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爱的最佳距离 >

第4章

爱的最佳距离-第4章

小说: 爱的最佳距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丽萨点了点头。
  “特丽萨,说实话,即便我想这么做,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没有人天生就具有自我挫败的人际关系模式。我们从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的互动中学会了这些关系模式。在这一章,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么失去了健康的依赖模式,而变得过度依赖和疏离。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2)
与生俱来的依赖:生命中最初的联结
  我们生来就是依赖的——每一个人都是。就像狗、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如果没有父母长时间的悉心照料,根本活不下来。我们依赖父母提供生理上的营养(比如食物),同时也依赖他们给我们微妙的“精神养料”——关怀、爱和肯定,这些养料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识,每个孩子都需要它们。最初的关系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或坏的。早期关系中有两个方面决定了我们将会养成何种依赖模式。依恋风格影响到我们对依赖的感觉——它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关系剧本则影响到我们对依赖的看法——它决定了我们的期望和信念。
  依恋风格
  如果你跟小孩子相处过,你就会知道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独特的跟他人互动的方式。有些小孩很胆小,容易受到惊吓;有些小孩勇敢、胆大;有些小孩活泼、爱笑;有的小孩心思比较重、腼腆而拘谨。
  小时候,我们都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依恋风格——我们特有的跟其他人相处的方式。遗传可能有点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小时候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对我们的教养方式决定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依恋研究专家玛丽·美茵(Mary Main)发现,不同文化中(东方或西方,城市或农村)儿童的依恋模式具有显著的共通性。不管是来自旧金山还是斯里兰卡,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可以归类到以下三种依恋模式之一: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较为平静和自信。他们认为其他人是值得信赖的,而且他们似乎确信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出现。安全型的孩子认为事情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更加自信。
  ●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胆小、易怒。他们看上去焦虑、紧张,好像照顾他们的人随时可能离开他们,把他们遗弃在一个可怕的、充满敌意的世界上。
  安斯沃思教授的“陌生情境”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期,维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 ·安斯沃思
  (MaryAinsworth)进行了“陌生情境实验”,这是一个针对儿童依恋的行为测试。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孩子和父母(通常是母亲)被带到心理学实验室的一间屋子里,孩子被放在母亲附近的地板上。然后,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一个陌生人走进来。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穿过房间坐在另一边的椅子上。孩子对这个“陌生情境”的反应能够反映出他的依恋风格。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害怕地紧贴母亲。回避型的孩子完全忽视陌生人(奇怪的是,他们也忽视自己的母亲)。安全型的孩子更愿意去冒个险:他们冒险靠近陌生人,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作为“安全后盾”的母亲,然后再次向前。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似乎不喜欢跟人亲近。当别人拥抱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回避——把身体绷得紧紧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变得很注意跟其他人保持距离。他们避免肢体和情感上的接触,如果你靠得太近,他们就会后退。
  孩童时期的依恋风格会延续到成年吗?研究结果是肯定的。当然也有例外(一些胆小的孩子变成了企业家)。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早期的依恋风格预示了我们长大后会如何跟别人打交道。通常,一个安全依恋型的小女孩长大后会是一个坚强、自信的女人。回避型的小男孩长大后是一个冷淡的、疏离的男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3)
关系剧本
  关系剧本是关于别人会怎样对待我们的信念——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们,他们是否会喜欢我们,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如果发生冲突会有什么后果等。关系剧本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而一旦形成,它就决定了在今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我们会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研究人员定义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关系剧本,它们帮助形成了我们未来的人际关系类型。
  ●“有人会在我身边”的剧本。
  形成了“有人会在我身边”剧本的人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需要的时候会得到帮助。这一剧本源于在家庭内外受到关爱的积极的早期经验。这些经验告诉孩子,他们优秀、有能力、有价值,会受到照顾。
  ●“我一个人不行”的剧本。
  形成了“我一个人不行”的剧本的人相信,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他就无法生存。这种剧本可能源于小时候家长和其他人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脆弱、无能。或者也可能源于严格的、讲究循规蹈矩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消极、唯命是从。
  ●“只能靠自己”的剧本。
  形成了“只能靠自己”的剧本的人相信,需要的时候没有人会帮忙,所以要生存就得自己独立地去完成每件事情。这种剧本是源于小时候一些重要的人过于疏远或者冷淡。孩子相信别人根本不在乎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来爱。
  从健康的依赖到消极的过度依赖
  你头脑中的画面
