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32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32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很快土崩瓦解。
  实事求是地说,人家高俅也不是一点训练都不搞。为了迎合徽宗皇帝志大才疏、好大喜功的心理,高俅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是相当精彩的:(竞赛现场)“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争标之前,先来一通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颇为热闹。徽宗看了龙颜大悦,十分满意。彼时彼刻,打死他也不会相信正是这个搞得他特爽的高俅若干年后断送了他的大宋王朝,同时也把他和他的皇子皇孙推上了去往五国城的啼泪泣血的漫漫风雪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亡于禁军,而禁军毁于高俅,这一点和他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迹史一起把他捆在了“乱自上作”代表的耻辱柱上。
  第73章 为什么被害的是岳飞
  南宋大画家刘松年曾经创作过一幅稀世之作,名为《中兴四将图》,栩栩如生、纤毫毕现地描绘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四位抗金将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最熟悉、最尊崇的岳元帅竟然排在最后,而杀害这位英雄的凶手之一张俊竟也位列其中。
  解答这两个疑问并不难,岳飞排在后面是因为在“中兴四将”之中,他的职位最低、资历最浅、年龄最轻,而张俊在因为杀害岳飞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之前,的确是一位力主恢复、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随之而来又有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岳飞并不是抗击金兵的“中兴四将”之首,为什么被杀害的却是他呢?
  为岳飞招来杀身之祸的首先是他的性格。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以为中兴将帅以岳飞为第一,但说他“恃才而不自晦”。确实,岳飞个性刚正耿直,不但不善于保护自己,还在两件大事上冒犯宋高宗赵构,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来了杀身之祸。
  第一件事发生在绍兴七年(即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淮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上了庐山。高宗视其为“要君”,鉴于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但同时引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以示警告,在表达不满时,已暗藏杀机。
  第二件事发生于同年八月,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才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三岁的赵旉早在八年前就惊悸而死,而他在扬州溃退时因惊吓引起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成为他的难言之痛。岳飞立储建议有两大忌讳,一是触犯了正值而立之年的高宗性无能的忌讳,二是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忌讳。
  高宗的厌恶、忌恨和反感是可以想见的,精忠报国、毫无私心的岳飞实在是书生意气,太欠思量了。
  其次,在南渡诸大将中,岳飞是功勋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赘言了吧。
  令人深思的是,这一点是我们尊崇颂扬岳飞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的主要原因。
  在战场上屡屡败在岳飞手下的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杀岳飞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高宗、秦桧以屈膝求和作为巩固自己皇位与相权的根本之计,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飞,于是,岳飞便非死不可。
