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中国贫困乡村生存实录:粮民 >

第8章

中国贫困乡村生存实录:粮民-第8章

小说: 中国贫困乡村生存实录:粮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主要口粮,除此之外就是做饲料和酿酒原料。我就提出晚饭要吃青稞面,郭老汉回家后就吩咐老伴晚饭做青稞面条给我吃。
  晚饭时我如愿吃上了青稞面条。当我吃过一碗青稞面条后,他老伴又给我端上来一碗青稞梭梭,这是用煮熟的青稞粒在小石磨上手工推磨而后加工成的一种食品。名是我起的,因为几次我都没有听清他们叫的名字。它里边拌香油、大蒜蓉、盐和其他佐料,吃起来很香也很耐嚼。但夜里我的胃却一阵阵酸,真像郭老汉所说的,“不好吃,你没有吃过觉得新鲜,吃了后你就会知道了。”
  郭老汉家在朱家台村还算比较好的家庭,郭老汉本人在村子里也是为数不多的有见识的人之一。他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联产承包、土地承包经营等。白天在村子里的所见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晚上我们却没有聊到那些让人压抑的境况,而是说到了“农民”。
  郭老汉虽然年岁已大,但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语速也很快,时不时的我还要再问一次他说的话。他说:“小时候做长工时,我们是没有土地,用现在话说是给地主家打工,也是毛主席说的无产阶级。当新中国来了之后,我们家家分到了土地,自己有地种了,能给自己产粮食了。没有多久就开始合作社、人民公社,地全归国家了,我成了生产队社员了,每天下地变成上班了,至今我还认为我们是上班的工人。现在地承包给我们了,可这地还属于国家和集体的呀。要说我们从合作社开始就是农村工人。噢,不是工厂工人,是农业工人了。农民是什么?我到现在想不通,想不通我们从旧社会到新社会怎么就一直是‘农民’?我们到了新中国已经不是农民了呀,我记得的呀。我们在公社时就是在农业社(上工)的工人啊!收的粮食、油料籽什么的,全都交给公家了。我们只挣工分,用工分分口粮。这就和现在打工一样啊,你出工才有报酬啊。公社也是公家呀。我打那以后把自己想成和在城里上班的人一样,我们只是在地里上班的工人。我不承认我们是农民,农民已经被毛主席解放了。农民是他们家有私人的地,我们种的地是国家的、集体的,不是我们私人的。也许我这个人犟,转不过这个弯。”
  听到郭老汉讲了这一长串,我此刻也对“农民”二字有了新的认识,我又问:“那现在土地都承包给你们农户家,你们又变回农民了呀。”
  郭老汉回答:“这怎么能变回去呀,再说这是承包的地,地还是国家的、集体的,只是我们承包土地。就按你们城里人说的吧,我们家在农村就是种地的农民。那我老了种不动地了,不种了我还是农民吗?这不对的,不对的呀。我说啊,农民在毛主席那个年代就没有了。只是一直没有人把我们当成工人看待。国家没有给我们制定退休政策,我们就没有退休年龄,没有退休工资,干不动了还得干,不干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啊。我们老了指望儿女,可现在有几个儿女可以指望得上啊?他们啊,连他们自己都顾缠(养活不了)不住。农民可怜啊!”
  我问他:“你刚才还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农民,怎么又说农民可怜了?”
  郭老汉叹了口气说:“什么农民不农民的,我只是想着国家要把我们当工人看待,不能让我们自己想着顾老(养老)。社会是向前的,我们从农业社到承包到户,也是在前进,可我们不能退回去啊。你们城里工人到年龄就可以退休,我们没有个退休时间更别说有个什么退休工资了。我们年轻时都是给国家做贡献的,我们农民贡献的是粮食,可老了就农民了,农民就要靠自己找食吃。这不公平,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住城里就有退休金,住农村就成了农民,农民就没有退休金。我这后半辈子一直在想这个事。”
  夜深了,我对老人说:“睡吧,明天你还要早起去收庄稼。”
  关了灯,老人还自言自语地说了几句。我没有应答,可我并没有睡着。我在回想,一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农村老人,一辈子守着土地的农民,却也在思考,在思考农民问题、在思考农业、在思考农村。他思考得是那么朴实,没有半点张扬,却又是那么执著,执著得让人觉得有些固执,可这固执又不无道理。
  他也在努力地追求着生活的幸福,他也在平和地追求着社会的公平。
  

贷款读大学是奔向前程还是掉进陷阱?
