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 >

第26章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第26章

小说: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灵甫没有参加1939年四五间月的南昌反攻战。由于腿伤严重,经过简单的战地治疗后,他的部下胡立文领着四个士兵和一个医护官,用担架将张灵甫从火线抢下,送往宜春火车站,转送桂林后方医院治疗。但是,这次在后方医疗养伤时间之长,却完全出乎张灵甫的意料。
  三
  日军的机枪子弹正中张灵甫的右膝,造成膝盖严重骨折,由于高安战地的医护条件很差,伤口当时清理不清,加上火车上的长途劳顿,等到达桂林的后方医院,张灵甫的伤口红肿滚浓,情况十分糟糕,他发起了高烧。医生检查过伤势,判断他高烧多日不退应是细菌感染严重所致,鉴于创口溃烂面积有扩散的趋势,不采取断然措施及时抑制的话,恐怕会危及生命,医生建议他最好接受截肢处理。一听要截肢,张灵甫急了:“不行!踞了腿,我还怎么回去领兵打仗?”医生耐心向他解释,晓以利害,可是张灵甫根本不管那一套,他从腰间抽出手枪,一把拍在医生的桌子上:“不必罗嗦,要踞腿,不如先一枪打死我!”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殊料当过秀才的将军蛮横起来一样不可理喻,碰到这种病人,医生也只好自认倒霉,战战兢兢答应他尽力治疗,不提截肢。张灵甫还不放心,生怕医生护士在他睡着的时候做手脚,连睡觉都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硬是枕戈以待了这段后方就医经历,是张灵甫后来自己对其夫人王玉龄所述。关于张灵甫的腿部残疾,有文章传言他曾因伤截肢而装假肢,经笔者向王玉龄女士核查,张灵甫只是右膝盖关节伤没养好而变得僵直不能弯曲,并无截肢之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节瘸腿将军(4)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是张灵甫的伤腿石膏打了大半年,还是不见起色,伤口总是反复发炎,右腿仍有不保的危险。内地医疗条件有限,若要转往香港治疗,费用昂贵,张灵甫自忖难以负担,薛岳得接到王耀武的报告,得知张灵甫的治疗情况不佳,于当年的12月特地转报蒋介石,说张灵甫在高安战役负伤过重,恐成残疾,请求为他特赏养伤费以慰创伤,张灵甫这才得以在次年前往香港的玛丽医院,求助该院的英国医生诊治。所以有人说张灵甫坐飞机去香港治病是得了蒋介石的亲自关照,还是有依据的。对于校长的关怀,张灵甫自是感怀于心。他的右腿在玛丽医院再次动了手术,这次手术相当成功,医生向他保证,只要静心接受治疗,康复应无问题,张灵甫这才放下心来。
  在皇家玛丽医院养伤期间,张灵甫因腿上打着石膏不便走动,只能天天坐在床上读书看报解闷。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个垂危的心脏病人,病人的儿子在旁护理的时候,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来自内地的国民党军将军,便与张灵甫搭上了话。一聊之下,张灵甫得知这家人也是特地从内地来香港求医的,还是湖南的显赫世家,病人的祖父,正是张灵甫早在历史书中久仰的名人,名字说出来如雷贯耳,原来这个病人竟是曾国藩的嫡孙,张灵甫因此与曾家的后人交上了朋友。这段无心插柳的友情,几年之后为回到湖南家乡的曾家后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曾国藩的老家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富乇村,坐落在的鳌鱼山脚的富厚堂是曾家的老宅,全宅占地六十余亩,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曾国藩曾接受封侯,富厚堂是货真价实的侯府宅地。抗战期间,这里的乡间经常有各路武装人马来往,包括国民党军及各路游击队、别动队。有一天,一个姓赵的军官带着一队兵来到这里,相中了富厚堂的房子,想要在大宅里暂时安营扎寨。当时曾家住满了从湖南其他地方来避难的妇孺,多有不便,就恳求姓赵的军官不要驻兵。交涉中间,曾家探得姓赵的是张灵甫的部下,曾家的后人大喜,连忙扯出张灵甫做保护伞,说我们是张将军的好朋友,请各位维护。赵军官听了不敢造次,马上电告上司。张灵甫接到报告,果然还记得老朋友,他责令赵军官要对曾家竭力保护,还交代赵转告曾家放心,如果有危险,将由赵军官负责护送曾家出境。此事见诸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的文字回忆,对于张灵甫当年的悉心关照,曾家犹心存感念。
  张灵甫在香港的皇家玛丽医院遇见曾家后人的时候,腿部已经动过手术,他的伤势恢复情况很不错,如果不是急着出院的话,原本有希望复原,但是他却等不及了。着急什么呢?原来一天早上,他在病床上照常打开报纸,内栏的一则小标题引起了他的注意: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这是一则新颁布的规定。张灵甫看后,叫来主治医生,告诉他自己决定要提早出院。
  玛丽医院的院长是个英国人,在张灵甫接受治疗期间,他对这位中国将军很有好感,听说张灵甫要提早回去,起先以为他是不堪承担昂贵医疗费的缘故,便好心劝他说:“你的伤再继续治疗半个月多就可以复原,否则可能抱残终身。如果费用有困难的话,医院可以减免。”
