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36章

花之语-第36章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锪遥槐黄涠荆纯菸氏阄ㄖH小0粝恪⒑舷阌炔豢捎茫灾杏绪昶旯室病!彼峋龇炊郧叭怂健澳鞠擞饶裕┧忠顺了家怂木χ摈纾U蔔宜檀”的观点,还提出警告,说烛气、煤烟等不仅会窜味,而且更可恶的是“皆能杀花”,因此一定要“速宜屏去”。《凤仙谱》中也说:“花有各忌:一忌冰麝,故美宜淡妆相对;二忌孝孕,凡有服与媷妇勿亲;三忌锣鼓声,令蕊空不密;四忌杂秽气,令花色易焦。勿以汗手摩挲;勿以大声疾喝;勿以乱竹草绳圈阑支格;勿以败扉朽架歌仄安排;勿歌俗诗,徒尔轩啅终日;勿谈秽语,致撤胡荽一巡。庶几扑去俗尘,切莫有乖韵事。”杨钟宝《缸荷谱》说:“忌狂风之摇落,忌骤雨之摧残。忌泉水之浸淫,忌阴霾之凝结。忌花木之蔽其上,忌裙裾之曝其旁。忌谬托知音,乱挝迓鼓。忌侈开豪宴,杂?盲词。花如有知,当颔我言。”计楠《牡丹谱》说:“忌尼姑、不洁妇女观者;忌冰麝、焚香、油漆气;忌热手抚捏,忌俗客对花喷烟;忌酒徒秽气薰蒸。”

二、翠幄围娇不受尘……明·张淮(3)
上述各忌,如勿以麝香、煤烟熏烧,勿以汗手摩挲等,的确有科学道理。而忌穿孝服者、孕妇、不洁妇女及尼姑,虽系虚妄,却与民俗中的禁忌有关联。若追溯起来,禁忌是巫术之一种。禁忌就其本来意义,是为了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避免触犯鬼神,免遭其祸。例如,相似的有蚕民禁忌,养蚕忌光、忌风、忌抽烟、忌花花绿绿的衣服、忌未满月产妇作蚕娘、忌产妇与孝子入蚕室;又有山民禁忌,打死野蛇须挖坑撒尿埋掉,女人不能横跨过扁担;又有渔民禁忌,饭后筷子不能搁在碗上,妇女婚育未满月不得过别人船等等。事实上,这类禁忌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之于愚昧无知,属于封建迷信的糟粕。
  然而,花祟花忌中如勿以大声疾喝、勿歌俗诗、勿开豪宴,勿曝裙裾之类,显然属于“杀风景”之说。“杀风景”,又称“大杀风景”,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意思是破坏美好的风物景致,使人兴致败坏,倒人胃口。据旧题唐李商隐《杂纂》卷上述各项“杀风景”之事有:
  花间喝道  看花泪下  苔上铺席  斫却垂杨  花下晒裈  游春重载
  石笋系马  月下把火  妓筵说俗事  果园种茶  背山起楼  花架下养鸡鸭
  花间喝道,是把官轿吆喝开道的粗鲁与花儿烂漫丛开的静雅形成对比:看花泪下,是将吐蕊含咍的喜庆与看花人垂泪悲哀形成对比;苔上铺席,是说青苔已是平如茵席,何必再铺草席,真是多此一举;斫却垂杨,是说杨以垂枝为胜,却斫去垂枝,岂非成为秃枝杨;花下晒裈,裈,指有裆的裤子,花下引绳晾裈,自然有失观瞻;游春重载,是说踏春乃蜂戏蝶游,只宜轻装,却扛箱携物,以致轮车吱呀;石笋系马,石笋即钟乳石,可供观赏,却不爱惜,视若马桩……凡此种种,俱破坏风雅,大杀风景,古人认为应该加以叱止。这是古人审美观上崇尚高雅、贬斥低俗的体现。
  杀风景,“杀”是文人的夸张,毕竟只是事涉风雅,未及斧钺(“斫却垂杨”除外),花木有知,尚可忍受。至如摧花擘枝,敗恫懈惴窍费裕钦妗吧薄绷恕6源苏妗吧薄保湃朔叨蠹颖尢ⅰJ踊救艏好耐跸蠼任实溃骸凹任约疑猓倘未莅埽晃膛啵袂橐苍眨俊鼻寥宋牌粝椋谝黄赌贾至降烫伊椤分校峭闯馐廊苏刍ㄖ裣啊K担骸坝嗲晕轿骱淠恳玻缓辛降蹋讨谢涿家病!酥卸裣埃蠖伎裆哉刍ㄎ溃饕哉刍ㄎぃ赳阋哉刍ㄎ洌蝗敫梗б獯莶小=葱校髯铀暌氧舅鸫∫印!苯切┮哉刍ㄎ馈⑽ぁ⑽涞母魃说韧惩陈罹。跏峭纯臁U饫锇盐骱降痰奶伊茸魑魇┑亩昝迹浅P蜗蟆H欢褂兄苯咏菽镜弊髅廊耍匀敖涫廊说摹!都狃偶肪矶加幸黄犊椿ㄚ汀罚脑疲
  田子艺于花开日,大书粉牌,悬诸花间曰:名花犹美人也,可玩而不可亵,可赏而不可折。撷页一片者,是裂美人之裳也;掐花一痕者,是挠美人之肤也;拗花一枝者,是折美人之肱也;以酒喷花者;是唾美人之面也;以香触花者,是熏美人之目也;解衣对花,狼藉可厌者,是与裸裎相逐也。近而觑之谓之盲,屈而嗅者谓之(鼻雍)。语曰:宁逢恶横,无杀风景。谕而不省,誓不再请!
  文中之亵、折、撷、裂、掐、挠、拗、喷、唾、熏,都被归入杀风景之列,此杀风景,是真杀风景也。花有何辜,遭此劫难?此谕借田子之口,最后警告说:观光之客,见此谕牌,却仍然糟蹋花草,执迷不悟者,田子对天发誓,此园禁止其再行踏入一步!
  

三、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晋·司马昱(1)
对着天然出尘的花木,难免会生出飘然出世、返璞归真的愿望。其实,归隐也罢,出仕也罢,何处离得了花……
