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一、寻找二、—分钟经理三、第一个秘密:—分钟目标四、一分钟目标:提要五、第二个秘密:——分钟称赞六、—分钟称赞:提要七、评价八、第三个秘密:一分钟指责九、—分钟指责:提要十、—分钟经理的解释十一、一分钟目标为什么起作用十二、一分钟称赞为什么起作用十三、一分钟指责为什么起作用十四、一位新的一分钟经理十五、送给你一件礼物十六、送给别人的礼物一、寻找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在寻找一位有效率的经理。他要为这样的一位经理工作。他要成为这样的经理。他寻找了许多年,走遍了世界各个角落。他曾去过很多小城镇和大国的首都。他同许多经理交谈过,这当中有:政府官员,军官,工程的负责人,联合企业的总经理,大学教授,商店、餐厅、银行和饭店的经理;有男人,有女人;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他去过各种各样的办公室:大的和小的,豪华的和寒酸的,有窗户的和没有窗户的。...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1)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2)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3)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缘起(4)启蒙的起点:清末洋务学堂(1)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启蒙。这是我国文化人不同于封建文人的基本特点之一。 启蒙(enlightenment)是开创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幼稚状态。” 我国启蒙的真正起点是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文化和现代技术。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晚期少数新派人士办洋务、兴“西学”。将近40年间的所谓西学包含两方面,即为政治外交服务的“西文”,和为富国强兵服务的“西艺”。 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洋务派先后设立20多所“西学”学堂。根据我收集的历史档案资料考证,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要传授“西文”的方言学堂,也即外国语院校(把西方语言称作“方言”,还是以“天朝”中央帝国自居)。第二类是主...
第一章 少年老成(1)年幼的弗兰克很小就对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期盼着赶快长大,好一试身手…… 弗兰克·阿侬·考波伍德出生在费城 ——一个有着二十五万人口的小城。这里有风景如画的公园、知名的建筑、鳞次栉比的历史古迹。那时许多新发明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像电报、电话、快递公司、远洋蒸汽轮船、城际信件快递,弗兰克和我们一样,都是后来才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没有邮票和挂号信,也没有市内有轨电车,街上净是些小公共马车。要想出趟远门,只能靠缓慢发展的与运河相连的铁路系统。 弗兰克出生时,他父亲亨利·沃辛顿·考波伍德还是个银行 的小职员。十岁时,弗兰克就已经能够理智、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世界了。这时,由于银行总裁的逝世,银行职员依次得到了提升,弗兰克的爸爸接任了前出纳员的职位,待遇丰厚,年薪三千五百美元。亨利·沃辛顿·考波伍德非常高兴地告诉夫人,想把家从布顿街二十一号搬到新市场...
白领丽人必备手册《女白领职场日记》通过一系列日记形式的生动案例,把一种便捷、高效、实用的外企生存规则传递出来,娓娓动听,亲切感人,可谓在外企工作的白领丽人们的必备手册,也是外企应聘者的通行证。 新书《女白领职场日记》秉承前书的一贯风格,内容上也是围绕职场中的日常工作展开,颇具启发与教育意义。通过一系列日记形式的生动案例,把一种便捷、高效、实用的外企生存规则传递出来,娓娓动听,亲切感人,可谓在外企工作的白领丽人们的必备手册,也是外企应聘者的通行证。另外新书的针对面从“女秘书”扩展到“女白领”,内容更广泛,涉及角度与话题更多,读者群也进一步扩大。 以《一个外企女秘书的日记》为剧本拍摄的中国第一部职场情景剧《秘书之花》,于2005年元月开拍,不日将与观众见面。...
书名:战魂作者:[美]查克·法勒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作者简介:查克法勒(ChuckPfarrer),前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海豹4队突击排指挥官、海豹6队突击小队指挥官。退役后成为好莱坞编剧,代表剧作有《狙击职业杀手》(TheJackal)、《海豹突击队》(NavySEALS)、《变形黑侠》(Darkman)等。内容简介:揭秘世界上最精锐、最神秘的特种部队作战纪实揭秘世界上最精锐、最神秘的特种部队作战纪实前美军海豹突击4队、6队指挥官的成长实录美军200多项高度保密的特种作战任务首次曝光《战魂》以前美军海豹突击队队员真实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为读者详细记述了美国海军最精锐的海豹突击队队员的成长历程及参加的作战任务。全书共分3大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美军海豹队队员的选拔流程,通过怎样的魔鬼训练才能进入美军最精锐的海豹突击队;第2部分介绍作者作为海豹4队的指挥官参加了黎巴嫩战争,亲历了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轰炸事件,以及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振清丁一鹤创作的《解密中国大案》系列丛书,被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称之为中国第一套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填补了年鉴式法治报道的一个空白。丁一鹤一直为此努力着,这本《解密中国大案叁》是这个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对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中国尤其是北京法院审理的大要案的梳理和呈现。我除了长期担任法院的领导工作之外,还业余进行法制文学的创作,并担任北京侦探文艺协会副会长,所以我一直关注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这次,丁一鹤请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就说两句。在北京法院乃至全国法院,能写文章的人很多,出过个人专著的也比比皆是,但是要出版十几部法制纪实文学图书,就难了。能够以一己之力,连续多年创作和出版反映法院审判的大要案的系列丛书,则难上加难。...
