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37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37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让全玖坐在旁边,开始讲起阿拉伯数字的写法,运算等。
“这个代表位数,比如十位,百位,这是进位,和原先我们的计算方式一样,只是将汉字简化为这种数字。。。。。。”
我一边讲,一边在纸上不停地写着。
全玖听完兴奋道:“这对于账房记账方便了太多,官家,你真是神人啊。”
“玖儿,你将朕的写法整理出来。不仅仅是账房,朕觉得这天下人都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全玖用力点头道:“恩,这个不算难,简单易学,应当很快就能在我朝推广开来。”
“玖儿,那朕就将这件事交给你来办。”
“我?玖儿能行吗?”
“连太后都说玖儿是才女,怎么会不行,这样,玖儿,你可以先教会母后,杨美人,俞修容,胡嫔妃等宫中之人,如果可行的话,就从户部开始推行,户部账务繁杂,最后再推行到整个我朝,而你和杨妃俞妃胡妃等人也可以有事做了,不然天天呆在宫里,会闷出病来的。”
“是,官家,玖儿知道。”全玖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太后的提醒,道,“官家,该想想明rì给学子们的训示及一首贺诗了。”
“玖儿放心,朕自会想到的。”
朝会时,我宣布了明rì随我前往会稽为先帝理宗送葬的大臣名单,各院省部的主要人员全都随行,贾似道,马廷鸾,翁应龙,江万里,陈宗礼等朝中要员无一例外,其中马廷鸾,翁应龙待今rì殿试结束后便可离开贡院,评卷事务交给何基带领其他考官,阅卷官处理。
我念完随行大臣名单后道:“李伯玉,送先帝入永穆陵之事,礼部准备好了吗?”
李伯玉,礼部侍郎,因马廷鸾忙于咸淳元年省试殿试,所以送葬一事由李伯玉负责。
“回陛下,已全部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出发。”
“恩,很好,师臣。”
“臣在。”贾似道坐在椅子上双手作揖道。
“着枢密院下令,夏贵,范文虎亲率三百jīng锐禁军随行,同时传令沿途厢军执勤护卫,不可怠慢。”
“臣遵旨。”
“谢道临。”
“臣在。”御前侍卫统制谢道临跪下应道。
“谢爱卿,平身。朕令你调三百御前侍卫随朕前往会稽,沿路护驾,这三百侍卫就交由新任副统领的云仲飞统率。”
“是,陛下,臣遵旨。”
“谢爱卿,朕调走三百侍卫,青年卫和沈墨也前往金华剿匪,这护卫宫中的任务就需要爱卿亲自指挥了。”
“陛下放心。”
“恩。”我继续言道,“朕不在宫中期间,由太后听政监朝,一应事务尽由太后裁决。”
“是,臣等遵旨。”
会稽永穆陵位于会稽西部,离临安一天半的路程,而全玖老家则是在会稽东部,相差至少半rì路程。我这一去一回大约需要四到五天,尽管无甚大事,但按照宋朝礼制,皇帝三rì不在,便需令人监朝,也就是要找代理人。我请太后监朝,也无人说闲话。
贾似道见我安排完朝中要事,起身奏道:“陛下,臣贾似道有折上奏。”
“师臣请讲。”
“陛下,京湖制司吕文德上奏枢密院,言我朝边军编制混乱,各种名目的军队丛生,实不利于统筹,提议各制司边军,以各种名义自行招募的士卒统一编为镇边军。”
自宋蒙交战以来,边军编制一直十分混乱,只是各地大都各自为政,还显现不出弊端,如果有朝一rì,各地联合军事行动,就会显得乱七八糟了。这吕文德能够提出此建议,也算是有些见识。
“师臣,你们枢密院是何意见?”
