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一家九博士 >

第2章

一家九博士-第2章

小说: 一家九博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朝以后,黄河多次决口,挤占了古济河水道,旱涝交替,多灾多难,考验了当地居民,使民众具有吃苦耐劳、忠孝仁义的民风,富有源远流长的儒学文化传统。《隋唐演义》中的瓦岗英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聚义地点就在附近,距此不远。他们以正直、勇敢、仁义和忠孝名扬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历史上奏出一曲曲雄壮威武的凯歌。
  定陶县城东北八公里,有一村庄名叫后杨楼,那里是博士的老家。这村多为杨姓,据《杨氏家谱》记载:杨姓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安徽省合肥迁来,先到汶上县,五世祖在后杨楼落户,七世祖明胜,曾为明末进士,官至儒学训导,到九博士为二十一世。十五世以后,其祖人丁不旺,多世单传。他家人少地多,是村中的“大户人家”,有良田百多亩,房屋数十间。前辈老人既务农,也崇尚文化,代代有读书之人,可以说是耕读世家。
  这个耕读世家的后代,为什么取得了九个博士呢?笔者问过多人,众说纷纭,竟然有人神秘地说:他家有“守护神”。对这个传说追根求源,隐含多少玄机?如何巧解其中之谜呢?
  想知道“神仙”的传说,就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十八世祖杨宜纯,命运很苦,出生后六个月的时候,其父允真就因病去世了。由于接连发生丧事,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他们到了人亡家破的境地。那时,杨宜纯的母亲邵氏才二十三岁,嫁进杨家不过两年光景,还是新媳妇。她是续弦,前面还留下两个女儿。所以她在妙龄之年,就带着三个孩子,孤寡无依,独立支撑门户。
  当时,杨家已是四世单传。所以村中没有近支,连五服以内的近亲也不多。在男子当权的社会里,这样的家庭得不到尊重,一定会受到别人欺负。八杆子打不着的一些远房亲族,以及邻居们,都垂涎她家的财产。巴不得邵氏赶快死掉,或者带着孩子返回娘家去。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那些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来瓜分产业了。
  邵氏出身于李楼世家,聪明过人,深明大义,意志刚强,不让须眉。认为把儿子教养成人,继承杨家产业,延续杨家香火,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杨家如何渡过难关呢?他们采取四项对策来化解困难。
  其一,自身刚强,忍耐坚持。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邵氏面对一切艰难,忍耐为先。她咬紧牙关,心大量宽,委曲求全,耐心坚持。
  邵氏性情善良,优待远亲近邻,虽然年年施舍,却仍然遭到骚扰恫吓,刁难陷害。有一天,清早起来,忽然发现大门口不通,被人挖了个深坑,家人无法出门。邵氏不动声色,处之泰然,心里奇怪,这是谁使的下马威,要逼她离开呢?她忍气吞声,叫来雇工,找几块木板,架在沟上,以便出入。那时,杨宜纯才两三岁,看到天天走人的家门口,竟有大沟出现,真是新奇好玩。他不知生气,跳来跳去,欢欢喜喜,在沟边玩个不停。邵氏看在眼中,疼在心里,泪如泉涌,哭诉无声,她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尽快长大成人,支撑门户啊!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幼年得宝(2)
其二,遇事冷静,深思远虑。
