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13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13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惶胗诮分淞羰亍裙朐舴铮讲焕渫龋竿戎粒松⑼恕!
  由此可见,刘备并非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只是个以忠厚仁义见长,等着坐收渔利,好像有些窝囊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36章 貂蝉是怎样炼成的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但有四个人物却属例外,他们或者有姓无名,如江东美女大乔小乔;或者无名无姓,如遭到张飞痛打的督邮;或者有名无姓,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
  可能不少人会把“貂蝉”写成“貂婵”,因为“婵”可以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这个美女的名字确实是由“狗尾续貂”的“貂”字和“噤若寒蝉”的“蝉”字组成的,那么貂蝉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原来,貂蝉指的是貂尾和刻有蝉形花纹的黄金片,是东汉时期侍中、中常侍所戴礼帽上的两种特别装饰,后用作达官显贵的代称。
  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貂蝉这个人的,但貂蝉这个小说人物也并不是罗贯中凭空虚构出来的,那么她是怎样形成的呢?
  貂蝉这个小说人物是有原型的,她的原型乃是董卓身边的一个侍女。
  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当年,董卓知道自己树敌太多,害怕遭到暗算,因此,无论去哪里,都让吕布做贴身警卫。董卓性情刚愎,曾为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幸亏吕布迅速躲避并陪笑道歉才逃过一劫。从此,吕布便暗中怨恨董卓。
  那么,是什么事让董卓对自己的贴身警卫如此火冒三丈呢?《三国志》中的《吕布传》给出了答案:“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也就是说,董卓曾让吕布守卫自己的内寝,好色的吕布却乘机与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又生怕董卓察觉,心中因此惶恐不安。
  显而易见,《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都没有提到貂蝉其人,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比《资治通鉴》稍晚的《三国志平话》中。
  《三国志平话》形成于宋代,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在这部书里,影响吕布和董卓的关系,从而改写汉末历史的那个侍女有了自己的名字——貂蝉。之所以给她取这样一个名字,笔者窃以为原因有二:一是“貂蝉”一词和东汉有关,而“三国”讲的正是东汉末年的故事,二是“貂蝉”听起来颇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而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自己给出了她名字的由来——“您(指王允)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将您孩儿取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做貂蝉。”
  《三国志平话》和包括《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在内的元杂剧都对不久之后罗贯中创作小说《三国演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了解、所熟悉的貂蝉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貂蝉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等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不知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目前尚无从考证。
  第37章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历史真相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桥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胸怀狭窄。
  咱们先看一看在罗贯中笔下孔明先生是怎样故意欺负公瑾同志的:
  一气周瑜——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曹仁据守的南郡失败,刘备再去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时失利受伤,于是便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真是一举两得!
  二气周瑜——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仁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争夺天下的雄心,但是又失败了。诸葛亮随后使计让刘备安然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叫士兵高唱“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嘲讽周瑜,让周瑜气得吐血。
  三气周瑜——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致使刘备强大后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拒绝东吴的要求,却又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名为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实则攻取荆州之计,不想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吴军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最终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叹而不治身亡。
