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140章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40章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战局的发展,却出乎戒日王的预料,在增派十余万大军之后,北印度帝国的军队才勉强止住败退的步伐。戒日王终于明白,这个十几岁的大男孩,才是自己最可怕的对手。

    八月,戒日王中断了对南方西遮娄其王朝的战争,亲率二十万大军北上。

    虽然戒日王四面树敌,但是他的周围,大多数是些无法与之抗衡的小邦国(几个联盟此时尚未建立,印度境内,只有西遮娄其王朝勉强可以与之抗衡),但是北印度帝国人口逾千万,军事潜力,比起只有百万人口的吐蕃,自然要大得多。

第二百二十四章  吐蕃求亲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即便吐蕃战士再骁勇善战,也不得不再度放弃泥婆罗王城。这首松赞干布带着泥婆罗王和尺尊公主向北撤退。到了大业二十九年(公元六三三年)十月初,吐蕃军已经撤退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山口。

    高原上酷寒的冬季来临了,对于两支军队,严寒都是可怕的敌人,但是相对于在温暖的恒河平原上生活的印度人来说,高原上长大的吐蕃人显然要适应得多。严寒和冰雪挡住了印度人,甚至迫使他们主动从已经占领的山脊和山坡上,退守泥婆罗中部的一些谷地………那里当然要温暖适宜一些。

    十月底,松赞干布带着尺尊公主回到逻些。

    松赞干布召集大臣商议战事。有些大臣建议将人马撤回到大雪山的北坡,放弃泥婆罗。

    “不然,”禄东赞对此坚决反对:“一旦失去泥婆罗,我们再无踏足雪山之南的机会。再者,泥婆罗地接茹拉,戒日王取得泥婆罗,必然东进茹拉,我军新败,必不能够保全!如此,羊同、象雄是否反复,也在难料!”

    “大论言之有理,”一个大臣说道,“可是戒日王有大军四十万,我们却只有十万,即使挡住了这四十万,戒日王还可以派来五十万、六十万!我吐蕃人口、兵力俱是有限,如何对敌?”

    “不然,”禄东赞反驳,“戒日王东南西北,皆树外敌,就是臣属各藩,也未必同心,四十万已是戒日王可以动用的最大兵力了。”

    “便是这四十万,大论可有退敌之策?”

    这句话问到了点子上,禄东赞虽然能言善辩,此时也哑口无言了。

    十万对四十万,相差太过悬殊了。

    “而今大雪封山,戒日王不得不暂且息兵,明年夏天,其必卷土重来。”小论吞弥?桑布扎忧心忡忡地说道。

    众大臣议论纷纷,却见松赞干布突然说道:“我若以二十万大军,可否击破戒日王?”

    大家都是一愣,禄东赞迟疑一下,答道:“戒日王兵马虽众,然大多不耐高山作战,我若诱之入山地,以二十万众,纵不能胜,也不会败。可是我们如何拿得出二十万军马?”

    “起我吐蕃全国之兵,连同茹拉、羊同、象雄三元帅府,加上现在在南方的我军和泥婆罗军,如何不能有二十万?”松赞干布神色淡定,底下的大臣们却都已经大惊失色。

    “起全国之兵?北地的苏毗、吐谷浑,东面的附国、嘉良等部,都已经归顺隋朝,与我为敌。我若全军南下,彼若来袭,如何是好?”整事大相娘?赤桑扬顿道。

    “所以,咱们必须要和大隋修好!”松赞干布朗声道。“咱们应付一个戒日王,已经是疲于奔命,如何能够再在北方、东方另立强敌?我从商人们口中听说,大隋地广数万里,人口万万,兵马强盛,物阜民丰,实力比咱们吐蕃,强出何止十倍?就是戒日王,也难以望其项背!既然如此,咱们何不与大隋结为盟好,永息兵戈,专心致志对付南边的戒日王?”

    众位大臣一时还没有转过弯来,正在面面相觑,禄东赞却鞠躬道:“赞普英明!方今之计,我吐蕃欲要自保,便只能与大隋化干戈为玉帛,全力对付戒日王!”

    “可是……从先赞普开始,咱们和隋军,交手也已经好几回了,就算咱们想和,隋朝皇帝肯吗?”内大相支?赛当汝恭顿还是疑惑。

    “所以,咱们要对大隋皇帝表示恭顺,我愿意做大隋皇帝的子侄。听说皇帝已经六七十岁了,这样的年纪,给我弃宗弄赞做伯父,那是绰绰有余了。我打算请大隋皇帝吧公主下嫁咱们吐蕃。大隋的公主,如果来到逻些,地位当与我的王后相等,位列其他王妃之上!”松赞干布环顾群臣,“出使大隋,这样的使节必须是非常能干之人,诸位有谁愿往?”

