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446章

一品富贵-第446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鸭绿江畔长白山两侧山势苍茫,朝廷无法真正去治理,那怕宋九在东北都做不到。于其经营长白山,不如经营柳河西侧的滦河上游地区,还来得现实一点。

宋九对此不置与否,且不说高丽人会不会得寸进尺。还要慢慢侵袭辽东土地,就是翻开前世的记忆,他也不想将这个污点留名于史册。

不过暂时无法对高丽人用兵的。

宋九不表态,继续看着高丽人搬走辽东的百姓,继续侵袭长白山。以至王曙都看不下去了……

如果搬开两个时空宋朝的格局,即便将宋九捧上圣台。也不足以为过。

但在这个时空里,大家也没有轻视宋九的功劳。包括赵恒给宋九加了那么一长串的各种职官、阶官以及爵位食邑,实际就是对宋九功劳的承认。

然而宋九也有许多缺点。

例如他斗志不盛,所以导致缺少勇气改革种种宋朝的弊端,至少在政务上的改革还不及咸平之治时的赵恒有魄力。

这一点类似唐朝的姚崇,或者是史上的吕夷简,也就碎步式的改革,或者叫微调。

因此宋朝如今还有许多弊病存在。

其次便是宋九奢侈的生活。

按道理说,他奢侈不算过份的,如今宋九可谓是真正的富贵一品,然而大家都认为这是他应当得到的。

但这个富贵一品便是开了两个很不好的头,一是官员公开化行商,只能说在宋九带动下,士大夫虽行商,但开始慢慢交纳商税,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商税收入,然而士大夫经商,本身就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生活比较奢侈,虽然与吕蒙正每天为了吃鸡舌头,得杀死几百只鸡,或者与寇准那种通霄达旦的娱乐化生活相比,宋九要好一点,然而宋九对生活也比较讲究的,如京城的“空调式”房屋,如每个女儿出嫁,十几万缗的嫁妆……

所以宋九、寇准这些名臣,正在将宋朝士大夫渐渐引入一个误区。

但与寇准相比,宋九也要稍好一点,该享乐时享乐,该吃苦时也能吃苦,甚至与民同乐,与兵同乐,就象在幽州路第一年,他几乎在外面跑了近十个月,走遍了幽州路各个地区。而且这种跑,并没有中止下来,可能维持到他这一任结束致仕之时,跑的过程里,那不是在各城之间跑,而是走遍各个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甚至来到老百姓家中同吃老百姓的粟米饭,或者与各族首领们围着火堆宰牛烤羊。

第一年到落雪,才勉强将各地的反抗镇压下去。

第二年冰雪还没有融化,宋九又开始跑。

要做的事很多,如安定各部,兴修城池,有了城才有了商业,才有了防御基地,才有了更高度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安定与开化当地百姓。

疏通河流,修道路,兴商业,推广先进的种植方式……

以及新的绿色长城,从馒头山、永安山开始,到松山,到柳河,接炭山古长城。

它非同古长城,虽然古长城毁坏很多,然而许多城墙基础还在,至少在各个关隘修一修,以宋朝财力还是能办到的。

但要重修一条长达七八百里路的新长城,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因此重新修绿色长城。

于这长达近八百里的漫长分隔线上,大肆植树造林,而且基础也很好,辽河下游因为汉人种植,许多森林被砍伐,导致辽河河水略有些浑浊,不过上京一带森林破坏得还不严重,包括这一线,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密集的山林。

宋朝要做的仅是拨出一笔款子,将这些山林联在一起,然后在里面再种上一些长满棘刺的灌木与爬藤植物,再于各处关隘设关卡,那么既然与大漠相互来往,通商,以及沟通,也能起到防御作用。

而且未来这条宽达几十里,长达七八里的密集丛林地带,也能很好地保护着未来中平府的水土。

甚至阴山森林成形,可能以后幽州都不会出现沙尘暴。

当然,没几人那样想,关健要的还是它的防御作用。

不过才开始规模不是很大,现在需要是东北人心安定,必须要轻徭薄敛,包括徭役。

明年才能规模更大一点,可能要持继到宋九离开东北四五年后才能结束。

秋天渐渐到来了。

宋九先到了沈阳,带阳的州城很多,沈州又变成了沈阳。

东阳府依然以东阳城为中心,不过在宋九有意引导下,中心渐渐向沈阳偏移,因为它是去吕阳、长春以及高丽的交通枢纽,而且在水路上东阳府有东梁河,沈州有西梁河,大家彼此彼此。

于是幽州路第二个书院出现,第一个书院是在幽州,在辽国南京城国子监基础上改造的,赵恒车驾在幽州里扩建,并且赵恒亲自题字,沈阳乃是第二个书院。

未来还有,上阳府,吕阳府,与中平府、长春府将会陆续建设四个书院,教导各族子弟读书识字,包括各个羁縻部族也可以派子弟前来读书,甚至教导经义礼仪儒学的,还可以推举其中优秀子弟来京城参加科举。

