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33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33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池,并且不时乘夜色出击搞点小动作,使金兵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心神不定,无法休息。金兵围攻海州七天,非但没得到半点便宜,反而伤亡惨重,最后只好撤兵。
  从此,魏胜大名威震山东,不少金兵只要看到绣着“山东魏胜”的大旗,就心惊胆裂,仓皇逃走。魏胜利用敌人惧怕自己的心理,秘密制作了数十面旗帜,交给诸将,每当战斗激烈的时候,他们就猛地打出“山东魏胜”的大旗,使敌人一下子乱了阵脚,慌忙逃窜。由于魏胜忠义军的牵制,金主完颜亮始终不能全力举兵南下。金兵虽多次攻打海州,但每次都是风风火火而来,凄凄惶惶而去。
  魏胜在海州行工商、劝粜粮、课酒税,榷盐纲,保障了军队的供给。他又根据海州的地形,筑重城,浚沟壕,塞关隘,造战车,使海州成为扎在完颜亮脊背上的尖锐芒刺。
  就这样,魏胜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品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信任,开创了南宋时期又一个抗金斗争的大好局面。
  堪比武侯与周郎
  魏胜的忠义军在海州节节胜利,威震苏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对此却毫不知情,直到沿海置制使李宝派他的儿子李公佐从海上刺探敌情,乘船到海州以后才知道魏胜为国家立了这么大的功劳。
  李宝闻讯大喜,一面向刚刚即位决意北伐的宋孝宗表奏,一面邀魏胜共商破敌之策。魏胜告诉李宝:“金兵的战船都是由中原老百姓驾驶的,我已经叫他们的家属借送衣服的机会告知他们,等王师一进攻,就反戈一击。”于是,李宝决定袭击金兵水军,他们先把战船开到洋山岛,挂上金人旗号,然后通知金营水军中的内应。第二天,北风大作,金兵都躲进舱中避寒取暖。一会儿,风向掉转,有的金兵出来看见南边有许多船只,便问:“这是哪里来的船?”驾船的百姓骗他们说:“那边是金国的水师啊,你没看见船上的旗号吗?”那些金兵远远望去,果然是金国旗号,也就不再疑心,又都躲进船舱绕磕打牌去了。内应挂起信号,李宝指挥南宋水师乘风而至。待到宋军抵近时,驾船的百姓们都弃船登岸,宋军跳上金兵战船,在早已涂了桐油的船帆上放起火来。船帆一烧,船只就像没了翅膀的大笨鸟,失去了动力,那些蒙在鼓里的金兵被堵在舱中,战不能战,逃不能逃,只得跪地求饶,束手就擒。这一仗,李宝与魏胜全歼敌军,截获金国战船多艘,壮大了南宋水师的力量。李宝表奏朝廷后,宋孝宗封魏胜为“閤门祗侯”,正式任命他为海州知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领。
  这一次火烧战船在历史上的影响虽然不如周瑜的赤壁之战,但贯穿其中的智慧足以和后者媲美,而充盈其中的爱国精神与后者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段时期,魏胜操练军队,奖励农桑,海州百姓衣食无忧,忠义军兵强马壮。有自北方来归者,魏胜真诚相待,贫困的,加以周济;访亲的,与之同食同卧。甚至抓到金国的间谍,他也好言相劝,并赐以酒食,厚赠遣返。这样一来,山东、河北一带归附者越来越多,魏胜得到许多金国内部机密,上报南宋朝廷。主持北伐的抗金名将、大都督张浚曾将魏胜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向他咨询军务,对他大为赞赏。
  为了有效地防范和攻击金兵,魏胜还发明了“如意战车”和炮车。如意战车每辆可容五十多名士兵,只需两人推动便可进退自如。战车前面装有兽面木牌,木牌上有数十根大枪,大枪外面蒙以毡幕,战车两边则有挂钩,可分可合。行军时各车分开,装载辎重器甲;驻下时将各车钩连,形成营垒,既可抵御箭镞,又可防止敌人接近。接阵时,战车在外,炮车居中,阵门两边弩车,上置弓弩,可射数百步远。炮车发射火炮,可达二百步之外。两军相对,远则使用弓弩箭炮,近则刀斧枪戟,战斗时,则出骑兵两向掩击,得势则乘胜追击,不利则避入阵中。魏胜把这种战车的样式构造绘图上报给朝廷,得到重视,诏令各军仿照制造。
