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133章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33章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通,不利于国家对金融、财政的控制。再则,倭国缺铜,商人为获利,以银易铜,当时白银虽然开始涌入,但银价并未下跌,铜价反而上涨。

    这还只是倭国的白银流入,一旦扶桑金银流入,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我虽然鼓励商业,但有些东西,朝廷不可以坐视不理。

    五月十九日,再度下诏:各商社输入之金银,除已成器皿者(金银器打碎回炼,显然划不来),一律由官府收购后再行售卖,并且限制各商社每年输入金银的额度。当然也不能禁止,否则,扶桑和远洋怎么办?国家也需要金银。另外,在金银贸易上,也得让商人有利可图。此后,虽然仍然有一定的金银通过走私流入,但数量已经不足以对经济产生大的冲击。

    六月,北地突然传来急报:上薛延陀吞并铁勒诸部。

    此次用兵西域,上下薛延陀可汗也在征召之列。下薛延陀可汗亲自领兵四千随隋军出征,上薛延陀可汗却称病,未有启程。朝廷原也未把他三千人马放在心上,并未催促。

    那可汗其实是听了夷男的计谋,有了统一漠北的雄心。趁着下薛延陀可汗出征,下薛延陀群龙无首,突然出兵,吞并下薛延陀。草原上已经和平了很久,下薛延陀部全然没有防备。等到下薛延陀可汗返回,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无奈,逃到漠南,向朝廷申诉。

    朝廷刚在西域用完兵,一时难以在漠北大动干戈,只是遣使责问,命上薛延陀可汗退回本部。

    靠几句责问就让人家吧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怎么可能?

    然而,有人就在等着朝廷的责问。

    上薛延陀可汗的反应可想而之………不理,连朝廷的使者都不见。

    不理,就是叛逆。叛逆,人人得而诛之。

    夷男在上薛延陀,早已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夷男突然起兵,杀死可汗,却上奏朝廷,称是“为国锄奸”,并表示愿意“撤回本部”。朝廷不久即加封夷男为上薛延陀可汗。

    然而,撤军的事,夷男一直拖着,从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的冬天拖到了大业二十八年(公元六三二年)的夏天。

    夷男在自觉羽翼已丰后,开始了自己一统大漠的“宏图大略”。

    朝廷不能不为所动了。

    六月初七日,诏命徐世绩将西域军务交给侯君集,出任漠北行军大总管,讨伐薛延陀………薛延陀已经自称薛延陀真珠可汗,建立起薛延陀汗国,并宣布脱离大隋。诏命以八百里加急,急送高昌。

    此时的薛延陀,有上薛延陀部众、夷男带来的数万人,吞并下薛延陀之后,已经有十万户,三十余万人口,乘势又吞并了其他几个铁勒可汗的部众,一百八十万人口的铁勒,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为夷男所统辖。

    但是朝廷交给徐世绩的,只有两万骑兵。

    夷男想要一统大漠,触动的,就绝不只是大隋的利益,其他二十来个大大小小的可汗,自然不会甘心。怕的是没有人挑头,只要有了挑头的,数十万大军,唾手可得。况且,还有几处边镇驻军,也可使用。夷男倒是也想攻占几处边镇,只是守军将屯垦移民全部发动起来,据坚城固守,薛延陀人比起突厥人还不擅于攻城,一时也奈何不得。

    徐世绩接到朝廷旨意后,立刻动身,随身带了两万骑兵………右屯卫一万五、飞虎军五千,至于空缺,自有单雄信带去三万精骑填补。徐世绩途中派人到契苾何力那里,征调兵马,契苾何力二话没说,立刻出动一万骑兵给徐世绩,途经阿史那社尔处,又得了一万铁骑。八月初,徐世绩就到了铁勒镇(今蒙古国色愣格省苏赫巴托尔),此时,大漠上十二个铁勒可汗(十六部已经有五部归属夷男,但实力较强的回纥,夷男还没敢轻动,下薛延陀可汗要“打回老家去”,自然是带了自己的几千人赶来)、突厥八可汗(不包括阿史那社尔)已经会聚在这里,十余万突厥………铁勒联军,已然组成。八月二十日,隋军与薛延陀部十万在沙陵水(今色楞格河)畔会战,大破之。九月初七,再战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又破之,夷男领兵西走。十月初一,三战于库苏泊(今蒙古国西北),再斩首七千余级,降者数十万,夷男大溃,只领万余人西走,不知所踪,却引出另外一段故事。

