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12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12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10岁的刘肇继位,这就是汉和帝,由以前的窦皇后,现在的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一掌权,蔡伦的春天来了,他因为害人有功而被提拔为中常侍,随时陪在小皇帝身边,参与国家大事,俸禄两千石。东汉后来的灭亡和太监乱政有着极大的关系,而蔡伦正是后汉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
  十年之后,蔡伦的靠山窦太后薨逝,但他马上投靠了新主子、和帝的皇后邓绥。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新主子并不是个坏人,作为皇后在历史上是有较高地位的。
  邓皇后是个才女,喜欢吟诗作赋,舞文弄墨,同时她又是一个喜欢节约,不尚奢华的人,所以她非常需要一种比帛纸省钱,质地又好的纸张来写字画画。从小就聪明伶俐的蔡伦到这时才发现自己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自告奋勇兼任主管御用器物制作的尚方令,专心改进造纸技术。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利用树皮、破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心制造出优质纸张,受到皇帝皇后的嘉奖,造纸术也因此在东汉全境得以推广。
  就在蔡伦成功改进造纸术这一年,公元105年,汉和帝早逝,留下孤儿寡母执掌大汉江山。邓皇后升格成为邓太后。要说这邓太后也真是够命苦的,她紧紧抱在怀里的小皇帝两年之后也离她而去了。邓太后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只得从皇族中挑选一个孩子放在皇帝宝座上。最终,13岁的皇侄子刘祜成功当选,他就是汉安帝。
  刘祜当选皇帝把蔡伦吓了个半死,因为刘祜是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庆是被废的皇太子,而他的被废和他母亲宋贵人的被害正是蔡伦和窦皇后二人的杰作。
  好在传国玉玺还攥在邓太后手里,小皇帝只是个前台任人摆弄的木偶,蔡伦表面上的好日子还可以继续过下去。他被封为“龙亭侯”,步入了王公贵族的行列。后来,他又当上了长乐太仆,这个职位可不简单,因为只有最受太后信任的人才能胜任,而在当时,太后高于皇帝,所以蔡伦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就在蔡伦忐忑不安的时候,邓太后丢下他撒手而去了,汉安帝亲政了,蔡伦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蔡伦是个要面子的人,觉得与其坐而待毙,受辱而死,还不如自行了断,一了百了,于是他选择了后一条路。
  公元121年,为造纸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蔡伦在京都洛阳非正常死亡。
  第34章 伟大的爱国者赵苞
  《三国演义》中有十个祸国殃民的坏宦官,称为“十常侍”,大家都很熟悉,赵忠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要说的赵苞和赵忠是堂兄弟,但他却与他的那位堂兄有着天壤之别。
  赵苞生活在东汉后期的汉灵帝时代。那时,外戚和宦官交替做庄把持朝政,将朝廷上下搞得一团糟;皇帝则醉生梦死,卖官鬻爵,享受着最后的疯狂盛宴;农民暴动的熊熊烈火正在地下奔腾翻滚,等待着喷涌而出;而境外的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也正虎视眈眈地觊觎着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
  赵苞,字威豪,出生在甘陵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山东武城和夏津交界处),他从小就有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少年时即以勇武好义,孝顺父母而名扬乡里,并被州郡长官举荐为孝廉。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取士制度,读书人若想步入仕途,有两条路可走:举孝廉或举茂才(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不久,朝廷派赵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担任县令,他终于可以为民造福,为国尽忠,施展一下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赵苞的堂兄赵忠当时已是深受汉灵帝信赖的“十常侍”的领头羊之一,负责掌管朝廷文书,传达皇帝诏令。他和另一个大宦官张让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把昏庸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许多官员巴结“十常侍”唯恐不及,而洁身自好的赵苞却觉得赵忠的飞黄腾达是赵家的奇耻大辱,不但不逢迎巴结,而且以跟赵忠交往为耻。
  然而,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在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也不例外。任职广陵的六年期间,赵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而广陵境内则政教清明,年丰民富。赵苞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他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被提升为辽西郡太守。
  和秦朝及西汉时相比,东汉的辽西郡面积已经大大缩水了,因为原辽西郡的东北部被新兴起的乌桓政权占为己有,而东南部则建立了辽东属国。赵苞到任之后,积极修缮城池,训练将士,开垦土地,安抚百姓,整个辽西呈现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鲜卑等境外游猎民族再也不敢轻易入犯了。
  鲜卑族的酋长知道自己遇上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开始撇开阳谋玩阴谋,在赵苞周围的人身上花心思。
  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僚制度,地方官到任的第二年就可以把亲人家属接到身边共同生活。不幸的是,当赵苞派人去家乡接老母和妻子时,消息传到了敌方酋长的耳中,于是,他们设下了一个阴险狠毒的计谋。
  那年冬天的十二月,赵苞的老母和妻子乘坐的马车赶到了离阳乐城(辽西郡政府驻地)不远的柳城境内(今属河北昌黎)。这时,一队鲜卑骑兵忽然现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劫走了赵苞的亲人。阴谋得逞的鲜卑酋长大喜过望,狂笑数声,而后立即下令押着赵苞的母亲、妻子做为人质去攻打阳乐城。
  赵苞率两万兵出城与鲜卑人对阵,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母亲妻子已经落入了敌人手中。鲜卑人把赵苞的亲人推到阵前,威胁母亲向儿子喊话劝降。赵苞见母亲被绑不禁心如刀绞,五脏俱焚,突然他精神一振大声对母亲说:“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赵苞的母亲深明大义,远远地大声对儿子喊道:“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之后,赵苞含泪下令进攻。鲜卑酋长原以为赵苞这个孝子会为了使母亲活命而低头投降的,就没做打仗的准备,所以,鲜卑人根本经不住东汉军兵的冲杀,顿时阵脚大乱,纷纷后退,一直逃到燕山以北才敢停下来喘口气。气急败坏的鲜卑酋长在溃逃的路上杀害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
