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能源、经济、环境 >

第22章

能源、经济、环境-第22章

小说: 能源、经济、环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项框架公约,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为此于1997年12月11日于日本京都召开的《枢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各缔约国经过异常艰苦的谈判,终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为各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化减排和限排指标。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到2012年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包括6种气体,一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其中最大排放国美国削减7% ;欧盟各国8%,日本减少6%,加拿大削减6%;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包括几个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中国、印度等并不受约束。这一协议被称为人类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文件。为帮助各缔约方实现它们的承诺,《京都议定书》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即联合履行、排放贸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根据这些灵活机制,发达国家可在它们之间及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一定项目,转让或购买排放许可,以最低成本,达到它们减排的目标。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条件是55个《框架公约》缔约方批准,且其中的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占全部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以上。由于美国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一国家的%,在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要达到生效条件,意味着几乎所有其他附件一国家都必须批准。俄罗斯因占1990年附一国家的排放量而持有决定《京都议定书》生死的一票。在俄罗斯于2004年11月18日向联合国正式递交加入文件后,《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截至2007年12月,共有176个缔约方批准、加入、接受或核准《京都议定书》。

  三、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于2007年12月3一巧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来自《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 000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据悉,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会议。

  1。会议主要成果

  会议着重讨论了“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等一系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这次大会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创造机遇,是世人关注的焦点,大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与会各方还同意采取一系列步骤,以立即进一步贯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现有承诺,这些步骤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它们包括:①适应气候变化。由《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资助的、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基金安排将在全球环境机构的管理下进行。②采取技术步骤。会议同意开启“战略性项目”,提高投资水平,推动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转让。③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各方确认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减少这类排放,并支持相关能力建设。

  此外,大会还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 AR4)的重要性、小规模植树造林、碳捕捉与储存、最不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达成协议。

  2。巴厘岛路线图

  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7年12月15日终于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它将为人类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前进方向。美国起初反对这个方案,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最后接受,会议终于取得突破。欧盟及发展中国家向美国让步,接受折中方案,放弃要求在议定书正文内明确减排目标,改为执行“路线图”方案,各国将在未来两年内举行会谈,2009年将在丹麦召开下一轮气候变化大会,届时才制订新的减排目标,取代《京都议定书》,2012年生效。

  ‘巴厘岛路线图”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确定了今后加强落实《框架公约》的领域,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将为进一步落实《框架公约》指明方向,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亮点如下:

  (1)强调了国际合作。‘巴厘岛路线图”在第一项的第一款指出,依照《框架公约》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行动包括一个关于减排温室气体的全球长期目标,以实现《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

  ( 2)把美国纳入进来。由于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美国如何履行发达国家应尽义务一直存在疑问。‘巴厘岛路线图”明确规定,《框架公约》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这把美国纳入其中。

  (3)除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外,还强调了另外三个在以前国际谈判中曾不同程度受到忽视的问题: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技术开发和转让问题以及资金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极为关心的问题。‘巴厘岛路线图’,把减缓气候变化问题与这三个问题一并提出来,为落实《框架公约》的事业指明了方向。

  ( 4)为进一步落实《框架公约》设定了时间表。‘巴厘岛路线图”要求有关的特别工作组在2009年完成工作,并向《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递交工作报告,这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完成谈判时间一致,实现了“双轨”并进。

  (5)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做出了自己的贞献。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根据《框架公约》的规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的这些努力在本次大会上得到各方普遍好评。在‘巴

  厘岛路线图”中,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承诺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责任。

  四、各国对减排态度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涉及各缔约方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在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方面,各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之间观点分歧较大。 对于减排目标等的态度基本上可以用‘群雄纷争,三强鼎立”来概括。其一是欧盟,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发起者,姿态积极,但欧盟在吸纳新成员后各国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协调难度相对增大;其一是以头号排放大国美国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伞形国家集团”,这一集团眼看欧盟竭力占领气候变化道义制高点,不甘心日益被边缘化;其三是包括77国集团和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第二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第一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包括: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从地域分布看,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四是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一是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2050年将升高~℃。全国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预测到2030年,西北地区气温可能上升~℃,西南可能上升~℃,青藏高原可能上升~℃。二是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四是中国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

  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亿吨,甲烷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亿吨,甲烷约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美元,下降了,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

  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