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十大黑社会巨头 >

第13章

十大黑社会巨头-第13章

小说: 十大黑社会巨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废纸。
  也正是从唐·维托的这时候起,“黑手”已经形成了“跨国巨网”,并且把它的阴影牢固地附在了一些政府官员身上。
  3。5狱中形象
  莫里将军来到西西里后,开始,唐·维托并未在意。
  可是不久,看到莫里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抓乱杀,他开始心惊肉跳了,立即隐姓埋名,取道东西西里,准备跨过亚速海去希腊观光避难,但老奸巨滑的莫里手下的特务也不是吃素的。当唐·维托来到东西西里的卡塔尼亚港时,莫里的部下们早已等在他要乘坐的那艘豪华游轮上了:“现在不是旅游的好季节,还是请您回到家乡欣赏自家那些迷人的花草吧。”
  唐·维托生平第一次受到这种嘲弄。他盼望会有黑手党爪牙来搭救他,可直到被押回巴勒莫也没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大大小小的黑手党早已被莫里将军的大炮和装甲车吓破了胆。
  唐·维托并没有绝望,他对莫里手下的检查官说:“也许我犯了许许多多的罪行,可是你们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你们唯一能够证明的是我没有罪。”
  唐·维托很快就在整个监狱里建立起了无上的权威,好像一个混杂在士兵中的将军,虽然被一同关在集中营里,但将军毕竟还是将军。秩序和纪律第一次统治了监狱。他平息了一切争吵,帮助亲密朋友解决个人困难。他给贫困的同监黑手党犯人的家属送去补助金,给朋友就要结婚的女儿送去厚礼。
  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道高一迟,魔高一丈。经验丰富的莫里将军听到唐·维托监狱中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生气,他只是吩咐部下对唐的安排作一点小小的变动:莫里要进行心里战,从精神上把这个黑手党的精灵打垮。
  莫里的典狱长把唐·维托安排到一间单人牢房,使他终日不见亲友,不见同伴,不见喽罗。没有了赞美,没有了欢声笑语,甚至发给几个至爱亲朋的请他们来探望的信也遭到了冷冰的回绝。其实那些拒绝去探望的回信都是莫里的手下逼迫唐·维托的亲友们写的。
  领袖离开追随者,犹如鱼儿离开了水,他终于忍受不了孤独,伤感过度,半年后死在狱中。
  莫里这时才决定来狱中看一眼他对手死后的尊容。
  “的确身手不凡。”
  莫里赞叹道。但当他看见唐·维托刻在监狱墙壁上一行不太通顺的小字“监狱、疾病和贫困见真心”时,又禁不住大加嘲弄:“老生常谈。”
  但这句话却被无数的黑手党党徒铭刻在心。以后狱中的犯人读到这句话时还频频点头赞许。直到今天,一个被监禁的黑手党人如碰巧关进唐·维托一生中度过最后时光的车间牢房,仍然感到极大的光荣。
  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恶斗是几百年来,穷凶极恶的黑手党遭到的唯一一次灭顶之灾。名扬四海的唐·维托的落网标志着世代盘距西西里的黑手党社会已土崩瓦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政权垮台,“光荣社团”才在唐·维齐尼手里“重现辉煌”。
  【注】本章主要参考书目(黑手遮天——黑手党二十世纪备忘录)。
  第四章 老一代黑手党的镜子——唐·维齐尼
  有一个人自认为是“社会的恩人”,是西西里的“伟大爱国者”,是“优秀的天主教徒”。这个人就是本世纪意大利黑手党最著名的“领袖”唐·维齐尼。他的身上集中了黑手党任意玩弄社会的全部能量。这位贫苦农民的儿子,文盲、教士的侄子和兄弟,原来的小土匪,后来的大富翁,多次被指控犯有杀人、敲诈、欺诈罪行而又总能获释的“骑士”,居然在西西里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赞颂和权威。
  而他所经营的黑手党由沉寂而兴旺以至疯狂,又着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4;1一个古色古香的奇迹
  维拉巴,是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南面40英里处的一个山村。
  没想到,由于唐·维齐尼的关系,这个乡间小村后来竟然变得繁荣起来,成了西西里的著名胜地。
  唐·维齐尼生在维拉巴,1954年他77岁时也死于维拉巴。