  魏胜的这些发明创造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和兵法阵法,它们都闪耀着忠诚和智慧的夺目光芒。
  长使英雄泪满襟
  然而,尽管魏胜智勇双全,打得金兵闻风丧胆,却躲不过自己阵营中从背后射来的暗箭。
  隆兴二年(1164年),北伐开始一年之后,朝中的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与金议和后,海州又一次划入金国,魏胜被调任楚州知州,专门负责清河口的军务,受淮东路安抚使刘宝的节制。李宝是魏胜命中的贵人,刘宝却是魏胜的灾星加克星。
  刘宝是一个既贪生怕死,又妒贤嫉能的小人,他到楚州以后,只拨给魏胜少量军队,并把战车收归己有。对于金兵,他则完全遵承主和派的旨意,一味忍让。金兵见有机可乘,便诈称要用船把粮草运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去,由清河口入淮。魏胜知道这是金兵南侵的阴谋,便派人报告给刘宝。刘宝却回复说:“刚刚议和,不许与金人交战!”金兵乘机派骑兵向魏胜发动猛攻。魏胜只得率本部人马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战,双方从早晨六点一直打到下午四时,未分胜负。这时,金兵又有大批军队赶到。魏胜一面拼死抗击,一面派人向刘宝告急。刘宝竟然卑鄙地说:“宋金刚刚议和,绝不会发生战争。”尽管只有四十里的距离,这个家伙竟然不发一兵一卒。魏胜部队的箭矢用完之后,仍然以土岗为阵地与敌人艰苦周旋。当他听到刘宝不发救兵的消息后,悲愤地说:“我当战死于此,以报大宋。如果你们能逃得活命,希望将此事报告皇上。”接着,他命令步兵先撤,自己带骑兵断后。他与骑兵边撤边战,当退到距离楚州只有十几里的时候,已是精疲力尽,再也抵挡不住敌营中射来的如蝗飞矢,一代名将就这样令人痛惜地殒灭了,当时,他才四十五岁,正值壮年。
  大英雄魏胜血洒疆场壮烈牺牲之后,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刘宝便弃城而逃。
  不久,宋孝宗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将刘宝家资抄没,流放瘴疠蛮夷之地的琼州(今海南岛)。而魏胜则被追赠为保宁军节度使,并谥为“忠壮”,在镇江府江口镇为他建造了“褒忠”庙,后来又在他战死之处立下一座“褒忠祠”。正是:
  青丘有幸埋忠骨,
  琼州无辜纳佞臣。
  佞臣死前名已臭,
  魏胜身后留芳尘。
  第75章 秦桧后人竟是抗金英雄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秦桧是个主张向金人求和的大奸臣,是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刽子手,但秦桧的后代曾经为抵抗金人侵略而献出宝贵生命却鲜为人知。
  南宋遗民、著名词人周密的《癸辛杂识》给人们讲述了这段映照着烈火、浸染着热血的悲壮往事。
  话说南宋宁宗嘉定十年,金兵又一次南侵,南宋朝野上下乱成一团。
  宋宁宗赵扩眼见满朝文武一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却无计可施,不由龙颜大怒:“国难当头,怎无人为国负任?”
  这时,老将军赵放站了出来,他并不是要亲自上阵去做“老黄忠”,而是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人:“秦矩正当盛年,文武兼备,报国心切,可当大任。”
  此论一出,当即有人反对,反对派的观点是:“秦矩乃大逆贼秦桧之曾孙,其祖恶贯天下,万世唾之,不能用其后人。”
  赵放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对反对派进行了辩驳:“人各有心,心心各异,安能观其祖以制其后耶?”