  一天,庄子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儵鱼悠悠哉地游出来,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问:“你不是鱼,怎知鱼是快乐的?”庄子回答:“你不是我,怎知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又有一天,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我希望把国内的政事委托给你。”庄子持着鱼竿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盛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宁可死后留下一把骨头让人珍重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涂里爬呢?”两个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涂里爬。”庄子接口道:“那么你们去吧,我还是希望拖着尾巴在泥涂里爬。”这两个故事见于《庄子·秋水》篇,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珍视和向往,对后世很有影响。据《世说新语·言语》载: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简文就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他在一次游览华林园时,突然想起了庄子在濠梁欣赏鱼之乐和濮上钓鱼的乐趣,更觉得周围的鸟兽禽鱼都像朋友一样与人亲近,于是便讲了这番话。后来,“濠濮间想”成了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同义词。
  上至帝王如简文帝,下至平民如庄子,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痴情,无一例外地爱慕自然,珍重生命,因为这是人之常情。然而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生活处境的不同,对待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会心所在便会大相径庭。
  譬如,以天子之尊,移情于花草,往往是唯我独“赏”,天下奇品异种恨不得罗致皇家庭园,尽入我眼。爱之愈深,涂毒生灵愈厉,所谓会心所在,不过是填一己之欲壑而已。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役使七十余万劳工,花木果树,刈集一地。汉初各诸侯国国君“驱民入山林,格虎于其廷。妨害农业,残夭民命”。(汉·孔戚《谏格虎赋》)三国吴主孙皓修建园囿,所花费用动辄以亿万计。齐永元年间,东昏侯萧宝卷因东宫焚于火,遂起芳东苑,正逢酷暑,所种好树美竹不出两天内纷纷枯死,便传令向民间征收,于是“望树便取,毁撤墙屋以移至之,朝栽暮拔,道路相继,花药杂草,亦复皆然。”隋炀帝辟地二百里建西苑,投入百万劳力,诏天下进献花卉,单是易州一地便进牡丹二十箱。唐武则天也曾命令大量移植牡丹充上苑。北宋徽宗为在汴京(今开封)城郊造艮岳,征集奇花异木、珍竹怪石,兴起臭名昭彰的“花石纲”之役,其间毁人家园、取人花石、榨人钱财不计其数。这一事件在小说《水浒传》中也得到艺术再现。明谈孺木《枣林杂俎》一则记载说:“宋徽宗艺菊,有小朵银色者,不令分种于外。禁中名曰‘不出宫’。《菊谱》所谓‘御爱菊’也。”宋徽宗痴情于菊,他亲手培植菊花,曾育有小朵银色的菊品,却视为禁脔,不准传种到宫外。联系“花石纲”之役这个背景,他的爱心,他的痴情,只能令人产生反感。
  不过,即便是帝王,也有值得一书之处。《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刘恒登基那年三月,下诏书说:“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显得对庄子的思想心领神会。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以勤俭节约著称的皇帝,他亲耕籍田以供粢盛。即位初,有人献千里马,拒不接受,在位二十四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继续执行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免收全国田赋二十年,解放奴婢,免官奴为庶人,废连坐法,除肉刑,边关采取和亲政策,以致生产发展,社会安定,史上与景帝并称“文景之治”。