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18章

一品富贵-第18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匡胤看到这一段,能不惊诧?

而且宋九说的颇有道理,这样一来,就将他心中的所有构画一起推翻。不知道是否宋九误打误撞,不能仅是一个十九岁举子,比自己想法还要超前。所以让赵匡义派人暗查,结果一查,无意中查到宋九的父亲宋德……

这才是朝廷关注宋九的真正原因,而非那个起重吊机,为此赵匡胤还便装亲自去了河中,第一次是装吊机时,就是他说的话,器械出来了,人不好处理,河中利益如何分配,河北的力役又会产生什么想法。第二次宋九聚会时又带着赵普与属下到场,宋九那番话差一点惊呆了赵匡胤。然而宋九虎头蛇尾,最后还是为了钱。赵匡胤气得哭笑不得回宫。后来学舍种种,数学,器械,以及算盘、粉笔、物格都进入赵匡胤法眼,小子缺点不少,可不得不承认他有才气。但有一条赵匡胤也未注意,那就是会计,宋九正在教一种了不得的算账方法,可惜养在深闺人不识。

赵匡义知道大哥想法,提出任用宋九,赵普却反对之,这背后所发生的一切,宋九肯定是不知道,更不知道他这个名字无形中占了许多便宜。看到不妙,又躬身说道:“大王,那只是一个巧合,就算不对的地方,大王也要看我为大宋做了贡献的份上,化解化解则个。两位哥哥,在下赔礼。”

潘美的两个儿子也不理他,对赵匡义说道:“二大王,臣也要诉讼这小子,恳请大王处理。”

“潘大郎,潘二郎,你们认为如何处理?”

“调戏良家子,应杖一百。”

宋朝律法处执很简单,最重的是死刑,在宋初还保留着前朝族诛、凌迟、杖杀、弃市等酷刑,到了真宗时这些死刑才一一取缔,只保留了绞刑,公开斩首示众的弃市都少用了,这个宋九是犯不着。

次之配役,集杖、黥、流、役于一身的重刑,先打了,再于脸上刺字,然后流放做苦力。这个宋九也犯不着。

再者就是对官员的管置,是流放,在流放城中有一定人身自由,可以与亲友书信往来,可以为当地人讲学,可以与家属同住,但不能离开所在城市,十天向所在城市长官报到一次。这个宋九想享受都享受不到。

最后是笞杖,笞是用小棘条打屁股,最少是十次,最多是五十下,杖是用三尺长的竹杖,也是打屁股,最少是六十次,最多是一百次。总之,量刑向宽松化方向发展。唐朝时不但打得重,打的部分也狠,有腿有背有臀,往往能将犯人活活打死。但在宋朝不会。

如果宋九认识衙役,打得轻,六十杖对皮粗肉厚的宋九来说,顶多是痛一下。但不能打,这些衙役好象大多数认识这两个潘公子,只要一杖,下手必重,只要一重,那怕就是六十杖,宋九也会吃不消。赵匡义真的判了几十杖,凭借自己“调戏人家”,也能判。

而且看样子,这个阴险的二大王很是很是想看到自己被揍。宋九脑子急转弯,眼睛一转,计上心头,赵匡义就看着他,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看看这小子如何表演的,他表面上正襟危坐,实际内心在大笑,难怪刘判官说他是活宝。宋九道:“大王,真打臣一百下也行,不过若是将臣打坏了,再也没人教那些学子。”

本来赵匡义不想打他,一听反而下令道:“来人哪,将此人拖下去重杖一百,记住,是重杖!”

第二十四章父辈(下)

一百杖还要重杖,宋九汗如雨下,大声喊道:“大王,不对。”

“有何不对?”

“唐得天下,尉迟恭有功于唐,益骄。唐太宗在皇宫摆酒宴款待群臣,尉迟恭也回京赴宴,席间他看到有人坐在他席位之上,大怒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下首的李道宗反复劝解,尉迟恭勃然大怒,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唐太宗非常不高兴,对尉迟恭说道,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由是尉迟恭改过自新,君臣得以从始得终之美。”

李道宗就是防备,也不会是尉迟恭的对手。

宋九道出这段故事,是说他们是潘美的子女,你是皇弟,潘美到湖南替朝廷收拾烂摊子,你就应当管得更严,以免祸害了潘美。

赵匡义不紧不慢地说:“那是陛下的责任,与本官有何干系?”

