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坊间异闻奇谈 >

第18章

坊间异闻奇谈-第18章

小说: 坊间异闻奇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开皇九年(公元589),隋文帝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被弑于江都,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殂。“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元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 ; ;
第二十六章 筹码
    从传国玉玺的资料里,我猜测自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后,传国玺就已经失踪了,北宋哲宗年间发现的传国玺估计是假冒的,换句话说,即使是真的,也被元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也将各国历代的印玺痕迹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用了,朱元璋必定连个传国玺的影子都没看到,看来,燕王朱棣拿传国玺去同建文帝交换他三个质子这个假想,似乎不成立。

    但更多的资料里,却显示燕王朱棣数次深入漠北,征讨元朝余孽这段历史来看,他似乎没有停止过寻找传国玺,那么,他还是有拿传国玺去换他三个儿子的可能性。

    别管真假,朱棣还是成功的换回了他三个儿子,但从更多的资料里,我还是觉得疑团重重。

    建文帝作为博学多才的帝王,不会白痴到因一个不知真假的传国玺而放过可能动摇自己江山的祸根,这么做相当不明智或者说不值得,他已经是九五之尊了,况且,朝野民间也没有因建文帝没有传国玺而不承认他的皇帝正统,那么,建文帝为什么扬言要活叔父不要死朱棣呢?

    我自始至终都不相信史学家所说的建文帝软弱、优柔寡断,这纯属放屁,从小在深宫长大,司空见惯了争权夺势、权术心谋,这种大环境成长起来的皇长孙,不可能太过于心慈手软!

    削藩风云中,几个藩王死的死,软禁的软禁,从没见建文帝手软过,既然杀了一个皇叔也是杀,杀两个还是杀,为什么在战争中不杀了对朝廷威胁最大的燕王?

    活着的燕王朱棣,对建文帝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

    燕王朱棣,到底用什么筹码换回了他三个作为人质的儿子?

    建文帝在后宫中****后,燕王执一烧焦的尸体痛哭,傻小子,你这是何苦?昭告天下建文帝已****,但却成立锦衣卫,遍布大明朝搜罗可能未死的建文帝,甚至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关于历史资料记载朱棣派胡濙和郑和分别在国内和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找了数十年这段历史史材来看,朱棣派胡濙在国内查找建文帝还情有可原,毕竟花费不大,但郑和七下西洋,却是极为劳民伤财的一件蠢事!

    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篡位”,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但是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惶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曾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再次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论实力,当时郑和接触的这些东南亚、南亚国家没有一个能上台面的,不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和明朝至少差两个数量级。一头狮子愿意和一群狼睦邻友好一下,却肯定懒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规律如此,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弱国无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这个老江湖就已经把这些小国的实力摸得**不离十了,扬我国威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再浪费财力再下西洋了吧?

    可以说,永乐大帝朱棣,在夺得侄子的皇位后,终日寝食难安,不找到建文帝,似乎死不瞑目!

    一个已经失去江山的孤家寡人,有必要这么费尽周折的去查找吗?

    如果说在朱棣刚刚即位,害怕建文帝东山再起,危及自己或后代的江山,去寻找这个落魄皇帝还情有可原,那么在朱棣即位二十年后呢?

    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很有才干、有作为的皇帝。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为年号,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人民安居乐业,民间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他统治的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世称之为永乐盛世!

    在这个民心所望的盛世太平年间,民间已经基本忘了当初的永乐大帝是怎么坐上皇帝这个宝座了!

    换句话说,只要没有战争、灾害,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管他谁做皇帝呢!

    这么多年后,老百姓已经接受这位篡权的皇帝了,永乐大帝根本就没有再搜寻建文帝的必要!

    可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有生之年,他根本就没有停下寻找建文帝的脚步,七下西洋,征用两万多士兵和几十艘大船,如此劳民伤财的寻找一个废帝,那只能说,建文帝身上,有明成祖朱棣毕生想要得到的东西!

    据我猜测,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不放弃寻找建文帝的脚步,肯定是想拿回当初换回三个质子时所付出的筹码!

