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20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20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这一章文字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复杂。既可以把它看作是 主子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有力批驳,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 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 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 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 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 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末期,又出 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 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 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 治胡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 出现。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 材的,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 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 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行的农家学说就是这些各种各样观点中的一种。他把各种 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归咎于社会分工,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 格而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办法。他不仅从理论上这样认为, 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率领弟子“衣褐,捆屦,织席以为 食。”他的这种观点和做法怪异而新鲜,吸引了不少人,就连一向 奉行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也从宋国赶来滕国,成为许行的门徒。陈 相兄弟不仅背叛了师门,而且还公然去拜访孟子,宣扬自己新学 到的农家学说。
  孟子当然不会容忍陈相兄弟的行为,也不能不对许行的学说 展开批驳。于是又使出了自己一贯擅长的推谬手法,一问一答,把 许行及其门徒的做法推到了极其荒唐的程度,迫使陈相承认“百 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就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孟 子这才展开自己的正面论述。首先提出他那一段著名的论断:“或 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 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然后再“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等 古代圣王的事迹来论证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最后,在驳倒了许行 的观点和做法以后,孟子展开了对于陈相兄弟背叛师门,抛弃儒 学的行为的鞭挞。
  情况非常清楚,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论断是讲的社会分工问题。而且,《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 已经说过:“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所以,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 现象,他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而在“或劳心,或劳力”的 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公 式”而已。
  由此,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 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倒批 臭。其实,我们在这里已经知道,孟子的原意倒不是论述统治与 被统治的问题。阴差阳错,这个毕生为“民”请命,呼吁当政者 实施仁政的人倒成了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平心而论,关键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如果从局部的 阶段性的角度去看,许行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同劳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确也是有一定意义因而具有吸 引力的。可是,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全程来看,他的观 点和做法就是非常荒唐而可笑的了,而且,越是进入文明发达的 现代社会,就越是近乎寓言般可笑了。我们令天有谁会想到要自 己造一台电视机然后才来看,自己造一辆汽车然后才来开呢?那 不被认为是疯子才怪。同理,从总体和全程的角度来看,“劳心者 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是什么大逆不道,反动透顶的学说,而 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概括。如果我们还历史背景以真实, 从孟子说这话的具体情况来理解,也就是从社会分工问题的角度 来理解,那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
  就现有文献来看。《汉书·艺文志》虽曾著录《神农》二十篇, 但已经散失。所以真正要研究农家学派,《孟子》本章还是极为重 要的资料。这也是值得顺便一提的。
  ………………………………………………
  滕文公下
  本篇以论立身处世的“出处”、气节等为主,很富有哲理性, 当然也仍然离不开政治。全篇原文共10章,本书选8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原文】
  陈代①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 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②’,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③,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志士 不忘⑤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6)。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7)使王良(8)与劈奚(9)乘,终 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10)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 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 为之范我驰驱(11),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12),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13)。”我不贯(14)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 射者比(15);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注释】   
  ①陈代:孟子的学生。②枉:屈。寻:八尺为一寻。③田:打 猎。④招虞人以旌:虞人,守猎场的小官。古代君王有所召唤,一定要 有相应的标志,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若是召唤虞人,只能用 皮冠.所以这个虞人不理睬齐景公用旗旗的召唤。《左传·昭公二十年》曾经 载过这一件事,孔子并对这个虞人有所称赞,所以下文孟子说到“孔子奚取 焉”.⑤不忘:不忘本来是常常想到的意思,虽然常常想到自己“在沟 壑”和“丧其元”的结局,但并不因此而贪生怕死。所以,这里的“不忘”也 可以直接理解为“不怕”。(6)元:首,脑袋。(7)赵筒子:名鞍,晋国 大夫。(8)王良:春秋末年著名的善于驾车的人。(9)嬖奚:一个名叫 奚的受宠的小臣。(10)反命:复命。反同“返”。(11)范我驰驱:使我的 驱驰规范。“范”在这里作动词,使……规范。(12)诡遇:不按规范驾车。 (13)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引自《诗经·小雅·车攻》。意为按规范驾车, 箭放出就能射中目标。(14)贯:同“惯”,习惯。(15)比:合作。
  【译文】
  陈代说:“不去拜见诸侯,似乎只是拘泥于小节吧。如今一去 拜见诸侯,大则可以实施仁政,使天下归服;小则可以称霸诸侯。 况且《志》书上说:‘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似乎是 可以这样以屈求伸的罢。”
  孟子说:“从前齐景公打猎,用族旗召唤猎场的管理员,那管 理员因为他召唤的方式不对而不予理睬。齐景公想杀了他,他却 一点也不怕。因而受到孔子的称赞。所以,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 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脑袋。孔子认为那猎场管理员哪一点可取 呢?就是取他因召唤不当就不去的精神。如果我不等到诸侯的召 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 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如果从利 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 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于吗?从前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所宠爱 的小臣名叫奚的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那奚 回去后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了!’有 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对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 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 简子报告说:‘王良真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啊!’赵简子说:‘我让 他专门为你驾车吧。’当赵简子征求王良的意见时,王良却不肯干 了。他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 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按照规范驾车去,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 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 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 扭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 是错误的: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读解】
  陈代为孟子所出的是一个以屈求伸的主意。“枉尺而直寻”,先 弯曲自己,哪怕显得只有一尺长,有朝一日实现抱负,伸展开来, 就可以有八尺长了。
  陈代所说的,其实正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做法。先顺着 诸侯们的味口来,然后再慢慢实施自己的思想主张。 说穿了,有一点机会主义的味道。所以,孟子坚决不同意,而 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方正刚直为行为主张.
  同时以齐景公时的猎场管理员和赵简子时的优秀驾驶员王良为范 例,说明了君子在立身出处上不能苟且,不能搞机会主义的道理。 最后指出,机会主义的路其实也是走不通的,因为,“枉己者,未 有能直人者也。”把自己弄得弯曲起来,扭曲了人格,怎么还可能 去让别人正直呢? 这就又回到他的前辈孔子的说法去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论语·子路》)自己不能够正直,怎么可能去让别人正直 呢?
  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孟子的出发点是反对 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孔、孟都很倡导通权达变的思想, 但在立身处世的出处方面,却是非常认真而不可苟且的。因为,对 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或许正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而影响了他们的学说为当世所 用,使他们在世的时候没有能够“大行其道”。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许正因为他们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使他们的学说在身后流传下 下去,历千年而不衰,使他们本身也成为圣人、亚圣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愈益精细,职业的愈益分 化,立身处世的“出处”问题似乎已不那么突出了。但面临择业, 面临进退,面临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和所谓“双向选择”,是否还 是有必要考虑考虑自己的“出处”问题呢?
  ………………………………………………
  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6)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 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 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 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