  打退敌军之后,悲痛欲绝的赵苞将亲人的尸身装殓起来,泣血祭奠。然后,他向朝廷上奏本章,请求允许自己护送母亲和妻子的棺柩归葬故里。汉灵帝虽然昏庸,也被赵苞母子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派使臣前来吊唁,并下圣旨封赵苞为鄃侯(鄃,古地名,在今山东夏津附近)。
  赵苞回乡办完丧事之后,痛心地对乡亲们说:“吃国家俸禄的官员如果因为私利而逃避职守算不得忠,牺牲母亲而保全忠义气节算不得孝,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母亲为我而死,我感到非常愧疚,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呢?”接下来的日子里,伤心过度的赵苞不停地呕血,终因心力交瘁而离世。
  赵苞舍亲尽忠、舍命全孝的悲壮经历不仅在当时让在场者垂泪,令耳闻者叹息,两千年后的我们读之亦是荡气回肠,眼含热泪,不能自已。
  魏晋篇
  第35章 刘备没有那么窝囊
  说起三国时期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人们就会想到“刘皇叔的江山——哭来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刘备成了个只会哭鼻子、抹眼泪,只会拉关系套近乎的窝囊废,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哭鼻子、抹眼泪的描写。
  咱们在此不妨梳理一下《三国演义》中刘皇叔的流泪史。
  刘备第一次流泪是在与赵云初逢又分手时,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刘备第二次的泪仍然是为赵云而流,那是在徐州围解之后,当时,“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第三次流泪在“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一回,地点是关定(关平之父)庄内,彼时,刘备关羽劫后重逢,关羽“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已”,刘备肯定也流了眼泪,否则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就太不值了。
  刘备真正过了一把大哭的瘾是在得知徐母被囚,徐庶要走时,他先是“闻言大哭”,而后又与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等到徐庶真要走时,刘备“泪如雨下,凝泪而望”,以至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忘徐元直(徐庶字元直)之目也。”
  再次流泪就和比徐庶更厉害的人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有关了,当时,诸葛亮“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装不肯出山,试探刘备之心,刘备失望之下,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刘皇叔下一次流泪是为追随他渡江南下的新野、樊城百姓而哭,正是“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此后,赵子龙单骑救主(乃幼主阿斗),血战而归,刘备有哭。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孙权暗伏杀手,刘备有哭。
  公子刘琦英年早逝,刘备有哭。
  鲁肃过江三讨荆州,刘备有哭。
  荆州城宴请张松,刘备有哭。
  落凤坡庞统殒命,刘备有哭。
  刘备最有特色的一次哭发生在他鸠占鹊巢夺了刘璋的益州时,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出寨迎接,下边握手、边流泪,说是“非吾不行仁义,乃势不得已也。”
  再往后,关羽兵败被杀,张飞不幸遇害,刘先主自己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在白帝城临终托孤,自然都少不了刘备流泪的戏份,而且绝对是泪流不止、泪如雨下、泪如涌泉的大恸。
  以上这些泪水,有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有的却有些多余,显得刘备太过脆弱乃至软弱懦弱,以至于给人留下了窝窝囊囊的印象。
  实际上,刘备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窝囊,关于这个人物,罗贯中老先生在很大程度上忽悠了大家一把。
  刘备的江山帝业也并非像书中所写主要是靠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得来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至少把刘备的四宗光辉事迹安排到了别人的身上,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刘备“被张冠李戴”了。
  喜欢《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备,而非张飞。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讨黄巾有功,官拜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从这段资料来看,刘备颇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二百年后的陶渊明是否受他影响也未可知。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为脍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胄”,后世尊崇的武圣人关云长在此又风光了一回,可惜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移花接木式的虚构。《三国志》中关于车胄之死是这样记载的:(曹操)置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太祖灭吕布,后任胄为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
  在《三国演义》中,斩蔡阳是关羽的英勇事迹之一,连京剧《龙凤呈祥》里的乔国老在夸赞关羽时也曾唱到:他(指刘备)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鬼神皆白马坡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在古城砍下了老蔡阳的头。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蔡阳是死于刘备之手。《三国志·先主传》的有关记述如下:(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来自于诸葛亮的三次火攻之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对这三把火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写。令人惊讶而遗憾的是,历史上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杰作,和诸葛亮无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刘备并不是火烧敌军,而是自烧营屯,假败引曹兵进入伏击圈。如若不信,请看《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李典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