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

第52章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52章

小说: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底是跑江湖的,脑子转的就是快。你不是有“异志”么,我就顺着你的意,拍几句马屁,哄你开心好了。于是张亮很高兴地听到了专家的科学结论:“您老人家躺下睡觉时的样子活像一条龙,定然是富贵与天齐啊!”

后来又有一个叫公孙常的家伙出现了,他自称能炼金炼银,颇受张亮的信任。张亮同样向他咨询过类似问题,得到的同样是张氏兴起早已注定之类的回答。

听到这两个答案,张亮的反应都是“大悦”。

但是世事难料,贞观二十年,一个叫常德玄的家伙指控张亮图谋造反,并把他和程、公孙二人的对话报告给了朝廷,还举证说张亮养了五百个干儿子。

这些话,要说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常德玄一个外人怎么会知道,而且居然还写得这么清楚?

我觉得有两个可能:一是张亮、程公颖和公孙常三个人中,有人一时管不住嘴巴,把这事讲了出去,结果流传到了常德玄的耳朵里;

二是这些都是瞎编的。因为张亮受他老婆影响,喜欢旁门左道,和程公颖、公孙常来往密切,这一点早已是众人皆知。正好可以以此栽赃,除掉张亮。

这一下李世民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又被触动了。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

和刘洎一样,面对指控,张亮提不出多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他能做的只是一口咬定自己的清白,那些话都是程公颖等人因为怕死而栽赃编造出来的。同时他还反复提及自己当年对皇帝有功,请求宽大处理。

可问题是,对于李世民而言,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胆敢觊觎他李家的江山,他肯定会六亲不认。

于是,在听了审讯报告后,李世民当着诸大臣们的面儿,直截了当地提出:“张亮有五百个干儿子!没事他养这么多畜生干什么?摆明就是想造反!”

接着是群臣讨论和发言时间。

经过刘洎事件,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也知道当领导已经表明态度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选择。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附和:张亮谋反,该死!

可怜,此时只有一位官居将作少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的李道裕据理力争。他提出:张亮谋反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能就此定罪。

然而,无论从独裁还是民主的角度来说,李道裕的反对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接着,张亮被斩于菜市口,并处抄家。

和刘洎一样,张亮死的太快,在情况并没有完全明朗化之前,就已经先行丢了脑袋。只是,和刘洎不一样的是,张亮还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与先前已经死去的侯君集相比,还要再靠前一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美名流传至今,人人都在传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事迹,却甚少有人提到张亮和侯君集。呜呼,即使你在凌烟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并不能说明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真有这么高,尤其是在一位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心中。

刘洎和张亮的死,还告诉我们:贞观初年那种君贤臣正、畅所欲言,共谋国事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都已逐渐淡忘了原本是刻骨铭心的隋朝末年大动荡,取而代之的是,皇帝越来越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明哲保身,极少有人再敢公开反对皇帝的想法。而对于那些可能是被冤屈的人们来说,指望死里逃生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只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它的惯性依然存在。整个国家还是在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一路前进着。

在唐军的马蹄下,又一个草原帝国消失了。

第四十七章 南征北战

北方的薛延陀汗国自从未能如愿娶到唐朝公主后,受到的打击可谓接二连三:原可汗乙失夷男急火攻心,没多久便挂了,儿子乙失拔灼即位。只是,他仅仅是继承了老爸的急躁与嗜杀,却没有继承到其广阔的胸襟。很快,几乎所有人都成了他怀疑的对象。

于是他开始批量换血,将那些高层职位换上了自己的一套人马。随着跟他不是一条心的贵族越来越多,被乙失拔灼杀掉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一时间是人心惶惶。

回纥、仆骨和同罗三个部落瞅准了这个时机,联合出兵,向薛延陀发起攻击。薛延陀每战必败,日趋穷途末路。

长安方面也趁机抓住机会,出兵薛延陀。

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絆何力、薛万彻和张俭等将领分路攻击薛延陀。

不过,他们几乎无仗可打。

因为在双方军队正式交战之前,发生了一点意外:唐朝的一名校尉率领一支靺鞨部落军偶遇一支薛延陀军队,并成功击败了他们。

这原本是一场无足轻重的战斗,但是薛延陀全国早已是草木皆兵了。听说前面输了,就自己吓自己地说:“唐朝大军已到!”