  清朝末年,定陶县农村秩序混乱,一般富户都有枪支,男人看家护院。那些日子,每到夜间,邵氏都不敢熟睡,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在院子里走动,前后左右巡视。有一天深夜,她在楼上听到响声,从窗口向外张望,看到一位远房六孙儿,名叫杨同善,正拿着一根竹竿,上头燃着火把,往楼的窗户上点火。邵氏看清了,不禁大惊失色,又惊又怕,全身颤抖。楼上除了她,就只有三个幼小的孩子。打杂人员都睡在另一幢房子里,要是把他们都叫起来,势必打草惊蛇,惊动邻舍,此人必定恼羞成怒,撕破脸皮,以后就会公开找事,明目张胆地欺负了,孤儿寡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她冷静地考虑一番,想到古语“避祸在于除怨”,决定自己单身应付。这时窗户四周的木框,已渐渐开始燃烧。她急忙跑到厨房,提了一桶清水,拿了一把刷锅的笤帚,并顺手拉了块黄油雨布,披在头上(保护头部,防水淋湿)。她站在窗户旁边,将笤帚沾了水,外面每烧一处,她就扑灭一处,将火苗一一扫灭。杨同善接连点火,换了几次火把,点了一两个钟头。大概他也实在太累了,只好罢休。大火终究没有烧起来。他对于灭火的邵氏,没有看清面目,只看到黄色身影,以为神仙帮忙,竟由此演绎出一段离奇的故事。
  在她那村里,随后有个传说,讲杨家的人命大福大,有“守护神”日夜保护。有人亲眼看见,穿黄色盔甲的大仙在窗口把守着。邵氏听说以后,没有说出谜底,暗自庆幸。有惊无险,又过一关,以后再也没人打她们家的坏主意了。
  邵氏劳累一生,含辛茹苦,将三个子女教养成人,本来该多享些清福,由于孤儿寡母,操劳过度,49岁就去世了。
  其三,教子成材,勤学本领。
  邵氏下世后,杨宜纯26岁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有志气,心地善良,苦读诗书。受到良好的教养,对经史子集、中西医学都下过功夫,曾是当地颇具盛名的医师。他不但自己努力,而且催促自己儿子上学,一直到中师毕业。
  杨宜纯医术高明,因为精通中医,又肯接受西医的科学理念,所以找他看病的很多,络绎不绝。他每年从上海爱华制药社购买数千银元的西药,给人医治疾病。如果碰到穷人,依他们的家境酌量收钱,太穷的不仅不收分文,反而临走赠送馒头,让他们在路上充饥。
  他对佛学和禅学有精辟的研究,常被请去讲解有关理论。春节前后,鲁西南农村常有庙会。在每个庙会上,都有同善堂的信徒,用杉木和帆布,搭成临时讲经帐棚,宣讲人生的道理。来听讲的人众多,他们总是席地而坐,翘首以待。杨宜纯经常找一位苏老先生,两人搭档,高站台上,一人念白,一人讲解。
  他们讲“报应”,规劝世人行善,说“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出自《增广贤文》1)。”还讲时局,提醒人们注意,将有大劫大难,乱世到来,“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威胁京城”。也讲忠孝节义,谈到伤心处,听众痛哭流涕;讲到不孝子女时,听众人人气愤。
  1928年阴历四月初一,杨宜纯添了个孙子,因其生辰八字内里缺金,故乳名永金,后给他起学名叫庆鑫。“鑫”字取其金多兴旺之意,表示对孩子的希望。长大以后,他自己改名为正民。庆鑫年幼时,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小姑和他共六口人。祖父行医,父亲教书。
  庆鑫三四岁时,在小姑的看护下,经常参与祖父的讲经活动,在场里挤来挤去。他觉得祖父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祖父可以使人又哭又笑,还有那么多人为他鼓掌。当庆鑫在棚下的时候,听讲的人会拉着他,称赞一番,有些人还把零钱、糖果、花生放在他口袋里。回家以后,母亲总是劝阻儿子,不要别人的东西。
  其四,待人友好,善良宽容。
  杨宜纯平素为人忠厚,积德行善,是有名的大善人。他幼年受欺,耳闻目睹了各种恶势力的胡作非为,遇到了不少恃强凌弱、蹊跷不平之事。因此他深知世态炎凉,长大以后以仁义为本,特别同情弱势群体,立志除恶扬善,扶危济困。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幼年得宝(3)
杨家有良田百多亩,收入可观,但多年不再添置田产,也没有再盖过一间房屋。杨宜纯说:“与人不睦,劝人盖屋。”他认为多置产业,生活奢侈,是一种虚华行为。他自己非常俭朴,粗布衣衫,终生食素。他常说:简单最美,无求自高。人为何不追求永久的生命,却安心为这臭皮囊作牛马呢?要知道,人为物所役,变成金钱与财产的奴隶,实在太可怜了。他还常讲:贪是最大的祸源。不论贪享受,还是贪名利,贪地位,最终都会招来灾难。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实应慎之戒之!
