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新宋第二册·十字 >

第15章

新宋第二册·十字-第15章

小说: 新宋第二册·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顼也不悦的问道:〃卿这不是反对,又是什么?〃   

  石越欠身答道:〃谋国如对弈,未虑胜先虑败。若保马法之利,臣虽愚亦知,然其可能出现的弊端,亦不可不察。臣非反对保马法,而是希望能谨慎从事。臣列举可能出现的弊病,是希望执政能够三思,想想施行二法后,可能出现的这些弊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和取得利益相比,孰轻孰重。万一弊病尽现,而利不能收,又当如何。臣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知道用兵与谋国,都要先庙算廷议,趋利避害,庙算之时,害与利等,亦不当实行。现在廷议二法,丞相言其利,微臣言其弊,陛下与诸大臣可以权衡利弊。臣拾遗补缺而已,非敢决断机务也。至于市易法,臣以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实不足道。〃他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反对,不过是说得委婉一点,表明自己并无成见,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   

  石越虽然刻意表明一个委婉的态度,但文彦博、吴充却没有这么多顾忌,各自出列,断然说道:〃臣等反对保马、市法二法之意甚明。〃二人这一句话中,竟是对石越的委婉也颇有不满。   

  接下来便是王安石新党与文彦博等人唇枪舌剑,新党大谈二法之利国利民,可以为国家省多少开支,可以如何方便百姓;旧党则无非说君子不言利,为政在清要,二法事繁弊多,说不扰民,是自欺欺人,说到利国,则未见其利,先见其害之类。双方争执不下,一直辩到中午,也没有议出个结果来。石越只袖手旁观,不发一言。   

  赵顼听来听去,难下判断,只好宣布改日再议。   

  众人退出崇政殿后,因为轮到冯京轮值,石越便与冯京一起往中书省走去。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呼唤,石越回头一看,却是文彦博。当下连忙施了一礼,问道:〃文相公有何指教?〃   

  文彦博冷笑道:〃石大人,指教不敢。只是石大人虽然有经济治国之材,风骨却不让人佩服。为人臣子的,若明知某事不妥,当以死谏,岂可以柔媚行之?〃   

  石越见他语气不善,心里却也有几分气恼,暗道:〃你凭什么来教训我?〃脸上却只不动声色的说道:〃文相公所说虽然有理,但是凡事过刚易折,刚柔相济,比起一勇之夫,更显难能可贵。何况若以保马法而论,保马法之弊虽然让在下顾虑良多,然而保马法之利,亦让人不能不心动。是非对错,我也并无把握。如果仅仅因为看到弊端,就断然否定,不敢有所作为,这种行为,似勇实怯,我也不能苟同。〃他义正辞严的说来,顿时让文彦博哑口无言,连许多旁听的官员也暗暗点头。   

  冯京打圆场的笑道:〃老夫刚才差点也误会子明了。想不到子明有此等胸襟。〃他这话虽是夸石越,却也是给文彦博一个台阶,意思是你看走了眼并不奇怪,我也一样。   

  文彦博岂有不知之理,但石越话中讥他〃不敢有所作为〃、〃似勇实怯〃,让人听起来却很不舒服,当下只勉强抱拳道:〃恕老夫孟浪了。〃   

  石越微微一笑,答了一礼,说道:〃哪里,文相公的风骨,也是在下所敬佩的。〃         

◇BOOK。◇欢◇迎访◇问◇  

第41节:第八章 汴京新闻(3)         

  这番对答很快不翼而飞,传遍官场。赵顼免不得要感叹石越是个一心为国的臣子;而王雱却加深了石越是〃伪君子〃的印象。   

  五月三日,清晨。   

  一骑快马从万胜门飞驰而入,清脆的马蹄声踏破了汴京清晨的宁静,却也给王安石送来了雪中之炭。   

  中书省今日正当王安石轮值,王安石一边默读着保马法和市易法条例,一边想着石越指出的那些可能出现的弊端。虽然口里不说,但是王安石对于文彦博说什么〃君子不言利〃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对于石越提出的一条条似乎亲眼目睹的弊病,心里却不能不引起警觉。在中书省讨论时,石越就多少提到过一些,但是远不如他在给皇帝的札子中说得那么详细……这让王安石对石越颇有点不满。但不满归不满,那一条条的弊病,总让他心里不能踏实。想到这里,王安石不由看了一眼正在自己阁房阅读文书的石越:虽然低着头,可是白皙的脸上,和三年前初见相比,又多了几分坚毅与自信。王安石暗暗叹了一口气:这个年青人无论如何,也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可惜和自己不能同心协力。   

