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144章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44章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皇上挂念,臣是武将,栉风沐雨,乃是分内之事。”

    “朕听闻卫国公讲,西域最后一战,正是将军所部建功?”

    “臣虽擒得真珠统,却教阿史那薄布那厮走脱,有辱使命!”

    “将军不必自责,将军以一万骑兵,追得那阿史那薄布仓皇西逃,足以远播我大隋声威!两位爱卿,朕这里,有件大事,需得两位爱卿去做。”

    两人闻言,齐齐跪倒在地:“臣等愿竭尽所能,以竟皇命。”

    “那阿史那薄布虽然远走,然尚有数万部众!昔日阿史那咄苾不过数千人走脱,竟然可以纠集十余万寇边,这阿史那薄布,年青气盛,勇气才能,不在阿史那咄苾之下,而昭武诸国,国小民寡,一旦有事,如何挡得?且昭武关山阻隔,朝廷到时便欲调动大军剿贼,也是来不及的。朕意,将昭武以西之地,托付两位爱卿,不知意下如何?”

    两人闻言,一时不知所措,面面相觑。

    我见状,知道两人心中,对我的处置,并不满意………昭武已经够远了,昭武以西,岂不是更加偏远?那里,还没有哪个大隋的文臣武将去过。

    看来,要让他们看到好处。

    “朕欲比魏国公李密例,封两位节度,可自设官署,征赋税!”远是远了,可是天高皇帝远,你们大可以做土皇帝。

    果然,两人有些心动了,我趁热打铁:“郑国公王世充听封。”

    王世充忙俯首道:“臣在。”

    “朕封你领从一品尚书右仆射(虚衔),世袭天平军节度使,世袭天平左地总督!”

    “臣谢恩。”

    “单雄信听封。”

    “朕封你领正三品兵部右侍郎(虚衔),世袭天平军节度副使,世袭天平右地总督!”

    “朕二月便已下旨,着征调兵民三万五千口,随两位爱卿西征。朕稍后再另行征召五万军民,交两位爱卿统领。”

    “臣等领命。”

    二月,西域的捷报刚一快马送到东都,我便筹划这件事情了。

    正如我对王世充、单雄信所说,阿史那薄布一旦成了气候,还是会威胁到河中的。而朝廷出于种种考虑,已经不打算在碎叶镇以西,再驻重兵。

    西域驻军,最难的是后勤保障,物资从内地转运,耗费巨大却仍然难以保障,所以朝廷在西域用兵,一直都只动用数万正规军。大隋不是没有数十万大军,实在是供应不起。少量驻军,通过移民屯垦,加上从当地诸国征集一些,供应数万人马,还算应付得过去。

    除此之外,我何尝不是对更西的大草原怀有“野心”?那里虽然看似蛮荒,但数百年后,富庶和广阔将远胜河中。

    朝廷现在的办事效率很高,到了六月,三万五千移民便已齐备:

    重金征集的“勇士”八千人,是天平军的主力,连同家眷,一万口;

    各地征集刑徒一万余人,连同愿意远行的家属,一万五千口,被拘押的思粘等连家眷三四百口也在此列;

    单雄信旧部,约三千余人,自然也是主力,单雄信许诺他们在封地“安家立业,娶妻生子”;

    答应分给土地的无地农民近七千人。

    各地征集的兵民,于六月中旬前陆续道金城集中,朝廷特地重金雇请商队十支“以为向导”,又令各地“妥为周济”,以使移民可以尽量避免途中损失。

    根据朝廷的安排,天平军位于昭武军以西,与昭武诸国和弩失毕诸汗以今天的咸海…卡拉库姆沙漠为界,使王世充领两万人为左地,在乌浒水(今阿姆河)入咸海西岸处(今乌兹别克斯坦木伊纳克附近)筑南城;单雄信领一万五千人为右地,在药杀水(今锡尔河)入咸海北岸处(今哈萨克斯坦比金)筑北城。屯垦戍兵,以为西域藩蔽。此后数年,朝廷累计向天平军移民近十万。杨侗即位后,更是把天平军作为流放囚徒之地,每年都有不下千人由中原迁去。