  岳飞赤胆忠心,爱国爱民,一心渴望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终却负屈含冤,身心俱创,遗恨风波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剧。
  第74章 魏胜:位卑未敢忘忧国
  精忠报国、蒙冤而死的岳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非常熟悉,但是另一位倒在自己人暗箭之下的抗金英雄我们却知之甚少,他就是比岳飞稍晚一点的魏胜。魏胜的卓越战功堪与岳元帅相提并论,他的人生经历则更具传奇色彩。
  自古英雄出少年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也就是宋江在梁山泊聚众起义的第二年,在淮河下游地区宿迁县一户魏姓农家的茅屋之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来到了人间,也许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投军报国,杀敌立功,就给他起名魏胜。
  魏胜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中度过的,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军队和梁山泊义军在宿迁附近展开激战;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宋徽宗的九儿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权,淮河下游成了金宋两国军队交战打仗的主战场之一。这时,魏胜已经是一个懂事的少年了,他眼见家乡父老遭受金兵铁蹄的蹂躏,心中充满刻骨的仇恨,发誓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为乡亲们报仇。于是,年幼的他跟着大人们学骑马、练射箭、耍刀枪,期待着有朝一日上阵杀敌,一雪国耻。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督兵于魏胜家乡所在的淮楚一带,十四五岁的少年魏胜怀着对这位抗金英雄的无比崇敬和对金兵的血海深仇,携家带口迁居韩世忠驻守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并且应募投军,成了一名弓箭手。
  魏胜虽然还是个大孩子,但他胆略过人,骁勇善战,丝毫不逊于成年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佩服他。他不但和大人们一样站岗放哨,冲锋陷阵,而且还敢只身入虎穴,刺探金国军情,绝对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少年英雄。
  绍兴十年(1140年),正当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军势欲直捣黄龙(金国旧都,在今吉林农安)之时,宋高宗赵构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了。他下令各部停止攻击,因为他怕将被迎回的钦宗大哥夺了他这个小弟的皇位。次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将大散关至淮河以北的大片大好河山拱手让给金国;每年向金人进贡二十五万两白银,二十五万匹绢帛,这就是屈辱的“绍兴和议”。“在淮十余年而金人不敢犯”的韩世忠被迫南撤,后又被免去军权,而令金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则遭诬入狱,含冤被害,抗金的大好局面就这样毁于一旦。
  战争是暂时结束了,但屈辱像层层乌云压在人民,特别是爱国志士的心头,正如一首诗中所言:“长恨太平不公平,年年岁币入金营。”
  矢志抗金为国雪耻的魏胜心有不甘,他离开军队隐匿在楚州相时而动。
  此后,魏胜经常乔装打扮成盐贩或者匠人,北渡淮河,到涟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沂州(今山东临沂)等地去刺探金国军情,一旦发现敌军有风吹草动,就号召百姓做好抗敌御侮的准备,随时起来保家卫国,协同官军作战,进而收复失地,解救沦陷区的老百姓。魏胜的家乡宿迁当时属敌占区,他深知生活在金人铁蹄下的大宋遗民“年年泪尽胡尘里”,盼望真有六军来。
  红旗插上海州城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当年的少年英雄魏胜不知不觉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魏胜渡淮侦察时,发现金主完颜亮正在海州、涟水一带筹备粮草,打制器械,招兵买马,为大举南侵做着最后的准备。他面见楚州知州蓝师稷,报告了这一情况,建议先发制人乘金兵不备袭取淮河北岸的涟水。但是,蓝师稷害怕朝廷降罪,不敢采纳魏胜的计策。魏胜无奈之下,自己召集了三百名愿意参战抗金的义士,对他们说:“现在金人一心想打咱们,而绝不会想到咱们会去打他们,这正是我们收复失地救民水火的绝好时机!”他率领三百义士连夜渡过淮河,一鼓作气攻占了涟水城。
