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

第5章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第5章

小说: 气象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万千变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如何辨别冰雹云?
  有积雨云,不一定都下冰雹;下冰雹必须有积雨云。冰雹云和产生雷雨的积雨云相比,无论从视外表,观云色还是辨闪电,听雷声,都有许多不同。
  视外表:冰雹云比较厚,发展旺盛云底长较低,一般只有数百米,而云顶却很高,可达十几公里,因此,冰雹云移来时,通常天空乌黑,象傍晚一样。
  观云色:冰雹云起先的颜色是顶白底黑,以后云中出现红色,在剧烈的翻滚中形成白、黑、红的乱纹云丝,云边呈土黄色。
  辨闪电:一般冰雹云的闪电大多数是横闪,横闪是云中或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这种闪电出现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
  听雷声:冰雹云来时有两种声音,一种是雷声,一种是吼声,一般雷雨云的雷声清脆,而冰雹云的雷声却低沉而连续,俗称推磨雷。
  16、冻雨是怎样形成的?那种滴雨能够成冰的雨称为冻雨,而滴雨所结成的冰称为雨凇。原来冻雨就是一种过冷的雨滴,在云中,很多云滴由于其半径太小,表面弯曲得厉害,或者因为云中缺乏固态的物质作为冻结核,常常在0℃以下,甚至零下20…30℃时仍不冻结,而保持其液体状态。
  17、 在某些地区,为什么有时会出现彩色雨?
  水本来是洁净透明的,可是在某些地区,有时却会出现红雨、黄雨和黑雨等不同颜色的彩色雨。这是因为大风把某一地区的红色沙土吹到空中,并与云中的水滴凝结在一起,从而使水滴染成红色,所以当雨水在另一地区降落时,便会出现“红雨”。
  而当大风把森林中树木上的黄色花粉吹散开来,黄色的花粉便浮于空中随风飘移,碰到空气中的水汽比较丰富时,黄色花粉便成了水汽的凝结核,一旦条件合适就成云致雨,于是便会落下“黄雨”。而在另外的一些地区,大风会把黑土层表面的泥土卷到空中,随风飘到不同的地方,而后又随着雨水一起落下,形成了“黑雨”。 时,还未等雨滴降落到地面,便在半空中蒸发掉了。于是,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幻雨”。
  18、为什么天空有时飘鹅毛大雪,有时下米粒状的小雪?
  在较温暖的天气里,空气的湿度很大,飘落下来的雪花极易互相粘在一起,所以会形成鹅毛大雪;而当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少,雪花不容易粘连,无法变的很大,所以雪会出现米粒状。
  18、气象、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气象”、“天气”、“气候”这三个名词,然而,“气象”、“天气”和“气候”的确切含义,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气象,用通俗话来说,就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
  19、气象信息包括什么内容?
  天气实况报告,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和警报,对过去天气的分析总结以及各种气候资料和气候分析。气象服务的手段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答询等公共转播媒介以及公报、气象警报器发布气象信息,近年来还发展了手机短信、电话、电视、广播、语音信箱、计算机远程终端等信息分发传递途径。
  20、大气层有多厚?
  大气层可分为几个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而对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从10…12公里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对流层,主要天气现象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而北极光出现在离地面80…500公里这些区域里,500公里以上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
  21、为什么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大家都知道,空气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是一种物质,是由许多气体分子所组成的,它也受到地心的引力,由于空气是可以压缩的气体,上层的空气压下层空气的上面,下层空气的密度就被压得变大了,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受到更上层的空气压缩的力量越小,所以密度也是越向上越小,而密度的大小,就是指空气浓度或稀薄的另外一种叫法,所以说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22、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围着一层空气,空气中含有许多微粒的尘埃、冰晶、水滴等。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波长较长的红色光透射力最大,它能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天空呈现蔚蓝色。
  2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水温大面积、长时间异常升高,即比常年同期偏高°C以上的现象。一般3…5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地区是热带。本来正常情况下降雨较少的赤道中太平洋一些岛屿,特别是南美洲热带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大雨滂沱,洪涝成灾,河流泛滥,泥石流频发。相反,降水充沛地区,降水却明显减少,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期间,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台风发生的频数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降水,波及到我国旱涝。
  24、拉尼那 —— 反厄尔尼诺现象
  ? 拉尼那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温度低于平均温度的现象。拉尼那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是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自然方式。在拉尼那现象发生的年代,季风非常大,中国有降水偏多倾向,须注意防涝。
  25、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气候学家们预测,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到下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3°C左右。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随之增加,造成极地冰界萎缩融化,导致海平面抬升。根据计算的结果,到2050年,海平面将比1985年抬升34—150厘米。由于世界人口有近三分之一居住在离海岸50公里以内地区,许多大城市距海平面高度在100厘米以下,海平面抬升的后果十分严重。
  气候变暖,还必然引起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森林北界会向极地发展;中纬度气候变干,沙漠扩大,林区减少,草地扩大;一些传染病将会增加。
  26、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听到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8毫米,中雨为10毫米~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毫米~38毫米,大雨为25毫米~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5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降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27、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大怎样划分的?
