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生活浪花(科普随笔集) >

第12章

生活浪花(科普随笔集)-第12章

小说: 生活浪花(科普随笔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而现代医学更证明,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

  进入初夏,是枇杷成熟的季节。明代沈周诗云:“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枇杷不仅味道好,其营养也相当丰富,据分析,其主要成分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其中,特别是胡萝卜素的含量丰富,在水果中高居第3位。而且,其含糖的种类电相当丰富,主要由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组成,另外,枇杷中丰富的维生素B,对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枇杷性凉,味甘酸,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于咽干烦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枇杷不仅果肉可入药,其核、叶、根也有药用价值。鲜枇杷洗净,生吃,就能治疗口干烦渴等不适。另外,将鲜枇杷50克,洗净去皮,加冰糖5克,熬半小时后服用,对于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特别有效。

  关于枇杷的药用性能,我国医学典籍早有记载:

  《本经逢原》(公元1695年,清康熙帝34年张璐编著。全书4卷,载药700余味。)载:枇杷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孟诜(621——713),唐汝州人,少好医药及炼丹术,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著述指出:枇杷利五脏。

  崔禹锡(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食经》载:枇杷下气,止哕呕逆。

  《日华子诸家本草》日华子,唐代本草学家。原名大明,以号行,四明(今浙江鄞县)人。《日华子诸家本草》载:枇杷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珍贵著作,全书共3卷流传于世,载药458种,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著。嵩明人兰茂所著。《滇南本草》:枇杷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枇杷色泽金黄,果型为小巧的椭圆形,果味甘美。枇杷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纤维素、果胶、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的功效,但从药用价值来说,枇杷的功能是远远及不上它的叶子。枇杷叶是一味十分有效的止咳化痰药,以枇杷叶,加上冰糖,用文火熬制成的中成药“枇杷膏”,具有清肺润喉,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气管炎、咳嗽等症,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享有较高的声誉。以此为基础,目前临床还开发出“枇杷止咳冲剂”、“强力枇杷露”等,都是以枇杷叶为主,再配伍其它中药而制成的。所以《重庆堂随笔》说:“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枇杷的种仁——核也有化痰止咳,疏肝理气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疝气、水肿、瘰疬等疾病。如治疗咳嗽,用枇杷核18克,晒干捣碎,煎汤幅,服时可加少量白糖或冰糖,每日2次。枇杷树的根,中医常用它与肉类煨汤,治疗虚痨久咳,关节疼痛等病。有人报道,用鲜枇杷根120克,猪脚1只,加黄酒250毫升,炖服,对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枇杷为大众喜爱的珍稀水果,有关枇杷的诗词增添了人们对珍稀水果的乐趣。

  元稹.唐.乐府《山枇杷》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泼血。往年乘传过青山,正值山花好时节。压枝凝艳已全开,映叶香苞才半裂。紧搏红袖欲支颐,慢解绛囊初破结。金线丛飘繁蕊乱,珊瑚朵重纤茎折。因风旋落裙片飞,带日斜看目精热。亚水依岩半倾侧,笼云隐雾多愁绝。绿珠语尽身欲投,汉武眼穿神渐灭。秾姿秀色人皆爱,怨媚羞容我偏别。说向闲人人不听,曾向乐天时一说。昨来谷口先相问,及到山前已消歇。左降通州十日迟,又与幽花一年别。山枇杷,尔托深山何太拙。天高万里看不精,帝在九重声不彻。园中杏树良人醉,陌上柳枝年少折。因尔幽芳喻昔贤,磻谿冷坐权门咽。

  白居易.唐.七律《山枇杷》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苏轼.宋.《赠惠山僧惠表》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宋.杨万里.《枇杷》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底枝重。浆流冰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

