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宋王 >

第62章

宋王-第62章

小说: 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哥,我总觉得官家对我们家似乎不怀好意……”

“怕什么人?他是官家又能如何,可真要论资排辈,他又比我们高贵多少?一祖之孙,只是老爹十三运气好罢了!否则还不如你我,再想想,当年若非父亲等多位叔伯一力支持,十三叔也未必能成事……到头来竟只封父亲一个郡王,当真忘恩负义。”赵仲晔对皇帝赵顼没有多少敬畏,似乎还有些不屑,多有怨恨。

“好吧……”大哥都霸气到了这个程度,自己还能说什么呢?赵仲山有些被惊到了。

赵仲晔续道:“何况赵顼本人又来不了杭州,即便他生疑又能如何?没有证据还是白搭,他派来的人是林昭,我们只需要提防好此人即可……林昭,居然敢取个表字叫东阳,分明是有意冒犯于我!”

他的封爵叫东阳郡公,林昭则表字东阳,应该只是个巧合,可赵仲晔却不这样认为。对毫不知情的林昭而言,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无妄之灾……

不过与此同时,林昭的到来也让杭州城里许多人风声鹤唳,神情紧张,甚至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

第九十五章沈括

林昭怀着复杂的心情进了杭州城!

皇帝虽然下的是密诏,可只要是有心人,看到林昭的经历,难免有所揣测。

所以实际上,赵顼这道密诏并不秘密!

想来一开始,很多人肯定会人针对自己,戒备是必须的,故意找茬的肯定也不少,林昭一早便做好思想准备。

总而言之,杭州之行注定不会轻松,林昭只是感到棘手,倒并不觉得害怕。毕竟有密诏在手,就意味着皇帝在背后全力支持,行事便有底气多了!

杭州是人间天堂也好,是龙潭虎穴也罢,都得闯上一闯!

这几日林昭仔细了解了一下,市舶司机构建制还真是混乱。最初是交由地方管理,由知州兼任的,后也有转运使直接负责的情况。要是这么论起来,级别还真是不低!

不过赵顼登基之后,略微改革,设立了提举官一职直接管理,品级不是很高。似乎只暂定为八品,没错!是八品……

只是平级调动而已,没有贬官,得知这个消息,林昭哭笑不得!

不管怎么着,到了杭州肯定得先去拜会下地方官,与多位上司混个脸熟才行!北宋地方行政建制,最重要的便是知州和通判、以及转运使……

熙宁初年的杭州官场比较奇葩,知州,通判轮番换,就没有几个待长久的,这个现象也着实奇怪。

两浙路转运使回京述职了,没见着!杭州通判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最近身染重疾,已经向朝廷请辞,估计要不么多久又得换人,目前是形同虚设。

至于知州郑獬,只是与林昭见了个面,简单说了两句话。没有什么好脸色,表情十分冷淡。

郑獬本是翰林学士,任职开封府的大员,先是因为极言进谏,议论朝臣而得罪了不少人,最近又因为反对王安石的主张,言辞过于激烈。被变相发配到了杭州。

这下子好了,林昭不可避免低被连累了。没办法,谁让他与王安石关系亲密。身上有浓重的新学党人印记呢?

看样子郑獬的气度胸襟也一般,不为难他,间接报仇也就算不错了。指望人家和颜悦色,纯粹是奢望!

如此一来,林昭在杭州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加上赵仲山和陈琦这两家有旧日的仇怨,林昭可谓是四面楚歌,众矢之敌!

林昭不由感叹:官家啊。你太不地道了!将我孤身一人丢入了这虎狼之地。也不说给我派点帮手,真是太不仗义了。

虽说身负重任,但林昭很清楚。最初阶段最重要的是在杭州站稳脚跟,了解情况之后再循序渐进。

进城的那一刻,已经起到了打草惊蛇的效果。接下来应该做的事低调从事,蛰伏待机,再徐徐图谋,引蛇出洞。

虽说许多人因为林昭的到来如临大敌,可是并无人出面为难于他。陈琦还在为儿子的莽撞而担忧。自然不敢再贸然行事。

赵仲晔一方面是因为习惯性的自信,因而对林昭有些不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低调从事。有些时候,见面就给人下马威并非好事。

就这样,杭州暂时依旧是风平浪静,云淡风轻!

