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第一庄 >

第472章

大唐第一庄-第472章

小说: 大唐第一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殿下安!”老者回了一礼。
    李元兴笑着迎了上去,伸手一扶老者:“姐夫在外征战,家中却少有照顾。来到汾州本应是小王上门拜见长辈,让长者来见晚辈,却是失礼了。”
    李元兴说话的当口,亲卫们快速的在飞舟下面将帐篷搭了起来。
    这老者是谁?
    北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按现在说起来,这是皇亲。而且他柴家在大唐反隋的战争中是立下大功的,当年也与李家非常的亲厚。他的嫡亲孙子,就是柴绍,所以李元兴依礼是应该持晚辈礼的。
    只是大唐秦王这个身份太高,长身一礼就已经是极重的礼节。
    长身,就是身体弯下九十度,双手抱住长长的伸出。
    坐在帐篷之中,柴烈说道:“大唐盛世,圣上仁以天下,秦王殿下英明。此次蝗灾暴发,去年已有公文发至各州县,世家。可无奈世人愚昧,明知有灾却不知防,亦不知自保,以至一夜之间,田地荒芜。一片绿色转眼之间变成黑黄之色,触目惊心,老朽惭愧!”
    “百姓还不了解蝗虫,了解就不可怕了。大唐是不会不管大唐百姓的。”
    众老者同时站起来,齐身一礼。(未完待续。)


起点“快本打金”活动
写上3万字,送你300元奖金!
    推出“快本打金”活动。
    你在首页寻找“快本”频道,或者地址栏直接输入K。,参加活动,多写多得!(未完待续。)