  虽然只是一个出身农民的文盲,但他的葬礼比任何一位意大利亲王的都要隆重:有乐队,有成行的牧师和僧侣,唱着赞美诗,摇晃着香炉;漆黑的大马牵挽着枢车;鲜花洒满了几十英里长的大道;成千上万的农民穿着丧服走在队列中。还有来自巴勒莫的官方人士;有些政治家来自东西西里——全岛最现代化的地方,有些则来自罗马。
  致悼词的是巴勒莫市市长,他发表了词藻华丽的颂歌以赞美死者的美德:“他是穷人的朋友,从来没有忽视过求于他的人。他没有自私自利之心。”
  教堂正门顶上立着表示悼念的铭文,铭文以这样饱含深情的追思结尾:“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讲信用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当然,他也是一个拥有数不清财产的人:他留下了价值近30亿里拉的硫矿、土地、房屋和各项投资。
  唐·维齐尼是意大利黑手党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奇迹。
  他的父母双亲是西西里最常见的那种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个大字不识,但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当维齐尼在天主教教堂接受洗礼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巴望着他长大之后能当一名教士,为此,特意给他取名“维齐巴菲索”。
  “菲索”这种名字只有热衷于宗教的父母才会取给孩子。(当然,那时他绝对没有“唐”这个尊号,“唐”是西西里人奉送给西西里黑手党领袖的最高荣称,意思是保护众生的教父。)少年时代的维齐尼长得很瘦弱,因此,每年的复活节,他总是在宗教剧中扮演基督,他那极其虔诚的神态博得许许多多大人们的欣赏和好评:“这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本世纪初,维齐尼长大了。
  在他的身上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性——除了他自己以外,任何人他也不愿服从。
  走私贩卖、敲诈勒索、偷鸡摸狗,他样样在行。
  尤其糟糕的是,他把村子里一个姑娘的肚子搞大了。那姑娘在宗教剧中总是扮演那纯真无邪的从良妓女。事发之后,维齐尼拒绝娶那姑娘为妻。他声称,他们全是由于受了戏中宗教热情的影响才干了这蠢事的。他说他应该得到宽耍“混蛋,这算什么理由?如果你不娶我的女儿,你是活不过这个圣诞节的!”
  女孩的父亲怒吼道。
  而维齐尼自认为前程无量,他才不会和这个名誉扫地的姑娘结婚的。
  于是,他就逃到了山里,成了一名盗匪。
  4。2杀人的教父
  谁知时来运转,他竟然和黑手党挂上了钩。
  而且,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具有“行家里手”之称的杀手。
  5年以后,如果维齐尼要除掉一个人,已绝对不会捅大漏子了。因为他的党徒会干得不留一点蛛丝马迹。他开始被誉为“值得尊敬的人”。
  后来,维齐尼私下里派人去曾和他私通的那个姑娘家调解。
  他支付了一笔数目不少的赔款,那姑娘就以寡妇的身份去美国投靠亲戚去了,算是遮盖住了这桩丑事。可是,那姑娘的家人对此事始终耿耿于怀:这是名誉攸关的大事,要不是看在那笔款子的份上,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地杀死维齐尼。
  不过,维齐尼的处境却给他自己带来了好名声。当维齐尼返回上维拉巴时,人们都说他慷慨大度,谨严慎行。其实,与其说他慷慨,倒不如说他识时务,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在维齐尼40岁那年,人们开始尊称他为“唐”。黑手党内部发生争端,哪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只要他出面就能解决。甚至连老百姓闹得不可开交的家族问的仇杀也得由他来裁决。他聪颖过人,处理问题通情达理,令人口服心服,是个天才的“外交家”。
  在西西里,他被认为是“和平的唐”,所有的人都敬重他,西西里人谈起维齐尼无不充满赞叹与钦佩:“他是公认的强者,他办事合乎逻辑。”“如果你去求助法律,你知道会有多大损失吗?没钱就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找我们和平的唐调解一下,不知能省多少钱。我们信得过他,他有能力把事情调解好。”
