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04章

一品富贵-第304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人评价这件事,不能说是颠倒黑白,但都说得比较草率,更没有去分析来龙去脉。

这时候赵德昭也有一些言事权,就象赵匡义为开封府尹一样,实权更大。

然而将前面发生的事拢在一起会得出什么?

石守信等人贬官,说明他这个二叔不高兴了。难道没警觉吗?为什么说,似乎将士们当时想拥立他,这正是一次拢络将士之心的大好时机。

二叔做得不地道,我来替你们讨还公道。

由是赵匡义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拍案而起:“德昭,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不晚!”

再往前推,如果赵德昭一点想法也没有,那么石守信等人提议时,赵德昭会怎么做?

还有一个例子,李隆基的大哥李宪,李隆基灭掉韦氏后。李旦是长子,李隆基却有讨平韦氏之功,故太子久不能决。但李宪再三辞让,李隆基当了皇帝后,李宪少有才气,然而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这才为李隆基看重,兄弟情深。

当然,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想让赵德昭做到李宪那一步很难很难,更不要指望在涿州时他诚惶诚恐的推拒。

但这就是矛盾所在。

因此赵匡义在此设了一个局。刻意不赏不恤。

二叔话都说到这份上,赵德昭还不明白吗,忽然他想到了宋九在涿州对他说的话。

其实就是他听了宋九的话,他也未必有好下场,涿州的事毕竟发生过了。以赵匡义的手段,有的是办法对付他。

赵德昭自知难逃一死,与其日后了断。不如自行了断。

他如惊弓之鸟一般逃回家中,问亲随,你带刀了没有?

亲随大惊,道:“王宫重地,不敢带刀。”

王宫想找一把刀都找不到吗?为什么这个亲随要这样回答?难道看出赵德昭想要自杀,可为什么他不阻拦?

还有,若没有涿州事发生,赵匡义会不会杀赵德昭?

并且眼睁睁地看他跳火坑。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阻拦?最简单的道理,凭什么要你来让将士们领情?

这永远是一个未知的答案。

或如宋九想的那样,即便让赵德昭成功上位,也是一个心机不成熟的皇帝,可能被石守信这些老家伙遥控成一个傀儡。

赵德昭又来到茶酒间,将门反锁,然后用水刀果自刎。

还好。他留下五个孩子,没有使这一脉中断。

赵匡义闻讯赶来,抚尸痛器,说了一句经典的台词:“痴儿。何至此耶!”

赵德昭一死,没有人敢再提赏恤之事了。然而果如宋九所料,契丹来报复了,你们宋朝想收回燕云,俺们也想收回莫州、瀛二州,而且契丹人心更野,想挟借高梁河大捷之势,顺便拿下镇州(后来的镇定府,保定)。

于是兵分两路,东路为主力部队,共八万兵马,扑向镇州,西路由耶律善率领,攻雁门关做为辅助。

但因为耶律休哥受伤了,因此以让韩匡嗣(韩德让父亲)与耶律沙率领。

其实还有一员大将,耶律斜轸,他因为宋九走入宋朝君臣视野,可是因为原来种种看似胆怯的表现,辽景宗仍不理解,因此这一战与耶律斜轸无关。

战争中将领指挥能力十分重要。

战斗还未开始,这两个平庸的家伙到来,已经注定了结局。

不过宋朝几个主将也不是十分出色。

首先是孟元喆,他会打仗吗?

至于崔翰就做过一件事,代杨信为殿前指挥使时,赵匡义阅兵,阵型整齐,或者还有一件事,在镇州时诸将缄默,宋九反对赵匡义征幽州时,他拍胸脯一定会成功。这样的一个家伙又有何能力?

刘延翰累从征功,以此上位,但从未直接指挥过一次战役,能力更让人怀疑。

不过崔彦进与李汉琼还好一点,尽管他们操守不行。

但这次表现出色的并不是崔彦进与李汉琼。

契丹大军兵临满城城下。

宋军也开始在满城东北方向集结,这时一个人站在高岗上相望,赵延进。

他也有官职,云州观察使,试问云州收回来了吗?还有官职,那就是讨伐幽州时的攻城八作壕砦使,紧急制造维修武器的官员。赵匡义回京时,可能也知道孟元喆能力比较差,于是将他与药可琼、杜审圭留在定州协助孟元喆。

