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一个人的工厂 >

第2章

一个人的工厂-第2章

小说: 一个人的工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年工友的友谊,文学的梦想,工姐的关心,兄弟的故事,民工的命运,女生的爱情,摄影师的照片,师傅的传奇,在这篇《一个人的工厂》里精彩呈现。他们以鲜活地姿态出现,虽各具命运,却无一例外与作者相互交织,是他们和作者共同走过了十年时光。也无意中,在很多年后与本书作者共同完成了这部《一个人的工厂》。
  3
  一个人的工厂该是怎样的状态,在这部长篇散文中,你能随时找到答案,答案隐藏在文字中。
  “墙上到处都粘满了石灰,时间一久,白色的灰沉淀到有一定硬度,就成了墙。”
  “那是石头最后一次以石头的名义发出的声音,之后,就会成为石灰石和电的同谋者。”
  “我们休息了几个小时后,再进入石灰窑,这里,已经,尘埃落定。”
  无需再多的话语,一个人的工厂通过这些简短而又有力的句子令人难忘,他不仅刻在作者的记忆中,也在我们脑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4
  “一根摇晃的绳子,一堵垂直的墙,一跟单行的轨道,一个红色的按扭,一面透明的玻璃,暗示着生命每一个薄弱的环节。
  生命从它们面前经过,一瞬间,它们静寂地吸干所有的动作。
  生命在细微事物里一声脆响。”
  这是本书传神而又细致入微的一章,在题为《细微工厂》的这章里,作者通过对绳子、玻璃、电、墙、铁的描述,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感知事物的大门,读这样的文字如同抚摸一个个纹路规整的螺丝,能感受物质的真实与对称,只有这样的螺丝才能与生活这个苛刻的螺帽吻合。
  5
  《一个人的工厂》向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工厂生活,真实可信却又不乏叙述魅力,她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对逝去生活的怀念,作家的根在那里,写出这样的文字也得益于作家的根仍深厚地扎根在那个“一个人的工厂”,没有随时间随职务身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是作者的幸运,更是读者的幸运。
  2009年7月16日,夜,于湘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未来存在于我们的过去之中
未来存在于我们的过去之中
  ——读唐朝晖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工厂》
  马季
  这是一部有关心灵的书——一名石灰窑工人的青春成长史。它关乎圣洁的生活、宁静的思绪、青春的伤痛,及其对当下物欲迷雾的穿透。老实说,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字。它的简单质朴、去伪存真,曾经是一代人真真实实行走的姿态,如今却沦为某种遥远的期盼,只在偶尔袭上心头。是我们走远了吗?还是我们从对真实的怀疑走向了对虚妄的妥协?我时常感到,生活的厚茧正在堆积和凝固,并被巧妙的当着护佑身体的铠甲,无法再抽出鲜亮的丝线。尤其是在忙碌的吆喝中,沾沾自喜的精神昏睡习焉不察,时光成为茫然的飞矢。
  但生活的源流是无法切断的,我来自何方,去往何处?终究是每个人绕不过去的问题。《一个人的工厂》让这样的问题水落石出、利刃出鞘。在我看来,真正的心灵忏悔并非只针对人生的某些错误,更重要的是彻底袒露自己对美好的渴望,甚至是对无望的渴望。错误一旦被认知,获得释放,即与道德无关,但人最初的渴望有可能笼罩一生,有可能使人破碎。如果涉及文学题旨,它将被纳入更为广泛的生命意识当中,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出发的原点,读者通过它抵达精神的彼岸。在这个意义上,人生道路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无法事先获得确认,它的必然性即是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工厂》以散点式叙事手法,以感性直接切入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如此的生命体悟。
  1980年代中后期,一名初中辍学进入工厂的少年,羞涩而骄傲的站在巨大的石灰窑里。他全副武装,只有留出眼睛。安全帽、披风帽、口罩、厚厚的手套、蓝色工作衣裤和沉笨的皮鞋。这一切并没有遮住他仓促而幸福的表情,他正在享受劳动单纯的快乐。工余之时,他与工厂文学社的朋友讨论波德莱尔、帕斯捷尔纳克,阅读《浮士德》、《百年孤独》。“我在飘飞的石灰中,空闲下来,读数理化,读初中未读完的课本,读高中。一年以后写诗,写自己莫明其妙的冲动,一切在完全莫明其妙中进行……”的确,谁能解释莫明其妙当中蕴涵的奥妙与美妙?作为一种原始动力,它比头脑精明的堂而皇之珍贵百倍。
