚未明确答应,只要求他先提供项目说明。目前大陆各级地方政府极力吸引投资,跟他们再商谈一番,估计终究会把地给他。罗进找方中华要杜山旧日照片,是想做个蓝本,在那追思堂里给刘小凤塑个像,她们母女特别像。罗进问杜山对此有什么想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  伤旧追怀(3)
杜山沉吟许久,她的反应让罗进始料不及。
  “有必要吗?爸。”
  杜山说,她曾经非常想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最想念的就是她,这种心情,以前她曾经跟罗进说过。她也知道父亲多少年里一直牵挂。思念记挂亲人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么做她还是有些想法。在那个地方做这件事好吗?
  “有什么不好呢?”
  杜山沉默了好一会儿,说:“爸,要我说,算了吧。”
  “为什么?”
  杜山咬了咬嘴唇,终于下决心把话说了出来。
  “我觉得应当把那个地方,还有那些事全部忘了。”
  ……
  4.
  ……
  两年后,罗进如愿以偿,进入了龙潭山谷。
  这年秋天,罗进由庄文炳陪同从台北飞往澳门,转机前往厦门,专程到大陆参加“龙潭假日山庄”的挂牌剪彩仪式。庄文炳当了山庄庄主也就是企业的董事长,该山庄经营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业务,建在罗进始终魂牵梦绕的龙潭山谷西山坡,一直延续到谷底的溪流边。当年这个山坡下有一条简易公路,一场突如其来的伏击仗就在该山坡上打响。后来的数十年间,这个山谷一直僻静得有如树梢上的一个废鸟巢。
  修建山庄的计划是后来提出的。在杜山坚决反对之后,罗进进入龙潭的设想停滞不前,他心里极其矛盾,做梦都想一遂心愿,却又不能不顾及女儿的意见。正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贵客来到台中,情况为之改变。
  到来的贵客不是别个,是大陆官员陈石港。按台湾当局此时有关条例,共产党现职官员不能获准入台,只是大势所趋,情治部门明知陈石港的真实身份,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以某个民间联谊会副会长名义进入台岛,在台联络各界朋友。这情形,与全岛大打“匪谍”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陈石港在台湾从北走到南,罗进在台中极其隆重地请他吃了顿饭,这顿饭不能不吃,也不能不隆重,因为陈海军罗天丽已经在美国成婚,两家已为亲家。
  谁最终促成了这件难事?竟是罗进的老对头,陈石港的老友杜荣林。杜荣林从杜山那里听说了这对年轻人的事情。追问陈石港是否属实,陈石港说不错,老天做鬼,不干好事,让这两小东西碰到一起了,专给老头子找麻烦,搞得我一看见你老杜心里就发虚。杜荣林大笑,说你什么鸟话!要给你儿子发奖,表彰他,一等功!刘四斤小土匪从我们家抢走一个,你儿子从他们家抢一个回来,这才公平!你老人家做什么梗?咱们这辈人的恩怨别压在他们身上了。
  于是好事告成。其中杜荣林的促成,罗进是事后很久才听说的。究竟杜荣林真是那般认为,还是不想因自己让老友陈石港陷于苦恼,就不得而知了。
  那一次在台中,罗进宴请陈石港,席间谈起龙潭,罗进告诉他,那件事不提了,因为杜山反对。陈石港问了些情况,说,以他看关键是搞些什么,如果是投资搞开发、建设,那是件好事。
  罗进问:“你说我眼下还做哪些坏事呢?”
  ……
  他们乘庄文炳的奔驰车前往龙潭,此时自厦门而出,高速公路已经贯通福建南北,联结四面八方,通行特别方便。庄文炳在车上告诉罗进,他为龙潭山庄的开业庆典发了百余张请柬,客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捧场的朋友,包括在闽南的一些台商,另一方面则是当地的官员,其中最大的是一位前副省长,这位大人物虽已不在任上,却是树老根深,依然很有影响,他一出场,地方上的官员就会格外重视。
  “典礼上安排讲话。”庄文炳说,“先老爸你说,然后客人们说。”
  罗进说他不想讲什么话。庄文炳说还是讲吧,他让人起了个稿,罗进照念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还讲了个笑话,说有一个从台湾回来的人捐了大几百万在这边家乡盖了间中学,人家搞了个隆重仪式,请来附近驻军的军乐队奏乐。该台湾佬上台讲话,开口就是:“各位长官,###弟兄们。”于是全场大笑。
  “人家这里不叫长官叫领导,不叫###叫解放军。我让人给你起的稿里没有长官,只有领导,你放心念就是了。”庄文炳说,“其实你是老大陆,比谁都清楚的。”
  罗进道:“搞这么复杂干什么。”
  “入乡随俗嘛。”庄文炳道。
  罗进说:“这事见红大吉就成,也不必太张扬,不要弄得到处都是声音。”
  庄文炳笑:“老爸,你怎么像是小偷进宅怕人知道一样。”
  罗进想起杜山,黯然无言。
  ……
  

第十五章    未了情(1)
1.
