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迷途是否知返:有关青春与爱情的故事 >

第25章

迷途是否知返:有关青春与爱情的故事-第25章

小说: 迷途是否知返:有关青春与爱情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杯咖啡端上来了,我从来没有喝过咖啡,不知道喝咖啡与喝茶之间有何区别,又担心自己闹笑话,因此很是惶恐。我静静地看着倪洋,看他加糖我就加糖,看他加奶我就加奶,这种模仿让我的内心更感到自卑,同时对社会产生一种世俗的忌恨。

  虽然咖啡的味道很苦,但我很喜欢那种苦味。

  倪洋喝了一口咖啡,对我说:“稿件我仔细地看过了。”

  我忍不住问:“怎么样?倪老师,请为我提点修改建议。”

  “问题太多,在电话里说不清楚,所以我叫你来一起谈谈。”他掏出一支烟点燃,抽了一口之后,往沙发软垫上靠去。同时他说:“你先告诉我,你为什么会想到要做这么一篇稿子?”

  我说:“那天去见《A青年》的许老师之后,我跟他提出来,他说这个题材很好,所以我那天晚上就写了这篇稿子。”

  “但你为什么会向他提出来,你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比如,你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大学生沉溺于网游的故事,而不是初中生高中生,或者社会小混混?在你心里肯定有你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大学生应该是到大学里面来学习的,但是却有这么多人沉溺于网络中,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而且我写的这个人家里面还很贫困,他却这样做,就会伤害很多人。我希望他的例子可以给别人一点警示……”

  倪洋打断了我,说:“在你的稿子里面我看出了这一点,但是,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跟你说,你的稿子简直就是什么都不像,新闻、调查报告、评论、人物通讯等什么都不像。而且在你的稿子里面,你也就写出了这么一点表面现象,一点皮毛,真正本质的东西你什么都没有挖掘出来。你的叙述,你的语言,围绕着一个小小的点,也总是绕过去,绕过来,最后的结果是绕得别人头晕——说的直接点就是通篇流水账,如同王大妈的裹脚,又长又臭!”

  我认真听着,心里感到无比的羞愧,脸色肯定也变得很难看了。倪洋打量了我一会,抽了一口烟,抖了一下烟灰,继续说:“在你要做这篇稿子之前,你首先得为你这篇稿子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素材整理。要做这么一篇稿子,严格说来在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做法,比如你在都市报,你在日报,你只是写一篇豆腐块新闻,需要找一个在主角身上刚刚发生的,突出的一个事件作为切入点,比如他因为长时间包夜突然晕倒在网吧里,他因为没钱包夜所以做了违法的事,然后一篇很小的稿子就可以写出来了。而如果你要将这个题材写成一篇人物通讯,你就需要掌握一点人物通讯的一些写作规则。然后在你的稿子里面突出这个人物的精气神。如果你要写一篇调查报告呢,你就要花点功夫,去调查一下育才大学周边有多少家网吧,上网人数最多的是什么时候,上网的人主要在干些什么,他们为什么喜欢上网等等,这样才能够突出一个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性倾向,写出这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当然,新闻是要求新,求异,求刺激感官,所以你的叙述,你的开头,都要为这些东西而服务,你那篇四千多字的稿子,换成别人,他最多只能看到一千字。为什么,因为枯燥乏味,毫无新意,毫无刺激眼球的东西吸引他们继续阅读。这样的话,你那篇稿件就是失败的稿件。”他顿了顿,又说:“另外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在你的稿件里面,我找不到任何真实的东西,我就觉得是你为我编撰了一个故事。”

  我分辨说:“倪老师,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我们班的张晓峰。”