  石灰窑里可以读书,可以想入非非,还可以在灰尘里写下一行又一行的诗。世界名著伴着轰鸣的机器声,有时读得豁然开朗,有时也更加迷惑,但更多的时间是打牌、与女徒弟逛夜晚的工厂……李师傅、肖彪良、刘琴映、文映、叶军兑这些兄弟姐妹的身影,给石灰窑里单调的工作抹上了色彩,包括那两次以失败而告终的爱情,也散发着忧伤而自然的气息。
  在合上《一个人的工厂》之后我这样想,当我们偶尔回望已逝的岁月,察看自己内心的时候,也许会突然发现,在成长之初,如果我们不曾拥有朴素的生活,没有简单、幼稚,甚至可笑的经历,我们的人生将会失色许多。而曾经有过,却遗忘了这样的经历,还不如那是一段空白。我还由此想到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画面——“石头上歇着一只鸟儿”。我把它当做一个比喻看待,石头是我们的生活,鸟儿同样是我们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兼有这两种品格,他就能够感受到“诗意”的照拂。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怀疑现实,但我们必须彻底投入,必须身在其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因此唐朝晖这样说:我不是在挤压工厂生活的水分,恰恰相反,是工厂里的生活,滋润调节着我今天的生活。消解着事情的怨和不平,最终让我一步步远离旋涡的最低点。因此“我感谢我有个健康的工人身份。我不会与工人身份告别。”
  石灰窑里的人生之路仍然在继续,对于唐朝晖来说,《一个人的工厂》不只是一次人生回望,更是一次对未知生活的探求。未来并非冥想的产物,它存在于我们的过去之中,亦将是另一种过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石灰窑:关注我们形而下的生活(1)
石灰窑:关注我们形而下的生活
  ——读唐朝晖的《一个人的工厂》
  文/刘卫东
  石灰窑,这是一个让我联想到石器时代的名词。而在你读完了沈从文以及关于湘水流域的明媚文字,你会感觉到这个词汇的突兀、机械化,有一种石器、金属气息逼近。
  在1950年成立的铁合金厂,在解放后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热潮中诞生的东北工业区的铁西区,从湘地到东北,一时间我们似乎还很难将这二者的存在联系起来。
  唐朝晖的这个石灰窑,你甚至能听到来自湘潭、长沙、浏阳、攸县、临澧、津市、山东、山西的语调,但是独独听不到植物的声音,即是你偶尔能够发现废墟之上艳丽的花朵,它也是落满铁锈的。
  石灰窑,在唐朝晖的笔下,铁锈遍地,你也许能以诗人的天真赞美这种艳丽的废墟之花,但最本质的意义上,石灰窑这个符号却是一个无比坚硬、充满金属气息、原始气息的意象,它是拒绝关于生存状态之外的诗意的。石灰窑是属于现代社会早期的工业景观,与30年代红色窑洞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不同,我们似乎总是会遗忘个体真是生存的状况。
  在唐朝晖的笔下,个体的生存境况这一次直接展现在当下,工人的力量,孤独的年代,肉体的生存,都成为这本《石灰窑》的核心。石灰大约是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了,但是这种最原始的物质所蕴含的生存命题,却在当下的视觉时代并没有得到解决。看待石灰窑,你无法想专注于工业区研究的经济学家、人类学家那样惊疑它的粗糙、原始,那烟尘从大地上升起,很像是《旧约.启示录》里面描述的末世。在这里你看不到湘地的流水与原始森林,只有石器、金属,以及那些在革命年代终结之后即架构起来的巨型机器。现代性的力量通过唐朝晖笔下的石灰窑再一次展现在我们这些自诩历史已经终结的年轻人眼前,它是超意象的,是一个工人群体记忆的终极象征。
  在中国当代的文化语境中,石灰窑是形而下的,金属气息与周遭湘地柔软潮湿的景观不符,猎奇的诗人和先锋艺术家无法理解和消化它巨大而突兀的存在。唐朝晖的这本书对石灰窑的解读超出了苦难的呓语、超出了对工业区肉身的虚构。在这里有一种近乎原始而机械化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历史赋予这些工人的一种期望,他们疲劳地工作、为必须的生产资料而深入洞穴,与巨型的工业机器为生,在80年代9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经济热潮中高歌猛进的时候,这群人真正经历了这段历史的存在,他们的工业经验成为我们理解这段时间,企图解释和描述他们生活的主要构成。