    这个筹码,我想,可能包括传国玉玺,但肯定还有什么比传国玉玺更珍贵的东西!

    传国玉玺如果流传至今,那必定是中国最珍贵的国宝了,没有之一。

    如果说集团找到了蛛丝马迹,证实建文帝最终逃到了这里,死后也埋在这里,仅仅只是因为传国玉玺的诱惑,迟迟不撤资,费尽心力在这里寻找,也就似乎可以讲通了。

    但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件事情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侯斌留下的三个资料我又查看了好几遍,以我的能力所能推敲出来的东西也只有这么多了,望了望窗外磅礴的大雨,我叹了一口气,今年的雨水,还真是多啊!

    看了看表,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了,今晚能推敲出这么多东西令我兴奋得一时没了睡意,我一时兴起,又去侯斌的房间搜寻了一下,期望可以找到新的线索,可这次,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了,什么都没有找到,无奈的我只能回到房间睡觉。

    这一觉睡得我自然醒,再次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十点,我望了望窗外,大雨依旧磅礴,看起来没有停歇的架势,我揉了揉额头,打开电脑,再次看起了侯斌留下的三个资料。

    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蹊跷的地方我昨晚已经全部分析过了,看起来已经没有更多的线索了,想找到新的线索,只能再另寻思路了。

    我躺在床上,思索这里可疑的地方,忽然间,我想到,那个吓得我半死的老宅上吊阴影。

    老宅,对,那栋老宅,或许,那里可以找到什么新的线索。

    说实话,我对这栋老宅怀着深深地恐惧,上次那个上吊阴影害得我大病了好几天,期间还凑巧赶上莲泽村月圆祈福仪式,把我活埋了,如果不是非常有必要,我还真不想再去那个鬼地方。

    呸呸呸,不能说鬼,说曹操,曹操就到,虽然我不相信村长媳妇所说的那么荒谬离奇的上吊灵异事件,但我想,那里或许真的吊死过人!

    思酌良久,我还是决定跑一趟,我现在的线索又断了,呆在这里,只能混吃等死。

    披上雨衣,我钻进了磅礴大雨中,走了十几分钟后,我站在老宅的门前。

 ;。。。 ; ;
第二十七章 阴森老宅
    老宅窗布上的符咒随着雨风东摇西摆着,似乎随时都会被刮掉,艳红色的篆文分外的刺目,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推开了老宅的木门。

    吱呀——

    说实话,这声吱呀令我汗毛都竖了起来,土黄色的木门是由一根实心木支撑为转轴的,上面贴着捉鬼门神的画像,这种木门放在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

    老宅是由三间土坯屋组成,分为正屋、次屋和客厅,此刻我推开的,就是客厅的正门。

    客厅内很暗,出奇的黑,似乎没有窗户,密不透风,我估计这里连电都断了,也没有找灯开关的必要性,索性拿出手电,四处打量起来。

    之前说这里是客厅,显然有些抬举了它,这里被称为厨房似乎更为合适。

    靠近正屋方向有一座砖筑的灶台,灶台上撑着一口大锅,墙角堆着一些干树枝,靠近次屋方向放着一个碗橱,里面摆放着几个白瓷碗、筷子和茶壶等物品,房屋的摆设和建造方式并不稀奇,和我安徽老家的房子布局基本相似,属于典型的农村房屋。

    我用手电四周晃了晃,这里贴满了符咒,这些血红色的符篆似乎在告诉我这个不速来客,这里可是很邪门的,尽早滚蛋。

    我把手电举高,忽然间,我觉得我的脑袋撞到了什么东西,我的脑海中立刻呈现上一次梦中吊死鬼的脚尖碰到我的脸的恐怖场景,我哇的大叫一声,腿立刻就软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闭上了眼睛。

    我的心扑通扑通的跳得厉害,手脚冰凉,我稳了稳心神,睁开了闭着的眼睛,用手电晃了晃头上方,我没有看的勇气,只能先看一看墙上的影子。

    一个像木桶一样的东西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我慢慢的扭动着脖子,却看到一个吊篮在左摇右摆着,我长长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