人吓人可是真能吓死人的。听到这个消息,乙失拔灼根本无心抵抗,带着几千骑兵投奔云中的一个部落。结果被回纥来了个一锅端,大批薛延陀王族成员(包括乙失拔灼可汗)被杀。剩下的各部落则争先恐后地向唐军投降。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农历七月,薛延陀的末代可汗向唐军投降,抵达长安后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汗国就此灭亡。

此时距离契絆何力劝说李世民不要与薛延陀和亲,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

第二年正月,李世民在长安接见回纥、仆骨等部落首领,正式下诏,在整个漠北及辽河上游一带(即原先东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所统治的广大区域)设立多个都督府和州,分别任命各部落酋长们担任都督和州刺史。

然而,虽然看上去大唐版图好像增加了好大一块疆域,但事实上唐政府并不能对新增加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控治。回纥部落首领更是自称可汗。那片土地基本上算是换汤不换药来了个新的突厥政权。

但不管怎么说,整个大漠至少名义上都已经是唐朝的疆土了。

对此李世民表示基本满意,他对于自己能够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的确,在李世民以及唐王朝后面的战事中,经常会出现不少非汉族将领的身影。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像唐朝这样包罗万象的情形实在是少之又少。

平定了大漠,让李世民切齿难忘的高句丽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次李世民和手下们充分吸取了前年征讨的教训,没有急于使用武力,而是遵循了孙武子大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则,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高句丽方优势:城池大多易守难攻。

高句丽方缺点:主要的粮食产区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没有城池的保护。军队数量不足以和我方对抗。

我方优势:国家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军队数量和质量都占有压倒性优势。

我方缺点:缺乏前进基地,若再遇到安市城那样的情况,后勤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

有了客观的分析,一项颇有些毒辣的方案就此产生,并得到了君臣的一致认可。这项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不定期地派出部分兵力进入高句丽境内,做骚扰性攻击,破坏生活和生产设施;避免与高句丽主力直接交战,尽量减少自身损失。

方案目的:一是使高句丽军四处救火,疲于奔命却无战果;二是使得高句丽人无法正常耕作,时间一长势必饥荒蔓延。到最后高句丽就算土壤再肥沃,也会是千里河山一片萧条,百姓无法正常生活。这样,大片土地不用战争就可以轻松到手。

从此,高句丽就不定期地迎来了大唐的贵客,只是这些客人素来不知“客气”二字,这边打一仗,消灭几千人,那边干一架,烧他几座城池。更让高句丽头疼的是,这些人来时不打招呼,走的时候也招呼不打,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

就这么过折腾了几个月,高句丽实在吃不消了。于是,国王高藏派儿子高任武前来长安谢罪,请求停战,并得到了李世民的亲切接见。不过态度好归好,唐军的攻击却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眼看着宿敌高句丽一天比一天衰弱,朝廷上下都是一派欢喜,李世民更是很高兴地把长孙无忌召进宫中。

这时候把长孙无忌叫来干嘛?应该是有好事吧。

原来,李世民知道高句丽时日不多,到时大兵压境,定然势如破竹。换句话说,这时候派他指挥大军去攻打高句丽,根本就是硬把一大战功塞给他,乃一等一的好事。

这样,长孙无忌在上一次战争中贻误军机的罪过就会得到洗刷,并可以在朝中树立更高的威信,为日后以百官第一人的身份辅佐李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就在唐军开始集结主力,准备一举拿下高句丽之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七品芝麻官却正在南亚次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巨型风暴,树立了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盖世英名。