也就是说他的地位比较尴尬。

从官职上来说,他无权干涉诸将的军事行动,可他用望远镜看着茫茫无际的契丹大军,又看了看身后,心中想到,俺们不想死啊。

幽州会战,契丹出动的兵力也不少,十几万人,可那时宋朝有近三十万兵马。

现在契丹只有八万兵马,然而他们身后的宋军兵力也不少,仅比契丹人略少一点,可多是战斗力比较差的步兵。

若是按照赵匡义的八阵图,将这本来不足的兵力分成八个大阵,每阵必然留下大量空挡。正好方便契丹人骑兵冲刺,分割包抄,那么这数万宋军将会全部葬身于此。

他从高岗上下来,对几位主将将利害关系说出,并且说八阵图不行,必须将八阵化为两阵,一阵于徐河御敌。一阵兵出黑卢堤,至长城口,蹑敌后。实际与阵图无关了,就是合几州兵力于一处,化作两军行兵。

崔翰说道:“如果输了,怎么向陛下交待。”

还好。崔翰忠厚老实,再加上高梁河失败,他心中戚戚,并没有因为赵延进以下犯上而激怒。

赵延进几乎怒吼道,出事由我来负责。

可其他几位主将皆犹豫不决。

于是赵延进看着另外一个人,李继隆。这个李继隆非是打虎英雄李继隆,而是李处耘的儿子。

此时他官职是镇州都监。

但非是三军都监。这里集中了三关,定州,镇州三路的兵力,李继隆仅是镇州一路的都监。

然而他有另外一个身份,赵匡义的大舅哥。李继隆虽不想违反赵匡义的旨意,可更不想死,于是说道:“我是监军,在军中我就代表朝廷。现在阵图有所不便,带兵的主将应便宜行事,如果出了问题,一概由我负责!”

国舅负责,崔翰刘延翰等人也就放心了,当然他们更不想死,至少不想死得那么窝囊。

几位大将开始商议细节。

这才是打仗。那象赵匡义,进攻幽州吧,崔大炮说一定能成功,然后计划呢……没有了。

大战拉开序幕。第三代名将即将横空出世(高怀德他们是第一代,潘美他们是第二代)。

赵延进只说了一个大概,于是在他的想法上构建细节。第一路由刘延翰率领,分成大小阵,大阵任务是重装列阵推进,压缩敌军的机动空间,使其骑兵不能发挥其优势。小阵由骑兵组成,等敌人骑兵遭到挤压时,则从侧面冲击敌军。崔彦进领兵利用五回岭崇山群岭,潜入黑卢堤北边,接长城口,截断契丹大军的退路,而将契丹赶上西山这条死路。李汉琼与崔翰留后,最后杀出,彻底冲垮敌人的士气。

然而为了使敌人松懈,李继隆又想出一个计划,派人去契丹大营诈降。

但这时耶律休哥也抱伤来到前线,一个是韩匡嗣,一个是耶律沙,他不放心。

看到降书,耶律休哥认为宋军无敌请降,必然有诈。

韩匡嗣不听,反而认为宋军新遭大败,士气低落,兵力又少,投降是理所当然。

其实还有一个心理作用,例如杨业,为什么史上杨业惨死,不是王侁是奸臣,相反的王侁也多次立下战功。主要原因看到杨业步步高升,潘美不值得嫉妒,王侁却心生嫉妒。不仅他,就是这时候都有人嫉妒杨业。

契丹此时军中同样如此,耶律沙数次大败,他对耶律休哥会有什么想法?

韩匡嗣同样想抢风头。

正是这种心理,不但不听耶律休哥的建议,都没有让耶律休哥进入议事圈。

耶律休哥抱伤而来,算是白来了。

韩匡嗣准备宋军投降,无所防备,忽然大营外面传出呐喊声。他惊慌失措地走了出来,看到一支支整齐的方阵向他们杀来,瞬间又弥漫在烟尘里。因为契丹是骑兵,这可能是韩匡嗣看到的第一次方阵。

“准备应战。”韩匡嗣凄厉地喊道。

宋九才来宋朝时认为宋军不行,赵匡义北伐前认为契丹军不行,实际高梁河战役过后,宋九的定位才是最正确的,两军战斗力差不多,谁准备充分,再加上将领指挥能力,那就是谁胜,这是指野战的。若是攻城防御战,宋军还会占据上风。然而不能将这支精锐军队糟蹋了,一旦他们全部牺牲,换成了新兵蛋子,宋军实力就会急剧下降。