    自打调了徐世绩去漠北,我就不再担忧了………当时将才,第一是李靖,第二便是徐世绩了。

    但我并不打算让薛延陀部就此消失………分而治之,彼此牵制,才最符合朝廷的利益。我内心,已经警惕着回纥乘机崛起。

    战后,我把薛延陀部三十万口做了处置………下薛延陀可汗复位,仍领旧部;上薛延陀可汗之子接任,爵位不变;当初夷男由西突厥带去的近五万口………这是夷男的根基,原有七八万,此时有近两万随夷男西去,加上损失,也就剩这么些了………分给“有功诸部”。既让可汗们有甜头,也不让其中某个借机做大。

第二百一十五章  阿史那咄苾的回归
    夷男的西逃,给我带回来一位久违的老熟人。

    九月,隋军、突厥和铁勒人组成的一支万余人的骑兵追击夷男,却一去不回。

    很快,徐世绩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这支骑兵全军覆没。

    而杀死他们的,并不是夷男的残兵败将。

    劼利可汗阿史那咄苾。

    已经很有些年头没有听到这个名字了。

    徐世绩一面奏报朝廷,一面开始集结兵力………虽然没有朝廷的旨意,不过徐世绩明白,漠北到东都千万里,只能是“将在外”了。

    其实阿史那咄苾并没有打算和隋直接对抗。当年吃够了隋军的苦头,他不得不带着一点残兵败将向西,一直逃到了今天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在今天俄罗斯的巴尔瑙尔一带安顿下来。

    和隋军的对抗虽然是屡战屡败,但是在和当地人的对抗中,阿史那咄苾却是屡战屡胜。近十年间,其势力范围已经东到今天的鄂毕河,与结骨人相接,西到乌拉尔山脉,那里再过去便是阿瓦尔人的势力范围,向南,已经与西突厥相毗邻。

    顺便说一说阿瓦尔人,其实就是咱们中国史书里的柔然人,也有人认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柔然人,而是柔然的臣属嚈哒人(又称白匈奴,被认为是大月氏人的后裔)。突厥兴起,柔然败亡,残存者西迁,最远到达了多瑙河流域,不过这时的阿瓦尔人,已经融入大量的斯拉夫民族的血统,其地域相当于欧洲中部和东部,对东罗马帝国产生巨大压力。公元六二六年,在进攻君士坦丁堡失败后,阿瓦尔人由盛转衰,但直到公元九世纪,阿瓦尔人一直控制着潘诺尼亚平原(今分属匈牙利、奥地利、克罗地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的喀尔巴阡盆地),后被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所灭。

    此刻的劼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地方数千里,人口百余万,精骑二十余万,声势大振。

    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北突厥汗国。

    阿史那咄苾在突厥人里,绝对是一位人才。他明智的选择了不与隋过早对抗,为了这,他不仅约束部下向东劫掠,甚至还在与结骨人的争斗中刻意忍让,就是不想引起隋的关注。

    他原本是想在羽翼丰满后,吞并同属一族的西突厥………他的人口里,真正的突厥人只是少数,再伺机杀回漠北。

    地方数千里,人口数百万,属国以百十计的西突厥,在劼利可汗眼里,是“复国”的最佳选择。

    可是,不等他动手,隋也把注意力放到了西域。

    不过,阿史那咄苾还是有收获的,契苾部三万人北走,进入了阿史那咄苾的地盘,俟斤纳鲁兵败被杀,部众全被阿史那咄苾吞并。

    接着,在隋对西突厥的战争中,又有近万突厥人………人数虽然不多,可都是真正的突厥族………北逃,自然也被阿史那咄苾收留。

    然后就是夷男。

    阿史那咄苾也已经知道了夷男造反的事情,他很高兴,认为自己等到了机会,正想南下,吞并了肆叶护再说,可是没有等他出兵,夷男就让徐世绩杀的大败,万余人奔着阿史那咄苾就来了。

    自己不打算找隋军的岔子,可是夷男突然不请自来,后面还有一万隋军追兵,躲是躲不过了。

    在今天的俄罗斯比斯克一带,阿史那咄苾先是围住了夷男的残部,迫使夷男投降,接着十万铁骑,向着隋军席卷而来。

    在许多突厥人心目中,阿史那咄苾也是个英雄式的人物,追兵中有突厥兵两千余人,很快,其中的大多数迅速投入阿史那咄苾的队伍中,只有少数战死,隋军近三千人全部战死,而五千铁勒人,除了一千来人投降,其余也全部战死。

