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传第一章早年的生活——走向莫斯科1894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二世继位。尽管宫廷里因送葬、迎立忙得不可开交,宫廷外却感受不到任何的变化,仍然是死气沉沉。工人依然困苦,农民依然贫穷。在远离莫斯科的库尔斯克省的农村,到处可见用长圆木构成的简陋小屋。那就是农民住的黑木屋。房屋低矮昏暗,屋内空气混浊,为使屋内白天也进些阳光,就在屋顶开上三四个天窗,没有玻璃,就蒙上个牛尿泡来代替。农民在这个小天地里做饭、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修理挽具。冬天,小牛甚至还要在这里过冬??俄罗斯的农民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4 月 17 日(俄历 4月 3日),一个男婴诞生在该省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小村庄的一间毫无特色的小木屋中。孩...
一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圆领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父母从国内来德国时,我们一行四人去柏林做了次短游。柏林地区拥有30%的森林面积,单是市区的森林面积就有20%。这个数字让我颇感新奇。我原以为森林只在山区,没想到,在德国的平原地带竟会有如此面积的森林。傍晚时分,我们驾车离开柏林驶向汉堡的高速公路上,路边就是绵延不断的绿林。夕阳西下,葱郁的林边有几只鹿儿正怡然驻步,扬头向我们好奇地眺望,那真是一幅祥和美好的画面! 我所居住的德国西南部城市弗莱堡,就坐落在广袤的黑森林脚下。从市中心附近的宫堡山上向东南方向望去,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森林呈现在眼前。节假日时登高走走,你便会知道有多少生灵游走其间。他们或独行,或结伴,或全家出动,推着婴儿车,老人则执拐前行。山上的路四通八达,即便不到一米宽,在地图上也都有标示。...
半路上,下起雨来,我躲进路旁一家医院避雨。 雨,下个不停 我东张西望,无意中在“专家门诊时间表”是,看到一个永难忘怀的名字。 啊?这会是她吗?她现在是心血管专家了 1952年的夏天,当战火正在朝鲜土地上燃烧,我随部队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行列。那时,我还不满十七岁。 部队从广州乘专列北上。队伍中有不少像我这般年纪的男女青年,其中一位汕头姑娘,那深邃的大眼睛,那总在笑的嘴,那总是不服贴的短发,那棕黑色的皮肤,全都充满了大海的气息。 我虽不是汕头人,却是在汕头出生的,自我九岁离开汕头就没有回去过。我对出生地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竟使我们一见如故。我们谈起汕头的海滩,海上的日出,外马路的红棉树,中山公园的九曲桥,林林总总的潮汕小吃我们甚至觉得童年时也许曾在什么地方一起捉过迷藏...
(一) 七 姑 在亡者的耳中塞上泥土,她就能听见人世的亲人说话。用苦艾灯盏薰一下她的脚心,她的魂就忘不掉返乡的的路。 ————沿淮风习之一 七姑出殡,碰上了一场秋雨。 堤上,扯起白条子招魂幡的送葬队伍,稀稀拉拉地有两里多长。打头的尖腮婆子朝路上撒着盐粒。照沿淮七十二乡镇的说法,盐的烟火气重,压得那些在荒郊晃荡的野鬼不敢上前,刚逝的人能落个安生。玻璃罩内的莲瓣明烛,映照她的阴间之路。《佛说莲花落》。围着棺木的两个女人,朝地上甩着船形的纸鞋。纸鞋不能是素净的,必须沾点泥土。这也很有讲究,据说阴世的河水,由人世的眼泪一点一滴凝成,一个人死了,为她而哭的人很多,她必须踩着这种船形的纸鞋,才能不被淹没。死亡被滑稽地虚拟着。每年的清明节,当后人祭祀焚香,纸鞋上的泥土会指引她的灵魂返乡。穿越漫山遍野的杜鹃。...
:**乱弹水浒作者:填下乌贼序言青梅煮酒,笑谈水浒英雄窦可阳《水浒传》是精彩的,历代评论家也为这部奇书作了精彩独到的点评,从李卓吾到金圣叹,从王国维到鲁迅,一代又一代的才子学人各倾陆海,或金笔点评,或纵览全构,或序跋论传,或赋曲诗词,纷纷以其独到的“具眼”为《水浒传》作了极富个性的诠释。不过,古人评点《水浒传》,多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之上,引经据典,举类连譬,走的还都是文史研究的路子。到了清末民初,这条路子又有了新变。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曾戏称自己的《水浒与中国社会》的写法是“姨太太”式的。可是,用易中天的话讲:“当‘姨太太’并不怎么体面,但萨先生抗战前为《中央日报》副刊写的这些文章,却着实比那些‘太太式’的比如《中央日报》的社论要好看得多。”...
论 人 的 责 任〔意〕 马志尼 著吕志士 译马清槐 校2目 录导言1致意大利工人阶级38论人的责任42一 致意大利工人42二 上帝56三 法则67四 对人类的责任77五 对国家的责任87六 对家庭的责任96七 对自己的责任104八 自由113九 教育119十 联合——进步126十一 经济问题131十二 结论150利益与原则158信仰与未来174爱国者与教士236致意大利人261关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想法289从宗教会议到上帝3263导 言一1872年3月10日,朱塞佩。马志尼与世长辞。两天以后,《泰晤士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今天,我们不得不向大家宣布一个人的逝世,他一生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起了极不寻常的作用;多年来他的名字一直被视为革命的象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共和制的象征;就其个人品德而言,他具有许多优秀而高贵的品质;但是他又是个令人生畏的人,这一点...
我曾经在一所颇有规模的、新兴的民办学校实习,认识了一位“阳光老师”。 他是澳大利亚人,大个子,五十来岁的样子,秃顶;他性格特别开朗,言谈举止活像一个小孩子。他的名字叫桑尼(SUNNY,中文译为“阳光灿烂的”)。基于以上两点,我们都叫他“阳光老师”。 我没事时总是去听“阳光老师”的课,在我看来,他的课堂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课堂,因为在我上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是正襟危坐、毕恭毕敬、鸦雀无声、胆战心惊的。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如一群快乐的麻雀,唧唧喳喳,七嘴八舌,想啥就说啥;孩子们坐得东倒西歪,自由自在,甚至有人走动互相探讨。“阳光老师”自己呢,一进教室,就脱掉长外套,随意地挂在讲台边;他有时一抬屁股,竟然坐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手舞足蹈。他虽然带了课本,却很少打开,他的课堂,几乎等同于聊天室。他从不呵斥任何孩子,他挂在嘴边的多是温和真诚的纠正和热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