著名的“放羊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的日记里记录的也是一个“放羊娃”。一个从放羊娃到读书,读书到读大学,又回到“放羊娃”的历程。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讽刺还是一个启示录,我相信人人读了都会给出一个高见。
  青藏高原地带这时已经是秋意深浓,清晨的凉爽一扫我连日行走的疲惫。昨晚写完日记时夜虽已很深了,但今晨起来感觉一身轻松,好似卸掉一个背负多日的包袱。其实我心里明白,我只是把这个包袱暂时移到电脑里了,离真正实现农民养老无后顾之忧还有许多路要走。
  卸下心头的包袱,我又背起行囊上路了。下个村子会是什么情形?我总爱幻想它,幻想着它能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欣喜。
  今天我到了东和乡,刚好这里的中学开学报名,新生家长有开着手扶拖拉机的,有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的,还有步行的,总之大包小包地送孩子来报名。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到现在的大学新生报名时,家长不远千里送行的场面。
  提到大学新生,我又想起“万村行”的这些日子里,认识的一些因孩子考上大学而为学费发愁的农民父母。他们为孩子的学费都快要愁白了头,急疯了心。他们的愁容真让人揪心。
  一个让孩子充满希望,让家长有个活路的“助学贷款”就是黎明的一道曙光。可这道曙光带来的是晴空万里吗?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看看下边这两个贷款读大学的事例吧。
  花园村杨家大女儿读大学的贷款至今依然是全家人的巨大债务。今年又一起考上大学的姐弟俩,除了今年第一学期因有了捐款而交纳了学费外,往后的日子就是他们最大的痛了。依靠捐助不能永远持续,指望在高山深处的父母更是无计可施。姐姐的贷款因没有一个如愿的工作而无法偿还,拿不到毕业证,对就业不仅是严重的影响而是致命的。
  在海晏县一个半农半牧区,我遇到一个看上去有40多岁的牧羊人,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才25岁。他前年大专毕业,祖辈都在农村,父母更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在城里或者行政机构工作。毕业后他找工作找了几个月也没有找到,钱也花完了,无法在城里继续坚持下去了,只好离开西宁回到了他走出的农牧区。原想着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原想着他大学毕业后能有个好工作还能挣到钱,不但可以还清上学的贷款,还能供弟弟上大学,还能让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黑夜偷偷回到家时化成泡影了。
  这还不算,他读大专欠下三万多元债,就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负担。他刚回到家时,因没有在城里找到工作羞于见村里人。他整天悄悄躲在家里,有几个月没有迈出家门半步。可他总不能这样下去啊。看着父母已经被欠下的债愁得更加消瘦与苍老了。他一个大小伙子整日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他想再出去找工作,可家里实在拿不出百十元钱给他做路费,到城里吃住的费用就更不用提了。亲戚朋友在他上学时早已被借了个遍,现在更不能张口了,再说人家也不富裕。他几乎被一个“愁”字给淹没了。半年多下来他明显老了许多,一下子失去了短暂的大学时期的神采。
  每年村里的农户都要把几家的羊集中起来交给一个人去牧场放养。他和父母商量后决定去帮村民放羊。一是可以远离村子里人们的视线,二是还可以有些收入来偿还贷款。就这样,这个小时候的放羊娃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放羊娃的角色。
  我们坐草地上聊了很多。他说:“自离开学校回到农村,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痛快地与人说过话了。蔚老师,今天能碰见您,真是我这辈子的最大幸运啊。听您给我讲了这么多,我好像又看到了希望。我要坚持,我一定要从一毛两毛攒起,我一定能还清欠债,我还要把腰杆挺直。还清了债,我也要养羊。我就不信放羊放不出富裕来,您的话不但再次给了我勇气,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从今往后也敢去面对人们的议论,念好大学回农村也没有什么丢人的,村里人爱怎么说就由他们说去吧。我再也不会去计较他们怎么说、怎么看了。我做出成绩来,他们自然就没有那些闲言碎语了。就如您所说的,放羊没有什么低贱的,就看我们怎么把这个产业做大做活。