    禄东赞挺身而出道:“赞普,臣愿往!”

    松赞干布笑道:“大论若肯去,此事已经成功大半了!”

    众臣散去,松赞干布却留下禄东赞:“来年四月天暖,戒日王必然又要用兵,大论只有半年时间,此去东都,关山万里,千难万险,能不能在这半年里与大隋结成盟好,使我可以调动驻扎在北方和东方边境上的数万精锐,就全看大论的了。”

    禄东赞弯腰施礼:“臣定当不辱使命!”

    禄东赞改扮成商人模样,星夜兼程穿过苏毗、吐谷浑等部的地区………如果泄露了身份,苏毗人必定要把他捉拿,甚至处死也不是不可能。

    到了金城府(今兰州,当时的陇右道首府),禄东赞恰遇正从高昌回东都复命的皇太孙杨侗。禄东赞出重金买通金城驿馆的官使,被引见给了皇太孙的管事太监,又以一颗稀世罕见的珍珠为见面礼,使得见钱眼开的太监把“有重要吐蕃军情禀报的吐蕃客商求见皇太孙”的消息透露给杨侗。听说是“重要的吐蕃军情”,刚刚在西域过了把“将军瘾”(虽然只是管理后勤)的杨侗果然大有兴趣,“破例”接见了这个器宇不凡的吐蕃“商人”,等到禄东赞亮明身份,杨侗大吃一惊。他当然明白兹事体大,一面派人八百里加急上报东都,一边派出五百精骑“护送”禄东赞的“使团”三十余人前往东都。

    等到禄东赞过了天水郡,快马已经到了东都。我得到消息,自然又惊又喜,立刻决定亲自前往西都,接见吐蕃使团。连年都顾不得过了。

    大业三十年(公元六三四年)正月初三,我在西都长安,接见了吐蕃使臣禄东赞一行。

    一见面,依着礼节稍加寒暄,禄东赞就呈上了松赞干布的礼物和“国书”,礼物是十颗珍珠,较之用来贿赂太监那颗,又不知超出多少,而在“国书”中,松赞干布言辞恭切,完全是一个晚辈拜见长辈的语气。

    但是,在信中,松赞干布还是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实力:“……吐蕃处雪域,地广数千里……民风淳朴,勇武善战……虽十岁之子,犹可驭骏马,持兵戈……干布十年经营,诛逆臣,平四邦,有胜兵数十万……今欲与上朝永结盟好,平息干戈,于两国生灵,皆万幸之事……”信的最后,松赞干布表达了求婚的意思。

    松赞干布明白,言辞恭切,不等于要卑躬屈膝,如果那样,只能是让人瞧不起。

    但是他的暗示强硬,还是露出了破绽。

    既然如此强大,最衰弱的时候(比如十年前,囊日论赞刚刚遇害,松赞干布年幼,吐蕃四分五裂)不曾求和,如今“诛逆臣,平四邦,有胜兵数十万”却要言和,有这样的道理吗?

    我虽然不是甚懂军事,却明白一个道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我很重视“间谍”工作,这在前面提到过。

    “间谍”工作,不仅仅是针对突厥,怎么可能放过吐蕃?

    我何尝不想把整个青藏高原,纳入中华的版图?

    青藏高原,对中华民族太重要了,这里居高临下,北可取河西走廊………联系中原与西域的要道,中华帝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商路,东可侵扰富庶的成都平原,西南而下,便是云南,往南,更可威胁天竺。云南、天竺一旦有失,隋在骠国等地的利益便要受到威胁……

    但是吐蕃得地理之险,中原要想武力征服吐蕃,谈何容易?虽然我扶植苏毗、附国等部,作为大隋的屏障牵制吐蕃,但依靠他们控制吐蕃,却是不可能的。

    现在,机会来了,却似乎来的太突然。

    但是,大隋并不是一无所知:不要说有探子已经进入吐蕃打探,天竺那边,更是已经把吐蕃与戒日王在泥婆罗交兵的消息传回了东都。虽然根据传回的情报,吐蕃似乎还占据了优势。

    我决定摸一摸禄东赞的底。于是西都款待吐蕃使臣,一日三小宴,三日一大宴,鸿胪寺更是声称要请禄东赞一行“游彭蠡(鄱阳湖)、登泰山”,又说要请吐蕃使臣“正月后随圣驾共返东都”。