  实际上,这位西西里的“上帝”却杀人如麻,对一些他认为是“顽固不化”的人,他总是不动声色地把他们——一一除掉。
  他一直极其仇恨共产党人。
  1919年秋,当西西里的共产党老英雄吉罗拉莫·利考西要在维拉巴广场召开露天大会,庆祝苏维埃俄国十月革命两周年时,唐·维齐尽派人送信给利考西,劝他别开这个会,因为“不安全”。利考西当然知道这个温和的警告是什么意思,可他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性格刚强自负,不尊重任何权威,对全体西西里人敬重的唐他也不尊重。他终于还是召集了群众大会。不知什么原因,预计要来的3000人结果只到了70多人,利考西不放过任何一个传播共产主义信念的机会,他没有气馁,还是面对稀稀落落的一小群人发表了讲话,可正当他激情澎湃的时候,他的话被枪声打断,有人从四面八方的高层建筑上向他和他的听众开枪。这一小群人一哄而散,有几个人还受了伤,利考西本人的一条腿也被打断了,他被丢在空旷的广场上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那里。突然,一个黑影落到他的身上:一个矮小瘦削的中年人俯身弯腰,在寂静中平淡地问道:“利考西先生,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我就是维齐尼。”听到这个名字,从来无所畏惧的利考西眼里掠过了一丝恐惧……面对自己的对手,维齐尼更喜欢震慑,使对方销声匿迹,不再来烦扰他。这天晚上,他完全可以将广场上的群众及利考西本人打死,可他不愿意在自己家乡的广场上摆满尸体。他只想做做敲山震虎的姿态。此后,由于黑手党人的破坏,共产党再也没有能够在西西里形成势力。
  唐·维齐尼没有读过一天书,但他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他的叔父是位主教,他的堂兄也拥有诺托主教的头衔,是卡尔麦罗圣马利亚修道院可敬的创始人。他的两个弟弟都是传教士,其中一个是享有“阁下”尊称的高级教士。
  维齐尼似乎特别热爱乡村生活,几十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在他成为“唐”之后,维拉巴人每天都能看到他。他的样子并不令人生畏,反而有些可怜:身材瘦小,由于风湿病而稍微有点弯腰,穿的是富裕农民穿的那种平绒衣服,头戴一顶布帽。他的态度总是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毫无恶意。只有他的眼睛才显露出他的本色:一对灰褐色的眼睛阴森冷酷,像是能把人的五脏六腑看穿。
  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维拉巴广场是个上演乡间杂耍的大舞台,一边是教堂,一边是各种邸宅,其中就有这位“唐”的府郏“唐”每天准时从小门走出,去教堂晨祷,然后在广场上散步,和他的“阁下”弟弟谈话。
  一些人早已来到那里,等待着和唐·维齐尼谈话。他们当中有农民,有头戴黑面纱妪,有年轻的黑手党分子,有中产阶级的人,他们轮流地陪着他散步,申诉他们的问题。唐倾听着,然后,他叫过来一个亲信随从,轻声吩咐几句。然后召见下一个请愿者。许多人在离开时吻他的手表示感谢。
  过了一会儿,他坐在广场上的咖啡桌旁,象年长的农民或牲口贩子等许多人一样,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继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在有人向他汇报一桩纠缠不清的事件或提出一个行动计划时,他点头示意,很少有笑容。只是在他拍某人肩膀时偶尔笑一下,好像是叫那个人放心,给他以鼓励,或者给他安慰。
  他那德高望重,保乡佑民的态度;路人向他招呼致意时的恭敬;他周围忠心耿耿的随从;他对人们说话时,人们谦卑的脸上浮现出的感激的微笑,所有这一切使人想起了古代国君在户外露天开庭审案,行使司法权的景象。在他的“王国”里,人们当然看不到目不忍睹的受害者,而在遥远的地方,他使许多仇敌满身弹痕,再在他的尸首上留下“这是对抗唐·维齐尼的下潮的纸条。那时候他丝毫也不怜悯满脸泪花的寡妇和失去父亲的孤儿。
  4。3夫妻不和以后
  像历史上许多红极一时的人物一样,唐·维齐尼也曾碰到过夫妻不和的烦恼。维齐尼地位显赫起来以后,他娶了一位罗马贵族的大家闺秀。结婚后没几年工夫,他的妻子便对他有些不敬起来。唐的那种不苟言笑的农民作风,不修边幅的穿着打扮,以及遇事总喜欢粗暴地命令别人等等,都使这位血统高贵的太太感到不满。她还常常想起她本来有过好几位风流倜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