前言在这个寒风刺骨、抱团取暖的冬天,汇源与可口可乐的并购案却是被传得沸沸扬扬。一向低调内敛的朱新礼也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始料未及地狠狠“火”了一把。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179.2亿港币收购中国果汁第一品牌——汇源(1886HK)。如果此举顺利,这将是可口可乐历史上第二大并购案,并且是其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对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来说,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 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行业内外震动。震惊之余,支持者力挺朱新礼,赞其激流勇退,以退为进。面对“汇源被别人拿走了”的质疑,朱新礼的回答掷地有声:品牌没有国界,没必要打上民族的烙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应该有一个大国的风度,大国的自信,大国的胸怀!...
要成功,就要敢于拥抱困难(1)还是让我们从上文中的成功人物开始吧。 俞敏洪是新东方的创办人。正是新东方公司在美国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亿万富翁。后来,就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也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对于俞敏洪自己来说,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新东方是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声名赫赫。1993年,俞敏洪从10平米的办公室开始,8年后的今天,他所创办的新东方学校是全国外语培训的第一品牌。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并没有给自己定下这样重大的使命。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
01离别(1)一个月,不到一个月,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周围的很多东西—不,一切都有了变化。 直到爸爸离开我,我才明白爸爸是我生活的“全部”意义。因为爸爸是唯一一个了解和鼓励并包容我所谓全部“个性”的人。 记得上中学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班级第25名,当时爸爸并没有责怪我。按我上小学时的学习成绩,这个排名差得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妈妈知道后很受打击,整天像天塌下来了一样唉声叹气。有一天,爸爸把我叫到客厅,对我说: “我的宝贝女儿,不要泄气。人生如爬山,有上坡必有下坡。学习也不例外。” “反正上小学时,你的学习成绩也没那么拔尖,不是吗?” “我们看看爬山就明白了,有上坡必有下坡。现在你只不过正处于一个较陡的下坡路上, 只要你在这里稍微休息一会儿,前方还有上坡在等着你。因此你要勇敢地坚持走你的路,即使没有望见山顶,爸爸还是希望你不要绝望和放弃。只...
《皇帝公关学》 序卖文为生有一个好处,就是经常有不花钱的报刊送给你,一堆一堆的,好让你每天有事可以打发时间。不过,我对报刊的兴趣没有书籍那么大,因此,读报读得非常快,一大摞报纸,十几分钟就溜过去,只是,如果那期上有了刀尔登和陶短房的专栏,我的眼睛在上面停留的时间肯定会长些,长到什么程度?一个千把字的专栏,比看三份报纸的时间还要长。 我踏入媒体江湖,刚出道的时候,也是靠历史随笔“骗”钱的,因此,我对写历史随笔的同道,有意无意会多看几眼。很可怜,当今之世,写这劳什子的人很多,但写得像样的却少,最让我喜欢的有俩人,一个是刀尔登,一个就是陶短房。前者,已经被我完全发掘,鼓动书商去跟他签约,然后拖他到北京,一起喝酒,还约了下次。而后者,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搞清陶短房这三个字,是真名还是笔名,此人什么来历,从何处而来,现在又哪儿去了。我仅仅知道一点,他的文字好,好文字背后还...
[内容简介]《选择的悖论》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三次登上TED大会演讲台,其著作荣登《商业周刊》《福布斯》畅销书榜,百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心理学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等顶级期刊。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施瓦茨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究其原因,施瓦茨认为,首先,当人们面对更多的选择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受到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获得性启发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其次,即使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米。花。在。线。书。库。 .....
自序(1)10年前,当时我正在西安的一家研究所里设计光学仪器,但开发出来的几款“产品”却屡屡找不到销路,一天晚上加班之后,研究室的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闷酒,其中的一个人突发奇想:听说华为的产品在开发之前就已经收到客户的定金了,不如过去偷师学艺,有了华为那样的销售能力,我们也可以办一家像样的公司。 1996年10月20日,抱着这个现在看来非常幼稚的想法走进了华为,说好的是“见习”期12个月,没想到离开时已经到了2002年的9月。 第一次单独与任正非交流,是在1997年9月任总去合肥视察的时候。在安徽饭店里,任总先是询问了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接着一起交流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发展思路,那天晚上给我的印象,任正非是一位温和宽厚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