却说当年玄奘法师西游取经,随后天竺霸主——戒日王向唐朝送交国书,希望建立长期友好睦邻关系。唐朝后来也派遣使者回访,揭开了两国官方往来的序幕。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右卫率府长史(正七品)王玄策为副使,一起随天竺使节前往天竺,并于贞观二十年回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升任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次出使天竺。不料,恰在这时戒日王病死,他用武力统一的大帝国陷入一片动荡混乱之中,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国并立。戒日王的本部——中天竺政权被大臣阿罗那顺篡夺。阿罗那顺自称国王。

一直以来,中国都秉承轻易不干涉别国内政的优良传统,不管谁当天竺国王,王玄策本来也懒得过问。谁知这阿罗那顺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派了两千人马向王玄策、蒋师仁以及三十名随从发动了攻击。

虽然唐朝大使团奋勇抵抗,但是奇迹终究还是没有发生——使团全体被擒,所携带的各国贡品也被洗劫一空。

但是王玄策并没有就此束手待毙。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正副两位使节趁着夜色的掩护成功地逃脱了出去,一口气跑到了吐蕃的边境。

下面怎么办?

回京哭诉,请求出动大军雪此国耻?

王玄策觉得,为了区区天竺劳动王师没有必要,自己解决了得了。

疯了,一个芝麻绿豆官,没有一兵一卒,也敢妄言报仇?

没有兵没关系,想办法借呗。

既然来到了吐蕃的地界,那就找吐蕃好了。王、蒋二人以大唐王朝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征调军队,并进一步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周边各国发布通告,征集军队(吐蕃在周围的影响力还是很牛的)。最后,吐蕃派了一千二百人,泥婆国(尼泊尔)派了七千人,再加上其他一些小国和部落派来的兵力,共凑集了一万人左右的杂牌军。王玄策自任大总管,蒋师仁任副总管,带着这些人浩浩荡荡地杀向中天竺去了。

听说中国人带了一帮子杂牌来报仇了,阿罗那顺倒也十分在意,他出动了三万多象军前来迎击,希望一口吃掉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大象皮厚力大,冲击力惊人。王玄策之前未曾和大象交过手,没有作战经验。但是早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将领宗悫讨伐南方的林邑国时,就曾用人造的假狮子吓退了真大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因此要说中国人一定怕大象,倒也不尽然。

可是王玄策只有一万杂牌军,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假狮子,怎么办?

那就找中国和印度都有的动物,能对付大象的。

那还不简单,老鼠啊!

嘿嘿,这可不是下斗兽棋,相生相克的。实际上,王玄策找的是牛。

牛虽然也算是大动物了,可是与大象比起来,还是太小,冲击力不够不说,敢不敢面对咆哮的大象都是问题。

但是牛有一大优点,那就是敢拚命,牛发起性来谁都得让三分。

王玄策要做的就是布下火牛阵,大战印度象!

到底牲畜都怕火。在茶博和罗城外的会战中,大象们见到这些角上绑着火把、身后还拖着一条火焰尾巴的怪物们吓得是四散奔逃,将本方步兵踩死无数。王玄策的外籍杂牌们乘势掩杀,彻底击溃了数万象军,斩首三千多人,俘虏一万一千,还有一万多天竺军被逼进河里喂了鱼。

阿罗那顺见势不妙,放弃都城逃走,并向东天竺王尸鸠摩求援。

很快他便带着东天竺援兵和本国的残余势力共七万之众回击先锋蒋师仁,结果再次大败,阿罗那顺被生擒,被俘获的军士基本都被活埋。

然而王玄策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扫平中天竺,彻底报仇雪恨!最终,随着阿罗那顺妻子据守的朝乾陀卫城被攻克,中天竺国灭亡。阿罗那顺和他的妻子、儿子以及一万二千之众的部下尽数当了俘虏,整个天竺震惊,共有五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