  还有一首打油诗,作者不详。“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饶有趣味。 

  中华地大物博,流传许多关于枇杷及制品的风物传说。

  ①塘栖枇杷的传说。塘栖,位于杭州市北端,是我国著名的枇杷产区。塘栖枇杷,因其品种多、质量佳而闻名,如今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每逢五月,塘栖处处树满金,枇杷已成了塘栖的一张金名片。塘栖枇杷的出名,得益于其悠久的栽种历史。据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塘栖这地方就开始种有枇杷了。那么,这塘栖枇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塘栖民间,还有着这样一个动听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塘栖的东南面有个小村坊,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字叫阿祥。这阿祥自幼便死了父亲,他母亲既做爹又做娘,艰难辛苦地将他养大。故阿祥大起来后十分懂事,对自己的娘十分孝顺,是个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孝顺儿子。

  这一年,阿祥的娘突然得了一种哮喘病,整日里咳个不停,特别是到了夜里,咳起来像敲毛竹罐头一样,特别厉害。阿祥本来就和母亲俩相依为命,眼见娘病得这个样子,不由心痛得要命。为了给母亲治病,阿祥动足了脑筋,访遍方圆百里的老中医。可是铜钿花掉了很多,可母亲的毛病还是没治好。眼看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这天晚上竟然都咳出血来了,把阿祥急得团团转。

  一天,阿祥跑了很多地方,采摘了一些草药,回到家里就煎给母亲吃。给母亲喂过药后,阿祥感到疲倦,当即倒头就睡了。可睡在床上,阿祥却还在想母亲的病。想着想着,就这样做起梦来。在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身边,那老头一股仙风道骨,白胡子飘到了胸口,他笑咪咪地摸摸阿祥的脑袋,说道:“阿祥呀,你不要着急,你母亲的毛病不要紧,有一种东西好治的。”阿祥一听,高兴得差一点要跳了起来。他当即一把拖住那白胡子老头,既兴奋又焦急地说:“老爷爷,老爷爷,快告诉我,那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我又要如何才能够得到?”

  那白胡子老头子微微一笑,说:“阿祥,那是一种野果子,到现在还没有名字,我给它取了个名,叫‘黄金果’。这‘黄金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你的孝心感动了我,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阿祥听了那白胡子老头的话,真是高兴极了,看来母亲的病是有救了。于是,他一把拉住那白胡子老头的手,激动地说:“老爷爷,老爷爷,你快告诉我,这黄金果它长在哪?”白胡子老头撸撸胡须,笑着说:“这‘黄金果’长在超山的山坳里。你去把它连果带叶都摘来,果子鲜吃,树叶拿来煎汤吃。告诉你,‘黄金果’对付咳嗽称得上是百发百中,吃后你娘的毛病保证好。”说完,那白胡子老头冲着阿祥“哈哈哈”地大笑三声,突然离地而起,一下子便无影无踪了。“老爷爷,老爷爷……”阿祥当即叫了起来。这一叫使他惊醒了,这才发现,原来却是一个梦。

  虽然这只是个梦,可阿祥却当了真。他认定这是自己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仙人才托梦给他。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天不亮就起了床,匆匆带了点干粮,便带着一些工具,直奔超山而去。超山离塘栖不远,只有几里路就到了。可是这超山太大了,那黄金果又不知道长在哪里,怎么找呀。阿祥静静地想了一下,还是先从北面上山,一处处地找过去,不找到黄金果决不罢休。这么大的超山要去找一棵树也实在是太难了点。阿祥在超山找得好苦,爬上爬下,差不多把整个超山找了个遍,可就是找不到那老爷爷说的黄金果。怎么办呢?阿祥不由头痛起来了。

