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民国战神 >

第365章

民国战神-第365章

小说: 民国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油价上,英国和法国的商船所承担的成本费用是更高的。而在人员成本上,英法也承担着更高的成本。

    另外中华民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竞争优势,那就是集装箱运输系统。集装箱运输体系目前已经在中华民国的各港口以及各个经济殖民地中进行了普及。所以中华民国和各个经济殖民地之间的海上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至于中华民国在世界各国的揽运,则是用散装远洋货船,这些散装远洋货船也是领取油价补贴的主要部分。一般集装箱货船是领取油价补贴的,因为不需要补贴,毕竟是在内部进行运输,运输价格上尽管比较低,但是数量庞大,利润空间还是很大的。

    而那些远洋散装货船则是为了抢生意,很多时候是在压低运费,这让世界各国商人在选择远洋运输的时候,都是优先找中华民国的远洋散装货船,导致英法两国的商船利益空间被不断压缩,美国的远洋商船的利益也被压缩了不少。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向世界出口商品的过程中,被中华民国抢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商品市场。

    亚洲就不用说了,基本上是中华民国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商品的天下,澳大利亚也同样如此,就连非洲都是中华民国的商品市场。

    美国的商品,主要是卖到北美和南美,以及欧洲各国。

    但是在欧洲各国,中华民国出口的高档商品却是让美国商品没有什么竞争的余力,中华民国的高档商品总是比美国的商品领先那么一两个版本,让美国企业不断的追这屁股吃灰尘,最暴利的利润都被中国商品给赚走了。

    而在南美洲,中华民国对南美的商品输出也在不断的扩大。甚至是向南美输出了不少军火,民用商品也开始不断加大输出数量。

    美国的对外贸易的规模被压缩之后,美国的远洋商船的吨位也就有点发展不起来的感觉,毕竟没有市场需求,自然也就没有了造船的动力

    所以美国的远洋商船上涨到1000万吨的时候,就有些涨不上去了。美国为了应多中华民国在海洋运输上的竞争,也开始对远洋商船施行油价补贴政策,以进行相应的抗衡,不过确实是被恶心到了。而且世界远洋运输规模就那么大,中华民国还要插上一手,自然让英法美等国的远洋商船吨位已经发展不上去了。

    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实际上用处很大,因为商船吨位多了,中华民国可以将商品运输到世界各国进行销售,然后将世界各国的原材料运回中华民国,并且开始在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海外资产投资,然后对那些资产进行开发。这个模式,和一战之前的德国的海外市场发展方式是没什么区别的。

    德国在一战之前能成功发展出海外市场,主要也是因为德国的远洋商船比英国的先进,尽管吨位没那么大,但是效率却比英国人的那些老旧商船要高很多。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因为有大量的集装箱货船,所以和经济殖民地之间的运输业务,欧美各国商船是插不上手的。因为欧美还没有集装箱货船的应用,集装箱货船的运输体系是囊括汽车、火车和船只的,需要专门的吊装设备的建设。

    那些经济殖民地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所以矿产开采、农业生产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另外还有分包的产业不断发展,工厂数量不断增长,并且不断的向中华民国出口各种商品,中华民国则向那些经济殖民地出口粮食,以及各种建设所需物质,以及各种高附加值的商品,中华民国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贸易频率不断增长,对商船的需求极为旺盛。

    进而,在远洋商船的吨位上,中华民国正在迅速的超越欧美各国的总和。

    而且中华民国的商品向全球各国进行输出,并且在海外大量投资经营各种原材料开采,进而导致新的运输业务正在不断地出现。这些业务,也是那些欧美商船所插手不了的。而在运输过程当中,那些散装货轮还可以在各国进行灵活的揽运。

    而那些超大型的商船,则基本上是用来运输矿石、粮食、棉花等大宗货物的,并不进行中途揽运,但是各国商人,也可以向中华民国的商船下达运输业务,而且效率很高,中华民国的商船吨位最大的,在1921年已经发展到了7万吨的级别。

    此时中华民国的造船业的造船能力,已经暴涨到了年600万吨的规模,明年可以继续增长到900万吨。

    大量的油轮、运煤船,以及远洋商船将被制造出来。特别是对于油轮有迫切的需要,中华民国施行的是低油价政策,石油方面的税收只是正常税收,并没有像后世各国那样对石油不断的加税。所以石油消耗规模是在不断的上升,这个时候所需的油轮就很庞大了。

    中华民国在西域行政区的石油是很丰富的,首先西域行政区有油田,高加索联邦又有石油产出,而波斯和阿富汗也有石油产出,那里是不缺油的。缺油的地区是中国关内各省,这些省份的石油供应则需要用远洋油轮进行大量的运输。远洋油轮的运输成本是比较低的,从库页岛运输到沿海各省,从南洋的石油产地运到沿海各省,从波斯和阿富汗运到沿海各省,然后再向内陆各省进行运输。

    用不了几年,中华民国的海洋利益,将会超过欧美各国。

    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因为中华民国现在是模式上的领先和技术上的领先,导致跨国贸易持续的快速增长。

    欧美各国因为还是用原有的模式进行发展,加上生产力技术也没有中华民国那么高,跨国贸易规模并没有中华民国那么大。

    海洋利益,说白了就是运输为主。

    谁掌控了海洋运输,谁就能从世界各地获得资源。另外一个就是海洋渔业方面的利益,中华民国在远洋渔业方面也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各国的前面。

    英国现在拿海洋利益说事,中华民国自然也振振有词。

    现在能不讲理的不是英国,而是中华民国了。因为中华民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有不讲理的资格。