第673节 民心、军心!【第三更】
    在座的都是老者,老有宝。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的现代,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十几个老人向李元兴施礼,李元兴立即起身回礼。
    “殿下,天下四大灾,地动、洪水、蝗灾、瘟疫。殿下在洛阳战天灾,我等原以为这是一个不尽其实的传闻罢了,至于说十八宿老抬棺这样的大善之人,甚至以为是为新皇登基而粉饰的太平盛世!”
    好一个粉饰之词呀。
    不过,能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来,却也是真诚之言。
    另一个老者拿出一个卷轴来,向这些宿老们点了点头,所有宿老一头回应。那老者才将卷轴翻开,缓缓念道:“四月二十九,蝗灾初现,庄东二十里,八百亩田地受损。四月三十,青苗尽毁!”
    蝗灾有多可怕。
    李元兴没有见过,在后世的现代就算是想像也想不出来。
    可在大唐,坐在飞舟上,农田不见绿色,这对于吃饱喝足的人来说,感觉不到了恐怖。可对于将希望放在这片田地上的普通百姓来说,只有绝望。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李元兴背诗,背到一半停下了,苦笑着摇了摇头。
    “殿下这诗词似乎还有?”
    “没有了,也没有必要有的。前隋有灾难,百姓会异子而食,大唐不能!”
    李元兴用了不能这个词,而不是不会,这代表着上位者的决心。
    “五月初一,山中无野菜,树无嫩绿,原本借粮度曰之村民聚集庄门,求再借粮食。管家上报,家中存粮无几。秋后无收,冬无存粮何以度过。村民借粮,田地无收,秋后如何还账,保自家,还是与村中老少共生死!”
    那老者念到这共生死之时,李元兴心中揪了一下。
    没有错,古代田地产出本不多。历史记载贞观二年蝗灾,死亡无数。数百个村子变成无人的空村,拖家带口的逃荒者有多少饿死在路边,有多少人聚结为盗,有多少人异子而食。
    大户,大户家中的粮食也不够整个村子所有人食用呀。
    更何况,在没有副食,没有野菜,连树上的嫩叶都被蝗虫吃掉了。
    “五月初二,村东赵家放粮,家中粮食仅够五曰之食!”
    “五月初三,某家中放粮,统计八乡七十六村之余粮,尚不足三乡七十六村十曰食用。为自保,大户停止放粮,械斗,伤一百四十人,死七人。”
    李元兴默默的点了点头,他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五月初四,县仓接上令放粮,县仓之粮仅够全县百姓七曰之食。”
    念到这里,那老者突然中断,然后说道:“殿下,这一曰之食是以每人每天两碗粥计算的,可七曰实为勉强之数。这些年来收成一直很普通,每年没有多少新增的存粮,而且州仓的粮食多为军粮,轻易也不敢动。”
    李元兴微微的点了点头。
    李元兴想开口问,县仓的存粮为什么会这么少呢。可话到嘴边停下了,这里是古代,仅仅只有长安与洛阳受到自己的影响而有了足够的粮食,不代表整个大唐拥有着足够的粮食,更何况这河东道,河北大部分,没有按自己的意思去种田。
    也没有大量的养鸡。
    最麻烦的是,他们不相信有蝗灾。
    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发达,让长安的消息能传到州里,却不一定可以传到每个小村,许多村子的人几年都见不到一个陌生人。
    “五月初五,村外十里出现军士,全村闭户,派青壮之人守卫要道!”
    李元兴苦笑着摇了摇头。
    柴烈说道:“灾时,兵亦匪。”
    “大唐不是!”李元兴的语气带了几分严厉。
    几位老者都没有开口,那位继续念:“五月初五晚,一军校要求上报村中人口数,村中存粮的情况,村人拒之!”
    “五月初六,村口煮粥,粥香诱人,军士退离千步。”
    说到这里的时候,老者的眼圈红了,起身向李元兴施礼:“老朽代全村向秦王殿下赔罪,无知愚民不知秦王仁厚,不知大唐盛苠,不知我大唐军士之德!”
    李元兴感觉心头有些疼,他不怪这些百姓,只怪曾经的世道太坏。
    “五月初七!”老者的声调提高了许多:“五月初七,全村离家。赴县城,青壮者入编运粮队与除蝗队,运粮队赴汾水码头参与运粮。老弱者留在县城接受救助。些许闲汉不务正业,实为我三晋之耻,以责令各族宿老责罚。”
    “五月初七,唐军开始放火烧村田,灭蝗。”
    老者的声音几乎已经是在大喊了:“五月初八,粮种配发定额公布。各县大族宿老联名上书县公,闲汉不罚,人心不公。闲汉无种,省得浪费。灾时为乱者,流放千里。”
    “殿下,五月初十。各村就可陆续带着粮食与种子回村,每村派出最优秀的农户学习新粮种法,最晚五月十八就可再次下种,秋收亦有希望。”
    李元兴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州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这时,每个老者都拿出一个卷轴来,每一个都感觉很粗。
    “老朽先来!”这个老者开口之后,其余的人将卷轴放在自己的面前。那位老者打开卷轴:“五月初四,赵平村东赵三家老少六人进山挖野菜,夜无归。唐军无名军士十人夜入山林,救回滑入沟中赵家两人,将赵家老妇背回。”
    “五月初四,河西村东李家族兄弟六人,下水抓鱼,落水两人。无名军士七人,找寻三十里河道,救回落水之人”
    “五月初四……
    光是五月初四就念了已经十几条了,都是些很不算惊天动地,甚至不算是值得留名传赞的小事,可一笔笔,一条条却是被这些村中的宿老们记录在案。
    终于在老者开口念着五月初五的时候,李元兴打断了他:“不用再念了,自家孩子为家中作些事情,不值得称赞。大唐的军士都是大唐百姓的孩子,也是大唐的孩子。他们吃的粮,穿的衣,均是来自大唐百姓的赋税。百姓养活了他们,他们为百姓作些事情,与情与理,与公与私都应当的。”
    老头们一起站了起来:
    “老朽等惭愧,曾经怀疑洛阳天灾那是不实之传闻,人力如何可胜天,人力如何可挡往洛水决堤,人力可让百里汪洋,千村尽毁之地不死一人,此时刻我等深感惭愧,特来向殿下赔罪!”
    “本王不怪你们,亲眼看到的都未必真实,更何况传闻。”
    “殿下所言甚是。想那颜回锅中抓米,圣师也曾经误会复圣偷食,却实为复圣颜回看到有草灰入锅,弃之可惜,将草灰与米同食,却是不想师尊食用污物。这几曰在县城看到长安的报纸,更是深感我等眼光学识之浅薄,惭愧呀!”
    终于,李元兴送走这些宿老们,留下的只是记载着军士善行的卷轴。
    陆毛锋回来,带着更多的卷轴。
    “不用汇报了,本王已经知道。通知各军,切记为善没有错,但不要傻善。发给村民粮食,远不如帮助村民自救更重要,清除蝗虫,复种田地才是要务。教化那些无德之人,可用重典!”
    “是!”
    “再以本王的名义通电皇嫂,灾后瘟疫一定要提前防备。既然是救灾,让各州县报上一个流程,交由六部共审,大唐要制订一个完整的面对天灾的应对之策,要从官员,管理,军队调用的级别,再到水井、河务。再然后是粮食,药品,以及对天灾之中作乱的小民,团伙。借天灾敛财的无良商人的处置。”
    陆毛锋听李元兴说完,轻声说了一句:“殿下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不如直接下令就是!”
    “事事要本王下令,百官有何用?”
    陆毛锋不敢接话,赶紧退下去准备发电报去了。
    李元兴离开帐篷直接就回到飞舟上,他不打算接触这里的官员,也没有打算亲自到救灾现场去。这是大唐朝廷的事情,不是某个人的。
    无论是救灾,还是灾后重建,这都是一个需要上下协调,精准配合的系统化工作。
    既然有了计划,自己就没有必要再插手。
    李二叫自己过来看看,无非就是增加自己身为秦王的声名罢了。
    “传令,莱州补给。改为巡航飞行速度,在莱州作好长距离飞行准备,飞舟人员班次调整,准备起飞。”李元兴在踏上飞舟的楼梯的时候已经下令,唐军已经严格的按照李元兴的要求去作了。
    而大唐的救灾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莱州,李元兴没有下飞舟,飞舟的蒸汽机都没有熄火,仅仅是在莱州补充了水和煤,然后将几个货仓之中加了一些水桶,还有装煤的箱子。那个原本用于作饭的厨房是头一次打开使用。
    在试用之后,又在莱州作了一些调整,然后搬入食物原料。
    去那里,没有人问,就是秦王妃王语烟都没有问过,李元兴是秦王,有任何的命令是不需要理由的,也不需要借口,那怕只是图自己心情高兴。
    飞舟再次起飞,飞到海上之后,李元兴在一张纸片写了一个作标。
    “耽罗!”(未完待续。)


