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 >

第11章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难以撼动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同意召开金融峰会,不过是迫于压力下的“权宜之计”。当然,为减轻作为金融危机的“元凶”压力,可能在较容易实现的金融监管领域同意做一些改革与修补。至于彻底地“推倒重来”,美国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3。四大主力携手,难掩本质分歧
  在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世人抱有很高期待的G20金融盛宴上,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四大主力”表面上表现了携手合作的姿态,但是难掩本质上的利益分歧。第一,美国提出的主张是“修修补补”,仍然顽固地坚守自己的主导权。在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核心架构中,美国依据20世纪40年代建立起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把持着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在欧洲领导人游说之下,美国总统布什虽同意召开金融峰会,但谈及金融改革可能性时却出言谨慎。布什2008年11月13日在纽约告诉各国领导人,寻求金融危机应对之策时切勿轻言放弃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他认为,当前金融体系仍然是促进生产的“最好制度”。但是,笔者认为,建立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核心问题是美国是否会做出让步。在涉及多元货币体系、规则制定与投票权分配等方面,美国显然是不会自愿放弃自己的霸主地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需要进一步积累实力,更需要政治家拿出勇气、智慧和耐心,跟美国霸权主义作坚决的斗争。第二,欧盟极力鼓吹“新版布雷顿体系”。欧洲一直主张建立“新版布雷顿体系”。在2008年11月7日召开非正式会议之后,欧盟统一了立场,出台了金融改革“路线图”。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金融监管,不留任何“死角”;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金融体系中的中坚地位;建立金融预警机制,尽早评估风险预防危机;制定一套行为准则,避免金融业为追求高回报忽视高风险,审查高管薪酬;严格监督信用评级机构等。公报还提出,峰会应制定一份工作构想,以确保有关各方在未来100天内就落实方案提出具体且有操作性的建议。在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美国依然坚持市场原则,而欧盟主张对市场实行干预;在汇率政策上,欧盟建议美元、欧元设参考汇率,美国则强调由市场来决定。这些都显示了欧盟在指导思路与美国主导权的争夺。
  第三,日本借援助之机为自己“拓展”空间。2008年11月13日,日本媒体称,日本有望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多达10万亿日元(约10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援助。维持美元中心体制正是日本努力的目标。此外,麻生也希望通过在外交上的得分,为执政的自民党赢得优势,从而创造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的好时机。在筹备金融峰会、支援美元救市的积极姿态上,日本希望利用提供资金援助的机会,展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拓展日本政治影响力。
  第四,新兴经济体力争更多的“话语权”。2008年11月7日,“金砖四国”在巴西举行的G20财政部长会议上,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正确反映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会议期间,与会各国同意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等多个国际机构,为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投票权打开了缺口。四国财长一致认为,当前金融动荡和危机暴露出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弱点;同时,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一种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表现。由于新兴经济体缺少类似欧元这样一种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与美元抗衡的武器,这使得他们在国际金融合作方面不能拧成一个拳头,产生的影响力较弱。但随着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处理中发挥更大影响将是大势所趋。。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逐步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5)
4。“碳金融”:国际金融新课题
  “碳金融”是近1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是指与碳有关系的一切金融活动,是环保项目投融资的代名词,也可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物质主要是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中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环境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以在CDM中进行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所筹集的资金可用来投资于减少CO2等排放气体的环境保护项目。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为38个工业化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排义务,即这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的CO2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由此产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换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以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无疑,CDM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对发达国家而言,可以通过CDM以远低于其国内所需的成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指标,节约了大量资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CDM项目可以获得实现节能减排的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测算,近几年发达国家将有约500亿美元的投资通过CDM渠道资助发展中国家。截至2008年6月,我国已有224个获得注册的CDM项目,共核发“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额度亿多吨,市值超过11亿美元。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2008年9月25日,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挂牌成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预示着我国“碳金融”业务将有一个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人提出了未来国际货币发行将与CO2排放权挂钩的思想,相关的学术研究才刚刚开始,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经济增长不是消费驱动型的,而是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便宜、大量资源消耗和劳动生产率低水平基础之上的,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常常担心,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不能太快,否则,一旦出现资本外逃,将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现在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美国就不用担心中国和日本抛售美国国债——出现资本外逃呢?道理十分简单,就是“如果你敢抛售,我们就一起完蛋!”实际上,美国已经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挟持和绑架了全世界。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于提升该国的国际经济与政治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该国崛起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前提条件之一。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问题似乎还很遥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人民币国家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 想看书来