  倪洋问:“但你用什么向我证明它的真实了,就凭你那些平铺直叙,内容呢,你的细节呢,你的真正需要说明主题的故事细节到哪去了。我要请你注意,你不要以为只有小说才需要故事情节,新闻更需要故事情节,只不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你虚构的,而新闻的故事情节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你要用一个个的细节串联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样才更能让人觉得他的真实。比如在你这篇稿子中,你说到化名的杨飞怎样沉溺于上网,怎样花完了生活费,你能不能加入一些细节呢?没有钱上网的时候,他躺在床上是什么情况,是不是辗转反侧,是不是一下坐起来又无奈地躺下去,是不是躺到半夜会突然起床来向寝室里面的人借钱去上网。包夜半个月以后,他的神情是怎样地憔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过当听到别人谈论起网络游戏是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他的眼睛里会不会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围绕在他身上的关于打网游的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你是不是用进了自己的文章中?……我想告诉你,这些细节才是最重要的,在新闻里面,细节决定了成败。当你正式做记者之后,在你的采访中,你就要在确定好主题,确定好你要获取哪些素材之后,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让被访者讲出更多的细节——当然,关于采访中的一些技巧,以后我会慢慢的教你们的。你需要做的是怎样把这些细节串接起来,让稿件具备正确的逻辑性。有时间你要去找《华尔街怎样讲故事》这本书来看一下,即使是《南方周末》的名记们也对这本书推崇备至——要是这边书店里找不到的话以后我帮你找……”

  说到这里,他右手突然抖动了一下,因为跟我说话,他忘记了抽烟,那根香烟已经燃到尽头,烫到了他的指头。他将烟蒂灭了,重新掏出一支点燃,刁在口中猛吸了一阵。他又端起咖啡了喝了一口——咖啡早就冷了。

  我一直认真地听着他的话,接受他严厉的批评而频频点头。两年的大学生活就快成为过去了,我承认自己对新闻——或者说对媒体一无所知,今天,第一次有人跟我谈这些话。

  我问倪洋,我这篇稿子是如此糟糕,那应该怎样修改呢。

  倪洋说:“无法修改,只能重写!”

  我问:“意思是我前面写的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对吗倪老师?”

  倪洋道:“如果说你前面写的东西都没有用,那我就不叫你重写,而是叫你不要再写了。但是我要你重写,是要你摆脱那个框框架架。你不摆脱出来,那你的稿子将还会什么都不像,你的叙述也还要变成王大妈的裹脚。所以我要你重写,下去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你所掌握的素材适合写人物通讯、调查报告还是写成事件新闻——评论就不要想了,以你们的经历和能力,还达不到写评论的水平——写好之后再发到我邮箱里面,我们进行下一步讨论。”

  我连连点头,接下来,倪洋一边抽烟,一边跟我谈论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我要写这篇稿子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等,最后问我:“现在对把这篇文章写好,又信心吗?”

  “不是太有信心,倪老师!”我据实回答。

  “我最讨厌你们这些农村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我希望你明白,你们的不自信,你们的自卑,对你们以后的人生都是最危险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树立起自信来。”

  我对他的谆谆教诲不敢勇敢地回答“是”,只是低下了头。

  倪洋说:“当然,我理解你们,你们的这种自卑具有普遍性,所以它是环境所造成的。以后慢慢改吧。我还听说你喜欢文学,喜欢写小说?”

  “是的!”我两眼放光。

  “你为什么没有选择中文专业,而选择了新闻专业呢?大学这两年你是怎样过的,你的同学们又是怎样过的?你对大学毕业后的打算是什么?”倪洋一连串的问题与我自身太贴近,所以我可以滔滔不绝地告诉他,而且跟他谈论我的理想,我的记者梦,以及我的失望和已经放弃了四年后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打算。在交谈的时候,我毫无保留,自己就像跟一个最信任的朋友聊天,倾诉,毫不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涩,毫无为自己的无知感到难为情。

  倪洋突然打断我,问:“你可以跟我谈谈你对文学的理解吗?”

