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45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45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与质的辩论
  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
  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
  贪欲起盗心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
  先事后得及其它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君子以文会友
  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
  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知足常乐
  实行富民政策
  一言兴邦,一方丧邦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直”也有讲究
  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
  恒心的重要性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君子
  易事而难说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情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贫富都作等闲
  看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
  看人看大节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
  思不出其位
  胸襟宽广而明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怨天,不尤人
  历史车轮不可阻
  挡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学的进修纲要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无为而治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要卖弄小聪明
  “名”的情结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
  君子谋道不谋食
  得之容易守成难
  小知与大受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
  贞而不谅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已
  季氏第十六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礼乐征伐自谁出?
  朋友是有益不是有害?
  快乐有益不是有害?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人生三戒
  该不该有所谓?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君子的九种思虑
  独善其身与用行舍藏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诗礼传家
  阳货第十七
  圣人的虚与委蛇
  人性的问题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言六蔽
  诗的伟大作用
  不学诗如面壁面立
  礼乐到底是什么?
  色厉内荏 ,穿窬之盗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古今人物毛病谈
  天何言哉?
  不屑之教
  丧期要不要改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尚义不尚勇
  君子憎恶什么?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人过四十万事休?
  微子第十八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时代的病态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追谁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志
  周公用人的经验?
  子张第十九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能
  日日月月有进步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
  君子有三变
  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圣人不可毁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尊五美,屏四恶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微子第十八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时代的病态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谁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志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子张第十九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能
  日日月月有进步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
  君子有三变
  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圣人不可毁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尊五美,屏四恶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
  《 论 语 》简 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 (《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学 而 第 一   
  本篇以论学为主,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学以致用。全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14章。
  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