    昭武军以西的草原上,尤其是黑海东北,数百年来,同样是一片风云变幻,金戈铁马的地方。

    东汉时,在中原王朝的打击下,北匈奴西迁,拉开了罗马帝国灭亡的序幕。

    匈奴人,在西方的史书中,称作匈人(Hun)。匈人的铁蹄,驰骋在多瑙河流域,甚至攻破了罗马城。

    而北突厥人西迁的线路,与阿史那薄布倒是有些相似:向西到达康居,也就是昭武诸国,然后继续向西,经过咸海、里海、黑海,进入欧洲。

    早在公元前,在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也称西徐亚人,中国史书中称其为塞人或塞种人,汉代称其“大夏”。

    他们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自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虽然在种族上属同一语族,但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的名称。史家一般把西方的塞人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尔马他人(Sarmatia),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Aorsi,也称阿兰人,Alani),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人和马萨革他人。

    公元前七世纪中叶,西方的斯基泰人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王国,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甚至一度侵入叙利亚和位于今巴勒斯坦南部的朱迪亚,兵锋达埃及边境。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斯基泰人开始衰落。公元前二世纪,斯基泰人被萨尔马他人排挤到克里木,建都城于涅亚波里。

    公元三世纪﹐阿兰人(奄蔡人)游牧于亚速海和高加索地区。公元三七零年左右﹐阿兰人为匈奴人击败﹐其王被杀。五世纪初﹐一部分阿兰人迁至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与当地西哥特人融合。五世纪中叶﹐大部分阿兰人随阿提拉西征﹐经高卢﹑西班牙迁至北非,留在高加索者与当地部落融合﹐形成以阿兰为主体的联盟﹐史称阿兰尼亚。

    公元六世纪中叶,一个从东方而来的新的民族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便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阿瓦尔(Avar)人,或者说柔然人。先后征服了萨比尔(Sabir)和Oghur诸部,Bulgar部也被迫加入其联盟,又联合其北之伦巴德(Lombard)人共破格皮德(Gepid)人(日耳曼人的一支),之后独占其地,控制了潘诺尼亚,西到今天的奥地利,东到高加索,盛极一时,但是公元六二六年,阿瓦尔人在君士坦丁堡城下被拜占庭击败,开始衰落。

    在七世纪初期,在俄罗斯草原西南部和达吉斯坦,可萨帝国崛起。在某些史书中,可萨帝国又称可萨突厥帝国,但其实可萨人并不是突厥人,而是匈奴人的后裔。可萨“都城”巴伦加尔,在今天的捷列克河南部支流苏拉克河河源处,也就是车臣一带,而当时的可萨可汗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共同对付波斯。

    还是说说阿史那薄布吧。大业三十一年(公元六三五年)十二月,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薄布率兵民十四万余人,冒着严寒,向西迁徙,途中被单雄信追击,损失近两万人众,更重要的,是损失了重臣真珠统。

    摆脱了单雄信的追击,阿史那薄布继续向西,抵达了咸海西南,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于斯蒂尔特高原,清点人马,沿途离散、冻饿而死者,不下两万。阿史那薄布带着十万残部,在此暂时休整下来,然后征伐当地的两个弱小的部落。这两个部落,自称是阿瓦尔人,但更可能是曾经被阿瓦尔人征服的当地部落,血统上与东面的昭武诸国(粟特人)或者更为接近,因为他们的“高鼻、蓝眼”,与蒙古人种的柔然人大相径庭。

    当地所谓的“阿瓦尔人”实力弱小,纵然阿史那薄布是亡命而来,也还是可以“恃强凌弱”的,弱肉强食,一贯是草原上的准则。

    两个部落总共也只有一两万人口,到了大业三十二年(公元六三六年)的三月,已经被阿史那薄布征服,部分………大约有三五千人………不甘臣服于阿史那薄布者,向西逃走了。而阿史那薄布两个月间,又陆续收容了两三千掉队后陆续找来的突厥部众。

    于是有部下建议“打回老家去”,至少也要“残破穆国等叛逆”。

    但阿史那薄布还算清醒,自己的力量,还太弱小………不然,当初又何必灰溜溜地逃出来?

    “向西!逃走的阿瓦尔人就是我们的向导!”

