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逝水东流不复还 >

第64章

逝水东流不复还-第64章

小说: 逝水东流不复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虹的嫂子一番话让萍很扫兴,但他也没有太往心里去。毕竟大年三十了,家家户户都在和和美美,热热闹闹忙过年,没时间想这些。

    父亲忙着贴对联,萍去请爷爷来一起吃年夜饭。

    爷爷已经八十三岁,八十三属于高寿。在萍的家乡,形容一个人岁数大,或者看去很显老,就说他:“你老八十三啦!”家乡的风俗还认为:“八十三,有一关,阎王老爷请去吃中饭。”

    爷爷面色枯黄,脸和身体好像一年比一年在缩小。虽然没灾没病,但精神越来越差。

    爷爷拄着拐杖,原本驼背的腰弯得更加厉害,屁股蹶得比头高。走路不仅慢,而且吃力。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气。萍搀扶着爷爷,脑海里浮现起一组漫画来。第一幅是一个幼儿在地爬行,第二幅是一个成人直立行走,第三幅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三幅画底下分别配了三句话。“小时候,四条腿。”“长大后,两条腿。”“年老后,三条腿。”这组漫画简要概括描写了人的一生。其实,像爷爷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就像一棵自然枯老的树;或者更像快要燃尽油的灯,随时都有可能熄灭。正所谓“风烛残年”矣!

    爷爷的晚年生活实在过得有点凄凉,有着四个儿子的爷爷不应该单过!生活起居没有人照顾,这叫“颐养天年”么?所以,在萍的心里一直固执地认为,父亲他们弟兄几个不能算孝敬的儿子!

    父亲是次子,伯父承嗣叔祖父,父亲实际是,不是长子的长子。且伯父一连面生了四个女儿,下面的儿子比萍还小三岁,萍是事实的长孙。

    吃完年夜饭,喝罢守岁酒,爷爷照例要给他们全家发守岁钱。年年如此。接着爷爷又问起萍的亲事,萍是爷爷最宠爱的孙子嘛!

    “爷爷等着抱重孙子呢,”爷爷再三嘱咐萍,“不要挑三拣四,像你叔爷爷一样!”

    叔爷爷的婚姻故事萍略知一二,当然也是以前听爷爷讲的。

    爷爷的兄弟姐妹多,父母去世后,“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爷爷的大哥、大嫂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大家庭的责任,供弟弟念,为他们操办婚事。可是,“黄鼠狼专拣病鸡咬”,就在爷爷结婚不久,爷爷的大哥、大嫂——萍的大爷爷、大奶奶相继去世。

    这真是祸不单行!

    其时最小的叔爷爷还在念私塾,叔爷爷念不仅用功,而且非常聪明。从古到今,凡天下教师可能都一样——喜欢用功、聪明的学生。叔爷爷的念得好,深得私塾先生的欢心,有意把唯一的爱女许配给叔爷爷。而叔爷爷和师妹也早已两情相悦,两心相许。他们原本从小就在一起玩,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可是现在供叔爷爷读,“情同手足,恩如父母”的大哥、大嫂相继去世,没有人,没有钱再供他读。不仅是叔爷爷的念下去了,大哥、大嫂还留下一溜线四个儿子,需要人抚养。大侄儿只比他少五岁。

    叔爷爷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抚养侄儿的重任,就像当初大哥、大嫂对待他们兄弟,为他们兄弟付出的那样!

    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大家庭,没有因为“树倒而猢狲散”,更没有“大难当头各自飞”,凝聚力来自其自身保有的传统的优秀美德!

    其实,在过去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中国,纵然叔爷爷的师妹愿意默默地苦苦等待他,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萍只知道,私塾先生后来招了另外一个学生为婿,并继承他的“衣钵”——教。

    这是叔爷爷为家族付出的最大牺牲,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后来,萍去叔爷爷家,在他刨根挖底追问下,也是孤身一人单过的叔爷爷深情而详细地回忆了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证实了萍的猜想——萍还有一个终生未嫁的姑奶奶,只是在萍出世前已经去世。姑奶奶比爷爷还大一岁,也是被她的四个侄儿耽误的。

    只是萍不知道,这是爷爷最后一次和他们吃年夜饭,喝守岁酒……

    未完待续



………【第七十八章 除夕抒怀】………

    送走爷爷回来,父亲已经放过辞年爆竹。,。,首。发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长大的缘故?这两年,萍越来越感到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内心缺少了童年时候的那一份喜悦,那一份激情。

    那时候,萍能兴奋得一夜都睡不觉,伴随着彼起此伏,通宵经久不息的爆竹声,盼望着天快快亮起来,好和小伙伴们一起挨门逐户去拜年。他们拜年收到的“礼品”正常是每户人家给一把炒蚕豆,或者一把炒葵花籽,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在里面掺几粒炒花生,或者一两块小水果糖。水果糖是最珍贵的礼品,在拜年结束后,他们会比谁得到的水果糖最多。没有人轻易舍得吃,一直到水果糖变软要融化,才不得不消灭掉。

    拜年的“收获”仅此而已,就这么简直。可是他们年年乐此不疲。为什么?为什么童年就那么快乐呢?为什么童年就那么容易满足呢?

    “怎么尽想些小时候的事情,自己早已不是小孩子啦!”萍对自己说,“洗脸洗脚,早点睡!”

    萍坐在床,翻开日记本,想写点什么。今天是除夕,题目就叫“除夕抒怀”!除夕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应该留下点什么。写点什么呢?

