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

第456章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第456章

小说: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身边稍后的儒生,神情就不面带着几分讨好,气质差了许多。另外一名儒生道:“昨日我听先生说今天徐清长要来,难道我们迎接的是他?”

    先前那名儒生不屑道:“徐清长不过是有些才名而已,怎么值得我们出来迎接。”

    贺知行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徐清长不止有才,连我大兄都对他的学问敬佩不已。不过此人确实偏激了些,能为才子,却不足以为万世表。先生叫我们出来相迎的另有其人。”

    两人不免一惊,又有些期许地问道:“难道是哪位先生要来讲学,可是这等事情,先生应当提前告知才对。”

    许多名闻天下的大学者,也常常到其他书院讲学,未必仅限于本院。

    当然由于儒门自身派系众多,若非当真学问深厚。做得锦绣文章的饱学之士,也不敢到其他学院讲学,不然出了丑。当真是一世英名扫地。

    凤山书院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之久,不亚于一般的道门大派。

    建立者乃是张横渠,亦是圣贤人物,直追中古诸子。在儒学中开辟气学一脉。虽然没有执掌儒门正宗,但是这些年来,影响力与日俱增。

    气学一脉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气学建立者张横渠又曰:“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因此气学也吸收了道家‘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和质料。

    所以气学在儒门中可谓独树一帜,也与道家有着联系。

    不可以等闲视之。

    因此凡是敢来凤山书院讲学的人物,虽然未必都是名震天下,但无一不是见识深刻、阐发幽思的超卓人物,不然很容易贻笑大方。

    这样的人物并不多见,因此每来一次讲学,都是书院的盛事。

    有些求学凤山书院已久的儒生,都未必能每年遇上一次。

    距离上次讲学,也足足有十个月之久,那次来的是,江南的名士顾超之,当真是文思泉~涌,令人折服,让两人记忆犹新,这次自然不免更有些期待。

    因为如果将凤山书院比作道门大派,那么贺知行便是首席大弟子,让他出来迎接,几乎便是对来人极为敬重了。

    毕竟陈立荣,已经年近九十,德高望重,除非跟他同辈的大儒,即使对方名声再大,也不合适出门相迎。

    如果来的人是徐清长,两位儒生肯定是不太服气的,即使徐清长算得上‘冠盖满京华’,但是向来放浪形骸,倚红偎翠,着实让人提不起敬重之意来。

    但是贺知行说另有其人,而其言外之意,似乎此人比徐清长更厉害,两人自然有了些许意外和期待。

    毕竟两人虽然言语中有些瞧不起徐清长,却也知道这人是本朝第一才子,文思敏捷,倚马千言,只是时运不济,未能在东华门外唱名而已。

    这也跟徐清长本身性格有关,此人狂浪形骸,不曾就学于任何一家书院,曾言师法天地,当世无可教他之人,故而被提学记在心上。

    加上他文风独特,只要参考,文章必然被考官轻易认出,自然被黜落掉。

    后来他寓居京城,参加乡试,也有考官怜惜他的才情,想让他通过。却被人皇无意得知徐清长也才参加了本次京城乡试,此前徐清长写过一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流传甚广,人皇格外不喜。

    批了一句‘且去填词’,还没到放榜的时候,就已经名落孙山。

    此事被徐清长得知,更加绝了功名念头。

    从此眠花宿柳,时时有诗词传颂于世,固然名声越来越大,但他有些自暴自弃,赞扬者自然不少,但心中未免有些鄙夷。

    不等两人转动心思,贺知行淡淡道:“人来了。”

    这时候李志常和那公子、少女以及小武四人,悠悠而来,已经在百步之外。

    李志常抬头望去,看见三名儒生和许多仆从在大门迎接。

    儒家讲究礼仪,虽然凤山书院不似中古士人,迎接人也要分出小礼、中礼、大礼的区别。

    可是到了五十步距离后,贺知行便开始动身。

    他每一步迈出犹如标尺,不长不短,总是如一,行动间有如清风徐来,面上波澜不兴。

    后面的儒生和仆从随即跟上。

    这一番做派,浑然天成,毫无刻意。

    颇具大家风范。

    等贺知行走到李志常四人面前之后,才微微拱手见礼,说道:“在下贺知行,乃是陈先生门下,见过这位贤兄和清长兄。”

    李志常心道:这凤山书院的陈立荣果然有些不凡之处,竟然能预感到我到来。(未完待续。。)

第七十八章寒波澹澹起

    贺知行当然知道跟着李志常一起来的男子便是徐清长,不过三十余岁,就名满天下。

    此人毁誉参半,但是的确出类拔萃,贺知行并没有要怠慢对方的打算。

    何况此人跟他大兄贺知章诗文唱和,为忘年交,贺知行自然不会跟两位同门一样,生出偏见。

    李志常和贺知行通了姓名。

    徐清长这才放声一笑,道:“陈老先生向来可好,这次没有打搅到他老人家吧。”

    贺知行微笑道:“先生自是安好,他还惦记着上次输你那一局棋。”