    饶是禄东赞这样的足智多谋,也不能不慌了手脚。

    时下已经是正月十五了,大隋皇帝虽然盛情接待,对于缔结和约,却是只字不提。那边,松赞干布还在等着自己的回音。四月中旬以后,戒日王必然大举用兵,吐蕃的军事调动,最迟不能迟过三月中旬。而要把消息传回逻些,最快也得将近两个月。

    禄东赞坐不住了,他当然明白保持镇静对于谈判的重要,但是时间紧迫,他已经无法保持镇静了。

    禄东赞的急切,证实了我的猜测:松赞干布一定是南线吃紧,才要与大隋议和。

    和,还是不和?

    和!

    千载难逢的机遇。武力征服吐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做到了,也需要付出太多牺牲。

    但是,和,也要争取最大的利益。因为我们有这个资本。

    禄东赞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他缺少最重要的东西………时间。

    何况,我的条件并不算苛刻。

    双方的谈判从正月十七日开始,仅仅三天,正月二十日,双方便达成了协议:

    吐蕃向大隋称藩,和结骨一样,成为高度自治的藩属国,每年向隋进贡马匹、牦牛等牲畜千余头,雪山之玉十方,深山珍惜药材雪莲、藏红花、麝香等物若干,隋则以粮食五万石、布帛五千匹回馈,并册封吐蕃赞普为世袭“西岭郡王”;

    吐蕃承认苏毗、附国、吐谷浑等部属于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与各部“以山川河流湖泊明分疆界”,“永不相侵”,大体以今天的昆仑山脉克里雅山口…查多岗日峰…戈木错…依布差卡湖…唐古拉山脉…澜沧江分界,隋也承认吐蕃对羊同、象雄、茹拉等部的统治,默许其对泥婆罗的“宗主权”;

    吐蕃裁撤驻扎在与隋交界地区的军队,“纵深三百里”以内,北线驻军一万,东线驻军一万二千,隋军也相应将西宁都护(积石、临羌、雪岭三镇)、定西都护(松州、定泸两镇)五镇由驻军五千的“大镇”减为驻军三千的“常镇”,连同两将军直隶,总计一万八千(其实如果两国交恶,隋军还可以调动附属各部少数民族武装、西川和陇右两道部分郡的郡兵以及安西都护下属的石城、播仙等镇,即便不能取胜,也足以应付一时,等候朝廷主力);

    有反叛中原王朝者逃入吐蕃,吐蕃有将其捉拿后送交中原王朝处理的义务,不得容纳降叛;

    隋的少数民族属民、牲畜有进入吐蕃的,要“送回”原主,同样,隋的属部也应当同样对待吐蕃属民、牲畜;

    隋以使节分驻吐蕃两座都城逻些、匹播,各领护卫五百,吐蕃也遣使常驻东都,领兵三百,隋使的地位高于吐蕃使者………打个比方,隋使是“中央特派员”,吐蕃使者是“驻京办”;

    双方互通商贸,并给予对方“贸易最惠国”的待遇,一条从逻些经由那城(今西藏墨竹工卡门巴镇)至苏毗城(当时的东孙波都督府所在,今青海玉树西南)、多弥城(当时的多弥都督府所在,今青海玛多西南)、河源郡(今青海兴海)抵金城府(相当于唐蕃古道),一条从匹播经韦赉城(薄缘都督府所在,今西藏德钦)、南附国王城(今四川稻城西北)、北附国王城(今四川理塘)、定泸镇(今四川康定)抵成都府(相当于茶马古道),开辟两条商路,沿途“两百里置一驿,六百里置一市”,接待过往使者、商旅,每处驿、市,均“以汉官为正使,吐蕃官为副使,在苏毗等地者,别设当地一官为第二副使”;

    ……

    然而,对于松赞干布的求婚,我并没有答应。

    松赞干布在信里委婉地表示,希望可以娶到大隋的“真公主”,不希望我找个“宗室之女”封个“公主”嫁过去。

    虽然元妃、沈莺给我生有几个女儿,大业十年元妃生的安平公主,两年前嫁给了张须陀的儿子、平阳侯、荥阳郡太守张盛,安南公主杨洁儿,生于大业十一年,此时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尚未婚配,可是要嫁到那样偏远荒凉的地方去,我怎么舍得?

    于是禄东赞继续留在中原,派出随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