  占领涟水后,魏胜约法三章,严令部下善待百姓,不准擅杀一人。他对城中居民说:“涟水本是大宋国土,你们原是大宋百姓,自从淮北落入金贼之手,大家饱受蹂躏。我的家乡宿迁比涟水沦陷得还早,我深知大家所受的痛苦。现在金主背信弃义,又要南侵,难道你们不想回归大宋和我们一道收复失地赶走金贼吗?”百姓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我们做梦都想回归大宋,给金人当奴隶的滋味早就受够了!”当下,就有数百人报名参加了魏胜的“忠义军”。在涟水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忠义军势如破竹,一路凯歌,向海州进发。
  海州守将高文富是一个死心踏地、叛国求荣的汉奸,他听说魏胜占领了涟水,便带兵前来争夺。在离海州城80里的大伊山,两军相遇,战斗打响。魏胜挥舞大刀,一马当先,如关公再世,武圣重生,忠义军战士紧随其后,奋勇冲杀。金军好多年没有遇到过这样勇猛的对手了,吓得不知所措,掉头就跑,高文富拦挡不住,只得也跟着拨马而逃,退入城中。忠义军只有五六百人,强攻非为上策,于是,聪明的魏胜就采用疑兵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一部分战士绕道海边,假作从海上登陆,又叫部下在州城四面广树旗帜,多举烟火,造成人多势众的假象。这样一来,高文富以为自己陷入了宋军的包围圈,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出城,并把老百姓赶到城墙上为他守城。魏胜见这家伙虐待百姓,不得人心,就派人到各城门向守城百姓展开宣传攻势,告诉大家只要他们打开城门协助擒拿高贼,忠义军绝不扰民,守城百姓大喜过望,立即开城迎接魏胜,并自动充当向导,带领忠义军冲向州衙。高文富和儿子高安仁率千余金兵负隅顽抗,忠义军勇士以一当十,把高安仁及其爪牙一举全歼,活捉高文富。
  高高飘扬在海州城头的大宋旗帜像冬末春初的东风温暖了沦陷区人民冰冷的心,怀仁、沭阳、东海诸县纷纷归顺。魏胜免租释囚,开仓济贫,严明军纪,广募忠义,深受百姓拥护爱戴。他把部队分为五军,并将情况上报楚州知州蓝师稷,希望得到朝廷支援。然而,蓝师稷等虽然明知金人将背盟南侵,但惧怕朝廷主和派的势力,不敢上奏,结果,魏胜的忠义军一直没有得到急需的武器装备。
  南征北战显奇能
  金主完颜亮得知魏胜攻陷海州,就派大将蒙恬率万余金兵前来攻打。魏胜得到消息后,一面在险隘之处设下伏兵,一面亲率精兵赶到二十里外的新桥迎敌,与金兵展开殊死大战。金兵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魏胜佯装不敌,且战且退。正当金兵洋洋得意,以为胜利在握之际,魏胜安排下的伏兵突然如洪水爆发般冲来,金兵一下子阵脚大乱,魏胜转身杀了个“回马刀”,蒙恬措手不及,被一刀砍下马鞍桥,往那世去了。失去主帅的金兵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哭爹喊娘,结果,死者过千,降者数百,其余仓皇逃窜。新桥之战的胜利令魏胜的忠义军军威更加振奋,声名扬得更远。山东南部人民都愿前来投奔忠义军,魏胜深感自己兵微将寡,又无朝廷后援,于是传檄山东百姓,让他们暂且集合起来,结寨自守,等待朝廷军队到来。
  山东沂州的数万百姓结寨苍山保家抗金,遭到金兵围困,形势危急,派人向忠义军求救,魏胜立即分兵亲自前往。一到苍山,他就率军冲开敌阵,直奔寨中。敌军伏兵袭来,魏胜手持大刀,单骑断后,金兵以五百骑兵将魏胜团团围住。只见魏胜如天神般挥舞大刀,左冲右突,奋发神威,冲出重围,金兵被眼前的景象吓傻了,只敢在后面用箭射击,不敢再来送死。临进寨门,魏胜坐骑被流矢射倒,他便下马步行入寨,即使这样,那些金国的骑兵也无一人敢于追来交战。
  魏胜入寨以后,金兵加紧围攻,并且断绝水道,企图困死寨中军民。寨中饮水用完了,魏胜就带领军民宰牛杀马,取血当水,坚持斗争。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老天开眼降下暴雨,金人的阴谋彻底破产了。金兵计划失败后,攻寨反而更急了,并且四面设营,这种反常行动引起了魏胜的注意,他料定敌人用的是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之计,在此虚张声势是假,暗中袭击海州是真。于是,他乘金兵不备,避开金营秘密回到海州招募士卒准备迎战。
  不久,金兵果然撤去苍山之围,移兵海州城下。金兵的先头部队一到,魏胜就趁敌军阵脚未稳之际出城迎战,打它个措手不及,让金兵连吃几个败仗,士气大减。后来,大队金兵到齐,箭矢如飞蝗般射来,魏胜鼻唇不幸中箭,他这才撤回城中,指挥军民固守海州。金兵依仗人多,将海州团团围住,从四面发起猛攻。魏胜镇定自若,毫不为之所动,胸中仿佛藏着百万雄兵。他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城池,并且不时乘夜色出击搞点小动作,使金兵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心神不定,无法休息。金兵围攻海州七天,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