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了凡四训 >

第2章

了凡四训-第2章

小说: 了凡四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蚣铱茛荩宜腿昙难醣恪!庇嗨炖裼粑Α�

【注释】

①仕路:指做官的途径。

②进学:科举时,童生参加岁试,被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为进学。进学的童生被称为秀才。

③邵子:即邵雍,字尧夫,谥康节。邵雍本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易学家,他以《易传》为基础,以象数为中心,以易图为张本,创立先天易学,并在此基础上,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邵雍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民间流传的“二雀争梅”与“邻人借斧”的故事,就是他即兴占卜而应验的佳话。邵雍的代表作有《皇极经世书》(《观物内外篇》和《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邵雍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视为宋明理学的先驱。但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他遇事先知的表象,将他尊为占卜预测学的鼻祖,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皇极:或称《皇极经世书》,是集中了邵雍经天纬地预测学的一部巨著,凡十二卷,其中《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为最重要部分。据说内篇系邵氏自著,外篇系其子伯温和弟子所记。该书涵盖河洛数理,周易阴阳,天地物理,对人类进化加以推衍,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预测方法。129600年为一元,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在“大算数”里仅一天而已。每元12会,各10800年。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各30年。“元、会、运、世”各有卦象表示,每年亦有卦象表示其天文、地理、人事发展变化。邵雍认为只要洞其玄机,用其生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命运程,皆能了然于心,人类历史、朝代兴亡、世界分合、自然变化皆未卜先知。

④纤悉:细微详尽。唐·孟郊《秋怀》:“还如刻削形,免有纤悉聪。”

⑤开馆:开设学馆教授生徒。

【译文】

他对我说:“你注定是仕途上的人啊,明年就可以参加岁试进入学校当秀才了,不知你现在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告诉他家庭的原因,并且询问老人的姓名和籍贯。他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了邵雍先生《皇极经世书》的正统传授,命中注定应该再传授给你。”我把他请到我家,并禀告了老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跟他学习。”我们多次试验他的占卜之术,事无大小都能应验。我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念头,与表兄沈称商量,表兄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家中开馆授徒,我送你到那里跟他们一起读书也很方便。”于是我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了。

【点评】

老人告诉了凡先生,其仕途比较发达,命里官运亨通。并且明年就能考取秀才,对了凡先生拥有做官的命却不读书求取功名感到很奇怪。了凡先生如实相告,转述了母亲的意愿;同时,他恭敬地向老人询问尊姓大名以及来自何处。老人告诉了凡先生,自己本姓孔,乃云南人,已经得了邵雍皇极数术的真传,并且运数上正应该传授给了凡先生。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易学。从起源上看,《周易》的成书过程是“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周易》本为占筮之书,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易学的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占卜未来,预测吉凶。孔子做《易传》,站在人文的立场对《易经》所反映的巫术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吸取先秦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资料,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周易》的预测功能,一般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无限夸大其有效性,认为一切皆在卦中,是不可改变的定数;另一种是全盘否定其合理性,斥为迷信荒诞。这两种态度都是建立在对易学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均不足取。民国高僧太虚大师站在佛教的角度上对《周易》曾有过“《周易》之道,贵迎其变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趋其吉耳”的一番评价,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易学和易理。人生活在世间,在不能抉择事物之原的情况下,顺自然之节而求其条理,通其度数,以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正当的,但依然不得不在“自然”与“惑乱”面前处于被动的地位。佛法的出世间法则不然,它是“不以生化为美,不以能生能化为真”,而是“解其得生之天枢,析其成变之惑元”,从而达到“无生、知变”的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也就是本文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命自我立”。

了凡先生此时年仅十五岁,却有此奇遇,并非完全是机缘巧合,他能对陌生的老者礼敬有加,是很重要的因由,说明他谦逊知礼,诚心待人,具有很好的根器和气禀。了凡先生听了孔姓老人的一番言语后,将他延请至家中,向母亲做了禀报,母亲着他好好善待老人。其后,了凡先生试探了老人的术数,尽皆应验,分毫不差。于是便升起了读书的意念。家中只有寡母,只好找到表兄沈称与之商量。表兄思考之后对他说:知道有位名叫郁海谷的私塾先生正在沈友夫家授课教学,可以送了凡先生去那里跟随寄读,也十分便利。于是,了凡先生便拜郁海谷先生为师开始读书。

※※※

※※※

孔为余起数①:县考童生②,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③,提学考第九名④。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⑤,某年当补廪⑥,某年当贡⑦,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⑧,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注释】