  我国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温(五天的平均温度)作为分季的标准。这就是:当上半年的候温达到10°C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当候温达到22°C以上时,就是夏季开始了;当夏季的候温下降到22°C时,就算是秋季了;候温下降到10°C以下,就是冬季开始了。
  28、四季的时间都一样长吗?
  你只要在日历上计算一下就知道了,四季的时间并不相等。春季,从春分到夏至前一天有92天19小时;夏季,从夏至到秋分前一天有93天15小时;秋季,从秋分到冬至前一天89天19小时;而冬季,从冬至到春分前一天只有89天。夏季竟比冬季长4天15小时。29、我国最冷和最热的地方在那里?
  我国最冷的地方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的漠河,最低温度曾达到°C。最热的地方是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温度曾达到°C。
  30、夏天为什么常常有阵雨?
  ??? 雷阵雨是因为夏天的天气酷热,空气在局部地方出现强烈对流,使大量湿热空气猛烈上升,造成积雨云所形成的。由于产生积雨云的强烈的热力对流只有在夏季易于出现,所以雷阵雨也常常出现在夏季。
  31、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32、雷雨前为什么天气很闷热?
  天气闷热会下雷雨吗?是的,多半是这样。因为当地面温度高,大气里湿度大时,就有可能产生雷阵雨。大气里热了,水汽多了,这是候地面上的水不易蒸发,人身上的汗也不容易干,我们就会感到十分闷热。所以闷热是大气里水汽多、温度高的表现,也是雷雨发生的预兆。
  33、什么叫做寒潮?
  寒潮:势力强大的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南下,使温度急剧下降,当降到一定标准时,则称之为寒潮。
  寒潮标准为:
  冬季(12—2月),凡72小时内日平均温度下降5—7℃,称为冬季寒潮。日平均温度72小时内下降≥8℃,则称为强寒潮。
  春秋季(3—4月及10—11月),凡72小时内日平均温度下降7—9℃,称为春季寒潮或秋季寒潮。日平均温度72小时内下降≥10℃,则称为强寒潮。
  我县平均每年出现寒潮3—4次,并主要出现在春季的3、4月,秋季的10月,其频率分别是18%、31%和15%,而隆冬的一月反而较少,其频率仅为7%。
  3、4月的寒潮天气主要对春播育苗(秋)影响甚大。冬季的寒潮对牲畜越冬和人们生活带来影响,重者使作物、果树,特别是夏橙遭受冻害,造成严重减产。
  34、为什么秋冬的早上时常有雾?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降下来,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迅速,以至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上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所以秋冬季的早上常常有雾。
  35、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这样就象给庄稼盖上了一条棉被,外面的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当雪融化时,水留在土壤里,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发育都是很有利的,而且雪中还含有很多氮化合物,在融雪时也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所以冬季下几场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36、为什么下雪不冷融雪冷?
  在寒潮来临前,一般是南方暖湿气流很活跃,因此,天气会有些转暖,而水汽的凝华为雪花,也要放出一定热量,这就使下雪前及下雪时天气并不冷。寒潮中心过后,天气变得晴朗起来,由于天空失去了云层的屏障,地面上就向外放散大量的热量,这时温度降得很低,加以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发生融化,融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因此人们就觉得天气反而更冷些了。
  37、 我国冰雹的气候特点
  雹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年年发生,危害很大。全国冰雹分布很广,大多数省、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中高纬地区内陆的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危害重。如甘肃等省每年有150—2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