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后汉书 >

第373章

后汉书-第373章

小说: 后汉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丹阳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晋志“阳”当作“杨”。今按:前志作“阳”。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于潜按:前志“潜”作“朁”,音潜。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黝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一作“黟”,见说文。
  三四八六页一二行湖熟按:前志作“湖孰”。
  三四八六页一四行秦鄣郡所治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秦”当作“故”。
  三四八六页一四行中平*'二'*年集解引惠栋说,谓沉约、欧阳忞皆云中平二年,诸本脱“二”字。今据补。
  三四八六页一六行今谓之玉山殿本作“今谓之三王山”。按:今山海经郭注亦作“三王山”,然歙县玉山并见会稽郡注,则作“玉山”为是,何焯校本亦作“玉山”,殿本殆据今山海经改也。
  三四八七页五行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殿本考证齐召南谓应作“十三年”。后章帝元和二年,复改庐江为六安国,至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复省六安入庐江,此注未明。今据齐说,补一“三”字。
  三四八七页八行晥前志作“睆”,殿本作“皖”。按:晥睆皖并通。
  三四八七页九行六安按:前志六,属六安国,无“安”字。
  三四八八页二行长吏初*(亲)**'视'*事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页五行县南有鸡备亭殿本考证谓何焯校本“备”改“人”。今按:今杜注亦作“备”,何氏殆据残宋本改也。
  三四八八页七行立郡吴殿本考证谓当改“吴立郡”。今按:校补谓立郡吴,谓县升为郡也,改之于说反窒。
  三四八八页一0行太末按:前志“太”作“大”,孟康曰“大音如闼”。
  三四八八页一0行章安故*(治)**'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殿本“治”作“冶”,王先谦谓作“冶”是,今据改。今按:通鉴胡注引洪氏隶释,谓中有脱文,当作“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东侯官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于文乃足。此郡之末有“东部侯国”四字,漤是衍文。说详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注。又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闽越地”宋书州郡志作“闽中地”。又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郑宏传,旧交址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所云东冶,即会稽之冶县。宏以章帝建初八年为大司农,其时尚称东冶,则非光武更名明矣。
  三四八八页一二行东部侯国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宋书州郡志侯官,前汉无,后汉曰东侯官,属会稽。此“东部侯国”当即“东侯官”之斗,汉时未见有封东部侯者也。今按:钱说是,然此四字漤是衍文,说见上。
  三四八八页一三行稷山者句践*(济戎)**'斋戒'*台殿本“者”作“有”。汲本、殿本“济戎台”皆作“斋戒台”。按:越绝书作“斋戒台”,宝庆会稽县志云“稷山在县东五十三里,亦名斋台山”,则以作“斋戒”为是,今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下多*(瑛)**'孧'*石据殿本改。按:今山海经作“孧”,注云“砆武,大石似玉”。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有重山按:今本越绝书“重”作“种”。
  三四八八页一六行江出歙县玉山按:今山海经郭注云“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三四八九页三行有涉屋山按:汲本、殿本“屋”作“皇”。
  三四八九页三行潘水出焉汲本、殿本“潘”作“潜”。按:前书补注王先谦谓潜水即潘水也。
  三四八九页四行建安四年孙氏分立丰安县二十三年立遂昌县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宋书州郡志与此异,未知孰是。
  三四八九页五行龙丘*(长)**'苌'*隐居于此殿本考证谓“长”当作“苌”。按:
  集解引马与龙云,龙丘苌见任延传。今据改。
  三四八九页五行中有石林按:汲本“林”作“黙”。
  三四八九页八行余句之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山海经当作“句余”。
  三四八九页一0行晋*(元)**'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钱大昕谓“元康”当作“太康”,今据改。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考班志冶与回浦本是二县,意者东汉初尝省回浦入鄞县,故有“回浦乡”之称。今按:洪氏隶释谓鄞及回浦皆西汉县名,谓西汉割郡而置县,或未可知。至章帝时,回浦已非乡矣。太康所纪,亦误也。说详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胡注引。
  三四八九页一一行十三城按:据钱大昕考证,当作“十二城”,详下安县条校勘记。
  三四八九页一四行安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汉、晋、宋志皆无此县,本志又不言何年所置,前无所承,后无所并,疑即“娄”之讹,因“娄”脱其半而为“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脱漏,又增“娄”于“无锡”后,并改“十二”城为“十三”。
  三四八九页一五行娄殿本考证谓监本脱此一县,依宋本添。按:前安县即娄县之误,后人不晓,增此一县,说见上。
  三四八九页一六行昌门外阖闾頉按:殿本“昌”作“阊”,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有*(鹿)**'麋'*湖据殿本改,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又石城阖闾置美*'人'*山集解引惠栋说,谓“美山”无考,案越纽录曰“石城,阖闾置美人山”,脱“人”字也。今据补。
  三四九0页一行虞山巫咸山按:“巫咸山”之“山”,疑当作“出”。今本越绝书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记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三四九0页六行顺帝时陷而为湖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水经注“顺帝”作“安帝”。
  三四九0页八行*(其)**'卞'*山有项籍祠据何焯校本改。
  三四九0页一一行县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汲本“在荒地”作“在荒连”,此据殿本改。按:今越绝书云“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又云“毗陵上湖中頉者,延陵季子頉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据越绝书改也。