  我又谈了一点我对文学的理解。

  倪洋说:“这里我又要打击你了,以你现在的人生阅历,以及你现在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等,你还没有能力写小说。但我不是要否定你的爱好和理想。你要明白,人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的,人生得一步一步的走。你要做一个作家,这是你的一个目标,要达成同一个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你应该选择的方式是先进行知识积累,以后在搞创作。刚才我从你的谈话中我可以肯定,你的阅读范围太窄,只限定在文学作品上,而且几乎只限定在五四文学上,这可能与你崇拜鲁迅有关。”

  然后,倪洋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文史哲之间的关系,告诉我应该怎样去阅读。我很感激,我知道我在这次谈话中获益匪浅,它使我对人生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向往。对我的一次又一次致谢,倪洋说:“我只是想到你们家里的父母,想到我所领取的工资里,有一部分是他们的血汗钱,所以我有义务和责任让你们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在走出大学后,能够用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样我们做老师的才能对得起你们父母。”

  我跟倪洋的聊天持续了四个小时,他除了打听我的情况而外,还向我仔细打听了班上每一个同学的情况。离开咖啡馆时,我要付帐,他说:“学生跟老师在一起,谁说的应该是学生花费?你们还是在拿着你父母的血汗钱过日子呢,等你自己挣钱的时候再请倪老师去吃好的喝好的吧。”我再三坚持,被他批评一顿。

  那天晚上,我连夜重写《他的虚拟生活》,并发到倪洋邮箱,第二天打电话告诉他。过了一日,倪洋电话告诉我他的修改意见已经发到我邮箱里。我急忙去打开来看,立即羞愧得满脸通红。按照他的修改建议,我的整篇文章几乎面目全非,跟重写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这次的重写在他的建议下进行。

  当夜,我的第三稿《他的虚拟生活》发到了倪洋的邮箱,次日又收到了他的修改建议。这次修改得比上次少了一些,我不敢有半分懈怠,立即投入工作。如此五次之后,倪洋终于说自己斟酌着作最后一次修改。

  《他的虚拟生活》发给《A青年》后,得到许老师的赞赏,在本期《A青年》原创天地里刊发。并领到120元稿费。

  《他的虚拟生活》就这样成了我的处女作,在这篇处女作五次的重写与修改中,我不仅是学到了采写新闻稿件的很多技巧,更是感受到了一个老师都与学生耐心而细致的指导和关心。当我手里拿着120元稿费的时候,我觉得这120元钱不属于我,而应该属于倪洋。

7。嫉妒
我跟倪洋的第一次面谈中,他曾详细地向我打听04新闻班的具体情况和班里每一个人。

  我有所保留地跟他说了我特别了解的几个人。3504的兄弟,班长江军、校记者部部长江颜俊、哲学家王在武、三好学生祁佳佳等。在我的谈话中,极力夸赞了芩飞、江军等人的优秀突出,并对他们的突出表示出无比的羡慕。

  这时,我看见倪洋脸上发出冷笑,我不知道他是在笑别人还是在笑我。我想他是看出了我的虚伪而笑我,因为我在言语之间,夸赞他们是多么的出色,而我的内心之中,却在嗤笑他们的圆滑和势利。

  倪洋要求我带张晓峰来跟他面谈一次,可是我一直没有做到,因为我很少见到张晓峰,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来推托,我明白,他在决定挑战权威,获得了“满堂红灯”之后,已经把自己陷得太深了,也许他已经觉得自己没有了后路。

  说实话,我心中已经把倪洋当作了人生的贵人。他的出现,至少让我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这对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来说,是何其大的安慰呵!同时,他的出现,让我坚定了做记者的理想。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我整天为《A青年》构思稿件,我不在乎它们是否能够刊登,而只是在用倪洋教给我的各种方法进行练笔,为将来的媒体从业积累经验。我联系了我们学校的校园十大歌手进行采访,力求展现校园内这个群体的梦想;我对考证进行思考、对考研进行思考,欲要从中写出几篇有深度的稿子来。在这样的过程中,即使失败,我也是快乐的、充实的。

  我把自己拥有这样的生活,以及遇到了一个倪洋告诉丑人和杨伟权等,他们都表示羡慕,说大学里面能够遇到请学生吃东西的老师真是太少见了。

  同样,我的生活也让3504的兄弟们羡慕,特别是当他们看到《A青年》上署有我的大名的《他的虚拟生活》,就难免对我恭维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