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95章

冰人幽灵-第95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瞎编”;而细节必须给人以真实感,哪怕是荒诞的细节也要让人有真实感。细节,必须有血有肉。
       阿西莫夫的著名短篇科幻《月球,血溅音乐钟》,描述一位贪婪的走私犯佩顿杀死了同伙,盗走了月球文物音乐钟,检察官请宇宙学家伦斯协助破案。伦斯和检察官来到佩顿家里,一番交锋后,伦斯请佩顿看一只破旧的音乐钟。佩顿看过音乐钟后,伦斯请佩顿把音乐钟扔过来。这时——
       佩顿机械地举起钟,****一掷,但只掷到三分之一的地方,钟在地上摔得粉碎。
       佩顿曾百般抵赖,说自己从未去过月球,这一动作露了马脚。
       伦斯解释道:“月球引力比地球小,佩顿把钟举得很高,而投掷时用的力却相差甚远,说明他的肌肉还没有完全恢复,不适应地球引力……”
       可以说,这篇小说是围绕“掷钟,钟碎”这一细节展开的。这个细节,既将小说推向****,又表现了伦斯的睿智。
       在《生命之歌》里,王晋康是这样写机器人小元元的:“小元元放下白猫,用脏兮兮的小爪子亲切握住朴重哲的手。”
       当妈妈有意夸奖他棋艺高时,“小元元骄傲地昂着头,鼻孔翁动着,那是他得意的表情”。
       正因为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把机器人小元元写活了,最后孔宪云要杀掉他才会产生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
       读《冷酷的平衡》可以明白:煽动感情靠细节;读《月球,血溅音乐钟》和《生命之歌》可以明白:刻画人物靠细节。《无悔的瞬间》的主人公宁可违反时间旅行法,遭到严厉惩处也不愿伤害自己的父亲。最后,她留下血写的两个字:无悔!这个细节使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
       小说中的细节有时“附着”在一把梳子,一方黄手帕,一件小道具上,有时是主人公的一个小动作,一句口头禅。《天幕坠落》中父亲背上的黑红相间的棋盘就是极好的细节(也是极好的伏笔)。细节不仅煽情,而且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诗有“诗眼”,戏有“戏胆”,科幻小说的“眼”与“胆”在于细节。有经验的作家,常常是先有了极好的细节,才逐渐编织故事。
       总之,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很大很多:它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可使作品的故事情节显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有助于渲染环境气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能“画龙点睛”,使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下子凸现出来。
       零件(细节)难找,但有心人——处处留意观察生活,琢磨生活的人,会经常拾到极好的零件。
外篇 叹息于《一生的故事》
           王晋康在沉寂多年之后又携《一生的故事》卷土重来,然而看完本文之后,我也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故事继承了老王的一贯作风,在故事中传播思想,宣传理念,而对于幻想部分来说未免差强人意。老王说他是看了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才有了灵感,而我越看越觉得,这分明就是中国版的《未来战士》嘛。老王的优势在于他总是能把深奥复杂的东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在故事的余味中咀嚼深邃的道理,这篇也不例外。但是故事的幻想性未免差了一些,也可能《未来战士》太深入人心,那机械人的勇猛,施瓦辛格的强壮怎么看也比老王笔下的性格奇怪的陈影和孤芳自赏的戈亮吸引人。