  庆鑫的祖父杨宜纯乐于助人,将每年收入,除留够自己的家用外,多余的都用于赈灾济贫。他好讲:“施比受,更有福。”除了留意赤贫户,定期发放粮米外,听说某家子女众多,或遭受天灾人祸,生活无着时,都派人送去粮食和柴薪。也有人想向杨家借挪,却鉴于前债太多,难于起齿,就推来一车破砖烂瓦。他一见,明白来意,马上说:“你来得正好,我准备盖房,将来填楦,需要这些砖瓦。就把它们都倒在后院里吧!”然后,派人替他装上粮食。因而,杨家后院的破砖烂瓦,越积越高,几乎成了一座小山。
  杨宜纯待人平等,不仅对熟人帮助,对于陌生人,也同样照顾。有一年冬天,早晨大门一开,门前躺着一个冻僵了的叫花子。他知道以后,立刻叫人帮忙,把叫花子抬进屋内,掰开牙齿,将红糖姜水灌入,又急忙揉搓他胸口,急救了一个多钟头,仍没能把他救活。杨宜纯治病救人一生,不知见到多少垂危病人,而对这个乞丐却泪流满面,给予无限的同情。他说:这个人,为什么在倒下以前,不敲门呼救呢?一定是不好意思,怕惊扰别人。就把他埋葬在自家的土地上。并在那里开辟了一片坟园,专门埋葬无依无靠的穷人。
  后来,点火烧楼的杨同善参军去了,有一条腿被打伤,变成残疾。回到定陶县城,单身一人,住在文庙旁边一间小屋内,双目失明,衣食无着。杨宜纯知其窘境,就请人接回老家居住,多次嘱咐家人,好好照顾他的生活。
  杨宜纯使仁术,救世人,宣讲善理,德高望重,在乡里影响很大。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杨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不少人家发生争吵,如分产不均,兄弟阋墙,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都来请他主持公道。他老人家开诚布公,解决纷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直到双方心悦诚服,各让一步,平安相处,才放心离开。
  庆鑫六岁那年,村中白喉流行,死去儿童很多。祖父杨宜纯整天忙碌着,治病救人。后来,庆鑫也得了白喉。他的母亲日夜守护。他的父亲在外,他的祖父彻夜不眠,坐在客厅里,怕万一有紧急情况,可以随时照应。当庆鑫病情好转时,发现他老人家两眼深陷,瘦了许多。
  杨宜纯为人豪爽,性格开朗。一生都为别人忙碌,没有为自己着想。在晚年,得了喉癌。他是医生,当然知道这病的严重性。可是,他仍然瞒着别人,每天照常行医,帮人排忧解难。
  有一天,杨宜纯从巨野县请来了伍奎一老先生,他大名鼎鼎,医术高明,酒足饭饱以后,医生说要看看病人。一直陪着他的杨宜纯,谈笑风生,朴实雅致,说请他看看。这时,伍大夫恍然大悟,才知道杨宜纯就是病人。诊断结果,与祖父自己的判断一样。然而,那时没有外科手术,喉癌这种病当时没有办法治疗,只是拖延时日罢了。两三个月以后,他的身体日渐消瘦,皮包骨头,翻身不便,滴水难咽……只有五十四岁的杨宜纯,就早早去世了。
  杨宜纯下世后,扶贫济困的家风得到发扬,全家对杨同善依旧照顾。杨庆鑫按祖父的教导,经常陪伴六大伯杨同善,所以跟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有一次,杨同善告诉庆鑫说:自己年轻时糊涂荒唐,实在对不起他家。今后,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他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由此,庆鑫才第一次从他口中听说了烧自家楼房的故事。祖父的宽容大度,是六大伯没有想到的。
  六大伯一生流浪,没有积蓄,仅有两件宝贝,一件是打仗受伤获得的奖章;另一件,就是他多年随身携带的钢锥。庆鑫每次探望他,他都要把这两件宝贝拿出来,让庆鑫玩耍一番。晚年的六大伯信仰了佛教,名字由同善改为明善,简直成了另一人,年轻的恶习没有了,反而成为他家最亲近的族人。庆鑫与六大伯更亲近了,六大伯把自己的宝贝钢锥,也赠给杨家。六大伯闲暇无事,对于“神仙”的传说,编织得更完整了。说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他对不少人讲到此事,那时村里人还迷信,信以为真,神秘的故事传扬开来,就形成了神仙的传说。

第一章  幼年得宝(4)
老人的品德对后代潜移默化。庆鑫年幼时,到自家楼房里,看到被六伯父烧焦的木框,很是佩服曾祖母的胆量和智慧,立志要像她那样临危不惧,智胜困难。庆鑫自幼就想学医,立志像祖父那样,治病救人。他说:“祖父一生为善,去世以前,不该受那么多的痛苦。”
  2家宝之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