  最终决策权自然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里,宋宁宗开动脑筋,来了个不偏不倚的折中之法——满足秦矩的愿望,让他上前线为国立功,但只给他安排了一个较低的官职。
  秦矩的具体职位是蕲州(在今湖北东部)通判兼领守备事略,一腔热血、报国心切、决意为秦家洗去耻辱的秦矩并没有因为职卑而不就,而是立刻带领全家动身赶往任所。
  秦矩一到蕲州,就积极投入了战备工作,他和知州李诚之密切合作,发动军民修缮防御工事,做好了迎敌准备。
  公元1221年,十万金兵南下蕲州,秦矩和李诚之决定一同死守蕲州,和城池共存亡。
  可笑的是,当金兵头领听说守城的是秦桧的后人时,竟然兴冲冲地派人前来劝降。殊不知,秦矩和其祖秦桧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结果,金国使者一说出来意就被愤怒的秦矩砍掉了脑袋。
  秦矩又一次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誓死抵抗金人侵略的坚定态度。
  不幸的是,敌我力量众寡悬殊,蕲州城最终被金兵攻破。
  城破之时,秦矩和知州李诚之都按照当初的约定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归宿——李诚之与家人一起自杀殉国,秦矩带领儿子秦浚等一家七口投身烈火之中,为国捐躯,在抗金史上留下了悲壮豪迈、动人心魄的一幕……
  第76章 杨万里:诗歌之外的人生
  说到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我们就会想起他笔下脍炙人口、充满乡野气息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于是我们就想当然地在脑海中把他描绘成一位陶渊明一样的乡间隐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虽然杨万里晚年确实选择了辞官隐居,归去来兮,但从其一生经历来看,他绝对不是一位只爱写诗饮酒的宋代陶渊明。
  力主抗金
  公元1127年正是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刚刚偏安的多事之秋,杨万里恰好在这一年出生于江西吉州(今江西省吉水县),而他成年后的政治立场好像在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二十七岁的杨万里得中进士,走上仕途。
  杨万里先被任命为赣州司户,后又调到永州零陵县作县丞,在这里他遇见了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南宋名相、抗金统帅张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南宋有一个张浚,还有一个张俊,前者一直是主战派,而且是岳飞、韩世忠的伯乐,后者则先主战后主和,最终和奸相秦桧狼狈为奸杀害了岳飞。
  当时,张浚正因为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在永州谪居。满怀爱国之情的杨万里有幸拜见了自己一直仰慕崇敬的抗金统帅,并且成了他的学生,多受其勉励与教诲。他以“诚斋”作为笔名,就是为了铭记老师的“正心诚意”之教。
  杨万里不仅有着爱国抗金的满腔热情,而且胸中藏着安邦御侮的完整方略。
  公元1167年春,为父亲守孝三年期满的杨万里来到京城临安,等待朝廷新的任命。在此期间,他先后拜见了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密使虞允文(也是抗金名将),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等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大胆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半璧的局面,他坚决抨击投降派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直率地告诫孝宗皇帝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
  杨万里对抗金事业一片忠诚,念念不忘,所以他对他的老师、抗金统帅张浚一直充满着崇敬景仰之情。
  1188年三月,宋孝宗采纳翰林学士洪迈(就是《容斋随笔》的作者)的建议,以吕颐浩(南宋初期有争议的丞相)等人配飨高宗庙祀,也就是和先皇一起接受皇帝臣民的祭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才应该享有这样的光荣待遇,批评洪迈忠奸不分,“指鹿为马”,孝宗皇帝听到这个成语不由大怒,因为他觉得杨万里说洪迈“指鹿为马”就是骂他是昏庸糊涂的秦二世,于是大吼一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把大诗人从太子身边(当时杨万里在尚书省当部长,并兼任东宫侍读)赶到偏远的绢州(今江西高安)去了。直到孝宗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也就是宋光宗,作为前太子老师的杨万里才重新回到京城。
  为民请命
  杨万里对国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对百姓则爱民如子,一直在努力践行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伟大志向。
  公元1170年,杨万里升任奉新县知县时,正好碰上大旱之灾,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