  ……
  这一年春天,闽南阴雨不绝,杜荣林腰痛,难受,心情不佳,每顿饭只吃半碗,唯靠饮药酒对付。杜海星期天回家,一看情况不好,对父亲说:“咱们出去走走。”
  他用自己的车拉父亲去散心,去哪呢?部队,他的团里。杜家可谓知父莫若子,杜海是军人,知道自己老军人老爹的心态,他让父亲到部队转一圈,看看装备和士兵,看看部队里星期天仍坚持不懈的训练课目。时杜海已任团长,他指挥的部队是一个由传统步兵与坦克兵合编组成的装甲步兵团,配备坦克、装甲车等大量新式陆军装备,是沿海野战部队中火力最强大,战斗力最强的团队之一。部队驻地附近的大片山地被辟为坦克车队的训练场,战士们昼夜练兵,只听马达轰鸣,黄尘遮天,几个黄土山包几被坦克履带碾平。
  杜荣林看得兴奋不已。
  他提个了要求:“到海边走走。”
  杜海陪同父亲去了沿海,没惊动沿海边防部队单位,就在杜荣林十分熟悉的一些海防地段转了转。杜荣林让杜海把车开到一些荒僻海角,沿着一些荆棘丛生的荒坡爬上海边小山包,从那里远望。台湾海峡上空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雾气迷茫。
  杜荣林指着海天相结的远方对儿子说,1949年进军福建时,他还不知道什么叫“海峡”。于立春在一张报纸角落写了“台湾海峡”四个字让他认,解释说,所谓海峡就好比一条胡同,小巷。胡同两边是房子,中间是通道,而海峡两边是陆地,中间是海水。为什么比做胡同呢?因为如果相隔很宽,那就不叫海峡,是海洋,或者是大洋了。就像中国和美国两个大陆中间隔着大片海水,只能叫太平洋,不能叫太平海峡。
  “几个月后他就牺牲了。”杜荣林感叹,“我跨了那么多年,没跨过这个胡同。”
  他说,陈石港当年讲过,这里有一块大伤疤、老伤疤。当时他问陈石港,为什么你们福建跟台湾间有这么多事?陈石港如此解释。现在想来还远不止此。于立春是河北人,赵波是山东人,他的连队里还有河南、安徽、江苏和江西的兵。这块大伤疤不只在沿海两地,是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整几代人的心里。
  那一刻杜荣林突然决定回北方走一趟。不为自己,为了早已牺牲的战友,要去看看于立春等人的家人。
  ……
  在火车上,杜荣林躺在软卧车厢铺位上,一路无言。列车到了江西,即将进入福建,时为半夜,他从自己的铺位上爬起来,打开车厢照明灯,把一个笔记本摊在车窗下的小几上,戴上老花镜,连夜往上边写。
  汤助理醒过来,不敢睡了。
  “杜副司令,您身体刚好一点,别累着了。”
  杜荣林说没事。他忽然想要开个名单,当年他那个连队干部战士的名单。
  像以前那样,他认起真来了,他这人一认起真来就非干不可。当年任连长时,他能叫出每一个战士的姓名,哪怕该战士上个月刚从国民党部队解放过来。连里干部战士的籍贯他也基本了解,他的记性很好,对此他免不了时常自夸。不料那天,在火车上,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太行了,他记得本连参加金门战役的干部战士有八十七名,但是回想许久,那张纸上只写下七十六个名字。
  他大惊,他说我是不是已经老了?再这么过几年,可能这些名字也记不住了。
  汤助理说:“没关系,回去我帮您,总能在哪查到的。”
  杜荣林说家里应当有,当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