宋九看着赵匡义,心想原来现在这个二大王还没有产生野心哪,没野心这一招就不管用,宋九又想出第二招,转过头来看着潘美的两个儿子,道:“两位大郎,我补偿,为你父亲做一首小令如何?”

“你还做小令啊!”潘美二儿子潘惟固举着拳头要打。

“是好的,是好的,保你父亲名扬千古。难道你不想你父亲名扬千古?”

“你骗谁啊。”

“潘二郎,你就听他一遭。”赵匡义阻止道。

不过宋九也看出一些事,想来宋朝才立国几年,制度草创,规矩不严,象今天这种情况,往后推迟几十年,是不可想像的。制度严密就繁琐,但也让人产生畏惧,制度松容易贯彻,也让人容易钻漏洞,还有就是不畏惧,宋九丹田一沉,朗声读道:“醉里挑灯看,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五十弦翻塞外。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最初出来是为了便于唱的,这首《破阵子》乐律是出自唐时龟兹部所作《秦王破阵乐》部分节奏。辛弃疾这首词韵律不是太标准,也不大容易唱。朗读可以。

潘美大儿子潘惟德不满道:“胡说八道,我父亲大人才四十岁,什么白发生!”

“这是比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真的会有这么高?”

赵匡义却郑重起来,军事是他的弱项,不过宋朝未统一天下,战争不休,这首词多少赢得他内心的共鸣。

他徐徐道:“宋九,你这首小令虽然粗野,倒是佳作。潘大郎,潘二郎,你们也不用争。本官说一段故事给你们听一听。”

“十年前周世宗刚继位不久,北汉与契丹联手,由勇将杨衮率一万骑兵,五万兵步,会合于晋阳,攻向潞州。周世宗下诏让符彦卿截断后汉军后路,王彦超军东下夹击,樊爱能、何徽、向训向泽州正面迎击。因为情况紧急,无论法召集更多兵力,周世宗只率领很少的军队就出发了,那一行中有陛下,有潘美,还有一个人。”

“周世宗到达潞州时发现后汉军队不在,派探马侦查,才知道北汉与契丹联军早就扑向南方开封京城,周世宗只好急行军,于高平将北汉军队堵住。这时候军队未到齐,来的兵士也是疲军。周世宗果断主动出击,没有想到后汉军队一触即溃。周世宗随后就追,兵追到巴公原时,忽然看到漫山遍野的敌军。东边是北汉无敌前锋大将张无徽,西边是契丹主帅杨衮,中间是北汉皇帝刘崇。”

“中计了?”宋九不由问道。

“是中计了,但周世宗果然发出命令,让白重赟与李重进对阵杨衮契丹部,樊爱能、何徽对阵张元徽部,他率领史彦超、史向训、张永能立阵中央。正好风向转换,变成南风,吹来的尘埃刮向后汉军队,正在周世宗部下以为喜时,后汉主动发起进攻。最先是张元徽,樊何二将不敌张元徽,对周世宗又没有太大忠心,一触即溃,留下一千多兵士被分割包围,居然向北汉山呼万岁,举戈投降。本来周世宗手中的兵力很少,加上他们呼万岁投降,一时间整个军队士气沮丧摇动。”

当时情况极其危险。

宋九却在想一件事,杨衮不是杨令公父亲吗?怎么成了契丹人的主帅。但杨衮确实是契丹大将,还有一个契丹名字,叫耶律敌禄,如果将演义中的杨衮往史上的杨衮身上套,那会让宋九十分失望。

“这时,周世宗没有逃跑,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带着五十侍从,孤身冲开层层人浪,刀林枪雨,冲向敌人的中军,杀向北汉皇帝刘崇。面对周世宗的勇气,整个战场乱了。有许多人认为周世宗肯定逃不过此劫,这时陛下将张永德抓住,说道,张将军,你马上带人冲向左侧高坡放箭,我带领人马攻击敌人右翼。正是因为陛下,后军才没有逃跑。这时周世宗渐渐杀入敌军中营,面对越来越近的周世宗,刘崇做了一件可耻的事,他因为害怕,居然逃跑了。这一逃成了高平大捷的开始。那一战,周世宗的勇气让人钦佩,五十侍从勇气也让人钦佩。”