当然了,让一群豺狼安分守己自然是不可能的,为了安慰略微失望的弟弟,赵仲晔觉得,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给林昭找点麻烦。同时也试试这个林东阳的深浅,到底有什么本事,竟然敢如此嚣张。

没人找茬,也不找别人茬,林昭自然就乐得清闲。冬日刚过去,海上季风依旧以北风为主,不利于帆船北行。要等到三月以后,东南风起,海外的贸易船只才会逐渐增加。

至于市舶司衙门,大都是些小吏,没什么品级。不管谁主事,乖乖听命办事即可,因此很快就搞定了。林昭便趁着这个机会四处闲逛,游览名胜!

前世女友一直说想去看西湖十景,可惜未能成行,林昭深以为憾。如今有机会来杭州,去西湖看看,也算是弥补一点遗憾吧!

不过因为时空转换和季节的关系,南宋时期才逐渐形成的西湖十景无法完全看到。苏轼尚未为官杭州,苏堤春晓自然是不会有了。花港观鱼、三潭印月也都是后世才有的。

还有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因为季节的缘故,无缘一见。至于观赏雷峰夕照,听南屏晚钟还是可以的。

苏堤虽尚未出现,但绿杨阴里白沙堤还是可以有的。唐时白居易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的白堤犹在。

林昭一路走来,已经快到二月初了,相当于公历的三月,湖边已经绿树已经开始吐新芽,有的花儿已经含苞待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大概就是这幅场景吧!走过断桥,便可见湖水如镜,波光粼粼,与远处的南屏山组合在一起,湖光山色好不怡人。难怪后世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正是美在西湖之上。

待在这里是惬意啊,林昭不禁笑着揣度,暖风熏得游人醉,错把杭州作汴州,难不成南宋的君王是被西湖的美景给迷住了?

对岸远处便是南屏山,山上那高耸宝塔便是鼎鼎大名雷峰塔,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正是出自于此。当然了,雷峰塔闻名后世更多还是因为脍炙人口的《白蛇传》!

塔下是否压着一条白蛇精林昭不知道,反正是没许仙那么好的运气,站在断桥之上,却不曾遇见一个白娘子……

甚至连个女人都少见,林昭摇头叹息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见一个中年文士,时不时蹲在湖边,抓起泥沙观察,轻嗅,继而再观察四周山势地形,随即哈哈大笑。

“西湖哪里只是湖,原也曾是大海啊,这才是真正的沧海桑田啊!”

身边跟着一位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脸茫然。问道:“叔父,你说什么?西湖明明是湖,哪里是海呢?”

那中年文士解释道:“西湖现在是湖,早年却不是……是海!”

“海怎么会变成是湖呢?”

“是因为汉朝修建了宝石山到万松岭的海塘,再加上多年泥沙之功……”

“泥沙之功?”

“不错,苏杭一带的土地可能都是大河冲积泥沙所形成……”

“泥沙冲积?”见年轻人不断挠头,全然不解。林昭见状不禁好笑。如此简单的地理知识怎么就不懂呢?

林昭笑着随口道:“冲积平原嘛!”

“哦?”中年文士猛然转身,不由有些惊诧,问道:“尊驾知道这个理?”

废话。难不成地理课白上了!林昭笑道:“大江河从上游山间而来,河水之中裹挟了大量泥沙,因为上游地势陡峭,水流快,故而泥沙不曾沉下淤积。到了下游,都是平坦沃野,河水流速自热放缓。于是混合在其中的泥沙便沉积下来。越积越多,时间久了便形成了陆地……”

“不错,正是这个道理。在下想了许久才明白,尊驾一句道破,真是佩服!”中年文士惊奇地看着林昭。

那青年似乎还不明所以,说道:“要是这样,那泥沙在入海之处淤积最多才是,时间长了,河口还不得越来越高。完全被都堵塞了?”

“不会,因为有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呃。随着大地运动,会产生一个向右的力,会让水流偏向右侧。不相信去看看大河河口,皆是右岸水流速快,河道被冲刷,越来越深。左岸因为流速较缓,泥沙沉落,逐渐淤积,就是这个道理。”

“不错不错!”中年文士几乎眼放光忙,异彩连连,赞叹道:“这位公子说的在理,困扰许久的问题总算是有眉目了,不过,敢问尊驾,这地转偏向力是何物啊?可否解释?”