       构造的人物太单一模式化。老王在他原来作品中都有很深入人心的科幻人物形象,例如《长生之迷》中的李元龙,《生明之歌》中的孔宪云,以及《三色世界》中的华人女科学家江志丽,我由此也发现王晋康很喜欢构造哪些伟大的充满母性温柔的角色,在他的小说《母亲》中,更是达到极致。但是这篇文章的两个主要角色感觉太晦涩了点,都不怎么真实和可爱。象陈影这样我行我素的人,性格应该是颇有些倨傲的,居然会对一个三百年后的杀手一见钟情、百依百顺,虽然现实中难说没有这样的例子,但用在文学作品中,还是觉得虚假,颇有些意淫的感觉。而戈亮的描写更弱,完全一个模式化的线条人物。
       通篇文章的理念斑驳杂乱,老王大概把自己原来所有的理论都充斥到本文中了。包括我们熟知的平衡医学、社会宿命论、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矛盾,这些东西都是在他原来的文章中凸现的观点,现在一窝蜂的塞进本文,虽然不过是主人公在科幻社团的即兴讲话,但仍显的突兀,仿佛有为了说教而写的意味,无形中混淆了本文想主要表达的蕴意。
       作者在后记中说:“我的小说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写自然界中的宿命,我相信这一条完全耐的住咀嚼,一条是写人世上的宿命,我想这一条基本耐的住咀嚼。”我想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写宿命,应该还是成功,但本文的失败之处在于作为一篇科幻作品,在幻想上没有特别突破之处,我没看过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但通过介绍知道他虚构了7文A和7文B,对于读者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恣意汪洋的想像力。而老王在文章中全篇的说教实在让人觉得乏味。我还记得他的《魔环》,主人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无法取舍,在那个梦幻般的故事中让人感到宿命的无奈,最后的结局给人留下无限遐想。恐怕比本文的效果更好一些。
       老王用穿插交互的写法描写了两个人的一生,这种行文方式在在水星播种中我已经领教过了(那时候真是看的一头雾水),所以整篇文章无论从结构,故事、人物、思想对我都了无新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重复别人很容易,不重复自己却很难。如果不能开拓出新的思路和写法,被人厌倦遗忘在所难免。(那个大妈妈的形象。。。。。。。让我想起了《生存试验》,想起了他所有文章中的母亲乃至女性形象,甚至陈影也不过是缩小了的妈妈而已。这一点让我郁闷不已)
       结局,戈亮的消失也太突然了。可能作者为了加深宿命论的观点,或者是为了情节上的伤感,或者只是为了给他一个结局(我竟然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安排),但这种安排还是觉得太突兀,我除了惊异居然连替主人公伤感的情怀都淡了。或者,可能,就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惊异吧。
       对于老王的年龄来说,让他用女人的视角来写东西真是勉为其难,从语言到动作到心理描写都让我不由自主的感到别扭,更老实的说,我不喜欢他每篇文章都有性的叙述(是叙述,不是描写),从《亚当回归》开始,他总是传承这些套路,我想,我真的开始厌倦了。看过他一些长篇《类人》《癌人》《海豚人》,虽然文字上没有特殊之处,但长篇小说构造的故事和蕴含的思想却能深刻铭记。在这个不长不短的中篇里,既没有短篇的精悍,又没有长篇的架构,只是一个乏味的幻想故事和苍白的说教理论。我看完后本来应该思考宿命的问题(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可惜对作品的失望让我连这点都忘记了。
       ps:我不厚道,可能我看的老王的东西太多了吧。如果撇开他原来的作品,这文还是比别人要高明一些的。最近开始看科幻的读者或许会喜欢!
外篇 科幻小说凭什么吸引我?
           原来是叫“科幻小说凭什么普及知识?”在论坛上招来骂声一片,而且那个题目看起来挺大的,好象也不该由我这种无名小卒来说,一时肯定也说不清。下边从几个方面看看科幻小说是如何吸引我的吧,这回应该没有说法了吧?有同感的举手哦!
