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H文电子书 > 学生时代 >

第9章

学生时代-第9章

小说: 学生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又说到别处去了。日人崇奉佛教,“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这载在哪一种佛经,我不知道。但《宋书·卷五十二·褚叔度传》及《卷六十八·彭城王义康传》均有斯言。日人何以不反对自杀,且认“心中”为一个值得钦佩的事呢?    
    此时,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有一位教授,姓名为厨川白村(?),他提倡“恋爱至上”。以为恋爱是博爱之本。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恋爱是排他的,是占有的,占有对方,而排斥别人之占有,这是恋爱的本质。博爱刚刚与此相反,不排他,不占有,并且以己之所有,施舍给别人。“爱”固然一样,因为上面加有不同之字,其本质就相反了。    
    厨川白村似曾著了一本《出自象牙的塔》,此书颇见流行,我因为“吾道不同”,所以未曾购读。有一年,厨川果同一位有夫之妇“心中”了。报纸争报导,杂志争批评,誉毁各半,其实这种男女之事乃社会上常有的事,是非善恶,人各一辞,不必用道德观念去批评,也不必用时髦眼光去赞扬。    
    说到这里,我又不能不说别的方面去了,宋代理学家摆起面孔,不谈男女之事。其实,中国一部历史,固然不能用唯心史观来解释,也不能用唯物史观来解释,可否应用唯生史观,亦有问题。若勉强求之,似是“唯性史观”。张竞生之《性史》不过诲淫之书,毫无价值。他若能引用先哲之言以为据,古代历史以为证,则《性史》的价值便不同了。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亦说:“食色性也。”孟子且以“男有家,女有室”,“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为王道之始,何曾不谈男女之事。三代之亡,亡于女祸,夏无妹喜,殷无妲己,周无褒姒,历史也许改观。吴王夫差欲报杀父之仇,日夜勤兵,二年果败越师于夫椒。这个时候,夫差不失为一位英明之君,后来得了西施,还能数败齐师,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最后竟为西施所误(这事大有问题),不灭越,而北上与晋争长,终而越师伐吴,夫差兵败自刭。孔子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齐人惧,乃选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鲁公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败死”。吴鲁两事也可以证明女色之祸,而属于唯性史观。更看后来的历史吧,西汉之亡,亡于元后母家王氏,东汉之亡,亡于外戚与宦官之争,这都是由“性”的关系,而发生姻戚,由姻戚之弄权,而致国家灭亡。八王之乱,由于贾后,贾后之立,又由于武帝之后杨氏保荐,这又是性的关系了。隋代之亡,亡于独孤后要立次子炀帝。唐代之乱,乱于玄宗之嬖爱杨贵妃,信任杨国忠,这又是由于“性”之关系了,诸如此类,不但吾国,外国也是一样,克罗巴特拉鼻子低了一分,欧洲历史必将改观,这是外国历史学家所言的。“性”实为国家与亡的原因。    
    更进一步观之,由两性关系,生育了许多儿女,人口过剩,粮食不够供给,那便引起了社会的动乱。关于此点,我在《中国社会政治史》四卷之中,不断地加以说明,现在无须赘言。如果有人愿意做一部“唯性史观”之书,我愿意供给资料。    
    话须转到题目了。日人不反对自杀,因之“切腹”又视为英雄好汉最后的勇敢行为。我在日本之时,日人所最崇拜的,不是西乡隆盛,也不是伊藤博文,而是乃木大将。在日俄战争之时,乃木立了战功,官阶升为大将。他感明治知遇之恩,于明治死时,夫妇两人皆切腹殉主。据日本一位老师告我,在吾人身体之中,腹部最能忍受痛苦,切腹乃选择最缺乏神经系统的部位,实行自杀,比之中国古人之自刭,容易多了。到底如何,吾人不欲研究。    