  张灵甫谢过院长的好意,说:“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军令不可违。”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离去。院长的预言不幸而言中。张灵甫回国之后,当腿部的石膏终于可以全部拆除,满怀希望的张灵甫沮丧地发现,他的右腿是保住了,膝盖关节却变得僵直再也不能弯曲,从此他只能直着右腿走路,成了“瘸腿将军”。不过这点残疾对张灵甫的行走影响不大,他并不需要借助手杖,酷爱骑马的嗜好也不因瘸腿而改变,以后行军打仗还照样骑着马到处跑。他后来所用的手杖,是缴获来的日军战利品,在他手里更像是指挥棍,而不是腿部残疾所需。
  四
  离开部队一年有余,张灵甫终于回到了久违的74军,而这时军内的人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不能官复原职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节瘸腿将军(5)
1939年春,军事委员会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检讨,认为一般步兵师中的旅一级在实战中功用不大,决定撤裁步兵师中的旅级单位,由师部直接指挥所属各团,使野战部队的指挥更为精简便捷,撤旅的决定在当年年中开始实施。
  张灵甫当时已经去了桂林疗伤,留下153旅旅长一职由邱维达继任。旅部一裁,各旅长们就得各寻出路了,有本事的旅长不至于失业,资深的升为副师长,对有需要的师,军委会还比照日军的编制,设置了步兵指挥官的职缺,资浅的旅长就调任师步兵指挥官。51师的原旅长中,151旅周志道最早当上旅长,相对比较资深,他升上了51师副师长,张灵甫和接替他的邱维达则双双在1939年6月被调为师步兵指挥官,不久,邱维达考上了陆军大学特别班,王耀武又将邱维达调为57师的副师长,拿一份干薪准备读书。
  官运亨通的王耀武,则在1939年6月荣升第74军军长。原军长俞济时在同年10月调升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对于蒋介石的提拔,王耀武感激涕零,他后来在自述中说,伯乐识马,蒋公识人,表示要更兢兢业业整训好第74军,使之成为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的部队。
  74军的三个建制师,原本就来自三个截然不同的军系,如果主官不得其人,很容易引起各派系之间的纷争,导致部队在内耗中离心离德。俞济时担任军长的时候,基本不大干预51师和57师的人事任免,让麾下各师保持自主性,而俞济时的个人资历和威信,还足以弹压住下属各个师长。王耀武则不及俞济时资深,刚升任军长,王耀武在个人威望方面一时还不能如愿镇住另外两个师,所以他不得不考虑有所调整。
  出自山东地方部队的57师还好办,相较于“中央系”而言,它算是个杂牌,只要能一视同仁,57师的向心力问题不大。王耀武晋升军长时,副军长就由原57师师长施中诚升任。王耀武再次充分发挥了他对同僚周到的交际本事,对施中诚推诚置腹,57师的原军官因此对新军长也都能保持尊敬。新任的57师师长余程万是俞济时黄埔一期的同学,虽然高出王耀武两期,但是国民党军队除了讲究资历外,战功也是决定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余程万在黄埔毕业后很长时间一直在读书,先是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后是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再后来是陆军大学研究院,他在军中的实战资历不足,所以也能服从新军长的指挥。
  问题较大的是58师。该师是俞济时从浙江保安处时代就开始带的基本部队,不仅本身在俞济时手里早就转成了中央军嫡系,而且战功显赫。为了树立王耀武的威信,俞济时把对王耀武不大服气的原师长陈式正调到浙江升任军长,将出身黄埔二期的副师长何凌霄也调到浙江任师长。这样一来,黄埔四期出身的另一名副师长廖龄奇就有幸脱颖而出,晋升第58师师长,该师团长以上全体高级军官也都安排成黄埔四期之后。但是58师的高级军官,包括师长廖龄奇、步兵指挥官李嵩、第172团团长王伯雄、第173团团长蔡仁杰、第174团邓竹修与补充团团长何澜,依然形成了一个若有若无的小圈子,与王耀武和军部之间的关系有点微妙,尤其是廖龄奇,对军长王耀武并不惟命是从。
  这样的情形大约持续有一年,王耀武对解决这种微妙关系颇费思量,看来总要有个把自己人安插进58师,他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个师。就在这个时候,张灵甫直着一条腿回来报到了。张灵甫养伤经年终于归队,王耀武很是高兴,两人先是对张灵甫的腿伤未能完全复原留下残疾感叹了一番,接下来就该坐下来言归正传,谈谈张灵甫的安置问题。
  由于原来和张灵甫平起平坐的两个旅长都升了副师长,张灵甫在后方养伤的时候归队无期,暂时挂个有职无责的步兵指挥官过渡,再合适不过,现在他回到部队,如果让他仍屈就职位相对低一些的步兵指挥官,似乎说不过去。不过部队的军职一个萝卜一个坑,51师和57师已经都有了副师长,王耀武征求张灵甫的意见,拟派他去58师任副师长。张灵甫是王耀武的亲信,王耀武要派他去58师,可谓司马昭之心,这是一石两鸟,既提拔了张灵甫,又可借助他去对58师加强控制,而张灵甫凭他的资历和战功,当这个副师长名至实归,别人也没什么闲话可说,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王耀武在人事处理上的心机。
  

