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47章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47章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衣着打扮与汉人相仿,可是相貌却有些不一样的人引起了高句丽人的注意,很快,士兵就将他们围了起来。

    然而三人面不改色,为首者甚至神色倨傲:“我是始毕可汗的使者,要见你们的国王陛下!”

    很快,高元派出的官员就接见了突厥使者。

    但是突厥使者对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满意:“我们千辛万苦,经过隋朝人占领的地方,来见你们国王。要知道,我们是代表突厥大汗的使者。”

    “尊使见谅,我王近来身体不适,故而不能亲自接见尊使,并非有意怠慢!”

    “既是如此,不见也罢,但是我们大汗亲自交代,见不到贵国国王就算了,可是贵国的乙支文德大人,我们务必见到,我们大汗有信,一定要面交乙支文德大人。”

    “乙支文德大人忙于国事,可否由下官转交?”

    “不行,来时我们大汗亲自交代,一定要面见乙支文德大人!”

    很快,官员将情况汇报给了高元,高元不禁心中起疑。

    于是第二天,高句丽王世子高建武接见了突厥使者。

    对高建武,突厥使者要客气许多,并且说明来意:十一月初一,突厥将起兵进攻阿史那叱吉和契丹、奚、霫等部,而后再袭取涿郡、辽西等地,希望高句丽配合。

    “到时隋的辽东郡,自然是归贵国。”

    “不知靺鞨诸部,大可汗是什么意思?”

    “自然是我突厥取者归突厥,贵国取者归贵国。”

    “靺鞨诸部,历来是我高句丽的属民。”

    “世子殿下,恕我直言,靺鞨不过是有一小部分曾经归附贵国,并且如今都已经反叛了。”突厥使者冷笑道。

    谈到那封信,突厥使者态度依然明确………只能交给乙支文德本人。

    于是高建武回报高元,高元更加起疑。

    “阿史那咄吉给乙支文德的信中,必有隐情!这封信一定要搞到手。可是又不能得罪突厥人!”高元很不为难。

    还是高建武年青,脑子转得快:“父王,儿臣与突厥使者言谈中,感觉他们并不认识乙支文德,不妨命人装作乙支文德。”

    高元大喜:“此计大妙!”

    十月二十,“乙支文德”接见了突厥使者,并与突厥使者缔结盟约:只要突厥攻入隋朝本土,高句丽立刻出兵。然后突厥使者急急回去复命。

    很快,阿史那咄吉的信就交到了高元手中,不过信却是用突厥文写的。这令高元由不得不费劲去找懂得突厥文的人。

    信很长,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讲隋朝是突厥和高句丽共同的敌人,以及自己准备先灭阿史那叱吉,再灭隋朝的打算,与突厥使者所说,并无二致。

    第二部分,阿史那咄吉表示对乙支文德“久仰大名”,夸奖乙支文德如何如何,特别提到了大业八年隋东征军三十余万近乎全军覆没,完全归功于乙支文德的聪明智慧,这自然令的高元心中颇有几分不爽。

    第三部分,却让高元大惊,阿史那叱吉把高元贬的一无是处,完全没有做国君的德行。在信的最后,阿史那咄吉表示,突厥愿意帮助乙支文德当上高句丽的国王,条件是乙支文德同意由突厥全面统治靺鞨诸部。

    高元除了一身冷汗,就要下令将乙支文德捉来处死,还是世子高建武拦住,表示只凭阿史那咄吉的信定乙支文德死罪,并不足以服人,因为信中并无乙支文德与突厥同谋的证据,不过是阿史那咄吉单方面的态度,况且乙支文德家族在高句丽很有势力,贸然行动,可能激起变故。

    最后,高建武出了个主意:交给乙支文德五万人马………看起来不少,却是些战斗力低下的非主力部队,去“配合”突厥攻隋,如果胜了,对王室并无损失,以后还可以再找机会,如果败了,正好借着这个名义收拾乙支文德。

    十一月初八,高句丽军攻击辽东郡。

    高元盘算,突厥是十一月初一攻击,必然吸引隋军的注意力,自己稍晚一点出兵,正可避实击虚。而如果出兵晚了,让突厥控制了靺鞨等部,局面就对自己不利了。

    然而,隋军却是严阵以待:怀远、泸河二镇的主力、辽东守军和屯垦兵力,以及靺鞨军不下八万。

    这样的对比,不要说乙支文德手下只是些二流部队,就是高句丽主力,也绝对占不到什么便宜。

    乙支文德到底还是老练,见势不妙,立刻撤走,不过损失了七八千人,隋军也不越境攻击,但是靺鞨人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进入高句丽境内大肆抢劫,抢劫对于靺鞨人来说,正是最喜欢的事情,所以倒是十分卖力,直到高句丽派出主力,才带着劫获的财物、牲畜和人口退回自己的地盘。

