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55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55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的话,怨怨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处处设防,永远没有安 宁的一天。
  就连圣人不也认为伯夷、叔齐不记旧化是一种美德吗?
  所以,对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 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 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 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 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今色,鲜矣仁。”花 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这里, 又加上了“足恭”一笔,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 丑恶嘴脸。并且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 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 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奸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要歹 毒多少倍!难怪得圣人要一再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了,只 要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谁又不会对这种伪君子“耻之”呢?
  ………………………………………………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原文】
  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 子路日:“愿车马衣轻③裘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⑤,无施劳6。”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 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 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 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 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读解】
  子路是豪侠之志,讲义气,够哥们。从大处说,则犹如诗圣 杜甫所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颜渊是仁者之志,”道德修养非常高。一方面非常谦逊,不愿 意表白自己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实行孔子所一再倡导,并认为要 终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一武一文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而圣人自己的志向 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就是要让老年人无论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 安顿,无论是采取退休制度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朋友信之”, 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 怨。“少者怀之”,就是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爱护下一代,让 世界充满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就是要让圣人出任“关心下 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之职,他恐怕也是会当仁不让的罢。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着落,社会安定而美好。圣人之志,岂不 就是要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吗?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了,圣人之志就是与众不同啊!
  ………………………………………………
  自我批评的难得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①者也。”
  【注释】
  ①讼:责,责备。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 我批评的人。”
  【读解】
  不知孔子怎样看待他的优等学生之一曾子,因为我们已经听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话(《学而》)。
  或许说是说,做是做,在孔子的眼里,就连曾子也还是做的不够 好也未可知。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
  话说回来,自我批评本来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 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论·论文》里所说的那样,人往往“暗于 自见,谓己为贤”。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 错误。或者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的那 样:“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 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 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 “自讼”—一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 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 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 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 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抽烟、酗酒、睡懒觉、打麻将,所有这些不良嗜好之所以得以普 及,都是人们对自己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的结果。至于其他方 面的种种问题,更加抽象,是非界线更加不清的问题,那就更是 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谅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讼’的了。
  由此看来,圣人说他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 我批评的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夸大之辞。
  因为,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原文】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 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读解】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忠诚信实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有两个字:好学。
  夫子自道,给人以亚历山大论天才的感觉。亚历山大说:“人 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 已。”
  好一个“好学”,好一个“刻苦”,说起来平平常常,做起来 却见分晓。所谓“看似容易却艰辛”,一个人没有真切深刻的感受, 是说不出这一番话来的 。
  回到夫子自道的“好学”二字加以体会,正所谓“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圣人强调“好学”,在于勉励我们不要 太看重先天的资质,而要重视后天的学养,勤奋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个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
  ………………………………………………
  雍 也 第 六
  本篇前半多评论人物,与《公冶长》相同,后半多泛论人生。 其中有一些著名的论述,如“文质彬彬”、“敬鬼神而远之’、“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等等。全篇原文共30章,本书选19章。
  不迁怒,不贰过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 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 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读解】
  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公冶长》)现在又听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这 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 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 ”好学”的人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 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 如何了得,而是 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这 又一次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化知 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德修业”,在儒学 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说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 企及的修养。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 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 做自己的出气筒。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 筒;受了太太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 拿下级做出气筒。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 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 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是像颜回 那样的贤人了。
  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 学”的人呢?
  ………………………………………………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原文】
  子华①使于齐,冉子②为其母请粟③。子曰:“与之釜④”请益。 日:“与之庾⑤”。”冉子与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适7齐也,乘肥 马8,衣9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10急不继富。”
  【注释】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②冉子:即孔子的 学生冉有。《论语》中称孔子的学生为“子”的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冉 有四人。③粟:小米。④釜: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六斗四升,约 合今量一斗二升八合。⑤庾(yu):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二斗四升, 约合今量四升八合。6秉: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一百六十斗,即十 六石,五秉则是八十石,约合今量十六石。7适:到。8乘肥马:不 是指骑肥马,而是指乘坐肥马拉的车。9衣(yi):作动词用,当“穿” 字讲。10四周:救济。
  【译文】
  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替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小米。孔子说: “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结果冉有竟给了他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的是肥 马驾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 而不给富人添富。”
  【读解】
  这一段的背景,大概是孔子当政为官的时候,所以才有学生 公西赤到齐国去做大使,才有孔子拨给他安家口粮的问题。而学 生冉有大概是在做总管一类的角色,居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顾老师的意见,一下子给了亲密的同学公西赤远远超过 老师规定指标的安家口粮。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并没有为此 而大发雷霆,也没有撤职查办冉有,而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公西 赤到齐国去会过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负担他母亲的生活,因此,我 们没有必要为他锦上添花了,而要去周济周济那些穷困的人,为 他们雪中送炭。”
  这就是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圣人的心里是非常有数的。我们在日常 生活当中,遇事又何尝不应作如此处理呢?
  与其替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
  ………………………………………………
  该得的不要推辞
  【原文】
  原思①为之宰②,与之粟九百③,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 乡党④乎!”
  【注释】
  ①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②宰:指大夫的家宰, 出当于回家。这时孔子人概是在做司寇,所以可以有家宰。③九百:这里量词省略了,到底是斗还是斛,已不可考。①邻里乡党:古代地方居 民单位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译文】
  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俸禄,原思觉得 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余的送给你的邻里乡 亲吧!”
  【读解】
  前面冉有替公西赤多要一点安家口粮,孔子不给;现在原思 不要那么多,孔子却劝他收下。这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行为呢?
  是矛盾,但却有辩证的思想在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