  正在出神之间,忽然有人匆匆进来,高声禀道:〃相公,西北王韶有使者来了。〃   

  他声音太大,顿时连石越这些在自己房中办公的人都听到了,无不抬起头来聆听。兵者,国之大事也。王韶来的消息,无论好坏,都是大事。   

  王安石心里一惊,问道:〃快召进来,难道西边……〃他最害怕的,还是西北军事失利,军事上哪怕小小的失利,也是略显文弱的大宋不能承受之重。   

  石越放下文书走了出来,笑道:〃丞相不必担心,必是好消息无疑。〃   

  众人都疑惑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他为什么敢下此断语。王安石也问道:〃子明又如何知道?〃   

  石越笑道:〃若是坏消息,沿路的州郡一路传一路,他们的消息肯定在王韶的使者之先,岂能等到王韶的使者都到了京师,各州郡却一点消息都没有?〃   

  王安石听他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点了点头,略定心神,说道:〃等使者进来就知道了。〃   

  未多时,使者便被引了进来。他给王安石请个安,说道:〃奉王总管令,递交奏书与相公。〃一面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来,双手递上。   

  王安石接过奏折,一面观察使者神色,见他眉宇间有喜色,心里更加放心,说道:〃你远来辛苦,先回驿馆休息,到时候自有人给你回文,不过你也别出驿馆,若有事要问,会有人来找你。〃   

  使者答应一声,告退而去。   

  王安石这才回到案前,折开奏书,见上面写着:〃……臣已拓地一千二百余里,招附三十余万口。方整饬军事,引兵而西,破蒙罗角、抹耳水巴诸羌,指日可待,诸夷既破,瞎征可平……〃   

  分明便是一个大胜仗!   

  王安石喜不自禁,笑道:〃果然不出子明所料,我要立即面圣!〃   

  不过几个时辰的功夫,王韶在西北取得的功绩就传遍了汴京。   

  石越看着高兴得走来走去,喜形于色的赵顼,心里暗暗感叹,王韶的所谓功劳,不过是单骑说服了一个部落投降,并无半点武功可言,当汉朝强大之时,司马相如以一词臣,持节招附蛮人部落数以十计,亦不过平常之功,相比古人,实在不足道。但是放在此时,却已经是大宋数十年来第一次〃进取之功〃了。   

  赵顼完全沉浸在喜悦之中,虽然这个好消息不过是西北恢复河、湟进而图取西夏的第一步而已。好半晌,依然略显年轻的皇帝兴奋的说道:〃以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下诏褒奖。归顺的青唐大首领,赐封西头供奉官,他们想姓包,就依他们,赐姓包氏。至于如何安置,中书与枢密共议。〃   

  〃遵旨。〃王安石的心情相当不错。   

  赵顼笑道:〃看来人才不可闲置,王韶这样人才,若是闲置,怎么会知道他有这等胆略。这也是丞相有识人之明,推荐有功。丞相力主其事,若论首功,当归丞相。〃   

  众人都哄然称是,连文彦博也不好说什么。他有满肚子的气,却发作不得……王韶捷报,不送枢密,直送中书,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八章 汴京新闻(4)         

  王安石连忙谦道:〃臣不敢居功,这是皇上用人得当,方能使臣子人尽其材。〃   

  赵顼笑道:〃古往今来,能用人者,方为英主。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能用人,才能其成功业。〃他从小最仰慕的,就是这两个皇帝的功业,总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更胜过此二人。   

  王安石恭维道:〃唐太宗不论,汉武帝的见识臣以为是很低下的,他所用之人,不过是卫青、霍去病,以文景之基业,让天下户口减半,也不能灭匈奴,皇上当远胜之。〃   

  赵顼却瞄了石越一眼,石越在几本著作中,论西汉功绩甚详,他想起石越以前说过的话,顺口说道:〃这只能怪汉武帝自己喜欢夸饰奢侈。他对外拓边的功绩,不可以抹杀。天下户口减半,和开拓无关。〃   