“陛下,枢密院认同吕大人提议。”
我略一思索道:“那好,朕准奏,各路边军更名为镇边军,今后再有招募者也需纳入镇边军编制,令各地重新上报枢密院,兵部备案。”
目前的边军中以扬州军,襄樊军,川军实力最强。
边军,禁军乃是宋朝军队的主力。这边军中襄樊军首领吕文德以贾似道马首是瞻,川军虽然表面上以张梦张珏为最高统帅,但其麾下大都是当年孟帅的手下,桀骜难驯,大都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
忠于我这个皇帝的只有扬州李庭芝,当然这一点贾似道并未知情。
酉时(下午五点)刚过,主考官何基大声宣布考试结束。
考生们交完试卷坐在座位上,等待皇帝前来训示。
这些考生中除了殿试前十名能够入宫面圣外,就只有这一次机会能够见到皇帝,当然以后能够为官者自是另当别论。
当我在考官席上坐下时,所有考生全部跪倒在地,激动得大声喊道:“万岁万岁万万岁!”看着这些历经寒窗的学子们,我心里也颇为不平静。
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秉承了忧国忧民的心态,只需加以利用,实为变革之主要动力。
我起身道:“各位学子,平身。”
考生们站了起来,所有目光全都注视着我这个皇上,场内一派肃静,等待着我的训示。
“所有参试的学子们,你们能走到这里,实属不易,其中付出了多少汗水心血,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不管最后能否进入三甲,朕都为你们感到骄傲。”我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当今天下,蒙古人虎视眈眈,我们大宋该如何面对?退让,一味退让吗?绝对不行,祖宗之地,怎可拱手与人,朕不会答应,你们呢,你们愿意看着我朝国土越来越小吗?”
“我们不愿意。”
第一个声音响起,随后第二个,第三个,接着所有考生都坚决地答道:“不愿意。”
我做了个禁声的动作道:“朕很满意你们的答案,有了你们的决心,我大宋必将中兴,汉唐盛世也一定会在咸淳年间重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你们读书人乃我朝之jīng英,当以身作则,为我大宋之崛起而奋斗终身。”
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打断了我的言语,接着,考生们全都鼓起掌来,一时间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自此传开,成为咸淳元年最为流行之句。
何基抑制住自己的兴奋,手一挥,看了我一眼有些紧张道:“各位考生,肃静,下面请皇上赋诗一首赠与本次科考。”

第70章 不拘一格
 正文 第70章 不拘一格
第70章 不拘一格
何基曾经做过太子赵禥的老师,现在又是崇政殿讲学,自然知道赵禥肚子里的墨水深浅,难免紧张,既担心这首诗胡编乱造,又担心是朝中文臣代笔之作,在天下学子面前贻笑大方,但这又是古制,必须为之。
对于赵禥的底细,身为副主考官的马廷鸾和翁应龙同样知道。马廷鸾虽然为人迂腐,但一向以维护正统皇权标榜自己,也不愿意见到我胡乱弄出一首诗来忽悠考生,所以脸上也露出紧张之sè。至于翁应龙倒是十分坦然,皇帝出丑,贾大人应该会高兴吧。
我知道何基的心思,这诗词一道可没有灵丹妙药,能够速成。但我却不是那个不学无术的赵禥,我是上应天命的天子,上天之子。
“朕为此次科举特意赋诗一首,你们都是此中大家,也来给朕评判评判。”我大声念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令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一首清代诗人龚自珍所写的已亥杂诗,言简意赅,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jīng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其中我只改了一个字,将原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改为“我令天公重抖擞”。龚自珍是臣子,只能劝,但我是皇帝,所以我用了命令的令字,同时也昭示了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决心。
在场之人均是饱读诗书的文豪,自然能明白这首诗的含义。
刹那间,众人全都沉浸在这首诗中。
这首诗虽然在后世算不上家喻户晓,但在这个场合下却十分贴切。
何基马廷鸾毕竟阅历丰富,率先反应过来,两人都长长松了口气,几乎同时说道:“好诗。”
我看了看口瞪目呆的翁应龙一眼,心道,回去告诉贾似道吧,我是天子赵禥,不是那个昏庸无能的太子赵禥。
北方忽必烈厉兵秣马,随时会南侵,按照历史的进程,还有两年多就会发动襄阳大战,襄阳之战一旦失利,南宋朝再无回天之力。随着我的穿越,历史的车轮会不会改变我无法预料,总之,时间不等人,我必须尽快打破三权鼎立的局面,才能一心一意对付强大的蒙古。