    于是,阿史那薄布决定留下一部分人,自己率领主力,继续前进。

    起初,阿史那薄布选择了向正西发展………这里只有几个分散弱小的“阿瓦尔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塞种人的部落小国,根本不是西突厥人的对手。半年之内,阿史那薄布“收国(所谓国,不过是些部落)十,得民五万,胜兵近万,地千里”,占据了东到咸海,西到里海,南到今天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交界的阿克拉特河,北到盐沼(今哈萨克斯坦满吉斯套州布扎吉地区)。

    但是,这一片地区虽然广阔,但土地贫瘠,水草也不够丰美,无论于农于牧,都不是很好。

第二百二十九章 向西!向西!2
    往东,是大隋的附属………昭武军,向西,里海阻隔,向南,是貌似强大的波斯帝国………其实仅仅一年后,阿拉伯人就入侵波斯,并攻占了首都泰西封。

    阿史那薄布把目光,转向了北方。

    公元六三六年十月,阿史那薄布分所占之地为三部,分别由将军贺鲁、阿史那特、哈拉各领兵马五千驻守,自率主力四万北上。一个月后,阿史那薄布在今天哈萨克斯坦西部的恩巴河畔击败了当地的一个“阿瓦尔人”部落………当时几乎所有草原上的部族,无论祖先是斯基泰人、阿兰人、匈人,都打着阿瓦尔人的旗号,“斩其王首”,吞并部众三万。当地人近万西走,阿史那薄布领兵追击,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正月,控制今乌伊尔河流域,三月,进抵今乌拉尔河下游,“收服土著,得四万部众,胜兵近万”。这一带水草丰美,阿史那薄布将西迁的突厥人大半安置于当地,东部反倒只留下三个将军的一万五千突厥兵和主要为当地人构成的“新突厥人”。

    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五月,阿史那薄布在乌拉尔河西岸,击败了阿瓦尔汗国东方总督的主力………虽然说是“主力”,其实不过三万多人,而且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当地部族,阿瓦尔汗国的主要力量,这个时候还在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作战,无暇顾及东方。而东方总督又与可萨汗国连年征伐,实力大减。

    这场胜利,对于阿瓦尔汗国的可汗,只是一场可以承受的失败,对于阿史那薄布,却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当地的一些部族,纷纷主动摆脱阿瓦尔人,投降了突厥人。以前,阿史那薄布必须一个一个去战斗,可是现在,成群的部落,大则两三万人,小则五六千人,主动来归顺自己。

    不过一年多的功夫,一个西突厥汗国,似乎真的就要复兴了。

    正北,汗国的边界抵达了乌拉尔河的中上游(今天俄罗斯的奥伦堡),西北,是今天俄罗斯的萨马拉河,西面,到达了今天的伏尔加河。

    阿史那薄布在乌拉尔河注入里海处(今哈萨克斯坦的阿迪拉乌)设立汗帐,委任东部三将军为俟斤,在新征服的地区,则分设了五个俟斤,将十几个主动归降的当地部族首领封为“大人”。

    此时的阿史那薄布,有人口六十余万,可以征集的军队,也超出十万,声势复振。

    但是阿史那薄布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因此而止步。

    规复故地,重整河山。

    不能不说,阿史那薄布也算是“人杰”。

    以自己现在的实力,击败昭武诸国,已经是不在话下,然而要和大隋对抗,还力不从心。

    不要紧,我今年二十来岁,还年青得很,中原的老皇帝,估计已经黄土埋到脖子了!我有时间,和你耗。

    现在,很明显,西边的比东边的好欺负。柿子要捡软的捏。

    西边也算好山好水啊,听说越是往西,土地也越肥沃,水草也更丰美。

    隋朝的小儿,你们等着吧,十年,也许不要十年,我阿史那薄布会带着数十万铁骑“西”山再起。到那时,玉门以西,仍将是我阿史那家的天下。

    立汗帐、分百官,在使自己的“汗国”初具规模之后,阿史那薄布再次西征。

    阿瓦尔汗国东部总督此时已经无力抵抗,大业三十三年(公元六三七年)七月,阿史那薄布就占领了总督府(今俄罗斯罗斯托夫一带),势力扩张到顿河流域。

    在这里,阿史那薄布把自己的大军分成三路:北路,由可贺敦的哥哥,“国舅”布拉俟斤统兵一万五千,沿伏尔加河向北;中路,阿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