现在韩匡嗣心理也不正确,认为宋军一无是处,这个病与赵匡义的病差不多。

真打起来,韩匡嗣乱了。

正在这时,西北方又传出炮响。

接着西南方向李汉琼与崔翰凶狠地扑出。

此时契丹兵力比宋军多,可在三路大军造势上,似乎不知来了多少宋军。

只打了一会,契丹人在李汉琼扑过来的时候,开始崩溃了。

然而因为长城口让崔彦进堵上,只好向西山逃去。西山有路,可都是小路,哪里容得下几万大军逃跑。因为拥挤,无数兵士掉到山谷中,死者不可胜计。

宋军一直追到遂城下,此战斩首一万余人,俘老幼三万余人,生擒三员大将,几乎三分之二兵士留下了,又获无数兵器,车帐,羊畜。

打到现在,若是将白马山一战,以及高梁河之前数次的胜利加到一起,实际契丹损失已经超过了宋军损失。

还会胜,但胜者也莫急着乐,败者也莫急着哭……

第三百五十六章无敌

韩匡嗣与耶律沙大败,耶律善那边同样大败。但那一战暂时与杨业无关,杨业才刚刚被赵匡义以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之故,授于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那个郑州观察使之职同样兼带,可以说待之甚厚。然而还未出发。

耶律善来到河东,在代州前面置雁门、西泾与护国、南川四寨。

闻听东路军败,耶律善想要撤兵,宋将折彦赟、刘绪、候美追击,又破契丹千余众。

相对于满城大捷,功劳不算大,但也算是胜利,至少在这个沮丧的时候是喜上加喜。直到这时候,赵匡义才将奖励与抚恤发放下去。

当真他不清楚将士的怨怼?

但开始时之所以不发放,是气愤涿州诸将准备册立赵德昭,到了京城后,还不发放,那就有含味了。赵德昭自杀后,可以发放了,然而那时候发放太过明显。

因此拖到现在才发放。

同时也给大家一个警告,不要说制度,俺允许才给你们,不高兴了有了制度也不行。

春回大地,另一场大捷又拉开帷幕。

在这之前刘鋹死了,按理说赵匡义没有杀死他的必要,但考虑到他专门杀皇帝的光辉历史,天知道刘鋹是不是被害死的。

然而这无关紧要了。

雁门关大战开始打响。

宋九为什么对杨业表示足够的善意,并且将杨业的两个儿子带到东北去,害怕演义以后会丑化。甚至许多人说雁门关大捷潘美贪图杨业的功劳?

会有人眼红杨业之功,甚至潘美不服赵匡义对杨业的额外优待,但潘美会眼红杨业之功?凭雁门关那点功?岂不要笑死人了。

或者冒牌的飞狐关之功,田重进在地下会叫冤的!

但现在不同了,因为宋九将真相抛开,是杨业救了赵匡义,非象前世。赵匡义不想公开,杨业不敢公开,因此许多人眼红。现在真相抛开了,虽有人眼红,看看现在是什么职务,河东的二把手,兼带着郑州观察使之职。比孟元喆待偶还要高。然而至少潘美不会有其他想法。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呢。

只可惜宋九此时还在东北,不然会感到万分欣慰。

看在宋九面子上,杨业到来,潘美很客气。

杨业性子有些倔,实际史上那次惨剧,也与他性子有关。东路军大败,契丹扑向西路,这时赵匡义又错误的下了一道命令,让潘美将云朔百姓带到中原来,可那时契丹将主力集中调头准备对付西路军了,依潘美之意,直接将这些百姓放弃。杨业却一定要执行赵匡义的计划。杨业之死不能说与潘美无关,若是王侁一个人,有什么能力掣肘潘美,他还嫩了一点。但这场争执,让潘美大军差一点陷入危境,连屁股都差点让耶律斜轸烧着了,所以潘美才痛恨的放弃了杨业。潘美有大错在后,杨业有小错在前。当然。宋九肯定不知道了。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若是继续发展下去,就是有宋九,可能还会重演。以后还会有人莫明其妙的说潘美贪图雁门之功。

暂时两人合作十分愉快。

杨业虽直性子,也不是不通事理,潘美对他客气,他也对潘美尊重之。

满城大捷,是因为赵延进的胆大。李继隆的搓合,三路主将奇迹般地的完美配合,取得了大捷。

但在雁门潘扬二人配合更加完美。

契丹派驸马萧咄李为主帅,李重诲为副帅。刘继文随军,从契丹出动了一万多名正兵,但不是一万多大军,契丹的军制,一名正兵需一名打草谷兵一名守营辅兵,合计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