片刻后,考生们也都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一名家境贫寒的中年学子想道:“皇上不愧为天上星宿下凡,不拘一格,即是不论出身,不用去打点考官,看来我这一介穷书生此次有望了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贴切时事,且成句工整自然。”
“我令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两句喻意深刻,重才之道也。”
“这个令字显示了皇上的魄力,真是好诗,普天之下,也就皇上能做出这等豪气之诗了。”
众人心中暗自赞道。
这时,那名家境贫寒的考生突然从座位上走了出来,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泣不成声道:“皇上万岁,皇上万岁万万岁,草民。。。。。。”
我也不知道这名考生想表达什么意思,也许是从不拘一格中想到什么吧。
有人带头,这些考生们全都情不自禁地跪下道:“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如果说前面是出于礼节,那这次就是发自内心了。
看着这些天之骄子们跪在我面前,我心里不免也是洋洋得意,享受着这种崇拜,也不顾再去想这首盗版而来的诗了。
何基一脸笑容,上前道:“陛下,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
“就叫咸淳科举贺吧。”我笑道,“众位考生平身,朕还有话说。”
何基喊道:“大家回到座位上站好,聆听皇上指示。”
“这次应试的题目是国之经济,为何要谈经济?而不是像以前论治国之策,朕以为,一个国家需要各种人才,政务之才,军事之才,同样也缺不了经济之才,这经济并非简单的种植业,其涵盖面极广。朕前面讲过,蒙古人对我朝虎视眈眈,双方之战无可避免,这战争嘛,不仅仅是军队的对抗,更多的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其中的经济实力就是决定xìng因素之一,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朕知道你们在座的大都不懂经济之道,所学的也只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为什么朕还是要从你们当中挑选呢?那是因为你们明事理,知轻重,更重要的是你们都有一颗报国之心。”
我看着都在认真思考的考生继续说道:“简单来讲,如果我朝国库充足,那么是不是就能够招募大量的jīng兵,给他们配备最好的武器,让他们的家人免去后顾之忧。总之,经济是我朝的命脉之一,是我朝中兴的保证之一。各位学子,连续两天的考试已经结束了,再过七rì便是放榜之rì,你们在座的有不少会为官为吏,朕在此提前祝贺你们,同时也送给大家两句话,第一句乃是大家熟悉的范文正公之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二句是为官之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养牲畜。”
后面一句出自清朝无名氏,卖红薯中的红薯是明朝之后才引入我国的,所以我做了修改。
“最后,朕还有一事宣布。你们各位除了诗词歌赋外有任何一技之长的在这七rì中均可在贡院登记入册,朕需要各种人才,这也是朕作此诗的目的,不拘一格,只要是人才,朕都会予以重用。另外,朕打算在此设立一所书院,一所不同于其它书院的书院,朕称之为大学,设立这大学的目的有二,一是学术研究,其包含各种物术,甚至是奇巧之术,只要利于我朝发展的,都能入此大学,二是培养人才,为我朝培养各种所需要的人才。你们可以为师,也可以为徒,具体的事务会在下月公布。”
咸淳元年三月十七rì,我带着一众大臣来到会稽西南宝山。十八rì,葬理宗于永穆陵。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理宗以尊崇理学著称,是以庙号理宗,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宋理宗在位长达四十年,只是这理宗帝一生碌碌无为,导致南宋朝江河rì下,从此一蹶不振。
更可悲的是,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天涯大祭司杨琏真珈及允泽等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当时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并制作成饮器,送交běi jīng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出此主意者正是大祭司杨琏真珈,其喻意是要永镇南朝。这也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朝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只是,我来了,历史还会照旧吗?

第71章 诚威镖局
 正文 第71章 诚威镖局
第71章 诚威镖局
对于宋理宗的这个弟弟赵与芮,也就是赵禥的亲身父亲,赵禥已经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