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 >

第12章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债务已接近10万亿美元的规模,超过了美国联邦财政好几年的收入,一旦出现投资者“挤兑”美国国债,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常常担心,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不能太快,否则,一旦出现资本外逃,将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现在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美国就不用担心中国和日本抛售美国国债——出现资本外逃呢?道理十分简单,就是“如果你敢抛售,我们就一起完蛋!”实际上,美国已经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挟持和绑架了全世界。2007年,有着“债券之王”美誉的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执行董事比尔?格罗斯曾经向那些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沙特、卡塔尔、科威特以及阿联酋的主权财富基金和中央银行官员们建议:重新考虑一下你们持有的美国国债吧,等人们都觉醒并且债券价值大幅下跌时再行动就为时已晚了。此言,绝非空穴来风。
  我国外汇储备囤积于美国国债,收益率极低,流动性极差,已受到各方面的责难。一旦我们减持美国国债,美国一定会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但是,如果中国出现了资本外逃的情况,那么中国就有充分的理由抛售美国国债,若此时美国不配合,中国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实行资本管制。因此,我们完全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向美国提出要求。在第五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王岐山副总理明确提出,希望美国承诺中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安全。尽管美国并未给出口头上的承诺,实际上它已无法做到这一点,但这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美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基础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某些国家出现危机,从美国市场抽走资金,美国国债崩溃就成为必然。中国必须为此早做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避险效应,美国国债价格反而飙升,这种现象反映了投资者对推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失望和无奈的心理,对于中国增持美国国债而言,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中国几乎是持续10年的增持行为,中国现在投入的资金,到期收益率将低得非常可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目前美国国债问题事实上已成为威胁中国金融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1)
1。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国际货币可以享有来自他国的铸币税收入。以美元为例,截至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约4万亿美元以上,两项合计,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4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分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美元,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美国的铸币税收益将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此数字也已与美国2008年GDP总额相当,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约7%的贡献。这些都是世界人民对美国的无偿贡献。
  这一惊人的铸币税收益,促使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11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的G20峰会上,美国根本不愿意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的国际货币问题,而是大谈特谈金融监管的改进方案。对世界各国来说,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最优方案无疑是建立一体化的“世界元”体系,但在目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显然不具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国家利益本位仍然是目前国际关系的主流。就中国而言,凭借全球第三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规模位居全球第五的地位,从我国利益最大化出发,适时推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本位币方案,以构建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由于国力较弱,采取“赚美元”的战略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已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个30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如果继续无视国家货币体系中的巨额财富漏出和继续坚持过去僵化的金融战略,中国向国外无偿地输出铸币税将会超过现在的数倍,这必将犯下历史性的战略错误。近年来,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况下,美国一直以年财政赤字4200亿美元的速度贬值美元,且有逐渐加快的趋势。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4550亿美元,应该说中国就是为美国财政赤字买单者之一。中国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国民福利损失的巨大黑洞。这种损失不仅表现在美元贬值造成的币值损失上,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更大,这些钱是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国内经济百业待兴,迫切需要这些资金用于各项经济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总共利用外资不过8000亿美元左右,具有对比意义的是,目前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就高达1万亿美元。请问,这到底是谁在利用谁呢?
  2009年初,北京大学张维迎提出将1万亿美元用于国内建设,笔者在2008年7月《中国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美元危机》一文中提出了类似观点。有人批评这违背常识,因为将1万亿美元分给国内居民后,他们将其换成人民币,一转手又变成了央行手中外汇储备,且增加了国内通胀压力。其实批评者忘记了,1万亿美元是能从国外采购的,不仅为世界经济做了贡献,也解决了国内很多问题。
  美国经济的信仰基础在于:借钱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实际上,美国人习惯于看能借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中国人习惯于看能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美国是敢借、敢花、敢不还!美国利用其国际储备货币国的有利地位,廉价地从中国借钱,利率不足5%,然后将这些资金返投于中国,用于收购中国的一些重要行业和龙头企业。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2)
对于中国的一些知名品牌企业,要么被外资收购,要么遭遇“斩首行动”、被无情地消灭,而外资的必要回报率高达15%以上。如果考虑到我国多年来对外资的各种税收和政策上的优惠,再加上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免除债务和国际热钱从人民币升值中无风险套利,我们的损失就更大了。就美国而言,是“借鸡下蛋”、做无本生意;对中国来说,无异于赔本赚吆喝。
  当然,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话,我们也可以因此获得一份铸币税收益。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其他国际化货币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国际本位币,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备货币。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实施开放汇率、自由兑换和开放资本账户等一系列改革。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可先在亚洲地区培育一个人民币的需求市场,比如,将香港建立成为人民币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这种对人民币的需求构成直接的铸币税收益。
  当人民币成为本位币后,由于对美元需求减少,必然引起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之后,其币值会逐渐向购买力平价靠近,因此也会引起人民币升值。两种升值因素的叠加,升值潜力不小,这时可通过赤字财政来调低人民币值,使之保持与其他国际化货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时从赤字财政中所获的是一种间接铸币税。如果人民币币值稳定,所获国际储备货币的份额可能更大,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支持的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仅这些铸币税收入,就足以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2。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前景
  (1)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在货币领域的延伸。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在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已发挥重要作用。中蒙边境贸易基本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贸易的90%以人民币结算,中越边境已开通人民币的银行结算业务,越南农业银行已开办人民币储蓄业务。在旅游消费方面,一些周边国家对人民币在当地流通开始采取默认态度;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双币卡也使得人民币得以间接流通。在价值贮藏方面,币值坚挺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抢手货。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居民保值的重要币种;马来西亚、韩国中央银行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地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地区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几乎可以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也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
  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人民币每年的跨境流通量已达20亿~30亿元人民币。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强。朝鲜边境贸易中基本上都使用人民币。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如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日本,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开始收受人民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3)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已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允许使用人民币与对方国家货币互换。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分别获准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债券亿元和10亿元,这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引入外资机构发行主体,也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以及国内金融机构开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开启了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国际化历程。
  (2)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实力和美国、欧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持续衰退,日元利率低,股票市场长期低迷,在亚洲政治地位不高,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受阻。1999年,欧元刚刚启动,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为64%,欧元为。到了2004年,日元份额下降到,欧元上升到。2006年,英镑超过日元,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为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元失落和亚洲货币缺失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极为不相称,国际经济新形势热切呼唤着亚洲货币的崛起。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促使亚洲国家认识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防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是保持金融市场稳定、防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的有效途径。2000年5月,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Chiang Mai Initiative)。《清迈协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扩大东盟货币互换协议(ASA)的数量与金额;二是建立中日韩与东盟国家的双边互换协议。2008年,东盟10国及中日韩3国计划于2009年成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以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成立一个区域性监管机构。中日韩和东盟10国签署《清迈协议》,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推动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亚洲金融合作给人民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东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导者,有责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扩大地区大国作用,这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奠定了基础。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存在日元和人民币主导权之争。从短期看,现阶段中国参与建立“10+3”的货币联盟,人民币争取发挥重要作用,但作用暂时会难以超过日元;从长期看,与日本相比,中国在东亚政治外交中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负责任的态度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认可。在区域货币联盟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通过在联盟内合作和斗争、并灵活性地处理有关问题,是能够形成有效制衡的。
  不难预见,只要我们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