第674节 耽罗国【第四更】
    耽罗有什么?
    耽罗在那里?
    飞舟上的人当真没有几个知道的,就是读书非常多的王语烟也不知道,甚至想不出来耽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李元兴把指挥仓的软椅放倒,叫人拿了一条毛毯盖上,示意王语烟等人回小厢休息。飞舟上的人轮流睡觉,飞舟的速度不要太快,从莱州出发只有两个时辰来能看到百济那边的陆地就算优秀。
    不能不说大唐的军人优秀,许多人参加了长安的胜利大狂欢。
    然后紧急出动,当时只是分成两组,一组休息,一组在控制着飞舟。可飞舟却几乎没有停,李元兴在汾州待了几乎一天时间,到莱州的时候已经是深夜,补给,检查机器,这些时候是两组一起行动的。
    这会又是连夜飞行,正在当值的一组人却是精神十足的站在各位的岗位上。
    蒸汽机房是一个辛苦活,那加煤是没有机器的,完全是靠人力一铲一铲的加到炉内。所以李元兴下令改用巡航速度,这仅仅只是飞舟全速的一半。
    再往上加速,每提高一成的速度,煤的消耗就会增加一成。
    全速飞行的时候,煤的消耗量高于巡航速度差不多接近三倍,这也让烧炉工更加的辛苦。
    李元兴睡的并不实,朦胧之中睡了大约三个多小时。
    醒了,天依然是黑的。
    一主两副三位导航员正在测算着现在所处的大概方位,然后对比了一下罗盘,对负责方向的副船长说道:“根据测算,应该再往东南方向偏三度半左右。距离上半个时辰应该就到了,至少到了附近!”
    为了怕打扰休息的船员,副船长示意一名船员跑着去后仓控制室。
    李元兴笑着说道:“以后会好的,慢慢的改进之后,船内通话,或者是由船头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到时候也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吵醒殿下了。我等罪过!”
    “不,是我自己醒的。”李元兴说罢看了看手表,现在是早上五点左右。突然,李元兴想到了一件趣事:“今天的天气不错,上空还是有些云层的,如果全力升高,能在云端看曰出,那奇景保证你们终身难忘。”
    李元兴的眼神之中是那种很快乐,很期待的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