    原来,真正的突厥使者,早在过境时已经被隋军拿获………之所以能够顺利拿获,其中另有隐情,而到达平壤的“突厥使者”,却是从史大奈手下挑选的几个突厥人,为首的是个七品武官。至于那封阿史那咄吉写给乙支文德的信,其实是虞世基的手笔,再找人翻译成突厥文。而阿史那咄吉真正的出兵之期,却是十一月十五。高元提前出兵,自然吃了大亏。当然,隋军并未料到高元会派出些二流部队,一切准备都是为迎击敌军主力而做,倒是白费了些许力气。

    乙支文德领兵刚过鸭绿江,高元就派人下旨,以败将之名,免了他本兼各职,“拿送有司”。

    十一月十五,阿史那咄吉以康鞘利领军五万为先锋,自己亲领大军二十万,进攻阿史那叱吉。不过,阿史那咄吉还是留下十五万兵力,防备南线隋军,又征集十五万兵力,镇守牙帐,防备铁勒等部乘虚而入。

    此时的阿史那叱吉,不过五六万兵力,慌忙向大隋求援。

    而此时的隋军,早有准备:

    燕郡的契丹奚霫都护中郎将府,集结所部并契丹、奚、霫各部夷汉军五万………汉军其实不过六千,西进援助阿史那叱吉,契丹等部知道阿史那咄吉收拾了阿史那叱吉,下一个就是自己,唇亡齿寒,倒起了同仇敌忾之心。

    北京的右翊卫大军三万,并河北道镇守使集结河北道征集兵士三万,云内(今大同)、燕山(今张家口)、临榆(今山海关)三镇兵一万五千,北上驻守南突厥和大隋边境。

    左武卫大将军罗士信,领兵进驻榆林、五原;右武卫大将军秦琼,领兵进驻定襄、马邑;薛世雄统帅的左御卫驻朔方、雕阴;屈突通领左骁骑卫驻太原、雁门。

    右骁卫则已经于十月底,就已经在吏部尚书张须陀和大将军李景统领下,北上开赴北京。

    大军云集,必须有主帅,关内道诸军由薛世雄统领,河东道诸军由屈突通统领,河北和燕郡诸军则由张须陀统领。

第八十九章  两场内战
    再说高句丽国内,此时却陷入内斗。高元欲拘押乙支文德,引起了乙支文德统领的军队的不满。虽然只是二流部队,却有四万余众,乙支文德的侄子也是统兵将领之一,联络其他诸将,反将国王的特使扣押,拥戴乙支文德,起兵造反。

    其实乙支文德自己倒并无造反之心,只是此时已经骑虎难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于是将部队驻扎在鸭绿江南岸,并不想真的与高元刀兵相见。

    高元听说乙支文德“谋反”,竟然将乙支文德尚在平壤的家眷下狱,杀数十人,也有些乙支文德家族的人,还有他的一些老部下,逃出平壤,投到乙支文德军中。

    而乙支家族的一些子弟,还有一些老朋友老部下,在高句丽各地做地方官,听说高元所为,难免愤愤不平,也担心自己的下场,于是纷纷起兵响应。

    而乙支文德听说自己妻子子侄被杀,气的晕厥过去,醒来后决定杀奔平壤,讨伐“无道昏君”。

    而高元此时,也派出高建武,领十万大军来攻乙支文德。

    十二月初十,两军战于今朝鲜平安北道的宣川一带。

    高建武虽然兵力比乙支文德多,所率又是精锐,却是初次领兵,不识兵法,将十万大军兵分五路。乙支文德却是老谋深算,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击破高建武亲率的西路,杀的高建武领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附近的一座城池中,其他几路没了统帅,也只好各自撤军。