城里人穿的羊毛、羊绒服装没有我们放的羊也不能生产出来。我们现在羊毛品质还不如一些国外的,这只是我们品种改良还不好。农民没有很高的知识,对这些还不是很重视。我要放羊放出一个名堂来,把我学的知识用上,再帮助村里改良品种,同时也要改进饲养技术。真的,蔚老师,您让我换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要把知识用在这上面来,我要走出去引进来,带着我们全村人发展。唉!像您这样的人太少了,要不是天意,我怎么能在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遇到您!要不遇见您,我可能这辈子就这么下去了,欠一屁股债,连个老婆也娶不上了。真还就应了电视那个‘放羊卖钱,卖钱娶媳妇,娶媳妇生娃’的话了。可我说不定连娶媳妇都会成做梦了。我太感谢您了,蔚老师。”
  他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眼里闪烁着泪花。
  助学贷款固然是好的,他毕竟给贫困孩子一个读大学的希望。但是,一个健全的后续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管贷,没有一个完善的后期就业服务和继续对口帮扶,我想这个贷款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陷阱,使得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再背负一个巨额债务。这对贫困的农村家庭、一个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这个雪中送炭就变成了雪上加霜了。
  贷款给贫困的大学生本是件好事,但是不能把这件好事做到一半就停止了。我说的这个一半就是读完大学。因为他们读完大学刚毕业还面临一个严峻的就业问题,如果能够跟踪为他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得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环境顺利就业,就可以实现逐步偿还贷款。如果只给大学贫困生贷款,而他们走上社会不能顺利就业,那么这个助学贷款就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甚至有可能把他们推向社会的反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80岁第一次有了存折,唯一的10元“存款”还被村干部骗走
我为此愤怒过,但更多的是为此而难过,也由此想到新农村建设需要好的带头人。
  在这个凉风习习的湖边草地上,静谧的蒙古包里,我第一次感到没有任何世事纷扰的安宁,我的心就像头顶上的星星那般宁静。我躺在温热的土炕上,透过蒙古包的缝隙看着幽蓝的天空中的满天星星。看着看着我看到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可不知怎么我把它看成像一颗硕大的泪珠,我的思绪就像山腰上缠绕翻飞的云絮。又是那件让我不能平静的事,它总会搅乱我的宁静。
  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了,可每当我静下来后,一位干瘦却乐观的老人的形象却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其实这位老人至今还不知道,她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那是我借着去中部一次考察的机会去了甘肃东部一些乡村。我走进一家一个黄土塬上(在这里隐去详细地址)的乡村的院落。这里住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们难以想象,她从不计较得与失,遇事不与人争高论低,生活的好与坏她从不埋怨。这样一位乐观宽容的老人,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却时时显得那么快乐。
  她的双脚还是历史的“遗留物”——裹成的小脚。她虽然已是整80岁的老人,可腿脚依然还是那么灵便,走起路来一点也不摇摆。她麻利地为我做饭,就在我端饭碗时,老人好像是忽然想起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她转身走到墙壁跟前,从墙上的一个镜框后拿出一个纸包,裹得严严实实。她递给我时对我说:“你帮我看一看,这是组长(自然村组的小组长)给我的这个本本。他让我一定要收好,说有很大用处。可他没有告诉我这是什么本本。我除了年轻时把毛主席的语录本本收得好好的,就再没有见过这样上边没有几个字的红本本了。你帮我看看,它是不是也是什么语录本本?”我放下饭碗,从老人手中接过那个纸包,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