一、中国应敢于表现自身实力(1)
1。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中国已于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据原先公布的数字,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19%;2009年1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修正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GDP实际增长13%,达万亿美元,而2007年德国的GDP为万亿美元。
  无愧于心地说,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在目前世界经济可能呈现“L”形衰退趋势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继续在全球一枝独秀,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可能会在几年之后超过日本,并于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根据每天汇率的年平均值计算,2007年美国GDP为138万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日本以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2009年,虽然全球经济将延续衰退趋势,但中国有望实现GDP 8%的增长,而美国GDP将下降%,日本和欧盟分别下降%和%。
  尽管庞大的GDP代表着财富,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经济增长不是消费驱动型的,而是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便宜、大量资源消耗和劳动生产率低水平基础之上的,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人民币发行量位居全球第五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发行规模在全球货币排名中也已名列前茅。根据专业网站DollarDazeorg中论文《全球货币供应2008》(Global Money Supply 2008)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底,全球狭义货币M1发行量:欧元为万亿美元(5月8日),美元为883万亿美元(6月8日),人民币为万亿美元(5月8日),日元为万亿美元(4月8日),英镑为万亿美元(5月8日)。按照M1供应量排序,世界五大货币排列顺序是:①欧元;②日元;③人民币;④英镑;⑤美元。其中,美元M1供应量沦为五大货币中的最后一位,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从广义货币M2发行量来看,欧元为万亿美元(5月8日),美元为万亿美元(6月8日),日元为万亿美元,人民币为万亿美元,英镑为万亿美元。按照M2供应量排序,世界五大货币排序是:①欧元;②美元;③日元;④人民币;⑤英镑。
  广义货币M3的发行量:欧元为万亿美元,美元为万亿美元,日元为11367万亿美元,英镑为万亿美元,人民币没有统计(见图6…1)。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用M2还是用M3来表示广义货币供应,中国的人民币都已跻身于全球五大货币之列。但在五大货币中,人民币是唯一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这种地位与中国经济实力和货币发行规模极不相称。
  图6 125个国家和地区广义货币供应量对比
  3。外汇储备和购买美债全球第一
  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一;2008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9500亿美元,在美国政府债券方面的投资总值接近7000亿美元,在房地美(Fannie Mae)及房利美(Freddie Mac)等政府相关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在5500亿~6000亿美元之间,企业债券投资估计有1500亿美元,美国股票的投资有400亿美元,短期存款有400亿美元。

一、中国应敢于表现自身实力(2)
“寅吃卯粮”是美国的一大特点。美国政府年年预算赤字,都要依靠发行债券,而偿付到期债券也要发行新的债券,如果美国政府债券大跌,政府新的债券发不出来,却要偿付老债券,美国政府就被挤兑了。美国国债被反复抵押衍生,会产生巨大的金融放大效应,而且一旦发生明确的下跌趋势,美国国内和国际的投机者和热钱就会蜂拥而至,利用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做空放大这种效应。国债信誉崩盘,将直接威胁到美国的货币体系。
  1992年,索罗斯对英镑发动攻击,一夜之间就让英国退出了国际货币市场,导致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彻底丧失,最终被欧元所取代。因此,美国国债被抛售的危机,将会从根本上威胁美国的国际金融地位,一旦抛售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跟风,这时美国是否会冒险以武力解决?对于*政体的美国显然是一个挑战,这个问题还是留给时间来证实吧。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曾经说过,我可以担心一万件事情,但是我最不用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政府会抛售我们美国的国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是,“你们敢吗?”显然,中国只能增持,不能抛售。目前,美国政府债务已接近10万亿美元的规模,超过了美国联邦财政好几年的收入,一旦出现投资者“挤兑”美国国债,后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