    案自杀之风,也是由吾国传入日本的,鉏麑不杀赵盾,而自触槐而死。不杀赵盾,因其忠也;触槐而死,报灵公也。越与吴战,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檇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死。用自杀以引敌人之注目,乘敌人之注视自杀,进兵攻击,这种战法是奇特的,西洋人不会有,亚洲人可以做出。田横五百壮士无不自刭而死,中国民气在东汉以前是激昂的。因为激昂,所以一般人士重功名而忘生死。即如主父偃所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晁错为御史大夫,建削地之议,其父以晁氏有灭族之忧,自往阻之。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这种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乃是政治上所最需要的。当时人士不怕杀身之祸,所以人人皆有冒险之心,如傅介子、如常惠、如冯奉世、如陈汤,皆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而能立功于万里之外。其魄力之大固有过人之处,抑亦因为国家用人喜激昂奋发之士,而厌谨慎软弱之徒,对于出使异域之人,许其便宜行事,所谓“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则颛之可也”。倘若颛之不当,亦须负责,然而汉人之视生死,本不轻重,丈夫死则死耳,即如汉武报李广曰:“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旨哉。”    
    自佛教传入中国,中经五胡之乱,胡人因见沙门之能“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认为神异,莫不皈依。经东晋而至南北朝,佛教思想渐次普及。佛教倡轮回果报之说,而又谓“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于是人士怕死后堕入地狱,怕来生为狗为彘,于是自杀便视为一种罪恶。    
    但是佛教为什么有这种思想呢?基督教也有这种观念。基督教为犹太人所创,犹太在纪元以前已经亡国,而又系少数民族,他们受了罗马帝国的虐待,许多人不能忍受,免不了实行自杀。这是可使犹太人灭种的,耶稣本来是个革命者,他抗拒纳税,自称为犹太的王,《路加福音》书上有数句话,“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么?不是,乃是叫人纷争。”他又教人“没有刀的,要卖衣服买刀”。而且《启示录》上又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雀鸟的巢穴……因他的罪恶滔天。他的不义,上帝已经想起来了。他怎样待人,也要怎样待他。按他所行的,加倍的报应他。……怎样的荣耀自己,怎样奢望,也当到他照样痛苦悲哀……所以在一天之内,他的灾殃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他又要被火烧尽了。”犹太人固然曾给巴比伦俘囚起来,即历史所谓“巴比伦俘囚”。但在基督时代,巴比伦早已亡了,他何必再来诅咒。其诅咒是借巴比伦之名,暗中反抗罗马帝国,这可不待思索而知之。到了耶稣钉死十字架之上,他的信徒知道轻举的反抗不会成功,于是教人忍耐,劝人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马太福音》书且说:“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雠,为那逼迫你们的人祈祷。”《彼得前书》上说:“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而又能够忍耐,则上帝一定喜爱不已”,甚至《马太福音》书且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种唾面自干的忍耐,乃是少数民族受了亡国之惨万不得已的作风,而且又是说在圣彼得在罗马建起教会之后,未必真是耶稣的思想。    
    佛教的情况与基督教相似。释迦如来虽为小国王之子,然此时印度欧罗巴人种已由高加索侵入印度。释迦的种族属于少数民族,他们受了印度欧罗巴人种的步步进攻,步步压迫,少数民族濒于破灭,所以释迦教人忍耐,而反对自杀,谓“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日本立国于大海之中,自古以来,未曾受到外敌压迫。元时虽然兴师讨伐,而又师出无功,因之佛教虽盛行于日本,而佛教所禁止之自杀,却不为日人所接受。“心中”、“切腹”不视为罪恶,反而把“心中”视为爱情的升华,把“切腹”视为勇士的行为。    
    “佛教自杀者,不复得人身”的思想,在中国并不普遍。中国人绝大多数也是不怕死的。寡妇殉夫,自缢而死,志士殉国,仰药而毙,这在一部二十四史之上,不知有多少的例。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就是我们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的原因。