  耶鲁大学的罗伯特·阿拜尔森(RobertAbelson)是关系剧本研究的先驱。他认为,人们可以将这些剧本想象成电影画面或者“内心独白”。当我们就人际关系进行思考时,实际上是在想象自己会做什么和说什么,揣测别人会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来回应,等等,直到整个互动过程都在脑子里放了一遍。有时候我们把这些情景在脑子里反复播放几十甚至上百次,每次只是对一些小的细节进行调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基本的模式——剧本的核心——都没变:基本上每次都差不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系剧本就像“关系蓝图”:它反映了我们对事情会如何发展的期望,我们在脑中反复地预演这些情节,这样,当互动真的发生时,我们按照预期的模式做出反应,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你曾经想象,在约会的时候你从一开始就会舌头打结,那么在真正约会时,你说话也会结结巴巴。这就是关系剧本的力量。
  依恋风格和人际关系剧本很重要,但是这些还不够全面。实际上,它们启动了一个长达几年的过程,最后才形成某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型。让我们更深入地来检视这个过程。
  过度依赖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起来的
  焦虑型依恋模式和“我一个人不行”的关系剧本最终导致了消极的过度依赖(见第29页)。这一过程有四个步骤:
  1)自我否定。
  焦虑型依恋模式和“我一个人不行”的关系剧本导致孩子在内心想象自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否定”。
  2)被保护的渴望和被遗弃的恐惧。孩子的自我否定导致他们非常渴望被保护和支持,同时非常恐惧被遗弃。不安全和焦虑的感觉开始变强。
  3)以他人为中心的行为。
  被保护的渴望和被遗弃的恐惧两种感觉结合起来,导致孩子产生研究人员所谓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行为:孩子拼命地、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取悦他人、避免冲突。 。。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4)
4)自我分离。
  以他人为中心的行为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孩子跟自己“分离”——因为过于关注别人而完全忽视自己的愿望感受。
  消极的过度依赖模式
  到青春期的时候,过度依赖的人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不健康的依赖需求。这些方式反映了每个人面对压力或挑战时独特的应对风格。
  这些方式同样也是每个人独特的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人们用某种特定的模式去表达不健康的依赖需求,是因为在他早期重要的人际关系中,他曾用这种方式表达依赖的需求,并且获得了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比如约翰)在某些方面是过度依赖的,但在其他方面却不是。
  这是他们的人际关系经验造成的结果。
  心理学家定义了四种常见的,在青春期形成,并且延续到成年以后的过度依赖模式:
  ●无助型过度依赖:不成熟模式。
  无助型过度依赖者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来维持跟其他人的关系。他们表现得脆弱、需要关爱、孩子气和不成熟——很容易受挫、容易哭。但是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这样。他们的无助只是一个工具,用来给其他人设“陷阱”,从而满足他们的依赖需求。
  ●敌意型过度依赖:控制模式。
  敌意型过度依赖者通过胁迫别人来维持关系。表面上,敌意型过度依赖者似乎总处于狂乱的状态——好像马上就要崩溃了。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表面现象具有欺骗性:事实上,敌意型过度依赖者处于支配地位。这种控制通常来自某种形式的或明或暗的威胁(“如果你离开我的话,我就自杀!”),这会让别人觉得内疚而不去结束这段关系。
  ●隐藏型过度依赖:微妙模式。
  隐藏型过度依赖者表现出过度依赖的行为模式,但是他们的依赖行为是迂回的,以致可能不被认为是过度依赖。隐藏型过度依赖有许多形式,包括伪装生病或过敏。不管形式如何,隐藏型过度依赖就像我们讨论过的其他过度依赖模式一样:它让其他人始终陷在这段关系里面,尽管他们已经不满意这段关系,想要结束它了。
  ●冲突型过度依赖:难以预料的模式。
  冲突型过度依赖的人表现出反复无常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在极端的过度依赖和表面的、短期的自立之间摇摆。冲突型过度依赖特别难处理,因为他们太善变了。他们总是在“依赖”的时期表现出敌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而在“自主”的时期又表现出隐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
  创伤性经历
  在人际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童年经历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但是之后的经历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创伤性经历”导致一些人变得疏离,而另一些人变得过度依赖。这些都取决于事情发生的背景和人们应对的方式。
  重大的创伤性经历包括:
  · 被信赖的朋友抛弃
  · 经常搬家(或者转学)
  · 被老师或者指导者当众奚落
  · 被教导要把情绪隐藏起来(“都是个大姑娘了,别哭了 。。”)
  · 被恃强凌弱的人欺负(尤其是大人们知道了也不管)
  · 发育得比同龄人早很多或晚很多
  · 很胖、严重的青春痘,或者其他的身体“缺陷”
  · 在学校成绩太差或者太好
  · 小时候患有较严重的疾病
  · 原因不明的学习障碍
  · 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表现优异的哥哥或姐姐
  · 被男朋友或女朋友拒绝或欺骗
  · 受到成年人或年长的同伴在身体、精神或者性方面的虐待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5)
从健康的依赖到障碍性疏离
  像消极的过度依赖一样,障碍性疏离也源于个体的依恋模式和早期的关系剧本。像过度依赖一样,疏离也是随着时间阶段性地发展起来的。让我们来追踪障碍性疏离的演变过程,以及几个主要的疏离模式。
  疏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起来的
  回避型依恋风格和“只能靠自己”的关系剧本形成了障碍性疏离。这一过程也有四个阶段:
  1)缺乏信任。
  孩子慢慢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其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靠不住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有人出现,这个时候就形成了障碍性疏离的第一个阶段。这是障碍性疏离最核心的信念,疏离的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这种信念。
  2)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侵入。
  为了保护自己不失望、不受到伤害,缺乏信任感的孩子开始屏蔽其他人:他们渴望跟他人保持距离,并且害怕别人侵入自己的世界。接近和亲密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是彻底的憎恶。
  3)防御性行为。
  孩子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别人侵入,这导致了防御性行为模式:他现在花费很多的精力来保持跟他人的距离。
  4)与他人隔绝。
  逐渐地,孩子的防御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