  这天,北面的山坡几乎跑遍了,阿祥腰酸腿痛,依旧一无所得。怎么办?回去吧,可回去的话娘怎么办?阿祥一想到娘,浑身就有了力气,于是,鼓足信心,翻到南面山坡上继续东爬西找。当天下午,阿祥又把南面的山坡跑了个遍。眼看天色快暗下来了,筋疲力尽的阿祥又爬上最后一个山坡上,也许是累了吧,突然,阿祥一脚踩了个空,竟然从一个山岙里摔了下去……也许是阿祥命不该绝,也许是阿祥的孝心感动了上苍。阿祥跌下去时,中途正好有一棵大树把他给挂住了,要不然他可惨了,摔到那山岙里就是不死也得掉层皮呀。

  说起来也真是巧,大难不死的阿祥抬头看了看那棵救了他生命的树,不由惊呆了。天呀,这棵树上竟然真的长满了一颗颗金黄金黄的果子,这不就是那白胡子老头所说的“黄金果”吗?阿祥顿时喜出望外,高兴极了,这可真应着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古话呀。他当即爬到树上,随手便摘了几个黄金果尝尝,只觉得那野果子酸甜可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于是,兴高采烈的阿祥当即手忙脚乱地在树上采了一大筐野果子。然后,他又摘了许许多多的树叶,这才用根绳子捆在树上,小心翼翼地攀着绳子滑下了山,匆匆直奔家中而去。

  顾不上休息,阿祥一进门,就直奔他娘的床头而去。跑到母亲的床头,他当即从那筐里取出了几个黄金果,用双手捧着递给了他娘,一边动情地说道:“姆妈,你快吃吧,这是能治你毛病的黄金果!只要你吃了这个黄金果,你的毛病就会马上好起来的。”阿祥他母亲当即眼泪汪汪地接过阿祥递给她的黄金果,点了点头,连皮也不剥,塞进嘴里就大口吃了起来。

  说来也真是奇怪,阿祥他娘那个病本来已经咳得快支撑不住了,连医生也说没啥办法好想了,可是当她吃了阿祥摘来的那些黄金果后,马上就明显地感到气也不太急了,人也舒服多了。阿祥看见娘吃了黄金果之后气真的不急了,兴奋得难以言表。顾不得煮饭吃,当下就去灶间,将摘来的黄金果的叶子放在药罐里,煎汤给他娘吃。阿祥的母亲一边吃着阿祥采来的黄金果,一边喝阿祥用那黄金果树的叶子煎成的汤。一连喝了七天,奇迹出现了,那四邻八乡的医生都认为看不好的咳嗽毛病,竟然一下子完全好透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阿祥的母亲,问她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得知是一种神奇的黄金果治好了她的咳嗽毛病,人们都觉得奇怪,不是太相信。为了日后乡亲们咳嗽时也能治疗,在母亲的指点下,阿祥叫了几个小伙子到超山把那棵黄金果树给掘回来了。而村里的乡亲也纷纷来讨黄金果吃。之后,纷纷来向阿祥讨黄金果的种子。一时间,在阿祥的带动下,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全都种上了黄金果。时间一长,人们见这黄金果的树叶长得像琵琶,便开始把黄金果叫为“枇杷”了。时间一长,四邻八乡的乡亲也看他们的样,纷纷在自家的田头地角种起了枇杷。就这样,枇杷慢慢地遍植整个塘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塘栖一带便形成了“五月塘栖树满金”的景象了。

  到了唐代,塘栖枇杷的名气传到了京城,皇帝听到塘栖枇杷有如此名声,不由下令也要吃塘栖的枇杷。于时,塘栖枇杷便成了贡品。《唐书·地理志》中曾有着“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明代枇杷载入《本草纲目》

  到了明代,医圣李时珍走遍神州大地,撰写《本草纲目》,为了了解塘栖枇杷,他还专门来塘栖作过周密的调查,并在《本草纲目》上留下了“塘栖枇杷胜于它乡,白为上,黄次之”的记载。

  现在的枇杷,已成了塘栖的一种著名特产,塘栖枇杷成了枇杷中的名品,塘栖也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枇杷之乡。到现在,塘栖枇杷已拥有软条白沙、红毛丫头、大红袍、杨墩种、夹脚种等五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