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曾用雕塑来表现亚洲土地上的人群以及社区,但是对于石灰窑这样独特而突兀的存在却是超乎想象和虚构的。石灰窑里的人每天忙碌在工业流水线上,师傅、学徒、矿长他们的人生命运与钢铁、浓烟、火光、灰尘、躁音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废墟之上的恢弘图卷。烟火与熔炉蒸腾而上,钢铁与石器并存,那些青灰色的石灰石不断地受热、燃烧变得轻盈,颜色由青变成纯净的白,由重变成轻,工厂里工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在这个图景下展开的。它流水一般,却又琐碎无比。“十年里,‘湖南铁合金总厂二分厂四工段石灰窑丁班’始终是我的通讯地址”,在作者的文字里身份、存在都是遵循着这种石灰窑的生存定律和那巨型机器所造就的工业历史的规律,挣钱、吃饭、吵闹、喝酒、睡觉,每一件流水账式的事情都在这里获得其意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石灰窑:关注我们形而下的生活(2)
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那些工人们嬉笑而骂出的脏字“cao”,让我想到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而在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石灰,石灰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是与80年代廉价的住房和居住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在唐朝晖的笔下,石灰窑这个意象,第一次获得了其历史存在的意义。中国大大小小的石灰窑分布在国家级贫困县,以及西部、西南部的山村,工业区。构成的景象是惊人的。然而这里表述的并不是一种阶级意识,而是一种对工业体制下人性、人的生存的洞察,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可能性被直接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者按照作者的语式来说,所有的谓语、宾语、声音、*都被这金属盒铁锈传染,个体以一个健康的零件的形式存在。一如作者所说,“所有关于人的交流的声音,在钢铲的碰撞中完全失效。”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石灰窑的存在已经成为巨大的象征,而这里的人失去梦、睡眠、健康,语言,声音之后,面对外面的天空总是不知所措。
  然而石灰石是有其具体的诞生历史的。你意识到这一点,在石灰窑里经历了多年的重压,才会体会到这个时代的力量来源及其悲剧的诞生。构成石灰的方解石,它们来自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海洋深处海洋生物的骸骨,海洋生物的尸体沉降累积,陆地的落枝腐物残渣与泥沙经过无数个年代漫长的堆积、沉积,形成了这些石灰石。时间的压力让这些工人们关于机器、石灰窑、冶金、巨型齿轮的建议像是梦魇也像是历史的具体存在。唐朝晖的“石灰窑”这些文字以其逼近世纪初的质疑和审视,将这种历史的内在力量再次呈现的时候,冶炼工厂,底层的人物,那些鲜艳而躁动的色彩,有逼近石器时代,重新思考肉体和抽象的工人的身份的痛感。
  唐朝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和思考的提示。他已经将关于石灰窑的记忆、体验通过这群人的日常生活展示给我们。如果你去过矿区以及大型钢铁厂、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在黄昏的时候你仍旧能看到近似远古时代的那种洪荒,烟雾和火星溅射,蒸腾的浓烟以及火焰像是末世论意义上的场景,工业史上的景观原来具有如此神秘而富有启示意义的,如果你是一个土木工程师,你大概能重新记忆起石灰这种材料的生产方式,或者能写下它的化学方程式,但是你如何去概述你对80年代,90年代初的石灰窑的那种感觉和体会?个体的欲望以及无可梳理的生活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符号化,数字化、机器的操作流程、铁合金厂区,暴露出的身体,它们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历史存在,在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的进程中,它们已经获得形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