“这个,地转偏向力……”在信奉天圆地方学说的古代,林昭还真不知道怎么解释!

中年文士只道林昭是因为陌生之故,不愿谈及,当即笑道:“在下沈括,不知尊驾如何称呼?”

“在下林昭……”林昭说话间猛然反应过来,他叫什么?

“你叫沈括?”

“你便是林东阳?”

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都震惊不已!

雷峰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乃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建,初名“黄妃塔”。后来吴越王钱弘俶六十大寿,饮了宋太宗贺寿酒水,暴毙而亡,留下一段迷雾重重的疑云揣测。

吴越国就此结束,兴许是宋朝为了有意淡化钱氏对两浙地区的影响,黄妃塔也就改名了。因为是修建在南屏山向北延伸的雷锋之上,故名雷峰塔。夕阳西下之后,宝塔与夕照,加上雷锋山势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再与湖水相映照,景色甚美。

此刻塔顶站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凝望远处的断桥,沉默不语。片刻之后,身后脚步声响起,一个侍从模样的人走来,躬身道:“少主,宋官家赵顼派了一个叫林昭的年轻人来杭州!”

“林昭?”

“是的,此人不过二十岁左右,不过去岁在汴京闹出的动静可不小!”

“赵宗咏家有什么反应吗?”

“没有?”

“嘿,赵家叔侄兄弟到底唱的哪一出啊?哼!”男子冷哼一声,吩咐道:“密切盯着他们,有消息及时禀报!”

“是!”

PS:小蜗居又停电了,受不了了,几欲抓狂!打车来朋友这码字更新,紧赶慢赶还是晚了点,很抱歉!未来一段时间会比较空闲,三问会全力以赴好好码字更新的。另,因剧情需要,有些人物的出场时间和地点可能会有略微调整,如郑獬,望理解!

第九十六章科学启发

有时候就是如此巧合,林昭没想到来西湖闲游,竟然遇到了沈括!

沈括是仁宗末年进士,先后在多地为官,中年时间还曾为翰林学士,代理三司。

不过沈括青史留名却并非因官职地位,而是因为享誉后世的《梦溪笔谈》,因为他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

古代科技发展缓慢,但每个朝代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比如汉之张衡,南北朝的祖冲之,明之徐光启、宋应星,宋朝最杰出的代表无疑就是沈括了。

其成就不胜枚举,比如发现地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原理,飞鸟图,以及发现必将大行于后世的石油。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更是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沈括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英宗治平三年(1066),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

在宋朝能进入馆阁任职,那就是前途无量的象征,可是入翰林,为宰辅的前奏。何况还是在昭文馆,要知道昭文馆大学士通常是当朝次相。

沈括在汴京一待就是好几年,去岁年末才返回家乡杭州探亲,休个长假。近来一段时间,沈括对地质学颇感兴趣,对苏杭长三角一带的形成有些思考。今日到西湖便是考察,寻找证据的,不想听到了一番宏论,更遇到了林昭。

初时,沈括只是震惊于林昭的地理知识。见解精辟,说的头头是道,十分惊奇。一个年轻人竟然有如此深入的见识,当真是厉害!沈括佩服的五体投地,为了科学研究,还做好了不耻下问的准备。

结果,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竟然是林昭!

林昭在汴京的名头是相当响亮的,去岁的风波已然让他彻底成名,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尚书侍郎。

对林昭这个年轻的风云人物。沈括颇为好奇,可惜一直无缘得见。不想今日机缘巧合,竟然在西湖断桥之上偶然相遇。

沈括与郑獬不同,他是偏向改革变法的,是支持王安石的。如今林昭身上已经打上了浓重的新党标签,志同道合的人物,彼此自然就亲近了许多。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林东阳,想不到在此得见……”沈括呵呵一笑,颇为惊喜。

“是啊。我也没想到能遇到沈先生……”对于科学家,林昭还是相当敬重客气的“东阳知道在下?”沈括不禁疑惑。按理说自己没那么有名才是,何以林昭对自己似乎很熟悉的样子?敬重程度似乎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