  看罢“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喜欢诸葛亮的大可不必为诸葛亮喝彩,热爱周瑜的也没有必要为周瑜难过,因为以上纯属虚构。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和演义中不同,历史上的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不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郡之战前,曹操派在荆州的具体兵力虽不明确,但从曹仁、乐进、徐晃、文聘、李通、满宠率领六路大军参战来看,曹军的总兵力应该不下六万,而周瑜手下只有二万多士兵,刘备兵力尚不足两万,而且还要分出一部分夺取和维护江南四郡,因此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应该远远不敌荆州曹军总兵力。由当时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周瑜能用一年时间夺取南郡的确是军事上的极大建树。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汉水别动队”为曹军所败,刘备名为断后实为抢地盘的军事行动结果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胜者。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这应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为孙权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议孙权把妹妹作为政治筹码(说得更严重些就是政治牺牲品)送给刘备呢?周瑜也许会想到这个主意,但敢于说出这个主意并付诸实施的只能是孙权,所以,笔者可以断定,“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周瑜无涉。
  史书在这一点上也是支持笔者的,请看相关记载:孙夫人,乃孙权之妹。刘备定荆州时,孙权对其十分畏惮,于是进妹予刘备为夫人,重固盟好。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身边侍婢百余人,皆亲自执刀侍立,刘备每入,心内常觉凛然惊惧。
  而且,孙权献妹之举不见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馊主意,因为诸葛亮后来曾说过这样的话:“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这就等于说,孙夫人在刘备身边就好像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弄得刘备紧张兮兮,颇为狼狈。
  至于周瑜欲以假虞灭虢之计杀死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中了诸葛亮之计忧愤而亡也是罗贯中的虚构,周瑜确实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夺荆州之实,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规划的,而且他的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说来是这样的:与奋威(指奋威将军孙瑜,孙权堂兄)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孙权对周瑜的“隆中对”非常欣赏,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周瑜动身回江陵,打算为出征做一番踏踏实实的准备工作,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事,心系统一,给孙权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这才是周瑜真正的遗言,表现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狭小气量,而且恰恰是举贤荐能的坦荡胸怀。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照面,周瑜的确如演义所说在南郡、柴桑一带(都位于长江中游沿岸)活动,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做后勤保障工作。
  第38章 陈宫痛恨曹操的真正原因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操与宫(在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曹操事后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则因此看透了曹操的狠毒奸诈,冷酷无情,于是就弃之而去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写入了京剧《捉放曹》,并且成了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于是,人们都知道陈宫是因为吕伯奢一家的惨死而开始痛恨曹操的,然而,真正的历史却并非如此。
  历史上陈宫和曹操结怨是缘于一个城市的毁灭和一个名叫边让的人的死亡。
  边让,字文礼,陈留郡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县)人,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
  边让博学善辩,宾客满堂莫不羡慕他的风采;他长于诗赋,其《章华赋》名噪一时。大将军何进听说他的才名,征聘为令史。在大将军府任职的孔融、王朗等知名人士都亲自登门拜访,和他结交。大学者蔡邕也很敬重他,大约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左右,蔡邕于正在亡命之时给大将军何进写信推荐边让。信中称赞边让“心通性达,口辩辞长。非礼不动,非法不言”;认为他的“阶级名位,亦宜超然”,不能“随辈而进”,也就是说,要破格提拔,不能论资排辈;指出当时朝廷对边让是“大器小用”了,好像用煮牛的大鼎煮鸡一样。后来,边让屡次升迁,官至九江太守。
  初平年间(190…194年),王室大乱,边让弃官回到故乡陈留郡浚仪县。虽然他选择了放弃功名,归隐田园,但并没有忘怀君王社稷,一直在关注着政局的发展。
  公元193年发生的一幕人间惨剧燃起了边让胸中怒不可遏的火焰,这个惨剧就是徐州屠城,惨剧的制造者是大名鼎鼎的曹操。
  曹操在击溃黄巾军之后,邀请父亲曹嵩到濮阳与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曹嵩一家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辏Вɑ平砭到┑姆鳎恍胰矣瞿选2懿俚弥暮螅姿Т缶北夹熘菸父闯稹L涨坏胁芫纷撸懿俦阃郎毙熘莅傩招狗撸胺采蹦信蛉恕<θ抻啵羲涣鳌薄
  边让为那些不幸死难的无辜徐州百姓深感悲愤不平,对曹操血洗徐州的残酷行径非常痛恨,就禁不住在公共场合对曹操这个人物进行口诛笔伐,痛加批判。世家子弟出身,文人习气浓厚的边让本来就对曹操阉党之后的身份不屑一顾,所以在批判曹操时经常语含讥讽,充满鄙夷不屑。边让在当时很有名气,深受兖州官吏和士族阶层敬重,所以,他的“讥议”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曹操在兖州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