  王安石和赵顼,非止君臣,更似师友,说话向来没什么顾忌,当下不服气的说道:〃多欲不能害政,齐恒公也很奢侈,可是方略得当,齐国治理得很好。〃说来说去,又说到他王安石治国的中心思想上去了:开源而不节流。   

  赵顼摇摇头,道:〃汉武帝不能和齐恒公比,汉武帝多欲,不仅在内政上,他攻击匈奴是对的,但是因为一马之故,远征大宛,劳师万里,死者数以万计,视人命如草芥,这才使天下户口减半。朕不取他这一点。为政者,当以仁者为先,以爱民为务。〃   

  他这一番话,众臣都知道是石越在《历代政治得失》中所鼓吹的,文彦博虽然对石越仍有芥蒂,但是一来这番话他听得顺耳,二来皇帝在这点上和王安石观点不合,让他觉得很出气。当下带头说道:〃陛下英明,能以爱民为务,此大宋之福,天下之幸。〃   

  这一恭维,众臣子哪里敢落后,一声声〃皇上英明〃、〃天下幸甚〃顿时淹没了整个宫殿。王安石心中不以为然,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只有石越不易觉察的皱了一下眉,由王韶的捷报,能扯到汉武帝远征大宛,这种〃坐而论道〃的功夫,石越实在不以为然,难道这满朝君臣,竟不知道这和皇帝召集大家前来的目的,已经是离题万里了吗?   

  还有一个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便是王安石,他等这颂扬之声一落,立即说道:〃陛下,王韶在西北取得一个好的开端,征服玛尔戬①,恢复河湟指日可待,臣以为保马之法与市易之法,刻不容缓,当立即施行。只等河湟归附,就当准备彻底解决河西李氏②,到时候,要用到的马匹,绝非小数目,而且大宋也要有一支真正能作战的骑兵才行。臣做过群牧司,知道现在官府养马的弊病,因此保马之法,即便在细节还是有所不妥,也当立即推行。而市易之法,既能平低物价,又能为国库增加收入,将来军费开支,必然为数巨大,用兵之后,善后也需要用钱。故二法,必须早日推行。又,置将之法,也请陛下准许在北方各路推行。如此,才可能为大宋最终恢复陇西故地,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石越听了这番话,不由自主的闭上眼睛,微微摇了摇头,心里知道一切都完了。   

  王安石的时机挑得太好了,现在三法的推行,完全是为西北军事服务了,如果谁来阻挡,将来军费不够,马匹不够,士卒不练,这等罪名,只怕都会推到这些人头上,谁又承受得起?更何况皇帝正在兴头上,王安石的政治威信,随着这份捷报,无形中已经摆脱了白水潭之狱的影响,正在急速的恢复甚至升高,这时候反对,结果一定是徒劳无功。   

  石越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冯京默不作声,王珪立即宣布支持。只有枢密院方面的文彦博和吴充,依然徒劳的反对。但是在满朝的支持声中,这两个人的反对,又能成什么事?   

  石越和冯京悄悄对望了一眼,向赵顼一欠身,无奈的说道:〃陛下,置将法的确是良法,臣也赞成丞相之议,以臣之愚,保马法之利害得失,臣不敢妄下断语,此事又关系西北军事,既如此,臣以为让中书再参详参详,尽量去弊求利,再予颁行,嘱各地长吏,不可以粗暴行事,以免苦了百姓,这也是彰显陛下爱民之德。至于市易法,王韶在边境或能得其利,但是施之中原与东南,臣实在不知道利在何处。如果一定要推行,也盼陛下能谨慎行事,不如先在开封府暂行一年,一年之内,若无弊端,再推行全国。还请陛下恩准。〃         

※BOOK。※虹※桥书※吧※  

第43节:第八章 汴京新闻(5)         

  他说完,本以为新党必要反驳,不料王安石心里却也有几分不安,先已说道:〃陛下,石越所说,臣以为可行。〃顿时满殿皆惊。连皇帝都有点奇怪……这太不符合王安石的性格,若在以前,他一定会说:〃王韶已得全功,此事早一日推行早得一分利,何必束手束脚?〃   

  赵顼心里也觉得石越说的的确有几分道理,只要不是片面的反对,小心谨慎一点,总是不会错的。便点了点头,道:〃就如丞相、石卿所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