  三四九0页一七行吴王太伯頉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太伯非吴王,疑此文有衍误。
  三四九一页五行永修县按:汲本“修”作“修”。
  三四九一页五行并中平*'中'*立集解引惠栋说,谓诸本脱“中”字。今据补。
  三四九一页六行建城按:前志作“建成”。
  三四九一页七行南野按:前志作“南□”。
  三四九一页一二行此地立名上蔡者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案上文豫章郡户口下分注“豫章记曰”一条三十二字,应在此文之下。篃检本志,引书必有所指。
  上文豫章记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注解也。不知何以将“豫章记”一条移置于前,后人遂无纠正者。 后一页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 ?樤綆‘益州永昌广汉属
    国蜀
  郡属国犍为属国右益州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右凉州上党太原上郡西河五原云中定襄鴈门朔方右并州涿郡广阳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辽东属国右幽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右交州 Ua**汉中郡***
  秦置。雒阳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户五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 Ub**南郑**'一'**成固**妫墟在西北。'二'**西城**'三'**曪中**'四'**沔阳**有铁。'五'**安阳***
  *锡**有锡,春秋时曰锡穴。
  '六'**上庸**本庸国。**房陵**'七'
  注'一'华阳国志曰:“有池水,从旱山来。”
  注'二'前书云在西城。帝王世记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
  注'三'巴汉志云汉末以为西城郡。
  注'四'华阳国志曰有唐公*(防)**'房'*祠。
  注'五'华阳国志曰有定军山。博物记曰县北有丙穴。巴汉志曰:“县有度水,水有二原,一曰清检,二曰浊检。”
  注'六'左传文十一年,楚伐麋,至于锡穴。
  注'七'巴汉志曰:“建安十三年别属新城郡。有维山,维水所出,东入泸。”
  Ua**巴郡***
  秦置。雒阳西三千七百里。*'一'十四城,户三十一万六百九十一,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
  注'一'谯周巴记曰:“初平*(六)**'元'*年,赵颖分巴为二郡,欲得巴旧名,故郡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绰)**'璋'*分巴,以永宁为巴东郡,以垫江为巴西郡。”蜀都赋注云:“铜梁山在巴东。”干宝搜神记曰:
  “有泽水,民谓神龙,不可鸣鼓其傍,即使大雨。”蜀都赋曰:“潜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
  Ub**江州**'一'**宕渠**有铁。**朐忍**'二'**阆中**'三'**鱼复**'四'扞水有扦关。'五'**临江***
  *枳**'六'**涪陵**出丹'七'**垫江***
  *安汉***
  *平都**'八'**充国**永元二年分阆中置。'九'**宣汉**'一0'**汉昌**永元中置。'一一'
  注'一'杜预曰巴国也。有涂山,禹娶涂山。华阳国志曰:“帝禹之庙铭存焉。有清水穴,巴人以此为粉,则膏*(晖)**'泽'*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
  注'二'巴汉志曰:“山有大小石城*(势者)*。”
  注'三'案本传有俞水。巴汉志曰:“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孔子内谶。”
  注'四'古庸国,左传文十'六'年鱼人逐楚师是也。
  注'五'史记曰,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
  注'六'史记苏代曰:“楚得枳而国亡。”华阳国志有明月峡、广德屿者是也。
  注'七'巴记曰:“灵帝分涪陵置永宁县。”巴汉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从枳南入折丹涪水,本与楚商于之地接。汉时赤*(田)**'甲'*军常取其民。”
  注'八'巴记曰:“和帝分枳置。”
  注'九'巴记曰:“初平四年,复分为南充国县。”
  注'一0'巴汉记曰:“和帝分宕渠之东置。”
  注'一一'巴记曰:“分宕渠之北而置之。”
  Ua**广汉郡***
  高帝置。雒阳西三千里。*十一城,户十三万九千八百六十五,口五十万九千四百三十八。 Ub**雒***
  (州)*刺史治。**新都**'一'**挠竹**'二'**什邡***
  *涪**'三'**梓潼**'四'**白水**'五'**葭萌**'六'**郪***
  *广汉**有沈水。**德阳**'七'
  注'一'华阳国志曰:“有金堂山,水通巴*(汉)*。”
  注'二'地道记曰:“有紫岩山,挠水之所出焉。”
  注'三'巴汉志曰:“孱水出孱山。”
  注'四'地道记“五妇山,驰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刘备以为郡。
  注'五'山海经曰白水出蜀而东南入江,郭璞曰今在县。
  注'六'华阳国志:“有水通于汉川,有金银禑,民洗取之。”
  注'七'华阳国志曰:“有□阁道,三十里,至险。”
  Ua**蜀郡***
  秦置。雒阳西三千一百里。*十一城,户三十万四百五十二,口百三十五万四百七十六。
  Ub**成都**'一'**郫***
  *江原***
  *繁***
  *广都**'二'**临邛**'三'有铁。**湔氐道**'四'岷山在西徼外。'五'**汶江道**'六'**八陵***
  *广柔**'七'**挠虒道**'八'
  注'一'蜀都赋注曰:“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门。”
  注'二'任豫益州记曰:“县有望川源,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云后汉所穿凿者。”
  注'三'博物记曰:“有火井,深二三丈,在县南百里。以竹木投取火,后人以火烛投井中,火即灭绝,不复然。”蜀都赋注曰:“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许隆隆如雷声,烂然通天,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无炭也。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
  注'四'蜀王本纪曰:“县前有两石对如阙,号曰彭门。”
  注'五'山海经曰:“岷江,江水出焉,东北注于海。中多良龟,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懡,其兽多犀、象、夔。”郭璞曰:“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曰夔。”
  蜀都赋注曰:“岷山特多药,其椒特多好者,绝异于天下之好者。”
  注'六'华阳国志曰:“濊水、駹水出焉,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孝安延光三年复立之以为郡。”
  注'七'帝王世记曰禹生石纽。县有石纽邑。华阳国志曰:“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佑之。”
  注'八'华阳国志曰:“有玉垒山,出璧玉,湔水所出。”
  Ua**犍为郡***
  武帝置。雒阳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刘璋分立江阳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