前述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少有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好书法。及长、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由于大司马桓温专权,即位后虽有抵制,却常常怕遭到废黜。他游华林园时,突发“濠濮间想”,也是有苦衷的。《开元天宝遗事》说,太液池岸有竹数十丛,唐玄宗一次同诸王在竹丛间散步,看到那里的新竹“牙笋未尝相离,密密如栽”,感叹地说:“人世父子兄弟,尚有离心离意,此竹宗本不相疏,人有坏贰心生离间之意,睹此可以为鉴。”几个皇兄弟听后都唯唯称是,玄宗于是呼之为“义竹”。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晋·司马昱(2)
反之,像庄子这样的社会下层人士,穿则布衣麻屦,居则篷门荜户,游则戴天履地,朝夕与山川林野鸟语花香相处,所思所想自然大异其趣。在他看来,大自然是完美的,人应当回归大自然。但人由于有太多的名利的约束,为“物役”所牵累,造成了人生的痛苦。他因此呼吁,要绝圣弃智,摆脱“物役”,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时时沉浸在身处林野怀抱的乐趣中:“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他更重视精神上的自由,提出一个人应当堪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他把这称作逍遥游。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据《庄子》和《史记》记载,他生活穷苦,靠打草鞋过活。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庄子的生平,经历了平民、出仕、归隐三个阶段,在最后的阶段,庄子也成了一个隐士。所以,“濠梁濮上”对庄子来说,并非只是寓言式的故事,而是亲身的实践。楚威王招他出山,遭他拒绝,《史记》就有纪录,且说是聘他作相,较《庄子》更详,显然是事实。
  古人之所以会选择隐居生活,除了追求生活自由外,也往往与为了全身避害有关。当他们一旦感到政局纷乱、社会动荡、世道险恶、人情诡诈时,就会萌发隐逸之想,采取匿迹林泉的行为。
  传说上古帝王尧要把君位让给许由,他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他跑到颖水之滨去洗耳,表示不愿听到。商周时的伯夷、叔齐先为谦让王位,后为抗议武王伐纣而隐身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不愿受赏,避于绵上山中,晋文公为逼他出山而纵火,他却宁死不出。楚国的接舆,躬耕以食,佯狂不仕,也是有名的隐士。战国时,与屈原相遇于江汉之间的隐士渔父,对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表白颇不以为然,他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对这些高蹈之士,清代王夫之曾评道,他们“皆以全身远害为道”。(《楚辞通释》)
  隐匿之人结庐于山野,藏身于田林,常与竹木花草为伴,自是倍感亲切。大名鼎鼎的晋代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因厌恶官场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拂袖辞归,隐居家乡浔阳柴桑里(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他开荒南野,有“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宅前屋后遍种桃、李、榆、柳等花木。他爱桃花,曾将他那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搬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中去,创作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诗并序》。他对菊花尤为偏爱,每到重阳节,必入菊丛中赏菊花,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著名诗篇。(见《饮酒二十首(其五)。》)由采菊花而悠然见南山,由观山气而见飞鸟归巢,其中真意无须辨,庄子濠濮风致已跃然纸上了。
  痴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