    中华民国说是如此,就是如此。

    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星期,双方还是没有达成协议,最主要的还是这个海军协议的问题,与英法美意四国所想象的相差甚远。

    或者说是与罗斯柴尔德财团所想象的差距太过离谱了,原本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想法是要在海军吨位方面对中华民国面前占据优势的。但是这个协议一旦签订,根本就没有优势,甚至是劣势。

    沈凝云等待得有些不耐烦,开始授意中华民国国防军向阿富汗境内集结,同时要求华东舰队集结主力,开往印度洋。

    “对日作战,可以先放一放,等开春之后再说。”沈凝云对华东舰队指示道。

    原本的计划,是要在华东舰队的配合下,继续对日作战,接下来的作战目标就是日本北海道。

    日本北海道人口没有日本本州岛那么多,还是比较容易攻占的。到时候把北海道吞并到中华民国的版图,日本那可怜的版图将进一步的缩水。

    不过冬季的北海道有些寒冷,现在放一放没什么问题。

    而英国既然在谈判上进行拖延,那么沈凝云也不的不对英国进行武力逼宫了。
第398章 英国服软
    1921年年末的世界局势,再次因为中华民国向英国展开逼宫而变得波橘云诡,世界各国都开始将目光瞄向了亚洲的那些英国殖民地。{首发}

    局势已经非常紧张,随时有可能开战。

    中华民国向阿富汗境内调派了将近五十万的陆军部队,而英国在印度的兵力也只有四十多万,而那些印度士兵,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战斗力。

    而且中华民国在不远的西域行政区,还有将近两百多万陆军没有调动。随时可以投入到印度战场当中去。

    另外在印度洋,华东舰队主力已经开到,根本不给英国人任何的面子,直接驶入印度洋当中。

    同时英国亚洲舰队,还在印度洋当中发现了许多中国潜艇,这些潜艇尽管并不攻击英舰和商船,但就像是一条条海中的毒蛇。对于潜艇的恐怖,英国海军比任何国家都要清楚,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潜艇祸害的不轻,商船被大量击沉,几乎让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为之崩溃。

    局势发展到这个程度,英国政府不服软是不行了。

    现在英国根本没有和中华民国开战的底气,打起来局面肯定很糟糕,因此英国只能就此妥协。

    进而中华民国与英国在伦敦签署了《香港归还协议》、《英属殖民地、自治领对华商业协议》,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协议》、《缅甸独立协议》,并且和文莱解除保护国的关系。

    这些协议签署之后,世界位置震惊。

    很多一直认为英国世界霸主的人们和一些国家的政客开始意识到,英国的霸主地位在亚洲已经荡然无存了。

    而作为世界新兴大国的中华民国,不仅仅击败了美日联合舰队,这个也挟大胜之威,让英国不得不低头服软。

    但是一想到中华民国对日本的持续轰炸,所动用的庞大空军,所有国家都了然了,以中华民国的军事力量,已经不是英国在亚洲所能抗衡的了。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要求企业在英国殖民地免税,自由投资矿产、铁路、港口,是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一旦英国不妥协,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所有亚洲的殖民利益。

    不过英国在免税方面还是有所争取,只允许中华民国的企业在印度和南非等非洲殖民地完全免税。

    但是在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中华民国的企业只能免除关税,其他税率方面只能享受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即不高于这些自治领的本土企业的税率。

    这样的条件中华民国还是认同的,所以协议顺利签订。

    这些协议的签订,对于那些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冲击也非常强烈,过去让英国人以及自治领民众自豪的日不落帝国,这个时候已经是日要落的节奏了。这样的固定认识一旦受到冲击,结果是非常糟糕的。

    首先是英国的那些自治领,发现英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无力的时候,已经有些不安分的人想要提出自治领独立的口号了。

    这些协议签订后,实际上英国已经难保那些自治领了。

    首先在澳大利亚,中华民国将利用英国政府签订的政策,对澳大利亚进行大量的和平渗透。

    在加拿大,美国对加拿大的影响太大了。加拿大已经愈加像是美国的附庸。

    相当于中华民国和美国瓜分了英国最大的两个自治领,一个分走了澳大利亚,一个分走了加拿大。

    同时,中华民国对于新西兰也将有强大的影响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未来将变成中华民国的附庸。而加拿大未来也将变成美国的附庸。

    同时英国归还香港,并且让马来西亚、缅甸独立,这让英国彻底的滚出了东南亚,而整个东南亚,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的独家的后花园。

    马六甲海峡也将被中华民国彻底的掌控,英国将无力威胁中华民国的海运安全。

    不久之后,英法美意又与中华民国签订了《世界海军协议》,该协议规定,东方、西方海军吨位持平,共同保持300万吨海军军舰排水量。

    英国不得不签下这个协议,美国自然也没办法了,不签的话,中华民国大不了和他们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欧洲和美国这个时候,都想要发展一下黄油再说。

    毕竟劳动力一旦大量消耗在海军军备竞赛上,一旦谁先撑不住,谁就要发动战争的。而欧洲在经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根本就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真心撑不住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特别是在输赢还不好定论的情况下。

    而能维持双方的平安无事,对于罗斯柴尔德财团来说,也还算能够勉强接受了。毕竟这个海军协议签订后,以及英国让出了殖民利益,中华民国应该是会消停一段时间了。

    毕竟在刚刚进行了一场大战,罗斯柴尔德财团能捞取的利益都捞取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再打的话,罗斯柴尔德财团根本捞不到利益,还要往里面倒贴钱,所以罗斯柴尔德财团是不想继续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