    徐清长知道贺知行向来为人严谨,今日能跟他这样说话,多半是看在贺知章的面子上。

    他轻轻点头,然后不再说话。

    这明显项庄舞剑志在沛公,今天的主角,似乎并不是他。

    他自从科场失意之后,颇为放~荡了一阵。

    近来有所悔悟,决心潜心著学。

    同时侄女香儿也是个跳脱的性子,加上她也是黄山一位有名的剑仙门下,其实真遇到什么意外,被保护的还是他这个叔叔。

    不过这侄女性情古怪,看多了那些小说,觉得叫他叔叔,显得他太老了,不符合他这大才子的风范,硬是要叫他公子,让他有些头疼。

    徐清长听到李志常的名字‘李忘生’,不禁有些好奇。因为李忘生这人,他从没听过。

    他交游广阔,天下人物。即使说不上如数家珍,可是值得贺知行出门迎接的人物,他至少应该听过名字。

    但是此人居然看来依旧寂寂无名。着实让他有些惊讶。

    以他的眼力自然看得出来小武身手不凡,却甘为李志常仆从,自然说明李志常身份不同寻常。

    而刚才一路,徐清长更觉对方超逸脱俗,当是江南某个后起之秀。却不知道是哪位世家子弟,没想到对方报出了姓名,他还是猜不到。

    贺知行也不啰嗦。对着李志常直接道:“先生说李兄不似寻常人物,只是在下之前并没有听过李兄的名声,要知道‘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所以在下心中依旧有些疑虑,还需要考校李兄一二。”

    李志常轻声道:“不知贺兄欲要如何?”

    徐清长这时候在旁边说道:“我和李兄一路同行。对李兄好奇的很。不如请李兄对我赐教一番如何?”

    贺知行看了两人一眼,然后道:“徐兄的才学自然是公认的,这样也好。”

    毕竟他主人家若是出题,浅了容易被人笑话,深了不免又有些刁难,轻重难以把握。

    徐清长才名满天下,只要得到他承认,自然不会落下话柄。

    贺知行也想看看李志常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然让先生如此看重,让他出迎。

    毕竟李志常太过年轻。不像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前却在潜心著述的隐士。

    李志常自无不可。

    徐清长从长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画轴,将其展开,道:“来之前没准备什么礼物,偶然得了两句词,觉得还行,便写了下来,准备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李兄若是能替我就着这两句,写出一首词,在下定当感激不尽。”

    这画轴展开,包括贺知行在内的这些儒生,都看得清清楚楚。

    徐清长的书法的确上乘,脉络清晰,有血有肉,在书法的造诣上,包括贺知行都自愧不如。

    更让他们惊讶的当然是徐清长字的内容——‘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字直白简单,意象也很平常,可是徐清长却能用他漂亮的表达方式,将自身的感情自然流露其中,将他的情感传递的更准确,几乎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即使贺知行身边的两名儒生对徐清长有些鄙夷,此刻也理解了对方的心情,对徐清长的遭遇产生了同情。

    这种文字天赋,也让人折服,不得不承认徐清长才子之名,绝非偶然。

    李志常却摇了摇头。

    徐清长见状,说道:”难道李兄认为我写得不好?”

    李志常悠悠地道:“徐兄两句的确不错,却还有些匠气。”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两句虽然还未成词,但也已经将他过去的心境,精准的表达出来,足以为他得意之作。

    李志常这样说,即使徐清长心中光风霁月,也不免有些生气,回道:“那还请李兄赐教。”

    李志常对着小武道:“小武你去替我折一根树枝来。”

    小武得应一声,道:“好呢,老爷。”

    身子一闪,就突兀的消失,到了百步外一棵大树下,折了一根树枝,犹自带着几片嫩叶,随即眨眼不到的功夫,就又回来。

    恭恭敬敬地将树枝交给李志常。

    在场诸人也是见识颇广的人物,刚才小武那一手轻功,放在武林中也不多见,由仆观主,更显得李志常格外不凡。

    只有红衣少女狠狠瞪了小武一下,小武不甘示弱,还了一下。

    不说两人斗眼。

    李志常拿着树枝,走到一旁,这一片土地虽然是泥地,但数日未曾下雨,又常有人来往,所以质地极为坚实。

    李志常就着嫩枝一划,坚实的泥地,立刻就现出笔划,好似李志常不是在泥地上写字,而是在上好的宣纸上写字一般。

    他神气浑然为一,流出一种飘逸、超然物外的气质,行云流水一般,一笔一划显现出来。

    不到一个呼吸,地上就出现两字,正是‘寒波’。

    这两字一出现,好似这里真的来到早春略带寒意的江上。

    而笔划之间,超脱、自然的意境,也油然而生。

    一笔一划何止有血有肉,更像是一副绝妙好画,让人不自觉脑海中,就出现了江边的景色,如身临其境。

    而后李志常依旧一气呵成,十个字跃然泥地之中,正是——‘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两句诗描写李志常偶然见到江边的景色,意境恬淡优美,江上,水波淡然而起,白鸟悠然而下。

    若论文字功夫,未必就胜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但却一击致命,抓~住了徐清长的死穴,高下立判。(未完待续。。)

    ps:  感谢九月的588赏以及缘尽虚空 、哈哈哈哈安静 、燕寻常 、星海沉迷 、heavenwolk 的打赏

第七十九章忘我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两句诗,两名儒生也只能觉得好而已,但说好在何处,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强在什么地方,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

    这自是两人还没到这重境界的缘故。

    可是贺知行和徐清长却知道李志常这两句诗,不单单强在质朴自然,更是一种点醒。

    过去他们也听过这种道理,但没有今天这么直观。

    因为李志常以树枝为生机,以大地为纸,借助了天地的便利,自然的气机流转。

    将那种意境,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直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可以说李志常这一番演绎,不止是要压过徐清长所写字那样简单,而是当头棒喝,禅宗的狮子吼。

    种种妙悟,纷至杳来,在电光石火间,两人心灵受到的洗礼,绝非简单的言语描述。

    这就好比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志常这演绎,便让他们的积累,有了质的变化。

    其实这不是说,李志常这有那么厉害,能简简单单施为一番,就胜过两人苦读数十年,积累的学问。

    而是因为他们两人积累深厚,才能借着李志常的点化产生妙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