    乙支文德又收降不少败兵,加上一些子弟故交来投,居然有了七八万兵马,十二月二十五,兵临平壤城下。高元只好紧闭城门,坚守不出。

    可是就在这时,乙支文德犯了一个错误。

    为了报仇,他将被俘的数名王室子弟,还有不肯归降的几个被俘军官,押到平壤城下斩首。他本想以此打击守军士气,不想守军反而更加同仇敌忾。而乙支文德麾下一些将领和军士,本是因为同情乙支文德的遭遇才与他起兵,却并不真心想推翻高氏(其实起兵之初,就是乙支文德自己也并不做此想),见到乙支文德如此作为,也不免离心离德。

    乙支文德屡攻平壤不下。

    而此时,高建武重新集结起自己的兵马,高句丽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续云集。

    大业十四年(公元六一八年)正月初三,决战于平壤城下,乙支文德大败,所部多降,只有以乙支氏为骨干的万余兵马北逃,途中不断被截击。正月初十,逃至鸭绿江南岸被重兵围困,乙支文德眼见逃生无望,自刎于鸭绿江畔,其侄乙支先领残部不足三千,逃至边境,为李密收留。三月,诏封乙支先从五品武贲郎将,迁所部于陇右。

    高元平定乙支文德后,本要将“附逆者”全部严惩,还是高建武以杀戮过重,不利于安定,加以谏阻,只惩办了“元凶首恶”,乙支氏除了一些远支,成年男子几乎全部处斩,女子和孩子没入奴籍。乙支氏从此一蹶不振,而另外一个大姓泉盖氏则借机崛起。

    高元经此变故,不久大病不起,以世子高建武监国,高建武的兄弟高建德、高建勇不服,欲行谋反,被高建武先行平定,高建武又借机削弱了另外几个弟弟的力量,大权独揽。三月,高元病故,追封婴阳王,在位二十九年,高建武继位。

    当高句丽国内动乱,军队都集中在北方之时,南方的新罗趁机出兵,不仅全部收复前两年被高句丽夺去的土地,还占据了高句丽南部的几座城池。当时高句丽又要平乙支文德之变,又要防范靺鞨越界抢劫,根本无力顾及,直到二月底,才将兵马调回南方,遏制了新罗。

    高句丽陷入内乱规模之大,倒是出乎了我们的预料之外,本来只是想离间高句丽君臣关系,能够除掉乙支文德自然更好,不想高元和乙支文德居然刀兵相见,而高元又病死。

    敌人内乱,本该是趁机进兵的良机,可是我一来缺乏准备,二来也无暇顾及。

    因为要集中精力对付阿史那咄吉。

    阿史那咄吉攻入阿史那叱吉的地盘,阿史那叱吉哪里是对手,只能领着所部南退到离大隋和奚部不远的地方。而阿史那叱吉又命康鞘利,领八万骑攻霫部和契丹。

    此时与高句丽的边界,基本是不会有什么风险了。十二月初,调靺鞨骑兵三万,以及安东都护大将军麾下泸河、怀远两镇一万精锐,援助契丹等部,对抗康鞘利,只留辽东郡兵马警戒,同时鼓励靺鞨人到高句丽境内“发财”,对于高丽参等东西“高价收购”,靺鞨人受到利益诱惑,“劫掠高句丽北边,数月不绝”。

    而阿史那叱吉也得到张须陀统领的右骁卫、右翊卫两卫和云内等三镇支援,得以和阿史那咄吉在今天内蒙古的锡林浩特一带对峙。

    阿史那叱吉和契丹等部都很卖力,因为阿史那咄吉攻的是他们的地盘。

    隋军也很卖力,因为如果阿史那咄吉得手,接下来就会攻入大隋的本土。

    靺鞨人本来不大卖力,不过朝廷出了赏格,斩首突厥兵一个,给十两银子,于是靺鞨人也变得卖力了。

    正月里,突厥人策动室韦南侵契丹和靺鞨。安东都护大将军急调屯所之兵万余,靺鞨军两万,才算把室韦人打了回去。

    二月初,早已经摩拳擦掌的关内、河东两道四卫、八镇、稽胡两营和两道镇守使所部,官军十七万(比突厥南线守军兵力稍多一点),号称三十万,攻入突厥南境。

    突厥南线守军本来并不处于下风,可是十五万人马中,却有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的六万人马。

    隋军见到阿史那咄苾的旗号一概不打,而阿史那咄苾见到隋军旗号也是从不主动出击。

    不仅如此,阿史那咄苾还以“救援”为名,吞并南线属于阿史那咄吉的三万部众。

    如此一来,隋军自然占了上风。

    三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