       一、故事情节:
       吸引人的小说不一定不是好小说,但一定是某时间受欢迎的小说。吸引我的科幻小说当然要故事情节吸引人咯。先拿走“科幻”两字,问“小说靠什么吸引人?”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好看不好看是评价一篇小说受欢迎程度的决定因素。小说好看,它就一定能吸引我吗?有些小说(比如很老套的言情),其中充斥爱情方面的故事情节可能很吸引别人,但就不一定吸引我了。离题了吧?我再把“科幻”两字接回来,只有镶上“科学技术”这堆宝石的幻想小说才充满实实在在的知识,这个就是最吸引我的东西。
       二、人物:
       很多作家都擅长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甚至可能比你的左邻右舍还清晰,比你的同学“活”在心目中的时间还久(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在我印象中比少数几个几年没见的高中同学还深刻)。正是这些人物使小说的吸引力大增。有人说靠人物带出情节,也有人认为情节塑造人物,不管怎样,人物是提高吸引力的一大因素。同理可推,科幻小说也靠人物塑造来吸引我。
       三、语言:
       语言是无论什么小说都不能忽略的因素。如《尘埃落定》“语言明净,流畅,没有杂质,如清泉流水流畅而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语),或许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离我们比较远。在这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前前段时间非常畅销的《幻城》,只是高中生的作品。实话说,在故事情节方面,第一部分还可以,但比《科幻世界》中的不少作品都不如,第二部分模仿味太强而又不怎么样,第三部分更是画蛇添足。人物塑造方面,仅一两个是人其它的全是影子或者说有不如没有。尽管这样,我对它评价很高,折服我的就是语言。“滔滔不绝、左右逢源”、“语词大军的满山遍野,看到洪流般的气势。”(曹文轩语)这也是吸引我眼球的一大利器,还有同为高中生作品的《三重门》,以幽默自如的语言充实平淡无奇的情节。科幻小说作为小说,要尽可能吸引我当然语言也不能差。
       四、点子:
       人们常用的说法,也可以说构思、切入点,但在科幻小说中说点子最贴切。包括通篇构思、宏细节、技术内核、切入角度等,幻想类小说最弥足珍贵的因素。之所以把它排在第四并不是说它不如前三大因素,只是它最大体现在幻想类小说,而前三者能在任何小说中体现。人人都有好奇心。一个好点子、独特点子常常就是勾起好奇心的诱饵,而勾起我的好奇心也就吸引了我哦。罗伯特。谢克里靠的主要是点子,刘慈欣大部分作品靠的也是好点子。好点子是科幻小说吸引我的翅膀。
       五、面:
       朋友们可别误会成面粉和成的东东,更不是面包。这里说的面是知识面,包括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前边说了这么多,却只有它是科幻小说独有的,也是真正吸引我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越高地基就得越深,同理,吸引我的正确科学知识要越广,小说中含的知识就应越多越通俗。科幻小说中常有以现有知识推出未来知识,未来知识可信度随着知识深度增加而递减,我最喜欢这样的科幻小说。不少人追求硬科幻,就一个劲把知识挖深,我个人认为这是不理智行为,有多少人喜欢看小说时拼命去研究专业知识,尤其是不熟悉的专业。专业到一定程度会让人着迷,但太深却只会让人望而却步,“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呀!不要以为我不喜欢科技才这么说,恰相反,前几年我常常跑省科技协会和市科技协会,就此可见一斑。看科幻小说时我也喜欢翻书了解知识,越生疏的专业翻的书越多,但有限度,在某一个冷僻专业上写太深对我吸引就非常有限了。小说中含大量知识,你本来已经能理解不少,稍稍翻书便能理解大部分,这不比翻几十本书都理解不了或不完全强得多?也更吸引人得多?何况我要钻研某一专业,何必看小说,看专业书又快又好。
       完毕!
       有朋友提醒我忽略了一大因素吧?思想性!
       确实,评价一篇小说的生命力和获奖可能主要看其思想性,但它往往并不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因素。那么可以说吸引我主要也不靠它。至于次要因素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外篇 杂感《一生的故事》
           杂感《一生的故事》/颓不流
       既然作者是有意取《一生的故事》为小说的标题,我们倒真于词无话可说了。
       作者自己强调这篇小说的定位即为哲理科幻,再通过引用《后记》里的“哲理科幻作者常有的毛病:故事情节过分服务于哲理阐述,因而故事的构建难免受到削弱”之说法,《一生的故事》的确或多或少地犯了点这毛病,但还不算是过分。
       小说没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开头,所以对读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