①起数:占卜用语,通过象,即各种现实中已存在的事物的表征,根据既定的规则,换算为数,搭配成卦,进而通过分析卦变的各种可能性,来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

②县考童生:由知县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士子,先向本县礼房报名应试,须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考五场,各场分别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一般说,第一场录取后即有资格参加上一级的府试。县考,即县试。童生,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应考者称为童生,或称儒童、文童。名称中虽则有“童”字,但是童生的年龄是大小不一的。只要未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均称童生。

③府考:即府试。科举制度中由府一级进行的考试称府试。经县试录取的童生得以参加管辖该县的府(或直隶州、厅)的考试。试期多安排在四月,报名手续与县试略同。府试录取以后,即取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④提学:学官名。宋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简称“提学”。每年视察各地学校,查考师生勤惰优劣。历代沿制。金设提举学校司,元及明初为儒学提举司,都属同一性质。明正统元年(1436)改为提调学校司,设两京提学御史,由御史充任。各省设提督学道,以按察使、副使或佥事充任,称提学道。从此提学成为专管地方教育文化的最高行政长官。

⑤年考:又称“岁考”。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⑥补廪: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为“补廪”。

⑦当贡:科举制度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选拔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学子。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除应乡试中举人为“正途”之外,其余未中式者而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以谋求出身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朝廷以备选用。

⑧丑时:夜里一点至三点。

【译文】

孔先生为我占了一卦,结果是:县考童生时,应当考中第十四名;府考时为第七十一名,提学主持的考试中为第九名。第二年我去参加考试,三处考试的名次都完全符合。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一生的吉凶,他说:某某年会考中第几名,某某年应当升为廪生,某某年可以选拔进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入贡后某年,应当被选为四川某方面的大官,在职三年半后,便应该告老辞官还乡。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的丑时,会在自己的床上逝世,可惜最后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完整地记录下来并牢牢记住。

【点评】

文中孔术士为了凡先生所做的预测,一般来说,应是运用出生时间的天干地支,也就是俗称的生辰八字,作为起数的依据。孔先生通过对了凡先生生辰八字所成之卦象的分析,将其一生的命运,主要是仕途发展的前景揭示出来,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相比邵雍祖师的神占来说,只能算是雕虫小技,邵雍仅靠邻人五声叩门,就推算出他是来借斧头的。史料还记载邵雍病危时,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专门来看望他,问“从此永诀,更有见告乎?”邵雍摊开双手说道:“面前路径需令宽,路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这对于为人处世及治学筹划都是极有启示意义的。在了凡先生看来,孔术士的术数是很了不起的,故而他要“备录而谨记之”。对预测之术的虔信与他后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数所推算的命运是:在第二年的县考中是第十四名,在其后的府考中是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十六岁这年,果然考试考取了,并且名次与孔先生推算的完全一致。在这一年内的三次考试中,名次和结果也都一如孔先生所说,可谓毫厘不爽。这令了凡先生内心完全折服,遂请孔先生为他算定终生命运的吉凶祸福。于是孔先生告诉他,哪一年考试会考第几名,哪一年会补廪而成为廪生,作为秀才的一个级别,廪生就可以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了。哪一年可以当贡生,达到秀才的最高级别,获取入太学即国家大学读书的机会和资格。甚至告诉他,在他出贡后的某一年还会当上四川一个县的县长。任三年半后是告老还乡的最好时机,宜辞官退隐。在五十三岁的时候,是年八月十四日丑时离开人世,寿终正寝。还有一点就是命中无子。了凡先生将孔先生为他所推算的一生之流年休咎均备录在案。

※※※

※※※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①。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注释】

①悬定:预定、算定的意思。

②廪米:指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出贡: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资历依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称为“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

【译文】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每次考试所得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的一样。只有一件不同:孔先生算我为廪生时领取官府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时就可以按资历到京出贡选职了,但我领取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便批准我可以出贡了,我暗中也很怀疑。

【点评】

儒家思想中有“知命”的思想,《论语》中孔子曾经受到当时一些隐者的讥讽,认为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里,儒家思想是指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每个人所能够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败,这就是儒家“知命”的思想。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为外在成败而萦怀牵累,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永不言败”,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了凡先生这里则是流于宿命的思想,因为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他的结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样,不出所料。命运流转似乎已经毫无悬念。只惟独在推论了凡先生做廪生领取到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粮食就能出贡一点上,第一次出现了差池。因为当了凡先生领到米粮七十余石时,就被当时掌管一省教育的姓屠的提学批准补贡,这一点似乎算得不甚准确。

※※※

※※※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①,直至丁卯年②,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③,叹曰:“五策④,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⑤,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