    “……知足而不足,追求更无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个人要有乐观向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要有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

    一个人要有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

    一个男儿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

    总之,人不能甘于平庸。不仅要有志气,有理想,还要能甘于孤独,甘于寂寞。

    人的一生焉能无所作为!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除夕自我勉励”

    萍的内心充满孤傲与冷寂。

    萍一直以为,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想到自己在家庭里所处的位置,想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萍一直这样勉励自己。虽然心里有时也很矛盾,甚至想:“值得吗?将来弟妹们能理解吗?”不管值不值得,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必须做出“牺牲”,仿佛弦的箭。纵然弟妹们将来不能理解,自己也无怨无悔。就像一首港台歌曲唱的“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伟人说“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是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走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头也不回地走了。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易水歌》气贯长虹,壮士的情操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萍觉得自己虽非壮士,也有着壮士的情怀。更可笑的是,萍竟常常被自己的“献身精神”感动得流下泪来!

    ……

    后来想到娣,萍又在日记写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虽然,他们从未相见,但娣早已存在于萍的生命和灵魂里。

    爱情就是这么奇怪,萍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单相思”,但是无法制止自己不去想她。萍情愿为她孤独,为她寂寞,为她痛苦,为她奉献自己的一切……

    爱情不是占有,同样是奉献。萍希望能够每天“快乐着她的快乐,幸福着她的幸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表面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实则是人生的倒计时,而每一部文学作品又都是人生的倒叙。

    童年只有一个目的,盼望着快快长大。正像一首世纪八十年代在大陆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童年》里唱的:“盼望着长大的童年。”而长大成熟,以致老去,离死亡越来越近。

    长大,不仅意味着死亡,还带来烦恼。

    童年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是快乐的。

    少年的欢乐没有童年多。童年无忧无虑,少年开始有烦恼。

    青年的烦恼又比少年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中年以后的快乐呢,恐怕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

    所以说,年龄与快乐是成反比的!

    ……

    萍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也别说,这两年很少动手,这两天在家帮助做了点事,还真有点累。萍这一夜睡得还挺香。

    一日劳作,可得一夜安眠;一生勤劳,可得终身幸福。

    谁说的,萍记不清了……

    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唱凤凰”(重新修改)】………

    :207:10124大年初一,萍一直睡到自然醒——

    新年第一天是个好天气,灿烂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萍伸了个大大的懒腰,还是不想起。

    外面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三九四九冰走”,现在是四九尾,正处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真舒适!”躺在热被窝里,萍心里想,冬天里睡懒觉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其实,有时幸福也很简单。

    “哐、哐、哐、哐、哐、哐,咚锵、咚锵,咚咚锵……”传来锣鼓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响,萍知道,“唱凤凰”的来了。

    “唱凤凰”是地方传统说唱文化,走家串户“说好话,唱喜词”,它源于古老的乞讨文化。“文革”“破四旧”期间,作为“糟粕”被禁止过。改革开放后,又自然恢复。

    “唱凤凰”要能说会唱,特别是领唱者要具备相当的“口才”与“急才”,要能张口就来,现编现唱。可以说,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过去“唱凤凰”非常受追捧,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凤凰”唱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欢声笑语。

    萍自然也不例外,只要听到锣鼓的“咚咚锵”声,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热流,那锣声鼓点,就像敲在萍的心坎。

    萍赶紧起床,准备迎接“凤凰”。再不起母亲就会说了,“凤凰”来了是不作兴还睡在床的。

    “凤凰”到了屋后头,父亲先放了一串“小鞭”迎接“凤凰”。

    “锣鼓一打格排排,

    小小凤凰到府来,

    凤凰来到珍宝地,

    千年富贵万年财。”

    “锣鼓一打响堂堂,

    新彻的瓦房真漂亮,

    今年要把媳妇娶,

    明年又把孙子抱。”

    萍的母亲听到这一这段唱,心里特别开心,笑得合不拢嘴,连忙吩咐儿子先散一圈烟,让凤凰接着唱。

    萍拿出不带过滤嘴的红牡丹香烟海产,给“唱凤凰”的每人散了一支。这还是萍在武汉找人买的一条,专门带回来过年用的。

    当是香烟刚开始带过滤嘴,不过,人们还是喜欢抽不带过滤嘴的,“有劲”。6年前后,这种不带过滤嘴的红牡丹香烟海产,黑市高价卖到40块钱一条,相当于现在红中华的“价格”。它之所以“高贵”,还不完全是因为价格高的原因。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你有钱也买不到,特别是节日期间。

    改革开放后,香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从几分钱一包的低档劣质烟向中高档次发展,品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香烟是什么?用当时最通俗、最流行的说法,是“介绍信”。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是用来打招呼的“见面礼”。与人见面不敬烟,普遍被视为“不懂礼”行为,请人办事常常会碰“钉子”。萍虽然不抽烟,但自从进入小季电机厂供销科后,身从来没有离开过香烟。可是说,萍亲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香烟“发展史”。

    刚开始流行“大前门”。“大前门”,萍的家乡叫“二面分”,取大写“門”的字形看去像两扇敞开的门之意。“大前门”的档次相当于现在的玉溪牌香烟。但“大前门”也有好几处产地——海、青岛、郑州,海“大前门”最好当时所有商品,几乎都是海的好,青岛次之。红牡丹香烟也有北京生产的,同样不如海产的好卖。

    随后云烟、贵烟渐渐占据市场,像“大重九”、“红塔山”等等,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当然,各地人的喜好不尽相同,各地也会有自己生产的品牌。别的地方就不一一叙说。**前后,萍的家乡一度外烟非常流行,像“三五”、“万宝路”、“希尔顿”等等。不过,这也是后话。暂且不提。

    “唱凤凰”的看到牡丹香烟,心里开心,唱得更加卖力。顺口就来了一个:

    “锣鼓一打格京京,

    看见个同志抽香烟,

    一口香烟吸进嘴,

    两股青龙冒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