第五节瘸腿将军(6)
张灵甫不像王耀武那样精于处理人事关系,但也是个明白人,对王耀武派他去58师的用意心知肚明的。他是“王军长的人”,能否与58师的高级军官们打成一片,还得看他的能耐。自负的张灵甫对这一点倒不怎么在意,军人以战绩说话,当初他只身投奔王耀武,与51师的其他同僚也没什么交情,几年下来照样以军功服人,所以他自认融入58师应不在话下,反正还在74军,一回来还有得升官,有兵带有仗打就好,他对王耀武的提议也就没什么意见。
  1940年冬,张灵甫调升74军第58师副师长,成了不久后倒了大霉的廖龄奇的搭档。
   。 想看书来

第六节飞虎旗飘扬在上高(1)

  张灵甫来到58师上任的时候,74军正在江西上高一带整训,不过两个多月,上高就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这一仗,史称上高会战。
  上高今属江西宜春市,与一年多前张灵甫负伤断腿的高安相邻,因地处高安上游,故称上高。论面积,上高方圆不过百余里地,人口在当时仅约十二万,在江西数十个县中,第19集团军单选地小人少的上高作为司令部所在地,其所辖的主力74军自两年前的南昌会战之后,基本上也一直驻扎在此,足见上高在赣北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此地扼赣湘公路通道,居赣江锦江要津,锦江干流横贯东西,境内绝大部分属山地丘陵,四周与高安、新余、万载、宜丰相接,距离日军占领的南昌约一百二十公里。
  第19集团军在与日军对峙的将近两年时间里,曾经对南昌和南浔线的日军发动过数次攻势,虽然战事不算大,但作用就像一门架在赣北日军面前的“当头炮”,使得守备南昌和南浔铁路的日军不得不时时绷紧神经,尤其是1939年秋,74军和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在上高附近成功阻击赣北的日军西进湘北,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建立了功勋。
  此时,华北方面的日军正在策划集中兵力,准备五月对晋南第一战区的卫立煌部发动进攻,由于兵力不足,侵华日军总司令部只得从这两年相对平静的赣北地区打主意,打算抽调第33师团转用于华北战场,该师团原定于1941年四月间从江西安义开往华北,刚在上海组建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则于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