不是柴荣一个人就杀进了中军,多难哪,这是五十一勇士不要命赢来的战争。

赵匡义又说道:“潘大郎,潘二郎,当时你们父亲恰巧是周世宗的侍从官,就在那五十骑之内,他还有一个部下,也在那五十骑之内,他的名字叫宋德,虽因功迁官,正是那一战他身上多处负伤,几年后因为这个积伤发作去世。宋德,他就是宋九的父亲,你们父亲的部下。”

可以说正是这五十一个勇士不要命的冲杀,挽救了后周命运,也挽救了整个宋朝命运。

赵匡义重文轻武,身体里也流动着一些暴力因子,不然不会在后来挨了契丹人两箭。说起这段历史,他眼中放出光芒。

“啊。”潘美两个儿子傻眼,这是什么关系,那可是过命的关系。弟兄俩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办。

赵匡义轻声道:“你们出去吧,不想给你们父亲丢脸,一个继续轻狂,一个继续殴打。”

三个人都茫茫然地,耸拉着脑袋瓜子走出来。

外面是瓦蓝瓦蓝的天。

宋九却心事沉重。来到这个世界,几乎所有街坊邻居一提起他父亲,交口称赞,包括他在内,街坊们很看重的。大姐提起父亲,神情复杂,有惋惜,有不值,有敬佩,有遗憾。

原来有这一档子事。

宋九未上过战场,他也不想上战场,但不妨碍他想像,电影中就有一些镜头,那种万箭齐飞,万马奔腾,这五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胆量,就往数万敌军中冲过去。

大约就是那一战,父亲战后心中也戚戚,这才不准自己学武,改武为文,希望自己安心做一个文官。潘美恐怕也是如此,看他的几个儿子,长得都魁梧过人,相貌堂堂,但没有让他们直接进入军队。倒是曹彬未经过这样的惨战,后来他几个儿子陆续进入军中,包括一代名将曹玮。

“小子,看在你父亲面子上,我们不与你计较,但你得向我二妹陪礼道歉。”潘惟德在他后背上猛拍几巴掌,大声说道。

说好不计较的,可这几巴掌拍得那才叫狠哪,拍得宋九差一点想吐血,身体摇晃了好几下,才站稳。

得,这几个哥还是不要惹得好,道:“好。”

“明天中午!”几人追宋九,那个小姑娘不知追未追,老三也跑散了,家中还有一个老小要出来,潘惟德未同意,只能明天。

“哪里?”

“在我家门口。”

宋九无奈答应。潘美是赵氏兄弟的从龙功臣,心腹,得力大将,现在宋朝只能说勉强开始重视文治,据他所观察的,武将地位非是象宋朝后来文人所写的那么低,大约让后来宋朝那些龌龊的文人多少篡改了这段历史。潘家自己得罪不起啊,以前的交情,以前是以前,十年前,后周的交情,亲戚发达了都不认亲戚,况且这种上下级的交情。

……

宋朝皇宫后面是御苑,御苑的西北是天波门,天波门右侧是金水河,两边没有多少商业区与手工业区,多是居民,因此风景秀丽,环境安静,许多达官贵州人居住在这里,包括潘美的府邸。

潘宅就在金水河南岸,有湖,但与宋九记忆中不同,虽有湖,可湖很小,肯定不是他记忆中的龙井湖。至于天波杨府,现在只是一个笑话。

潘宅不远就有一个茶楼,此时来了几个人,进了茶楼的二楼雅间,在这里能看到潘宅的大门,甚至能听到大门口说话声。

不过来的人身份很是尊贵,正是赵匡胤兄弟,赵匡胤私自出宫与宋徽宗私自出宫性质不同的,仅是他手中的盘龙棒与一套太祖长拳,就不知让多少英雄竞折腰。而且两人自律更是天壤之别。

几名侍卫散开警戒,大伯端上茶水,果子,退下,太监逐一尝后,退立一边。赵匡胤呷了一口茶道:“二弟,不要顾虑我的感受,你说这小子能不能用?”

“皇兄,真的不大好说,昨天我问过蔡四子,然后派衙役询问一些挑筋教人,西方是有讲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这些挑筋人也不大懂。”

“这就对了,我也在纳闷呢。但他所会的有多少是学来的,多少是想来的?”

“皇兄是指……”

“那怕其中两成是他结合中国知识想出来的,此子也可以用。”

“皇兄,那人离开,这个不大好求证,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