    既然木已成舟,那么也没有什么再遮遮掩掩的了。

    大业二十九年(公元六三三年)正月,阿史那咄苾集结十五万兵力,企图杀回漠北。

    被隋朝册封为顺卫可汗的阿史那欲谷,是阿史那咄苾的侄子,阿史那咄苾派人给阿史那欲谷送信,希望阿史那欲谷率部归顺,共同复兴突厥。

    然而阿史那欲谷却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我现在虽然人少,地盘小,可是也是自由自在的可汗,干吗要听你的?

    见阿史那欲谷不听话,阿史那咄苾决定先拿自己的侄子开刀。

    此时,李靖的西域隋军主力,正在碎叶河一带与肆叶护可汗对峙,却顾不上阿史那欲谷,只能让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和葛禄逻诚嘉可汗等以所部支援。

    然而,这些人各自为政,无法同心协力,在阿史那咄苾的攻势前,显得力不从心,许多突厥人,更是主动投到阿史那咄苾麾下。

    眼看阿史那欲谷岌岌可危,而阿史那欲谷一旦败亡,原本就首鼠两端的葛禄逻很可能会改换门庭,阿史那咄苾再吃掉契苾部,西域的局面,将会急转直下。

    二月,徐世绩不待朝廷的旨意,集结铁勒各部军马六万西进。

    如果等朝廷的圣旨,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考虑到阿史那咄苾在突厥人中的威信,徐世绩调集的,都是与突厥人关系不大好的铁勒人。

    虽然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但徐世绩的到来,使得原本几乎一盘散沙的各部有了主心骨,战局立时有了改观。

    东都。

    “众位爱卿,今那阿史那咄苾复来,卿等有何建议?”

    秦琼出班奏道:“臣愿提三万精锐,必擒阿史那咄苾来。”最近他一直没有捞到什么仗打,很有些憋屈。

    “不然,”魏征道,“西域贫瘠,今虽屯田数万,但所产勉可供李大将军三万军马所需,再添三万,如何供得起?而戈壁阻隔,三万军马,军粮转运,却需十万人力,耗费巨大,还望皇上谨慎。”

    魏征所说,不无道理。正是因为西域养兵太难,李靖手中,此时连同各处兵镇,也只有三万略多的人马,还是靠着一些当地的“可汗”、“总督”的军马,才能与肆叶护近二十万人马周旋。也正是因为如此,徐世绩只带了几万铁勒骑兵西援………游牧民族的军需一向好解决得多,汉族军马,一个也没有带。

    “可惜飞虎军要对付肆叶护,也调不开。”我叹口气。飞虎军留在西域,一直归李靖节制。

    “皇上,臣有一策。”长孙无忌说道。

    “爱卿且讲。”

    “铁勒西北,有结骨,与我大隋素来友善,据臣所闻,其地之西,与阿史那咄苾相接,颇有相争。臣愿意请命赴漠北,游说结骨接受我大隋册封,互结盟好,以其袭劼利可汗背后。”

    我闻言喜道:“爱卿所言甚妙。朕今就封爱卿为特使,领三千禁卫北上,和好结骨。朕赐结骨首领忠强可汗,爵同郡王,珍珠十斛,黄金千两,绫罗十车,赐予结骨。”

    长孙无忌领了皇命,赶紧筹备,第三天便启程北行,但是路途遥远,却非一朝一夕。徐世绩统夷军约十万余与阿史那咄苾的十五万人马抗衡,虽然小胜几次,却也只能维持住一个平手。

    为了磨练帝国未来的君主………中国的帝王,向来是第一代勇武,第二代文弱,第三代则往往可以用“骄奢淫逸”、“昏庸无道”来形容………皇太孙杨侗被任命为“西北行营提调”,率领几乎全部的神策军………神策军设置的目的,就是作为“东宫卫率”………和五百骁果卫西去,在高昌设立“行营”,“总领李靖、徐世绩两路”。

    张须陀、韦云起亡故之后,那李靖和徐世绩,已经是当代军事统帅中的“翘楚”,此次让杨侗西去,除了增添他的军事“阅历”,为将来的皇帝添上一道“光环”,也是为了让他和李、徐两位大将军“发生”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