第四部分 三高发生风潮第20节 东京大地震

    在东京大地震前一日,我还在东京游玩。是夕,忽然心血来潮,似非回到西京不可。由东京至西京,当时火车要坐八九小时。我乘夜车,而于翌晨,即大地震之晨,回到西京。吃午饭时,觉得头脑发慌,怀疑昨夜睡眠不够。既见池水飘荡,即有人说:“地震,地震。”时为暑假,白川旅舍之内住客不多,大家都以为小地震,不以为意。到了下午二时左右,新闻社之号外发出了,不是小地震,而是大地震。不久又发出了第二次号外,报告东京大火,号外陆续发出,而灾情愈益严重。浅草区之电影院全部焚毁了,神保町之书店也全部烧光了,被服厂(制造日本军人被服)内的难民烧死数万了。盖地震发生在中午,家家皆开瓦斯灯煮饭,地壳震动,瓦斯管断了,水管也断了,而日本房屋,又是以木和纸为其主要材料,无水,而又加以瓦斯之溢出,当然燃烧不已,救火队只有坐看火灾之蔓延。第二天,还在燃烧,到了第三天或是第四天,下了一场大雨,火灾才见熄灭。    
    我很侥幸早一日离开东京,而朋友生死如何,又挂念不已。是时火车已经不通,而道路谣言,日本社会党领袖大杉荣(?)已被日本浪人杀死了,东京警察失去控制之力,浪人横行道路,中国人及韩国人被杀的也复不少。我花了很大力量,约一星期后,才买到一张火车票,赴东京,访问朋友。但铁路因受地震而毁坏,火车不能直达东京,只能绕道而行。车内客人拥挤,因为各地人民均想往看住在东京的亲戚朋友,客人半坐半立,车行三天之久,才至东京。    
    东京满目疮痍,中国学生固然有的也受到地震之祸,或死或伤,或行李被焚,但我的朋友都很安全。中国人之横遭日本浪人残杀的则以华工居多。盖华工价廉,而为日本工人所忌。“工人无祖国”,这是欺人之语,在美国,排斥华工的,不是资本家,而是劳动者。工人才有祖国观念。地震之后,奇怪得很,东京到处都有“支那料理屋”(中国菜馆),大约因为瓦斯管破坏,各家无法煮饭,而中国饭菜不但价廉,而又味美之故。    
    是年冬假,我又赴东京。怪极,神保町各书店均恢复原状了。前此店面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前此店门是那样,现在也是那样,招牌一样,广告一样,毫无改变。日本人的复兴能力之神速,令人惊奇。    
    计此次地震,丧失生命有二十余万人。当浅草一带发火之时,民众东窜西逃,而东西南北均是火焰,均跳入一个塘中。塘水滚了,众亦溺毙。时为夏末秋初,暑气未消,人们到“风吕屋”(汤房店)洗澡的为数不少。一声地震,大家争先逃出,路上裸男裸女为数不少。而地壳受震,裂开而又合来,猫儿狗儿,甚至小孩埋入地下的甚多。最惨的乃是“被服厂”之焚毁,大家因逃避火灾,争入被服厂避难,而四面八方飞来火花,被服厂也烧起来了。满街都是火,逃到那里呢?据说,在被服厂烧死的有七八万人之多。


第四部分 三高发生风潮第21节 日本皇室

    万世一系,天皇神圣,这是日本人所喜欢说的。万世一系确实不错。至于天皇神圣之语乃发生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有一段时期,天皇极其可怜,穷到上山砍柴。盖日本自中古以后,权归幕府。“政在将军,祭则寡人”,有一千余年之久,天皇没有权力,因之野心之人均想做幕府将军,而不想登天皇宝座,这是日本天皇能够万世一系的根本原因。    
    到了明治维新之时,明治年龄不过十二三岁,那有魄力改革国政,改革国政不能不归功于当时“武士”出身的许多青年。这批青年后来都成为元勋,如伊藤博文等是。    
    案欧力东渐乃始自英国,英国由西而东,先至印度,印度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次至中国,中国又陷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最后才到日本。在英国势力到达日本之时,美国也由东而西,到了日本。日本在欧美势力牵制之下,遂脱掉殖民地的命运,而得保其主权。唯在此时,国外既有列强压迫,国内又有藩国割据,于是日本遂发生革新运动。其运动所根据的学说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