宋九主办了揭幕礼,又去了沈州郊外,哪里有一样好东西快成熟了。

不过因为它又招来一个好邻居……

第五百二十八章黑土地

原来辽国要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耕种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如果说将两个文明融合在一起,辽国做得算是比较不错了。

而且宋九认真地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辽国的模糊化治理。

他们潜意识地诱导百姓定居耕种,但从来不强迫,这才是辽国两种文明成功的内在原因。

因此自幽云开始,一直到中京上京辽东一带,多是耕种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种文明,幽州几乎是彻底的耕种文明,到了山后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半耕半牧现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过辽国击败了渤海国后,有意将渤海百姓迁徙,造成了文明断档。这就象史上的宋金对峙,江淮因战乱,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种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来越落后与封闭,于是耕作方式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落后,在耕种不能保持温饱的情况下,又因为地形天气等原因,不能大规模的游牧,于是女真各部也学习更北方的室韦人,半耕半牧半渔。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还是暖冬,总之天气比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还可以种植水稻,只是产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则完全是麦、粟与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里,麦占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为主。

直到宋九去了辽东,有意让乌玄明引进辽国的一些优良春麦种子过来。渐渐种麦的百姓才多了。

但这还不行。

为什么宋朝麦价与米价相差了三倍多?难道面食如此难吃?

还真难吃。

原因就是脱壳技术,麦因脱壳技术不行。里面有许多麦麸,所以在宋朝米比麦贵得多。麦如此,就不要说高梁小米了。

至于豆类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在中国当食物的历史更古老,几乎与高梁一样的古老,至于麦与稻米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不过天天吃黄豆,也不用天天吃黄豆了,就是天天吃红薯。也会让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气。

那就是稻。

要感谢架空小说,让他无意中看到东北水稻的历史,那就是从倭国那么引进过来的耐寒稻种,这才揭开了东北农业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辽东,回到宋朝后,宋九看也看到了,听也听到了。便在心中构想东北的种种治理情况。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让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问题,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亲,融合。平等,尊重。

汉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准番人凌驾于汉人之上,特别有惩于史上同治回乱,宋九又提出了对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可以去影响,但不可以去侮辱。实际往后去,汉人情况很惨的,一次又一次被异族屠杀……然而顾全大局,不能将另一个时空汉人的历史代入到这时候来。只是宋九在中书里提议,甚至让赵恒公开颁发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么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几条,一不得谋反,二不得鱼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别一些蛮族与番族杀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传扬带攻击性的教义,特别是什么“圣战”之类的,不管什么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现。

然后又露草,若是不违反这四条前提,不触犯大宋律法情况下,因岐视对方而产生纠纷,无论什么种族,一律追究岐视者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道诏书,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几乎可以与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为朝廷力量还没有达到西侧与河州哪里,依然贵种(指看重个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种族,在宋朝有两个种族因仰慕汉人而出现借种现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与宋朝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们血脉中带的汉人比例比较多,大多数是汉人蕃化,因此对汉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来自倭国的水稻。

当时想到了,可是水稻与麦粟不同的,它是一种高产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没有将水稻传播给辽东,害怕因此使辽国进一步强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战结束后,宋九才让一些海商去倭国,带来许多优质稻种。

并且又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河北百姓过来,同时各个屯田因为许多兵士多是农民出身,平时也耕作,于是在辽东各州府成立一些试验点,汉人耕种,让辽东百姓观看学习。

来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时候都自动遗忘掉前世那种高产。

辽东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进的耕种方式,几乎所有试验点里的庄稼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特别是水稻。

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为了平辽与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钱帛了,但没必要在乎这可能二三十万石的稻种成本。算算账不过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钱,用来收买人心多好啊。

“不贵不足以珍惜。”宋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是人心。

王曙啼笑皆非。

“这是一件好消息,必须向陛下禀报。”

“可以禀报,但不能夸大其词,能不能成功,还要等明年实际推广后再说。但可以让一些商人放出风声,向中原百姓说明东北地广人稀,轻徭薄敛的政策,以及这种水稻的产量……”

那就是移民。

这也是必须的,第一个东北汉人数量太少了,不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过多是渤海人,女真人,先后建立过国家,这总让人有些不放心。第二东北太过空旷,这对治理也不利。

不过不能强行移民,那样会造成许多民怨,因此这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政策,让北方人口密集的贫困百姓自发前来,那么就减少大量不必要的开支,以及不必要的民怨。

然而这份奏折却是宋九亲自书写的。

上面刻意淡化了倭国稻种的功劳,相反的倒是提起倭国稻种也是从中国引进过去改良的这件事。

主要就是倭国。

在宋朝倭国对中国仍很尊重,不过是尊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